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家文的介紹
李家文,中國常用名,著名的有江蘇省的蔬菜學家、園藝教育家;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教授。
『貳』 說說和班主任同名同姓是什麼感覺
跟英語老師同名,然後我們學校是有分普通班和尖子班的,英語老師教一個普通班跟一個尖子班,本來我是普通班的就是她教,上課真的超愛叫我的名,超級尷尬,我的英語其實原來沒那麼好,就是因為同名,我就覺得英語考不好更尷尬,然後英語一下子就到班裡前幾名去了,後來分班了,我考到尖子班去了,想著沒那麼倒霉,又遇上她吧,就是那麼小的概率,又到了她的班。既然逃不過就這樣吧,相煎何太急
『叄』 李家文的生平概況
李家文,原名潤森。1913年7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1923年後由叔父李振翩撫養成人。他在中學時代刻苦讀書,成績優良。1934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校遷至四川成都,在校邊讀書,邊做工,以維持學業。1938年7月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經胡昌熾教授推薦到本校園藝系任助教,並負責金陵大學園藝試驗場的管理工作。1938年底,被派往四川涪陵、巴縣、江北、長壽、豐都等地考察榨菜生產,歷時兩個多月,收獲頗豐。中國榨菜的精細栽培,加工技術和豐富的品種資源,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還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這次深入農村的實地考察,總結了農民豐富的生產經驗,為他以後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此他立志於發展中國的蔬菜園藝事業。1940年,他考入金陵大學農業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畢業獲農學碩士學位。1945年重慶國民政府農業部選派120名農業人員赴美國學習,他以優異成績考取第二名。赴美後,在康乃爾大學農學院蔬菜學系學習蔬菜栽培和選種。在美國東部農民合作社試驗場實習蔬菜選種和采種,在百比種子公司實習種子檢驗、貯藏、加工技術和蔬菜、花卉選種技術。他還創造了一種生產重瓣矮牽牛花雜種的簡易新方法而受到獎勵。公司挽留他在美國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於1946年返回祖國。回國後,應聘任金陵大學園藝系副教授兼園藝試驗場主任。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園藝系的教師分為兩部分。李家文、蔣先明、唐堯平等人北上支援山東農學院園藝系,壽誠學、張學明和中央大學李曙軒等人南下支援浙江農學院園藝系。李家文在山東農學院園藝系任教授兼蔬菜教研室主任。
李家文致力於蔬菜園藝科學和教學、研究和生產推廣工作達40餘年,為中國大白菜的理論研究、甘藍種子繁育、祖國古代農業遺產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李家文作風淳樸,為人敦厚,關心群眾生活。1972年他在哈爾濱結識老菜農孫家祥。孫家祥原籍山東,由於生活所迫,將女兒賣與別人,自己則到東北農村落了戶。他得知孫已和女兒離散37年。李家文回到山東後,曾跋涉數百里,終於找到了孫家祥女兒,使他們父女團聚。1973年2月7日《大眾日報》以《老教授代友尋親人》為題作了長篇報道,他這種關心群眾生活、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迄今仍為大家所稱道。
『肆』 李家文的主要論著
1李家文.四川榨菜業概況暨改進意見.農林新報,1939年,(17,18,19合刊):9—20;(23,24,25,合刊):13—24.
2李家文.實用種菜淺說.金陵大學園藝試驗場出版,1949.
3李家文.西班牙大蒜之引種工作.科學通報及科學世界,1950.
4李家文.果樹的生長和結果時期(譯自《果樹園藝》蘇聯國家農業圖書出版局,1950年發行.大眾農業,1952(4).
5李家文,蘇聯的觀賞花卉園藝(譯自《果園和菜園》1951.(11),H,A,БАЧЛЕВKAЯ著).蘇聯農業科學1952,(8).
6李家文.中國的白菜,生物學通報,1954(8):9—14.
7蘇聯N.A.甫拉索夫主編,李家文譯,蔬菜栽培學,中等農業學校參考書.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5.
8蘇聯馬爾柯夫.哈耶夫合著,李家文等合譯.蔬菜栽培學.中等農業學校參考書(上、中、下三冊):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9李家文.益都銀瓜.園藝通報,1957,1(1):53—61.
10山東農學院主編.蔬菜栽培學.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上、中卷),蔬菜、果樹蔬菜專業用.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12.
11李家文.結球白菜生育周期的研究.山東農學院學報,1961,(6):47—57.
12李家文.從《齊民要術》看古代蔬菜生產的科學遺產.大眾日報,1961年12月9日.
13李家文.白菜的起源和進化問題.園藝學報,1962,1(3—4):297—304.
14李家文.華北地區的糧菜間作.中國農業科學,1962,(1):43—48.
15李家文.結球白菜春季栽培的理論與實際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62,(10):26—32.
16李家文.白菜的光合作用初步研究.園藝學報,1963,2(3):271—281.
17李家文.大蒜氣生鱗莖繁殖法提高產量及繁殖率的效果。中國農業科學,1963,(4):11—13.
18李家文.大白菜的分類學和雜交育種.黑龍江園藝學會蔬菜學術報告會,1974.
19李家文.黃瓜性型分化和規律和有關早熟高產措施.黑龍江園藝學會蔬菜學術報告會,1974.
20李家文.關於天津青麻葉大白菜品種的發展問題.天津農業科學,1974,(3):17—22.
21李家文.大白菜高產穩產的理論和措施.包頭農業科學技術,1976(2).
22李家文.雜交親本配合力的遺傳原理和用輪回選擇提高的方法.遺傳與育種論文選.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79:49-110.
23山東農學院主編.蔬菜栽培學各論(北方本).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24李家文.中國白菜的起源、進化、分類和雜交.中國大白菜第一屆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1980.
25李家文.中國蔬菜作物的來歷和變異.中國農業科學,1981,(1):90—95.
26李家文.中國的白菜.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伍』 李家文的大白菜理論
1952年,李家文受農業部委派,到中國大白菜種植中心之一的山東省膠州農村進行調查。而豐富的大白菜品種資源和農民長期種植大白菜的寶貴栽培經驗,激發了李家文研究中國這一寶貴蔬菜資源的思想。1952年秋開始,他3次深入山東大白菜產地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農民總結蔬菜栽培經驗,與菜農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30多年來,他對中國白菜類蔬菜的起源、分化、分類、形態、生理、栽培技術及遺傳育種等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調查收集了大量種質資源,在對歷史資料進行了廣泛考證後,提出了大白菜的雜交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中國的白菜類蔬菜的初級變種,大約是在唐代以前由當時南方的小白菜和北方的蕪普通過自然雜交產生的。在中國北方秋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的條件下,由於養分的積累,使頂芽逐漸發達,經中國勞動人民的長期栽培和選育,從低級進化到高級形成的結球變種。據此將大白菜亞種按進化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散葉變種、半結球變種、花心變種和結球變種。並提出結球大白菜的起源地是中國的北方。這種高級變種又在中國不同的栽培中心,在相異的生態條件下,經過不同方向的培育和選擇,產生了三個形態特性相異的生態類型,即適應海洋性氣候的卵圓型;適應大陸性氣候的平頭型;適應大陸和海洋交叉氣候的直筒型。各地區之間的農業技術交流,又使變種與3個基本生態型之間產生了栽培的花心直筒型、花心卵圓型、平頭卵圓型、平頭直筒型和圓筒型5個雜交演化類型。這種綜合了歷史進化、生態環境和植物形態特性的分類觀點和結論,為大白菜的栽培和遺傳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1980年,在日本築波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大白菜學術討論會上,他宣讀了《中國大白菜的起源、演化和分類、雜交》論文。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這一研究成果使中國的白菜研究工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大白菜的生長發育和生理研究方面,他十分注重理論指導生產。早在50年代,他和山東農學院蔬菜教研室的同事們就致力於蔬菜生長發育周期規律性的研究工作。他將蔬菜一個世代的生長過程劃分為具有連續性的一定周期性階段,並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栽培技術措施,使之有相應環境條件的方法,已在1959年山東農學院主編的全國蔬菜專業統用教材《蔬菜栽培學》中作了充分的闡述,至今對中國的蔬菜栽培技術理論仍有很大的影響。
李家文在大白菜的理論研究和栽培技術方面,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如大白菜生長發育周期的分期臨界特徵、花芽分化與結球的關系和起源進化等,曾在中國園藝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從而促進了大白菜栽培理論研究的發展。山東大學生物系陳機等編著的《大白菜形態學》就是在此基礎上以植物形態解剖學來研究大白菜基礎理論的專著。李家文病逝後,他生前對大白菜的研究成果,已被整理成《中國的白菜》一書,這是一部研究白菜的重要專著,該書於1986年被國家教委評為科技二等獎。1990年又由日本學者篠原括喜先生翻譯成日文,在日本《農業およひ園芸》(64(5):580)雜志上發表。李家文在對中國白菜類蔬菜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本人亦被稱譽為研究中國白菜的權威。此外,他還積極研究保存優良地方品種的工作。他曾對膠州大白菜、益都銀瓜、章丘大蔥等地方名特品種進行調查研究,做了筆記,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把它們編入教材中,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
『陸』 中國有多少個叫李文文的
人人網上姓名為 李文文 的用戶共有5392人,其中 女生78.82%,男生21.18%
『柒』 李家文的人物簡歷
1913年7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
1934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8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38—1940年任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助教。
1940—1943年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1943—1945年任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講師。
1945—1946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蔬菜學系進修。
1946—1952年任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教授,兼任園藝試驗場主任。
1952—1980年任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蔬菜教研室主任.園藝系主任。
1979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79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0年10月30日病逝於美國。
『捌』 大白菜的起源是怎樣的
白菜的祖先在中國古代稱為葑菜,是一種根和葉都可食用的蔬菜,可以說是現今的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和蕪菁(蔓菁)的共同祖先。
西周時代的《詩經邶風谷風》中的「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大意是:採收蕪菁和蘿卜時,不要因為根不好連可食的葉子也一起棄去。說明那時葑菜和蘿卜都是根葉兼食的蔬菜。「邶風」是指詩產生的地點,在今河南與河北兩省交界處。另外還有兩首詩也提到葑菜,《詩經鄘風桑中》:「爰采葑矣,沫之東矣」。《詩經唐風采苓》:「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詩中「鄘風」、「唐風」分別指今山東和山西的一個地區。三首詩都提到葑菜。表明在2000多年前的今河南、河北、山東和山西省等北方地區都已普遍栽培葑菜。
葑菜在北方較乾旱氣候條件下,原來可食的根部再經人工選擇,逐漸成為肉質根的根菜類蕪菁;而在南方濕潤條件下,葑菜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雙重作用下,進化成為葉菜類的菘菜。
菘菜進一步分化,形成牛肚菘、紫菘和白菘三種類型。8世紀唐蘇敬等著《新修本草》(731)記載:「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小苦;白菘似蔓菁」。由上所述可知牛肚菘以其葉片大而皺,區別於紫菘和白菘,與大白菜葉片極相似,而被公認為大白菜的原始種。表明此時牛肚菘已從菘菜分化出來成為散葉大白菜變種。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的菜之品項中記載:「薹心、矮菜、大白頭、小白頭、夏菘」等,並專門介紹了「黃芽菜」,「冬至取巨菜,覆以草,即久而去,以黃白纖瑩者,故名之」。黃芽菜雖然還不是葉球而只是心芽,卻已引起人們的極大的注意,並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黃芽菜的出現將向「黃芽」增大方向選擇。只有更大的「巨菜」才能產出大的「黃芽」,所以此後黃芽菜的人工選擇向「巨菜」和「黃芽」雙方向進化。
13世紀元陶宗儀《輟耕錄》已載:「揚州(元)至正丙申,丁酉(1356—1357)間,兵燹之餘,城中屋址偏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有膂力人所負才四五窠耳」。無疑文中所提是大白菜,已不是小白菜了。根據古籍記載可以推測,菘約出現在公元2世紀前後,形成結球類型的初級形態約在11世紀前後,再經過800~900年的演變,最終在中國形成了類型多樣的地方品種。
白菜在韓國的首次記載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但是,直到19世紀大白菜才成為韓國的最重要蔬菜之一(Pyo,1981)。1866年大白菜被首次引種到日本,但至1920年才開始品種的選育(Watanabe,1981)。小白菜於15世紀引種到馬六甲海峽周邊國家。現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西部非常普遍。但是,大白菜引種到東南亞卻很晚。亞熱帶低窪地區通常只是在涼爽、乾燥的季節種植,熱帶高原地區可以周年種植。
早在1840年,法國的Pepin就描述了大白菜的栽培和特色。他說「這種植物在植物園被了解已有20年,可是作為烹飪用的蔬菜只是三年前的事」(Bailey,1928)。大白菜於1887年首次引種到英格蘭。1883年大白菜在美國開始受到關注,並於1893年首次由L.H.Bailey用來自英格蘭的種子進行種植。
大白菜原產於中國。但有關起源問題尚無定論,目前關於大白菜的起源有兩種主要假說,即雜交起源假說與分化起源假說。
1.雜交起源說
李家文(1981)提出「據觀察,小白菜和蕪菁的雜種性狀極似散葉大白菜。根據各種理由推論大白菜可能是由小白菜和蕪菁通過自然雜交產生的雜種。」並認為:「大白菜和小白菜雖然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和特性,但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大白菜不可能是由小白菜發生變異而直接產生的新種。」
2.分化起源說
譚其猛(1979)認為:「大白菜可能是由不結球的小白菜,在南方向北方傳播栽培中逐漸產生的。」並在以後發表的「試論大白菜品種起源、分布和演化」一文中作了進一步闡述:「我認為大白菜起源於蕪菁與小白菜或小白菜原始類型的雜交後代,是很有可能的。但另外還至少有一種可能,即種內變異在栽培前早已存在,葉柄扁圓至扁平……大白菜的原始栽培類型可能就起源於具有相似性狀的野生或半栽培類型」。「還能有一種解釋,就是認為它們是較後期由小白菜的雜交後代起源的。」並指明:「前一說可稱為雜交起源說,後一說可稱為分化起源說」。至於大白菜的起源中心,「很可能是冀魯二省」。
近年來,曹家樹(1995)等從種皮飾紋、雜交實驗、葉部性狀觀察、染色體帶型研究、RAPD分子標記分析、分支分析等方面對大白菜的起源演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大白菜的「多元雜交起源學說」。他認為大白菜是小白菜進化到一定程度分化出不同生態型以後,與塌菜、蕪菁雜交後在北方不同生態條件下產生的,並且認為小白菜的分化在前,大白菜的雜交起源在後,這實際上綜合了大白菜的雜交起源和分化起源兩種假說。Song等人(1988b)的RFLP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雜交起源假說。郭晶心等人(2002)研究結果則更支持「分化起源」假說,即大白菜可能起源於已經高度分化了的小白菜,認為蕪菁和白菜類蔬菜的親緣關系較遠,而大白菜與小白菜的親緣關系密切。並且大白菜一類中還包括了薹菜,暗示了大白菜起源於薹菜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大白菜種質資源主要分布於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其中山東省是其主要分布區,種質資源數量居全國首位,其次是河北省、河南省;再次是遼寧省和四川省。大白菜有直筒形白菜,卵圓形白菜和平頭形白菜等三個基本類型。它們是在不同的生態地區向不同方向培養和選擇所產生的。直筒形白菜產於天津市及冀東一帶,如天津青麻葉品種的各品系,玉田包尖的各品系及唐山和豐潤等市、縣的品種皆是。該地基本上是海洋性氣候,但又受到北部大陸性氣候影響,是海洋性與大陸性氣候交匯的地帶,溫度和濕度變化劇烈,從而形成了具有適應性強、抗熱、抗寒、耐濕、耐旱、抗病力強等特點。卵圓形白菜產於山東省的膠東半島各縣,如膠縣白菜,福心包頭等品種皆是。該地屬於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空氣濕潤,晝夜溫差不大,雨水均勻,從而形成了需要充足肥水,品質好等特點,但不耐熱、不耐旱,生長期長,適應性較差。平頭形白菜分布最廣。在陝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南部,河南省以及山東省的西南部都栽培這一類型,如洛陽抱頭、太原二抱頭等品種皆是。據歷代文獻記載,尤以河南省洛陽市栽培大白菜最早,可能這一類型是先在該地育成,然後傳布於上述各地。該地屬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從而形成了具有能適應較高溫度,耐乾旱,對肥力要求較嚴格,生長期長,產量高等特點。
『玖』 李家文的人物信息
中文名:李家文
英文名:Kaman Lee最高學歷:香港樹人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
工作經歷: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兼無線電視新聞部助理采訪主任。
中學時就讀於香港培道女子中學,1997年於樹仁學院(現稱香港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畢業,畢業後曾於亞洲電視報導天氣,後來加入無線電視新聞部。2000年5月升為主播,其後於2007年升為采訪主任,現在主要報導政治及中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