① 包子起源於哪裡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率軍進軍西南征討孟獲。橫渡瀘水時,由於夏季過於炎熱,造成瘴氣滯留。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導致士兵死傷嚴重。
諸葛亮經過冥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蒸熟,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士兵們的不適症狀很快消除。
由此開始,人們開始製作「饅頭」食用。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
② 包子什麼時候有的
宋 高承《事物紀原》講到饅頭(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大意說諸葛亮南征,降服孟獲之後歸來,將渡瀘水,忽然風浪大起,人不能過,乃問當地土人,言是猖神作亂,當以人頭投水祭祀。亮不忍殺人,乃和面為劑,內實牛羊肉,塑為人頭形狀,名曰:饅頭投水中,風浪乃止。
書不在身邊,講的是大意了,貌似和演義裡面寫的差不多。
明 郎英《七修類稿》言:饅頭本名蠻頭,音訛轉為饅頭。
這些都是去年上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時候筆記上記的,呵呵,話說現在在南方一些地方(東南),還把帶餡的包子叫饅頭,而把沒餡的饅頭叫包子
我國民眾經常吃的饅頭包子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目前飲食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雖然不影響我們繼續吃下去,但總覺得吃的有點糊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弄個清楚吧!這樣我們下次再吃的時候才會覺得更有味。
一 原材料-麵粉、面團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也就不可能有飯。沒有面,也不可能有饅頭包子。我們先從歷史上看一看麵粉的產生。夏代,中國已經有小麥種植,商代以前中國的麵食比較簡單,主要有將穀物蒸熟搗成粉狀的「糗」。
2200年前,先秦時發明了石磨,春秋戰國時有了旋轉磨,到了漢朝才在民間普及。西漢以前磨齒為凹坑形,東漢時出現了輻射狀,至西晉以後,磨齒大都成八區斜紋形,石磨從發明到成熟經歷了五百多年。到了晉代,才發明了將麩、面分離的「羅」。晉人《餅賦》載「重羅之面長飛雪白」《齊民要術》也有「絹羅之」「細絹篩」的記述。我們從中可知,麵粉是從1700年前的晉代開始就有的。晉代以前的麵粉是粗製的麩皮和麵粉混合物。
二 麵粉的發酵
11000年前,先民們就已經知道了釀酒,從考古文上看。龍山人時期就有「樽」「高腳杯」.可以證實,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發酵技術。在周代的時候已經將發酵運用在餅食上了。魏晉南北朝時分為酸漿酵和酒酵兩種。周代已能根據需要對面團進行分類調制。當時已有了冷水面團、熱水面團、蜜水面團、油酥面團、發酵面團之分。到了元代除了傳統的酵汁、酒酵發之外,又開始採用了對鹼酵子發面法。為提供優質的包子饅頭商業化的生產,侯氏制鹼法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元代《飲膳正要》中有「征餅」的記載,便是採用對鹼酵子發面法。近代隨著科學的發展廣泛使用了老面兌鹼發酵法和酵母兌鹼發酵法。使包子的營養更加豐富。
三 工具-蒸籠
早在六七千面前,先民們就發明了陶甄,不僅能蒸飯、蒸菜,還能蒸「餅」。另據晉人《餅賦》記載,用蒸籠蒸面時,要「火盛湯涌」,這樣就能蒸出鮮和的面點。這就說明晉代已有專門蒸面的蒸籠了。在清末的時候就出現了品種繁多竹木製品:木桶、飯甄、蒸籠等.....
四饅頭的起源
唐朝以前,面製品統稱為餅。如蒸餅(饅頭)、湯餅(面片、面條之類)。據《晉書》記載,吃的蒸餅要「拆十字」類似開花饅頭,否則不吃。我們從蒸了之後能開花中,可以肯定的是:面是要發酵的。 五 包子的起源
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現在稱為「包子」-古人稱為「饅頭」的食品來源於何處?
唐代「畢羅」是盛行於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聖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從南北朝到清朝。畢羅在中國經歷了1100多年。最後消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畢羅是一種帶餡的胡餅。最終,可能是外語說著不順口,漢語取代為燒餅,一個真正的好產品,會逐步演變、適應社會而保留下來,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順口的名字。
唐代稱為「面」的食品,並不是現在的面條。而是糕餅、饅頭之類。如《清異錄》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羅門輕高面」也是「蒸籠」蒸的,多數的史學家以為可能是尼泊爾傳入的一種發酵饅頭(包子)或蒸糕之類。
玉尖面,最早起源於隋代。是隋煬帝所喜愛的專用御膳珍點之一。後流傳到唐、宋時代。仍一直為宮廷中的御膳點心,專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異錄·玉尖面》雲:「趙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時聞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
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包子最早是在隋代開始出現。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
六 饅頭「包子」一詞的起源
饅頭在三國時出現。但此後700多年裡,在食書上均無此記載,至宋代又突然出現,《夢梁錄》中有「臨安市上賣的饅頭有『糖肉饅頭』『茄子饅頭』」,該書同時又記載有:臨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 『筍肉包』『蝦魚包』『蟹黃包』可見,包子一詞,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七 現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雲:「餡,凡米麵食物,坎其中,實以雜味,餡而『酸慊』這一包餡麵食,源於五代,盛行於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記載有酸慊的製法:「饅頭皮同,褶兒較粗,餡子任意」。
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
1700年前, 晉代開始有實心饅頭、饅頭、饃饃-「蒸餅」
1400年前,隋代開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開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開始有「包子」這個詞-「蟹黃包兒」
③ 包子類的麵食最早出自與哪個年代
老的中國,無疑是麵食文化的發祥之地。麵食以是以小麥為主要原料,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農作物發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就已經學會了種麥。有了麥,人們就逐漸將它加工成各種麵食。不過,在上古時代,因為沒有磨,用杵臼等工具搗面,人們吃麵食也就比較困難。自漢代開始有了磨之後,人們吃麵食就方便多了,並逐漸在北方普及,繼而傳到南方。中國古代的麵食品種,通稱為"餅"。據《名義考》,古代凡以麥面為食,皆謂之"餅"。以火炕,稱"爐餅",即今之"燒餅",以水淪,稱"湯餅"(或煮餅),即今之切面、面條:蒸而食者,稱"蒸餅"(或籠餅),即今之饅頭、包子:繩而食者,稱"環餅"(老的中國,無疑是麵食文化的發祥之地。麵食以是以小麥為主要原料,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農作物發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就已經學會了種麥。有了麥,人們就逐漸將它加工成各種麵食。不過,在上古時代,因為沒有磨,用杵臼等工具搗面,人們吃麵食也就比較困難。自漢代開始有了磨之後,人們吃麵食就方便多了,並逐漸在北方普及,繼而傳到南方。中國古代的麵食品種,通稱為"餅"。據《名義考》,古代凡以麥面為食,皆謂之"餅"。以火炕,稱"爐餅",即今之"燒餅",以水淪,稱"湯餅"(或煮餅),即今之切面、面條:蒸而食者,稱"蒸餅"(或籠餅),即今之饅頭、包子:繩而食者,稱"環餅"(或寒具),即今之饊子。
在以上這些古老的麵食中,燒餅、湯餅等麵食都是未經過發酵的,而饅頭是中國最著名的發酵麵食品,被譽為是古代中華麵食文化的象徵,現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麵包相媲美。
《事物紺珠》說,相傳"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說,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這里說的"面起餅",就是最早出現的饅頭。可見,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三國時期,饅頭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據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崇,按南方習慣,要以"蠻頭"(即南方人的頭)祭神,便下令改用麥面裹牛羊豬肉,象人頭以祭,始稱"饅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即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到南宋時,豬肉饅頭很盛行。《燕翼貽謀錄》記載,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稱賀,以"包子"賜群臣,裡麵包的盡是珠寶。元代出現了類似後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見,饅頭最初是包陷的,後來經歷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至清代始有"實心饅頭"的記載,後來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從此以後,以種植小麥為主的中國北方地區人們逐漸學會了做饅頭,並以饅頭為家常主食。饅頭出現後,提高了人們主食的質量,並由此派生出花捲、包子等食品。
中國主食饅頭基本上都是以麵粉、酵母(純酵母、酒釀或面種)以及水為原料和面,面團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過程後,蒸制而成的。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饅頭仍然是我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而且在南方也很受歡迎。據報道,北方有70%的麵粉是用來製成饅頭的
④ 包子的歷史
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但當時統稱為「餅」、「饅」、「曼頭」、「蒸餅」「籠餅」、「饅頭」、「蠻頭」,皆無餡。
唐代以後,饅頭變小,稱「玉柱」、「灌漿」、「饅役」、「瞞頭」、「粳頭」,亦為無餡。
此後,無論是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一直到北宋趙禎出生後,才出現包子這一稱呼,指的就是有餡的饅頭。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現在蘇南地區,仍將無論是否含有內餡的饅頭統稱為饅頭,例如肉為餡的稱為「肉饅頭」。
(4)中國最早的包子在哪裡擴展閱讀:
包子在亞洲各國度廣為流傳,並且發展出各種特色的包子。
在菲律賓有燒包,外形如饅頭,內餡以豬肉、雞肉、羊肉、蝦仁、鴨仔蛋等。
在日本,包子源於「饅頭」的「饅」,最常見的是豬肉餡。
在蒙古,包子多用羊肉絲做餡,有時也用犛牛肉。
在越南,包子叫做餅包(bánh bao),內餡用豬肉、洋蔥、蘑菇、雞蛋、蔬菜等製作。
⑤ 包子的由來和歷史
西晉文學家束皙在《餅賦》中這樣寫到:「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這里的「曼頭」就是現在的包子。
包子起源見自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
相傳,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後,行到瀘水時,軍隊無法渡河,於是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做成人頭模樣,祭祀後大軍順利渡。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也叫作蠻頭,後來稱為「饅頭」。
到了唐宋年間,饅頭逐漸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漢族喜歡食用,遼國契丹貴族也將其視為美饌。
到了南宋,《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這里稱呼的「包兒」應該就是方言中的「包子」。這時包子的餡料已經非常豐富了,不過依舊是饅頭、包子不做具體劃分的。
到了清代,饅頭和包子終於有了明確的區分。《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如今,北方和南方仍保留著對包子的不同叫法,而且餡料與口味也有差別。北方人性格豪爽,在包子餡料的選擇上更為粗獷,胡蘿卜、海帶、粉絲、雞蛋、茄子、豆乾、酸菜均可入餡,口感或酥爛或生脆。南方人細膩溫和,崇尚清淡、量小的飲食習慣,似乎不太重視飽腹感而更追求精細的製作水準,要求皮薄卻不漏汁顯示製作技藝高超。
⑥ 今天吃了個包子挺不錯,中國第一包在哪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南翔小籠包子,西安賈三灌湯包子,河南開封第一樓灌湯包子都挺有名,沒有所謂中國第一包,只有不斷發展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
⑦ 包子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四大名包子有哪些
包子外皮是面,裡面是肉餡,所以吃包子不僅能解餓,還能補充多種營養。其實中國每個城市都有包子,也都有獨特的特色,但從受歡迎度和品牌知名度來看,能稱得上是中國四大名包子的,應該有杭州小籠包、天津狗不理包子、開封灌湯包和廣東叉燒包。
到廣東必須得吃一次廣東叉燒包,廣東叉燒包麵皮的發酵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裡面的餡兒也是按照比例做出來的,所以整體味道軟糯香醇,滋味很足。
⑧ 想知道包子是誰發明的
包子起源於四川,是諸葛亮發明的,是一種飽腹感很強的主食,是中國傳統食品,並且還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一詞最早出現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稱為」饅頭「。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
歷史沿革:
相傳,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後,行到瀘水時,軍隊無法渡河,於是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做成人頭模樣,祭祀後大軍順利渡。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也叫作蠻頭,後來稱為「饅頭」。到了唐宋年間,饅頭逐漸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