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叫李愛琴的有多少人

中國叫李愛琴的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9-08 05:41:38

『壹』 秦腔有那些名家

1、馬友仙

馬友仙(1944~)女,漢族,原籍陝西合陽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馬派」創始人。8歲考入咸陽大眾劇團,學演小旦、兼演青衣。

10歲時以一出《櫃中緣》唱紅了咸陽以及臨近地區。以後多年又陸續推出秦腔摺子戲《河灣洗衣》、《打魚殺家》、《走雪》等,以音色優美、唱做俱佳而轟動劇壇。

此後隨著藝術上的追求上進和技藝的不斷提高,又分別在秦腔傳統戲《五典坡》、《玉虎墜》、《三滴血》、《游龜山》、《紅樓夢》等大戲中擔任主角。

2、貟宗翰

自幼酷愛秦腔藝術,1952年進入西安三意社學員班學戲。師承著名藝人張朝鑒、李天堂、李慶增等。入科半年後就登台演出,開門戲為《蘇武廟》。

相繼又演出了《蘇武牧羊》《穆柯寨》《四進士》等戲,引起了群眾和領導的注目與重視。1960年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又經馬健翎、李玉敏、袁多壽等著名藝術家的嚴格訓練和教導。

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代表劇目有《趙氏孤兒》、《十五貫》、《魚腹山》、《殺廟》、《血淚仇》《二堂舍子》等。

他的許多優秀劇目和唱段被錄制唱片、磁帶、碟盤發行全國,甚至流傳海外。《打鎮台》一劇曾被中央戲曲研究院錄像,作為研究秦腔資料保存。

他的學生遍及西北五省,有的已成為國家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家。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善於中縱向繼承、橫向借鑒,博採眾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表演方面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瀟灑穩健,剛柔相濟,質朴深沉;善於吸收兄弟劇種的特長,如京劇須生的身段做派、蒲劇的髯口、帽翅技巧、崑曲的步法指法等,使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聲腔方面在繼承唱念韻味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京劇花臉唱腔的共鳴特色,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探索秦腔須生新唱法創出了一條新路。

他的嗓音高亢清亮,行腔圓潤流暢,韻味濃郁醇厚,聲情並茂。尤其象《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腔,堪稱其代表做,至今廣為流傳,被譽為「小浩亮「。2015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75年。

3、李愛琴

李愛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梨園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戲的,渭北一帶年長的老人經常說「四楞子」李三的跑檯子,這李三就是李愛琴的祖父。

父親李萬祥農忙在家務農,農閑跟著祖父到集鎮村捨去演出。後來,祖父去世了,父親為了糊口謀生,就帶著5、6歲的李愛琴離鄉背井闖盪江湖。

李愛琴先在彭藝社扮小孩、演丫環,隨後到大華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養指導下,先後演出《探窯》、《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戲。

由於嗓子好,吐字清,演戲投入,再加上年齡小,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稱為「六齡童」。1954年參加陝西省軍區五一劇團,開始系統練功和學文化。

為排演《戚繼光斬子》,她曾向京劇名家李萬春先生學習;1956年以《戚繼光斬子》參加陝西省戲劇會演,獲演員一等獎,並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9年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同年,她入選參加陝西省演出團到北京以及滬、粵、鄂、滇、川等省市巡迴演出。

在演出團受益於秦腔名家的具體指導,其間又先後得到蓋叫天、紅線女、陳伯華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藝術水平有新的飛躍。

4、肖玉玲

肖玉玲,女,秦腔閨門旦。從藝40餘年,在秦腔閨門旦行當中獨樹一幟,對於每一個角色的塑造都性格鮮明,活靈活現。1958年,年僅18歲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電影《火焰駒》。

對於角色黃桂英的成功塑造,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角。世稱「(小)肖派」。代表作品有《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玉堂春》中的蘇三。

《狀元媒》中的柴郡主、《探窯》中的王寶釧、《紅珊瑚》中的珊妹、《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藝術形象。2017年4月21日7時,肖玉玲在陝西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9歲。

5、康少易

出身梨園,自幼深得父親教誨和各位高師面傳心授,經幾十年舞台實踐,悟出了四功五法在於「范「的真諦,悟出了「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此為戲也的至理。

悟出了藝術之道,無外由簡到繁,繁能而簡,繼而精,然達通靈化境者,非幾輩人之致力於此是不能完成的。因之,我們應遵循藝術之道以不懈之力,把戲曲藝術傳下去。

多年來,為秦腔、豫劇、蒲劇、京劇傳授了《四傑村》《鬧龍宮》《金錢豹》《反西涼》《殺四門》《鐵公雞》《金雁橋》《火燒裴元慶》《白水灘》等劇目。

特別是《盤腸戰》由陝西省京劇團康雲翔在北京演出獲得中國文化部金獎。傳子康雲翔秦腔、京劇,昆亂不擋的全能武生,授徒安波、冉星、王沖、同超、胡小毛等。

『貳』 秦腔的藝術特點

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Ⅳ-16。

臉譜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秦腔臉譜作為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舞台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譜繪制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多年來一直保持。對於秦腔臉譜的特點及其與京劇臉譜的關系,著名京劇研究家、京劇臉譜繪制大家、九十餘歲高齡的劉曾復先生在《淺談秦腔臉譜》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在發展中,京劇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劇種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經驗,包括臉譜。

秦腔臉譜總的來說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復雜,特別是眉眼花紋比較碎。現行京劇凈角臉譜雖然比較簡單整齊,但是京劇早年的臉譜中許多碎臉和歪臉的花紋還是細碎的。秦腔臉譜的復雜表明它比現行京劇凈角臉譜古典。

秦腔臉譜中有許多臉譜與京劇臉譜大同小異,例如關羽、包拯、孟良、焦贊、呼延贊、李元霸等。……京劇界中有一種傳統的說法,秦腔歪臉勾得好。

現行京劇凈角臉譜歪臉較少,京劇早年的凈角臉譜中歪臉則較多。《定軍山》夏侯淵、《反西涼》許褚、《白水灘》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臉,但是今天的京劇中這些角色都改用正臉了。今天京劇凈角臉譜在歪臉的應用上不如秦腔臉譜古典。」

題材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歷史劇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涌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游龜山》、《游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

唱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

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唱腔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

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

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藝質朴、朴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伴奏

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唱腔藝術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歷史淵源

秦腔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發展與傳播的各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歷史悠久,明代萬曆間(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然而,它的起源,眾說不一,大體有形成於秦代(或先秦),形成於唐代,形成於明代三種說法。《缽中蓮》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證明已傳播到江南。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據此,秦腔在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甘、陝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省內又發展成東、西、中、南四路。東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變為漢調桄桄,中路為西安亂彈,即今通常所稱的秦腔。秦腔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後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陝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於秦腔。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秦腔在陝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傳十分廣泛,盛行於陝西的關中、商洛、漢中等地,流行區域西抵隴州,東至潼關,北達榆林,南過寧強,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魯、豫、皖、浙、贛、湘、鄂、粵、桂、川、滇、青、寧、新、藏等省區。1949年後還傳至台灣,域外遠達吉爾吉斯斯坦。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時期。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後出現的張鼎望《秦腔論》,乾隆年間(1736—1795年)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吳長元《燕蘭小譜》、周元鼎《影戲論》,都是較有影響的論述秦腔著作。《秦雲擷英小譜》載:「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這些班社均為秦腔班社,每個班社均擁有一批有影響的.藝人。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秦腔演員魏長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幾無人過問,不少崑曲、京腔藝人改習秦腔。此後半個多世紀,秦腔幾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個重要戲曲劇種,同時也是流行全國許多地區的劇種。就清代有關史料統計,當時除山海關以外的東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跡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過程中,秦腔與其他戲曲形式和民間藝術結合,逐漸遞變形成各地多種多樣的梆子聲腔劇種,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漸趨縮小。至清末,又變成流行於西北一帶的地方劇種。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風易俗」為宗旨的陝西易俗社,對秦腔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導演、舞台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革新,並大量編演反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劇目。在此影響下,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寧夏等地,都相繼成立了仿陝西易俗社建制的戲曲團體。如山東、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肅的化俗學社、平樂學社、寧夏的覺民學社等。易俗社曾先後兩次赴北平、武漢和甘肅等地演出。西安先後成立的還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抗日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秦腔藝術工作者,為戲曲表現革命的現實生活,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進行了大膽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緊密配合革命斗爭,創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劇目,如《血淚仇》等。彭德懷同志在給《血淚仇》作者馬健翎的信中說:「為廣大貧苦勞動人民、革命戰士熱烈歡迎,為發動群眾組織起來有力的武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還特此授予馬健翎「人民藝術家」稱號,民眾劇團獲得了「特等模範」的獎旗。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20世紀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其省屬劇團有陝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劇團、甘肅省秦腔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青海省秦劇團(後改為西寧市秦腔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猛進劇團。此外,各地還建立戲曲學校,為繁榮秦腔藝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

文化特徵

語言

秦腔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點是所謂的唱、念全都是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國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這些語言特點與音樂特點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藝術獨特的聲腔風格,即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等風格。

秦腔的唱詞語言節奏也是非常豐富的,唱詞結構是永言體,唱詞的句子按照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有長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歸納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見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無韻詩歌一樣排列整齊。

服飾

秦腔的服飾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質地的優劣、紋飾的選擇。色澤的濃淡以及各種顏色,都有著獨特的寓意。服飾的寬、大、長、直代表文、富;短、小、窄、曲,代表武、貧。服飾厚、重、滑代表文、富;輕、薄、軟、素代表武、貧。龍、虎、山、石完整寓示剛強;花、鳥、蟲、魚零亂寓示智慧;靜物、花草簡單寓示善良;狼、狗、鷹、雕復雜、紛亂寓示兇猛;蝴蝶、花卉細小、素潔寓示美麗、窈窕。深、素、暗寓示老、窮;淺、艷、明寓示少、富。白色,寓示公正、純潔、端莊、正直、少壯。黑色,寓示清廉、凝重、嚴肅、粗豪、愚蠢、貧寒、愁苦、微賤。紅色,寓示偉大、熱忱、忠耿、喜慶、可怕、危險。黃色,寓示尊貴、明朗、穩練、衰老、無力。綠色,寓示魯莽、倔強、乖謬、險詐。粉色,寓示聰明、活潑、風流、浪漫、荒唐、妖艷、輕佻。藍色,寓示青春、敏銳、朝氣、正派、義氣、輕快。雪青色,寓示優美、秀麗、柔和、舒適。蔥綠色,寓示智慧、寧靜、沉默、安詳。紫色,寓示森嚴、持重、忍耐、果斷。古銅色寓示老邁、慈祥、蒼勁、周密。灰色,寓示軟弱、不定、兩可、冷淡。

觀眾通過戲中角色所穿服飾的色彩,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斷他們的年齡、身份、貧富、少壯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道具

秦腔舞檯布置可簡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兩盞煤氣燈,也可以是城中大戲院,燈火輝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設計巧妙、大氣,變幻莫測。一套一桌二椅,或數套一桌二椅,可以變幻無窮無盡的環境支點:既可以裸桌裸椅,代表門窗牆壁,表現陋室寒窯的冷落凄情;反之,也可以裝飾得極盡奢靡,創造皇宮的富麗堂皇。一個包袱、一根棍棒、一頂氈帽、一塊笏板,可以扎制各種物品和造型,或者一無所有,或者應有盡有。到了現代,則可以用紙扎出滿樹桃花,惟妙惟肖,或者火車、飛機、大炮一起上。

分布地區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和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為南路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

甘肅秦腔主要流傳在甘肅全境及周邊寧夏、青海、新疆,酒泉地區秦腔分布在肅州區、金塔、瓜州、玉門、敦煌等五個縣市區。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甘肅秦腔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獲得「秦腔」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價值

秦腔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 並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產物, 可以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戲曲音樂文化發展的根基,它深刻詮釋了漢文化的發展,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組成部分。

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為研究漢族文化、追蹤古老藝術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秦腔承載著廣大西部地區人民的精神寄託, 是人們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種方式,充分體現了它的歷史性和現實功能。

傳承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秦腔受到現代文化的巨大沖擊,專業演出團體生存艱難,優秀演藝人才缺乏,傳統表演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傳承人物

馬友仙:女,漢族,1944年4月生,祖籍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成長於陝西省咸陽市。2009年6月,馬友仙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馬友仙為秦腔藝術流派「馬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證書。

貟宗翰:男,漢族,1940年1月生,陝西省咸陽市人2009年6月,貟宗翰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貟宗翰為國家一級演員。

李愛琴:女,漢族,1939年4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李愛琴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李愛琴為國家一級演員。

肖玉玲:女,漢族,1939年12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肖玉玲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肖玉玲為秦腔「肖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

康少易:男,漢族,1941年5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康少易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康少易為秦腔武生唯一傳人,國家一級演員。

呂明發:男,漢族,1923年3月生,陝西省寶雞市人。2009年6月,呂明發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呂明發主工須生戲,為國家一級演員。

余巧雲:原名余葆貞、余寶珍,女,滿族,1932年3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 年6月,余巧雲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余巧雲為秦腔藝術流派「余」派的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8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演出的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歷獲「文華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國家級大獎,並榮登2005—2006 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同時被中宣部確定為2006年全國優秀文藝作品,受到表彰。

2009年5月,秦劇《大樹西遷》獲「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

2005年,天水秦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秦劇《山裡紅》參加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榮獲金獎。

重要活動

2000年11月3日晚,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西安人民劇院開幕。期間,還舉辦了梨園書畫展、戲劇臉譜展、秦腔藝術教育成果展、秦腔名家風采攝影展等活動,並且舉行了2000年曹禺戲劇文學劇本獎頒獎大會,展開戲劇與秦腔藝術理論研討,對70餘篇論文進行了評獎。

重要演出

2019年10月2日,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2日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2009年5月,秦劇《大樹西遷》進京為共和國60大慶獻禮演出,參加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赴廈門參加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

2000年,寧夏市秦劇團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演出《狸貓換太子》。

『叄』 李愛琴的參加拍攝的電視劇目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人鬼情緣》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可憐天下男人心》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天龍八部》
三十集電視連續劇《錢王》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武裝特警》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神鵰俠侶》
五十集電視連續劇《鹿鼎記》
三十集電視連續劇《鼓上蚤時遷》
三集賀歲片《阿寶的故事》
三集賀歲片《回家》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倚天屠龍記》 擔任:第一副導演/演員 飾演:貝錦儀
三十集電視連續劇《中國特警》 擔任:執行導演、統籌、剪輯
二十六集電視連續劇《空姐日記》 擔任:執行導演、統籌、剪輯
三十集電視連續劇《X女特工》擔任執行導演、統籌、剪輯
3D電影《朝霞紅滿天》擔任執行導演、剪輯

『肆』 李愛琴的榮譽

期間並舉辦振興京劇學術研討會,上海方面,陶雄、張丙昆、龔義江、侯碩平、馬博敏、蔡世成、單躍進7篇論文入選,
2005年11月25日,農歷乙酉年十月廿四日,晚:首屆「秦腔名人堂」評選啟動
為了展現秦腔藝術的獨特魅力,由陝西電視台、西北五省(區)劇協、陝西省秦腔藝術協會等共同舉辦的首屆「秦腔名人堂」評選活動啟動。
入選「秦腔名人堂」的藝術家為在秦腔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已故和健在的演員,在群眾中有廣泛影響,在唱腔、表演、人物塑造上自成一派或有獨創性,並且德藝雙馨,有良好的威望和聲譽。首屆「秦腔名人堂」評選將由專家和群眾共同投票產生。
為給評選活動宣傳造勢,共演出近40出精彩摺子戲。參演者既有李愛琴、馬友仙、王輔生、余巧雲、劉茹慧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李淑芳、齊愛雲、李發牢、孫存蝶、喬慷慨等青年演員,更有西北其他省區的秦腔名流,秦腔「四大名旦」也全部登台。
2006年3月26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4時:陝西戲曲廣播開播慶典舉行
陝西戲曲廣播的開播慶典陝西華縣舉行,這場名為《「大秦正聲」陝西戲曲廣播開播慶典名家名段欣賞會》從14時開始持續到17時。秦腔名家李瑞芳、李愛琴、馬友仙、全巧民、李東橋、李發牢、白江波、王欣倉、張武宏、張寧等將登場,著名戲曲節目主持人陳愛美、張峴、袁博聯袂主持。
陝西省廣電局、陝西省文化廳領導及渭南各地市縣領導出席本次活動,陝西戲曲廣播現場直播慶典活動的盛況,渭南市電視台、華縣電視台現場直播或錄播本次活動。陝西有代表性的戲迷團體也上台祝賀,並宣讀全國其他省市劇協、電台、演出團體、戲迷團體的賀信賀電。2006年8月1日,農歷丙戌年七月初八日,20時:天水市秦劇團在西安首演《山裡紅》
天水市大型秦腔現代劇《山裡紅》亮相西安五四劇院。該劇由天水市秦劇團團長、天水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田小牛編劇,陝西省青年導演何紅星執導,天水市秦劇團和歌舞團聯合演出。《山裡紅》圍繞父女兩代人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表現了農村改革大潮中復雜且略顯凝重的人文感情糾葛,揭示出在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中,珍惜人、愛護人、尊重人,從而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
由天水市秦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現代劇《山裡紅》,在2005年中國(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上,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獲得了該藝術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領銜主演的市優秀青年演員、中國秦腔四小名旦獲得者袁丫丫榮獲優秀表演獎。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林濤、西安市政協主席朱文尉、西安市文化局局長嚴彬以及陝西省文藝界知名人士肖玉玲、李愛琴、郝彩鳳、員宗漢、李東橋、李娟、齊愛雲、劉隨社等觀看了演出。西安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羅金保特意為《山裡紅》劇組贈送了國畫《牡丹圖》一幅。
2006年9月20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廿八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
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本場為戲曲名家經典薈萃演出,邀請當時京劇、評劇、豫劇、越劇、河北梆子等劇種中碩果僅存的流派藝術家與部分傳人同觀眾見面並表演拿手唱段。包括李世濟(攜徒李海燕,呂洋)、張春華、景榮慶、劉秀榮(攜徒王艷)、孫毓敏、李硯秀、趙慧秋、李鳴岩、譚孝曾、孫明珠、康萬生、任德川、汪慶元、馬金鳳、筱俊亭、王璦璦、左大玢、李愛琴、劉玉玲等。
2007年1月5日,農歷丙戌年十一月十七日:2007「漢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匯演第一場
《三秦都市報》和青島啤酒西安漢斯集團主辦的「漢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匯演第一場在西安人民劇院上演,本場為《秦腔名家清唱晚會》。

『伍』 陝西秦腔名人

1、馬友仙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1944年(農歷甲申年)生,漢族,陝西省合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馬」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青聯委員,中國表演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文聯常委,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

『陸』 陝西秦腔界有哪些名人

陳仁義,男,生於1924年,農歷甲子年生,秦腔須生,陝西涇陽人,秦腔須生。
李愛琴,女,1939年4月,農歷己卯年出生於西安市,秦腔旦角,後改生角。
任哲中,男,1925年,農歷乙丑年生於永壽縣監軍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秦腔小生。
劉隨社,男,1962年生,陝西周至人。從小酷愛戲曲藝術,1977年考入眉縣人民劇團,工須生。
肖若蘭,女,秦腔旦角。1934年9月,農歷甲戌年生在西安市未央區含元殿村。
王輔生,男,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藝術家,陝西省長安縣人。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漢族,1944年,農歷甲申年生於陝西省合陽。
李瑞芳,女,1935年生,甘肅省天水市人。國家一級演員,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劇團團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系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蘇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須生。又名三意,號勇三。原籍陝西商縣,1917年,農歷丁巳年生於西安市。三意社創始人蘇長泰三子。卒於1966年12月29日,農歷丙午年十一月十八日。

『柒』 中央主持人周瑋年齡

四十歲了

個人檔案
姓名:周煒
籍貫:天津
生日:1975年4月14日
聯系地址:北京清河二炮文工團
師承:周煒曾是唐傑忠的學生。2008年12月29日拜姜昆為師。
所屬團體:二炮文工個人檔案
姓名:周煒
籍貫:天津
生日:1975年4月14日
聯系地址:北京清河二炮文工團
師承:周煒曾是唐傑忠的學生。2008年12月29日拜姜昆為師。
所屬團體:二炮文工團
愛好:讀書
最喜歡的地方:家
最喜歡的休閑方式:睡覺
最喜歡吃的食物:面條、餃子
身高:178cm
妻子:高明婷
兒子:周高秋陽
聯系地址:北京清河二炮文工團相聲演員
郵政編碼:100085
二炮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曾是唐傑忠的學生,現在改拜姜昆為師。第三屆相聲大賽-專業組「最佳逗哏獎」得主。
1990年—1993年 就讀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
1992年、1994年 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
1997年—2000年 進修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主要作品
相聲
《我慣著他》
《聊天》
《好哥倆》
《萬事通》
《五官新說》
《小合唱1、2》
《專家指導》
小品
《真情三十秒》
《女兵王燕》
《一座大山三個兵》
《冰峰雪蓮》
《情書專業戶》
《留守兵》
《班務會》
《鐵打的營盤》
《媽媽你聽我說》
《連隊情歌》
《不擇手段》
1999年春晚與孫濤、林永健、范雷、毛孩合作小品《真情30秒》
2005年春節,舉辦《綠逗情緣》相聲小品個人專場,在央視播出。
2006年在央視《周末喜相逢》舉辦周煒相聲小品專場 。
2007年春晚,和趙炎合作相聲《我慣著他》
2008年春晚與句號、韓雪合作小品《街頭衛士》
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與馬東、劉偉、鄭健、大山合作相聲《五官新說》
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與姜昆、戴志誠、鄭健、李偉健合作相聲《專家指導》
2011年 在央視七套主持《軍旅文化大視野》
2012年除夕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相聲《小合唱》
2012年2月6日晚在中央電視台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與搭檔劉大成、石頭,表演相聲《小合唱2》
電視劇
《別無選擇》
《零號特區》
《我是一個兵》常小平
《交警五個半》
《健康快車—有啥別有病》
《夢電影》
《炊事班的故事》客串:小毛的老鄉
《風帆》
《有這么一群兵》
《戰爭目光》
《阿貴與阿香》
《超級社區嘿哈》
《糊塗小天使》飾演:艾瑪的未婚夫(92集)
2001年《五個光頭兵》
2006年《武林外傳》客串:平谷一點紅(二十三集:賣私鹽廚子遭盤查,換身份賊頭變捕快)等
2005年《地下交通站》客串:飯客(第23集、27集)
2008年《派出所的故事》客串:小偷牛二(第17集)
《咱們的派出所》飾演:李愛琴
2009年《圓圓的故事》飾演:踢里塌啦
2009年《事故科故事》
2010年《相親相愛》
2011年《咱家那些事》飾演:彭新
2012年《新女婿時代》飾演:管文軍
2012年《媳婦的美好宣言》飾演:李建東團
愛好:讀書
最喜歡的地方:家
最喜歡的休閑方式:睡覺
最喜歡吃的食物:面條、餃子
身高:178cm
妻子:高明婷
兒子:周高秋陽
聯系地址:北京清河二炮文工團相聲演員
郵政編碼:100085
二炮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曾是唐傑忠的學生,現在改拜姜昆為師。第三屆相聲大賽-專業組「最佳逗哏獎」得主。
1990年—1993年 就讀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
1992年、1994年 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
1997年—2000年 進修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主要作品
相聲
《我慣著他》
《聊天》
《好哥倆》
《萬事通》
《五官新說》
《小合唱1、2》
《專家指導》
小品
《真情三十秒》
《女兵王燕》
《一座大山三個兵》
《冰峰雪蓮》
《情書專業戶》
《留守兵》
《班務會》
《鐵打的營盤》
《媽媽你聽我說》
《連隊情歌》
《不擇手段》
1999年春晚與孫濤、林永健、范雷、毛孩合作小品《真情30秒》
2005年春節,舉辦《綠逗情緣》相聲小品個人專場,在央視播出。
2006年在央視《周末喜相逢》舉辦周煒相聲小品專場 。
2007年春晚,和趙炎合作相聲《我慣著他》
2008年春晚與句號、韓雪合作小品《街頭衛士》
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與馬東、劉偉、鄭健、大山合作相聲《五官新說》
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與姜昆、戴志誠、鄭健、李偉健合作相聲《專家指導》
2011年 在央視七套主持《軍旅文化大視野》
2012年除夕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相聲《小合唱》
2012年2月6日晚在中央電視台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與搭檔劉大成、石頭,表演相聲《小合唱2》
電視劇
《別無選擇》
《零號特區》
《我是一個兵》常小平
《交警五個半》
《健康快車—有啥別有病》
《夢電影》
《炊事班的故事》客串:小毛的老鄉
《風帆》
《有這么一群兵》
《戰爭目光》
《阿貴與阿香》
《超級社區嘿哈》
《糊塗小天使》飾演:艾瑪的未婚夫(92集)
2001年《五個光頭兵》
2006年《武林外傳》客串:平谷一點紅(二十三集:賣私鹽廚子遭盤查,換身份賊頭變捕快)等
2005年《地下交通站》客串:飯客(第23集、27集)
2008年《派出所的故事》客串:小偷牛二(第17集)
《咱們的派出所》飾演:李愛琴
2009年《圓圓的故事》飾演:踢里塌啦
2009年《事故科故事》
2010年《相親相愛》
2011年《咱家那些事》飾演:彭新
2012年《新女婿時代》飾演:管文軍
2012年《媳婦的美好宣言》飾演:李建東

『捌』 陝西秦腔界有哪些名人

陳仁義,男,生於1924年,農歷甲子年生,秦腔須生,陝西涇陽人,秦腔須生。
李愛琴,女,1939年4月,農歷己卯年出生於西安市,秦腔旦角,後改生角。
任哲中,男,1925年,農歷乙丑年生於永壽縣監軍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秦腔小生。
劉隨社,男,1962年生,陝西周至人。從小酷愛戲曲藝術,1977年考入眉縣人民劇團,工須生。
肖若蘭,女,秦腔旦角。1934年9月,農歷甲戌年生在西安市未央區含元殿村。
王輔生,男,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藝術家,陝西省長安縣人。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漢族,1944年,農歷甲申年生於陝西省合陽。
李瑞芳,女,1935年生,甘肅省天水市人。國家一級演員,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劇團團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系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蘇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須生。又名三意,號勇三。原籍陝西商縣,1917年,農歷丁巳年生於西安市。三意社創始人蘇長泰三子。卒於1966年12月29日,農歷丙午年十一月十八日。

『玖』 陝西健在的秦腔藝術家

陝西還健在的秦腔藝術家還有很多。有孫利群75歲。張詠華75歲。張寧中78歲。郭寶華80歲。任慧中76歲。

『拾』 秦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多少位

20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底,陝西省有7名秦腔老藝術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名錄,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
這七位老藝術家是:呂明發、貟宗翰、康少易、馬友仙、余巧雲、李愛琴、肖玉玲。
這7位老藝術家中,年齡最大的是來自鳳翔縣人民劇團的呂明發,今年已86歲,他出生於陝西寶雞一個秦腔世家。他的鞭掃燈花、掄麻鞭、五鞭連響、打雷碗等技巧,在秦腔界堪稱一絕。而其他幾位藝術家也是各懷絕技,被譽為「金嗓子」的馬友仙,聲音純凈清亮,唱腔甜潤激昂;被譽為「秦腔皇後」的余巧雲,唱腔高亢粗獷、激越鏗鏘,又不失纏綿細膩;李愛琴的表演灑脫大氣,唱腔渾厚剛毅;貟宗翰在繼承唱、念、做、打程式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京劇花臉唱腔的共鳴特色,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探索秦腔須生新唱法創出了一條新路;出身於秦腔梨園世家的康少易,是陝西秦腔舞台上不多見的武生演員,武功基礎堅實,技藝全面,長靠、箭衣、短打兼備。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叫李愛琴的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0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4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41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39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1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7
普頓在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111
印度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832
14萬越南幣人民幣是多少錢 瀏覽:442
如何去中國地理雜志上班 瀏覽:922
怎麼投訴中國石油 瀏覽:341
在越南買一包jo香煙多少錢 瀏覽:471
上海義大利人喜歡去哪裡 瀏覽:327
英國大學均分56可以申請什麼大學 瀏覽:31
去印尼打工能帶多少葯 瀏覽:12
印尼98排華事件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90
泛伊朗人是什麼意思 瀏覽:489
英國空置稅什麼時候開始征 瀏覽:438
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瀏覽:987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