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森林資源有多豐富
中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畜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結果,中國森林面積1.34億公傾,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居世界第五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列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列世界第8位。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㈡ 近幾年來植樹造林的情況
我國植樹造林情況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始終將其作為加強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來抓,取得巨大成效。一、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推動和林業重點工程的帶動下,我國造林綠化事業迅猛發展,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森林資源增長迅速。特別是近年來通過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掀起了植樹護綠的熱潮,造林綠化步伐明顯加快。2008年、2009年全國完成造林477.13萬公頃和588.47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22.1%和23.3%。據統計, 1979~2009年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8302.13萬公頃,其中,三北防護林工程完成3179.32萬公頃,天保工程完成863.06萬公頃,退耕還林工程完成2192.11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577.37萬公頃,速生豐產林基地工程完成181.97萬公頃,長江防護林工程完成601.92萬公頃,珠江防護林工程完成50.54萬公頃,沿海防護林工程完成170.93萬公頃,太行山綠化工程完成429.26萬公頃,平原綠化工程完成55.69萬公頃。我國人工林面積已達6200萬公頃,是世界上培育人工林面積最多的國家。截止2009年底,累計有121.1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563.3億株。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我國森林面積已達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活立木蓄積量149.13億立方米。據中國林科院評估,我國森林植被生物量達到157.7億噸、碳儲量78億噸,相當於燃燒109億噸標准煤產生的碳排放量。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達到每年10萬億元,相當於2009年我國GDP33.5萬億元的近1/3。二、城市綠化邁出新步伐,部門綠化穩步推進採取拆房建綠、破牆透綠、垂直掛綠、屋頂植綠等措施,全面加強城市休閑公園、郊野遊憩公園、城市道路和水系綠化,以及單位、小區綠化,大力擴充城市綠量,提升城市景觀和生態效果。據統計,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已達135.65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37%,綠地率33.29%,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9.71平方米。交通運輸、鐵道、水利系統積極推進通道綠化建設,全國公路綠化里程達到167.7萬公里,佔全國公路可綠化里程的57.3%;鐵路已綠化里程達到33155.2公里,占宜林鐵路的73.7%;水利系統已綠化江河沿岸4.55萬公里。教育系統認真組織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農墾系統以農田防護林和村鎮綠化為重點大力推進墾區綠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裝警察部隊繼續深入開展創建「綠色營區」、「生態營區」活動。各級共青團和婦聯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三八綠色工程」建設。石油、石化、冶金等企業大力開展廠區、礦區綠化。三、草原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實施草原重大生態建設工程,集中治理生態脆弱和嚴重退化草原,有效遏制了全國草原生態加速惡化的勢頭,部分地區草原生態明顯改善。工程區產草量比非工程區提高75.1%,嚴重沙化草原面積減少20%以上,岩石裸露率降低7個百分點。在重大生態工程的帶動下,各地加大草原保護建設力度,全國草原圍欄6200萬公頃,禁牧休牧輪牧面積9867萬公頃,累計種草保留面積2867萬公頃。我國造林綠化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今後加快推進造林綠化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現有宜林地造林難度加大。現有宜林地的60%分布在內蒙古和西北五省區,乾旱、石漠化、沙漠化嚴重,造林難度加大。二是森林、草原質量低下、生態功能不強。我國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只有85.88立方米/公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78 %,中幼林普遍存在林分過密或過疏、質量差、生長量低的問題,亟待撫育;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現象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大,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強。三是城市綠化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區城市綠化總體發展滯後。此外,近年來持續的大面積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出現,給國土綠化增添了難度,也給鞏固綠化成果帶來不利影響。2010年,我國統籌推進全民義務植樹、荒山造林、城鎮綠化、部門綠化、森林經營,積極實施《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計劃完成造林(封育)592萬公頃、森林撫育525萬公頃、義務植樹25.72億株,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㈢ 我國植樹造林的有關數據 急需
據初步統計,到2月底,全國完成造林540多萬畝,其中人工造林510萬畝,封山育林31萬畝、完成整地1927萬畝、培育苗木10億株,其中大田育苗7.4億株、容器育苗2.7億株,容器育苗比例越來越大,全民義務植樹2000多萬株。26年來,全民義務植樹的人數104.8億,植樹492.7億株,如果按照我們造林的平均株數每畝200株算的話,應該說將近2.5億畝,累計義務植樹基地有26萬個,面積達到600萬公頃,也就是9000萬畝,
2007-03-11
㈣ 中國森林覆蓋面積是多少在世界排名占第幾
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㈤ 我國森林資源概況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不僅為社會提供木材經濟價值,還具保護環境、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大氣、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吸收二氧化碳、生態旅遊等功能。
我國森林面積1991年為12863萬hm2,森林覆蓋率為13.4%,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5%。2008年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149.13億m3,森林覆蓋率為20.16%。過去10a,中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63億畝,其中,2012年人工林面積達到6168萬hm2。陝西省定邊縣「治沙英雄」石光銀,在茫茫的毛烏素沙地南緣治沙斗沙40a,築造100km長的「綠色長城」。總的發展趨勢是全國森林面積逐漸增加。
全國森林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幾個林業大省:黑龍江、吉林、安徽、福建、湖北、新疆、廣西等地。主要城市綠化覆蓋率不斷提高,鄭州 32.4%、南京 30.1%、西安29.4%、長春28.8%、廣州28.7%、武漢28%、南寧25%、石家莊24.6%、呼和浩特22.4%、哈爾濱22%、北京20.1%、合肥20%、長沙20%。
廣西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桂東北、桂北和桂西北地區,用材林最負盛名的是融水縣「柳杉」,但目前各林業縣已無商品林可砍伐。
歷來我國的森林開發與管理,只注重森林的直接經濟價值而忽視其巨大的生態價值,導致森林功能減退。我國森林減少一般經歷幾次大量砍伐高潮:1958年對原始森林破壞最大,幾乎交通可到之處再也見不到原始森林了;20世紀 80年代初的破壞更為嚴重,各地落實承包責任制時許多農民把自己的承包地的林木全部砍光,不少山地幾乎寸草不留。
濫伐森林的惡果是生態環境受到巨大創傷。首先是水資源量的減少,據統計,到20世紀80年代,廣西約有1/2的溪河斷流或季節性斷流,主要是其源頭水源林被嚴重破壞,第二是林地表層土壤大量流失,第三是洪災和地貌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石漠化等)增多加劇。最典型例子是雲南東川一帶成為世界上泥石流災害最嚴重的地方;1994年廣西大洪災和1998年長江中游特大洪水。森林的快速減少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於經濟水平低下,為維持生計,人們不得不繼續破壞森林,如1985年廣西海洋山因濫砍森林發生嚴重的洪災和泥石流災害,但是災後群眾還是繼續砍樹賣錢度災。與日本等發達國家進口木材以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的做法完全相反,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馬來西亞等都在大量地砍伐熱帶天然森林。為了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後我國政府規定禁止砍伐天然林,限額採伐人工林。如「九五」規劃起森林採伐限額為2665.1萬m3,毛竹採伐限額為56228萬根。現在廣西的林業縣已無木可伐,不得不全部實行封山育林。
㈥ 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04%,中國是如何悄然變綠的呢
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3.04%,中國是如何悄然變綠的呢?中國變綠了,這是中國長期植樹造林,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成果,還有很多的沙漠植樹人努力的成果。我們進行沙漠植樹,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沙漠裡面種樹成功的幾率也越來越大,我們沙漠植樹人每年在沙漠的綠化面積是可觀的,並且這個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長期植樹造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的努力,一起保護地球。
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了,樹木或者是一些植物的存活率也高了,以前的時候,我們的科技不發達,在一些沙漠或者乾旱的地方,很多的植物都活不了,就算是植樹,我們的樹木生存下來的也比較少了,但是科技發達,一些在沙漠或者是乾旱的地方不能存活的,經過一些列的處理,現在沙漠也是綠油油的,很多人在沙漠種樹成為了自己的事業,大家素質提高,覺悟提高,以後中國會越來越綠。
㈦ 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和近些年來植樹造林情況
我國森林總面積15894.1萬公頃(摺合23.94億畝) 由於多種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問題十分嚴重,生態建設任重道遠。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3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縣的面積)的速度在不斷擴展,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2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的27.8%,每年還在以100萬公頃的面積增加。 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
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
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
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
年人均消費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國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顯。
銀杏,是一種有特殊風格的樹,葉子夏綠秋黃,像一把把打開的摺扇,形狀別致美觀。
兩億年以前,地球上的歐亞大陸到處都生長著銀杏類植物,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樹種。後來在200多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出現,大部分地區的銀杏毀於一旦,殘留的遺體成為了印在石頭里的植物化石。在這場大災難中,只有在我國還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銀杏樹,綿延至今,成了研究古代銀杏的活教材。所以,銀杏是一種全球最老的孑遺植物,人們把它稱為「世界第一活化石。」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銀杏最早的國家,在公元1265年南宋陳景沂著的《全芳備祖》中,就有關於銀杏的記載,比世界其他各國都早。銀杏是種難得的長壽樹,我國不少地方都發現有銀杏古樹,特別是在一些古剎寺廟周圍,常常可以看見栽有數百年和千年有餘的大樹。像有名的廬山黃龍寺的黃龍三寶樹,其中一株是銀杏,直徑近2米,北京潭拓寺的銀杏年逾千歲。而世界上最長壽的銀杏,還應數我國山東莒縣定林寺中的大銀杏,樹高24.7米,胸圍15.7米,樹冠蔭地200平方米,據說是商代栽的,距今還可以找到天然的銀杏林,這些都證明我國是銀杏的老家。
銀杏樹又名白果樹, 也稱「公孫樹」, 相傳, 很早以前有位姑娘叫白果,從小死了爹娘, 12 歲就給財主放羊, 受盡了人間苦難。一日, 白果姑娘在山坡上拾到一枚奇異的果核, 把它種在了鳳翅山一個山坳里。幾年後, 這顆神奇的種子生根發芽, 很快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每年秋天都結滿果子。一天, 白果姑娘趕著一群羊來到這棵樹下, 突然劇烈咳嗽起來, 霎時昏迷過去。這時, 只見從樹上飄下一位美麗的仙女, 手裡拿著幾顆從樹上摘下的果子, 取出果核, 搓成碎末, 一點點地喂進白果姑娘的口中。片刻, 白果姑娘睜開了眼睛, 那仙女朝她笑了一下, 飛回大樹不見了蹤影。白果姑娘從樹上摘下許多果子, 帶回村裡, 送給有病的村民吃, 治好了成千上萬的咳喘病人。就這樣, 一傳十, 十傳百, 人們乾脆把白果姑娘送的果子稱為「白果」, 管結滿白果的大樹就叫「白果樹」。從此, 「白果樹葉降血壓, 白果樹果核治咳喘」連同白果姑娘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如今, 這株歷盡滄桑的白果樹枝繁葉茂地屹立在禹州神後的鳳翅山上, 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