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初園林起於哪個朝代最有名的是什麼宮殿突出特徵是什麼
回答這種題目有意義。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珍寶,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最初園林起源於西周,周武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主要是供王公貴族狩獵和遊憩的場所。
史上最有名的宮殿,本人認為是秦王朝的阿房宮,杜牧留下膾炙人口的《阿房宮賦》是這樣描述的:「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這是何等規模?!蜀山的樹木被伐光了,阿房宮才蓋起來。阿房宮佔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從驪山之北構築宮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水波盪漾地流入宮牆。五步一棟樓,十步一座閣。走廊寬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環抱,各種建築物都向中心區攢集,屋角互相對峙。盤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渦,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長橋橫卧在渭水上,(人們看了要驚訝:)天上沒有雲,怎麼出現了龍?在樓閣之間架木築成的通道橫空而過,彩色斑斕,(人們看了要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裡來的彩虹?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
阿房宮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七十萬苦力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堅如磐石的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阿房宮,秦二世繼任,又召集苦力繼續建設阿房宮,而當時各地已經開始紛紛起義,最終到秦王朝滅亡還沒有全部完工。
唐代杜牧的文章或許是一種遐想的表述,他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阿房宮,因為阿房宮早已被項羽付之一炬,據說那大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
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築群,規模宏大,雄偉壯觀。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2. 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古典園林是哪一個古典園林是由誰創建的
中國古典園林最早生成期是殷 周 秦 漢(公元前11世紀——公元221年),那時候主要以放養動物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苑囿形式出現。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是商帝殷紂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台、靈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廣建離宮,還在咸陽作長池,引渭水,築土為蓬萊山,開創了人工堆山的記錄。西漢時,漢武帝劉徹又在秦上林苑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建章宮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是歷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座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開創了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其「一池三山」的布局成為以後歷代帝王營建宮苑的主要模式。同時期,私家園林也發展了起來,一些達官貴族富戶相繼在長安、洛陽兩地廣建宅地園。至此,園林體系已具雛形。
3. 南越王宮博物館的考古價值
這處遺址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特別是古代廣州)、古代建築史和古代工藝史有極重要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遺址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繼續進行考古發掘,研究和展示階段性考古成果,制定、保護和利用的規劃,目標是建設成大型的遺址博物館。
北京時間2011年10月21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幾天前,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公布了「2012年世界遺址觀察名單」,入選遺址共67座,其中包括越南下龍灣、秘魯納斯卡線、中國南越王宮、土耳其朗姆孤兒院以及波蘭聖帕拉斯科娃大教堂。這份名單每兩年公布一次,旨在提高人們對由於自然、社會、政治和經濟原因而處在危險中的文化遺址的關注。
4. 最早出現的中國古典園林是什麼呢
皇家園林是最早出現的中國古典園林,歷史上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皇家園林的設置。皇家園林屬於皇帝個人和皇室所私有,盡管大多是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也要在營造如畫的風景的同時顯示皇家的氣派。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和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的土地營造園林供一己享用,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可比,一般少則幾百公頃,大的幅員幾百里,氣勢宏偉,包羅萬象。
歷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證的皇家園林是公元前11世紀商朝末代帝王殷紂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開國帝王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台」、「靈沼」。其後著名的宮苑有秦和漢的上林苑、漢的甘泉苑、魏晉時期的華林苑、隋的洛陽西苑、唐的長安禁苑、宋的艮岳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為求長生不老,派人到海上神山求仙葯未果,便在上林苑中鑿長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萊山,以求仙人降臨。繼秦始皇之後,迷信神仙方術的漢武帝又在上林苑中的建章宮內開鑿太液池,並在太液池內堆築了三個島嶼,象徵神話傳說中東海的瀛洲、蓬萊、方丈三仙山,池中的三山使原本空曠的水面產生了深遠而變化無窮的效果和豐富的景觀層次,尤其在煙雨迷濛或霧氣彌漫的時候,更有仙山神島虛無縹緲、超凡出世之感。「一池三山」的造園藝術手法對皇家園林的布局產生了很大影響,從此成為皇家園林造景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襲到清代。
艮岳的設計者就是以書畫著稱的宋徽宗趙佶(1101—1125年在位)。為了經營此園,他甚至命專人廣泛搜求江浙一帶的奇花異石進貢,這就是殫費民力的「花石綱」,北宋王朝的覆亡與此都不無關系。
中國現存皇家宮苑都是清代創建或改建的。清代皇家園林在有山有水的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由園林建築起控制和主體作用,也注重景點的題名,形成山水園林與建築宮苑相結合的明顯特點。有代表性的是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頤和園。
避暑山莊——「移天縮地在君懷」
清初,康熙皇帝為增強與蒙古地區的聯系,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以及為了避暑的需要,在承德修建了行宮——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它不僅是一序消夏的園林,也是塞外的一個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山莊的規劃設計突出表達了封建統治者「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宏大氣魄。除宮廷區外,山莊的主體苑林區可分為三大景區:湖泊景區、平原景區和山嶽景區,薈集南北風景於一園之內:湖泊景區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情調,平原景區一派塞外草原風光,山嶽景區象徵北方的山嶽。山莊還把江南園林中的許多景點移植了過來,例如「文園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金山亭」再現了湛江金山的景觀,「文津閣」效法寧波天一閣,「煙雨樓」取自嘉興南湖煙雨樓。這種模仿不是單純的抄襲,而是結合了北方特點而進行了藝術再創造,使北方宮廷園林融入了民間藝術的詩情畫意,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拘泥於形似。乾隆帝就說過:「略師其意,就其自然之勢,不舍己之所長。」
自從文人參與園林設計,追求詩的意境和畫的構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徵。歷代詩人、畫家中都有許多優秀的造園者,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園幾乎全由畫家布局;清朝許多皇家園林都由皇家畫院——如意館的畫師設計。但園林畢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將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現出來,其中的詩情畫意,多半是人的審美經驗的發揮,即所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觀賞者的文化素養越高,對園林美的領會就越深,越能夠與造園者的審美趣味達成共鳴。
5. 我國古代最早的園林形式是什麼
中國古典園林最早生成期是殷 周 秦 漢(公元前11世紀——公元221年),那時候主要以放養動物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苑囿形式出現。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是商帝殷紂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台、靈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廣建離宮,還在咸陽作長池,引渭水,築土為蓬萊山,開創了人工堆山的記錄。西漢時,漢武帝劉徹又在秦上林苑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建章宮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是歷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座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開創了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其「一池三山」的布局成為以後歷代帝王營建宮苑的主要模式。同時期,私家園林也發展了起來,一些達官貴族富戶相繼在長安、洛陽兩地廣建宅地園。至此,園林體系已具雛形。
在魏晉南北朝 (公元220年——589年)時期,因為思想文化藝術上的重大變化,思想的解放促進了藝術領域的開拓,園林形式和內容也同時發生巨大的轉變,形成皇家私家和寺觀園林三大類型並行發展和略具雛形的園林體系。
隋唐 (公元589——960)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皇家園林皇家氣派完全確立,形成了大內御苑、行宮御苑和離宮御苑三大類別,私家園林藝術性又有所升華,開始追求詩畫情趣,以詩入園因畫成景已見端倪,同時興起文人造園,而寺觀園林進一步普及和世俗化,發揮了公共交往中心和郊野原始型旅遊的功能。
而後的宋 元 明 清 (公元960——1911)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中國古典園林也日趨成熟,歷經3000餘年的中國傳統造園藝術始終是一個自我封閉高度延續的發展過程,實現其日已經密細致的自我完善。中唐前處在該理論體系的架構階段,爾後不斷吸取諸家之長持續發展至清初雍正朝時終於瓜熟蒂落而臻於完全成熟的境地。然而,也因為自我封閉發展,一旦確立就不再有任何廣度的拓展,此後的兩百年間僅僅是在深度上的不斷自我完善與強化,最終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而趨於瓦解的境地。
6. 中國古代十大宮殿排行
NO10、故宮 0.72平方公里
中國故宮別稱是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於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景色(4張)中華奇石館館長李文科介紹: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委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NO9、興慶宮 約1.3平方公里
興慶宮,是唐玄宗時代的中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號稱「南內」,為唐代長安「三內」之一。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大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方來朝,唐玄宗、楊貴妃常在興慶宮內舉行大型國務活動、文藝演出,因而在唐詩中留下無數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清平調》便是起源於興慶宮的沉香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興慶宮是唐代三大宮殿之一,唐代以後興慶宮遭到破壞。宋時樓台亭閣湮滅盡凈。金代有所修繕,為游宴場所。清初興慶宮池水乾涸,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兩樓遺跡。1949年後,經系統勘查發掘,將興慶宮舊址部分辟為興慶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以龍池(興慶湖)為主景,並重建了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仿唐建築,成為西安市區最美麗的風景。
NO8、洛陽宮 2.5平方公里
洛陽皇宮,隋時稱紫微城。貞觀元年,唐太宗號洛陽宮;顯慶二年12月13日,高宗正式稱洛陽為東都,把洛陽宮城當作自己的「東宅」;武則天稱制以後,光宅元年(684年),定為太初宮。第二年9月5日,洛陽被定為神都。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東移,太初宮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
唐神都洛陽的皇宮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建築規模和樣式,皇城繞其四周。它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落入皇城北部。據考古勘察,城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今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二百九十米。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定鼎南路、周公廟至予通街小學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一千七百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厘米,內外皆包磚。因此,神都洛陽宮城無論在建築的氣魄上,還是在防衛的嚴謹上都超過了隋朝。
NO7、大明宮 3.2平方公里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始建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為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於是停止。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NO6、太極宮 4.2平方公里
太極宮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於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考古實測並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牆即是外郭城的北牆的一部分,西牆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牆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牆的北部所壓;南牆則在今西安城內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台」恰在宮城南牆之上;東牆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牆外為興安門街,西牆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牆長度「相齊」,即南北宮牆長度相同。宮城城牆為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牆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牆基寬9米一12米來看,構築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末太極宮毀於戰火,至今遺址猶存。
NO5、未央宮 約5平方公里
中國西漢皇家宮殿。今址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當年位於西漢都城長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同年自櫟陽遷都長安。漢惠帝即位後未央宮基本建成,開始成為主要宮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築城牆。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猗蘭、無緣等殿閣32。其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由於其處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於未(西南方)的中央宮殿之意。
NO4、建章宮 約5平方公里
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規模宏大,有「千門萬戶」之稱。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其宮殿建築毀於新莽末年戰火中。建章宮遺址位於三橋鎮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帶,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並可確認的有前殿、雙鳳闕、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遺址。《三輔黃圖》載:「周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長安城外。」
建章宮的布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圍以閣道。宮城內北部為太液池,築有三神山,宮城西面為唐中庭、唐中池。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闔,也叫璧門,高二十五丈,是城關式建築。後為玉堂,建台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鳳闕,其右有井干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宮城中還分布眾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裝飾。《三輔故事》載:「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廣五尺,西岸有龜二枚,各長六尺。」《西京雜記》有關於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鳥的記述:「太液池邊皆是雕胡(茭白之結實者)、紫擇(葭蘆)、綠節(茭白)之類……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鷦青、鴻猊,動輒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於神仙傳說,據之創作了浮於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煙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滿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鳥成群,生意盎然,開後世自然山水宮苑的先河.遺憾的是,這座宮殿於西漢末年毀於戰火,但至今遺址猶存。
NO3、長樂宮 約6平方公里
西漢皇家宮殿群。與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漢高祖之後為太後居所。因其位於未央宮東,又稱東宮。意為「長久快樂」。
長安在秦代原是咸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後來由於成為交通的要沖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採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於此。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蕭何主持在秦興樂宮基礎上營修而成。遺址在今未央宮鄉的閣老門、張家巷、講武殿、東唐寨、西唐寨,漢城鄉的雷寨、羅寨等村莊一帶。宮城「周回二十里」。據考古探測,宮垣東西長2900米,南北寬2400米,周長106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約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6。宮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牆在覆盎門西有一曲折,其餘各牆都為直線。宮城為夯築土牆,厚達20多米。宮牆四面各設一座宮門,其中東、西二門是主要通道,門外有闕樓稱為東闕和西闕。南宮門與覆盎門南北相對。東、南兩面臨城牆,西隔安門大街與未央宮相望。長樂宮內有14所宮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於南面中部,前殿西側有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臨華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廣陽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長亭殿等。另有溫室殿、鍾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時在興樂宮中建造的高達40丈的鴻台。長樂宮是西漢初年的皇宮,高帝劉邦七年遷都長安後,即在這里接見群臣與朝會諸侯,為當時的政治活動中心。從漢惠帝起,西漢皇帝移居未央宮聽政,長樂宮僅供太後居住,從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長樂常奉母後」的制度。由於長樂宮在未央宮之東,故又稱為「東宮」或「東朝」。長樂宮從惠帝時失去正宮地位,但由於是母後之宮,尤其是後來呂太後臨朝稱制及外戚專權之時,長樂宮仍成為左右朝政的政治中心。《雍錄》載:「惠帝自未央朝長樂。武帝亦曰樂朝廷辯之。七國反,景帝往來東宮間,天下寒心。師古曰:『謂咨謀於太後也。』」王莽時改長樂宮名為常樂室。西漢末年,更始帝仍以長樂宮為皇宮。後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盆子被擁立為帝,也以長樂宮為皇宮。
NO2、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龍首原西側修建阿房宮,於公元前212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認為阿房宮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奇跡」。這表示,阿房宮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更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天下第一宮」,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次的失去了昔日的光環。
阿房宮前殿設想圖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地磚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滅始皇」 《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秦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南,其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區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7.8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右圖:依據史料和初步考古遺址分布,初山微畫雕創作的藝術作品《阿房宮》
初山微畫雕《阿房宮》據《三輔黃圖》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又南宋程大昌《雍錄》記載:阿房宮「未為屋,先為城,城成而人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牆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寬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寬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狹下闊,堅固異常。阿房宮殿屋在秦末被項羽焚毀,而阿城至漢唐猶存。《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淵領兵入關,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此遺址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1、咸陽宮 面積未知(推測其總面積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中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咸陽市東,當初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咸陽,屠城縱火,咸陽宮夷為廢墟。
秦選擇咸陽作為未來的國都,是秦人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咸陽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同時處於關中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最重要的是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雄居黃河中游,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形成對黃河下游各諸侯國的居高臨下之勢,統治地位優越,選擇咸陽透漏出的是秦王的雄心和抱負。東周百年群雄並起,誰都想吞並諸侯但誰都沒有旗幟鮮明的將統一天下作為基本國策。西周號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將這一理想付諸實施的只有秦人,秦的建築自然走向高台建築風格,它的大和偉岸開始載入史冊,伴隨的是秦人統一六國的漫長戰火的燃燒,兩千年後,當考古人員試圖通過咸陽宮來探尋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時,發現咸陽宮的博和大一開始就讓考古工作陷入困境,《漢書》中說:「秦起咸陽西至雍 離宮三百」;杜牧在《阿房宮賦》書中說到阿房宮(實為咸陽宮)是「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而《史記》中記載:「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秦時的二百里換算為今天為83.5公里,現今咸陽市東西最寬處也只有106公里,如果咸陽宮的范圍真的有如此之廣,考古勘探還怎麼進行呢?「故宮」現存最值得中國人自豪的古代建築之一,面積0.73平方公里,普通人從南到北走完這座巨大的宮殿至少需要半天時間,但考古實踐證實,中國歷代宮城規模呈日漸縮小趨勢,清故宮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宮是3.3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未央宮4.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的長樂宮6.6平方公里,秦咸陽宮會有多大?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咸陽地形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南部是渭河平原地勢平坦,中部黃土台塬地勢開始抬高,直到北部的高原丘陵。建國初期,秦始皇就開展了規模龐大的建設計劃,據統計當時同時興建的重大工程多達十多項,包括了長城、極廟、宗廟、靈渠、馳道、直道、秦始皇陵、咸陽宮、阿旁宮等。在《史記》中記只載阿房宮就譽名為「中國第一宮」。
據考古專家推測,整個關中地區都是都城,咸陽宮西路直至阿房宮,再至終南山修建門闕,東路直至極廟(信宮)途中架起閣道,猶如空中走廊整體連接,並且整體是按照星象規劃的。把南邊的秦嶺,西邊的隴山北邊的北部山系,和東邊的崤山黃河做為外部城牆。秦朝在關中地區修建了300多個離宮別館,而且這些離宮別管之間都是用各種道路連接起來,復道、甬道、閣道。後人據此推斷,廣義上咸陽宮總面積可能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7. 關於圓明園的資料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
【圓明園簡介】
圓明園位置與規模
圓明園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築物145處,內收難以計數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築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園之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殘存和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圓明園內運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佔地350公頃(5200餘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圓明園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於8.5個紫禁城!
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傢具,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園中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園中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園中的建築被燒毀。至今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遊人憑吊。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佛號「圓明」。
園林建築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海寧的安瀾園.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州的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極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歷史發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並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862~1874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建造情況】
·歷史背景:
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冬季那裡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裡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徵及歷代建築對興建圓明園的影響: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庄、北海淀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窪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這里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佔去。到了明萬曆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里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園林。
·圓明園建造的實施: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代的圓明園,裡面有前湖、後湖等水面,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規模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因此雷金玉異常欣喜。而卻被咸豐毀於一旦。
【園林結構】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游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光是懸掛了匾牌的就有600餘座。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搶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國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格蘭」。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編輯本段]【衰敗過程】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得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那群沒人性的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 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遂面目全非。
8. 我國宮苑水景園的創始
隋朝洛陽西苑是我國宮苑的始創,是繼秦漢象徵式的海上神山轉變為以山水為骨幹新園林形式的開端。
隋西苑位於隋東都洛陽宮城以西,北背邙山,東北隅與東周王城為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造山為海,周十餘里;海內有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分布在山上。山上建築裝有機械,能升能降,忽起忽滅。海北有龍鱗渠,渠面寬二十步,屈曲周繞後入海。沿渠造十六院,是十六組建築庭園,供嬪妃居住。每院臨渠開門,在渠上架飛橋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楊柳修竹,名花異草,秋冬則剪綵綴綾裝飾,壯麗非凡。院內還有亭子、魚池和飼養家畜、種植瓜果蔬菜的園圃。
水景園:水景園是用水生花卉對園林中的水面進行綠化裝飾的純自然式的專類園林形式。水景園的水面形式包括池塘、湖泊、沼澤地和低濕地等。水生花卉可以改善水面單調呆板的空問,凈化水質,抑制有害藻類的生長。還可以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經濟價值。
9. 唐朝所建的什麼是中國皇家園林史上最早宮苑分置的園林
是華清宮。
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綉嶺宮。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
10. 廣州古代曾經用名
一、廣州的歷史
廣州的別名: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別名。
來源:五羊仙人的傳說 傳說周朝時,有一年廣州出現大旱災荒,五穀歉收。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天空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銜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廣州人修建了五仙觀,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廣州的歷史來源:
秦朝時:秦統一嶺南後,推行郡縣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廣州所在地區,當時屬於屬南海郡的番禺縣。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職務的趙佗,趁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第一個在廣州地區建都的封建割據的小王朝。
南越國留下的遺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苑
南越國是興於秦皇、忠於漢武的嶺南地方政權。南越國宮苑是南越國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的「死地」。這兩個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廣州地區文明發展的光輝。
西漢南越王墓在廣州越秀公園西側。該墓出土了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趙眜的王陵是目前廣州地區出土規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古墓。
我國文物管理部門規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頂級文物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銜蛇越人」就是其中的兩件。
南越國宮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國宮苑是保存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宮苑。遺址人工水景貫通全苑,別具一格的石木建築結構的工藝,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聲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先進的造園技術。由於內涵十分豐富,南越王宮苑被稱為嶺南文化藝術的奇跡。
南越國時期這兩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全面而立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社會風貌,同時也是嶺南地區歸入秦漢帝國的歷史見證。
二、廣州的對外貿易
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我國古代有一條著名的連接西亞、歐洲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其實我國還有一條從古代延續到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就是這條海上世界貿易通道的貿易大港。
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漢代,廣州(番禺)因其海內外貿易相當活躍,被稱為一大都會。
唐政府在廣州首設「市舶使」,北宋時政府設立「市舶司」,市舶司後來成為海關的雛形。
明清時期,中國閉關鎖國,在這一時期的很長時間里,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廣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廣州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業性、開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徵。
代表性建築: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船隊從番禺(今廣州)出發,沿著北部灣海岸航行,經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抵斯里蘭卡後返航。東漢時,航程更遠達波斯灣。這條航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神廟位於黃埔區廟頭村。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歷史了。
南海神廟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船出發的碼頭。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廣州,船員按例要到神廟內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中小客商還可在廟旁的扶胥鎮內進行商品交易。
進入南海神廟,就會看到東部有一座穿著中國人衣裝的外國人泥塑像,他左手舉在額頭上遮眉,眺望遠方。他就是來自西域的朝貢使者達奚司空。當年,他隨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程時經過南海神廟。他們把船停靠在神廟碼頭,祭祀完南海神後,達奚司空又種下了兩顆波羅樹種子。但是當他走回碼頭的時候,商船已經開走了,原來船上的人把他忘記了。他長久地站立在大海邊,遠望來時路,後來就立化在海邊。 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波羅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紀念。因為他站立著好像在望著他手植的波羅樹,所以民間又有「番鬼望波羅」之說。從此以後,神廟被稱為是波羅廟,南海神誕也被稱為波羅誕,甚至連廟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稱為波羅江。
※※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廣東十三行等。
※※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的舊稱,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鍾樓,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崗塔:兩座塔都建於明代,風格基本一致,而且兩座塔的塔基入分別有8個托塔力士,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國人模樣。都是廣州對外貿易繁盛的一個見證,這兩座塔與番禺蓮花山的蓮花塔一起被稱為廣州的「三支桅桿」,成為廣州河道上來往航船的航標燈塔。
※※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體。
※※鎮海樓:因為樓高五層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層樓和望海樓。今天鎮海樓已經成為廣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建歷史資料。
※※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
※※陳家祠: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
嶺南最早的舶來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還有產自西亞的乳香,其中一個銀盒的造型、紋飾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與伊朗古蘇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銀器類同。這批海外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的重要物證。
三、廣州的歷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倫文敘: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稱為具有「鬼才」的傳奇人物,不僅自己高中狀元而且因為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先後也考取了功名。
3、楊孚:早年對經史鑽研頗深,以直言敢諫而著稱。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張被漢和帝採納,著作《異物志》為後人提供了漢代嶺南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四、廣州的民俗風情
1、古代廣州人住的是干欄式建築,還有用蚝殼建築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嶺南四大佳果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蘿,其中荔枝最為著名。
3、廣州有堪稱嶺南絕活的工藝品有:廣綉、廣雕、廣彩。其中的廣綉同潮州刺綉合稱為粵綉,屬於中國四大名綉。廣雕是玉雕、木雕、磚雕、骨雕、欖核雕等傳統。
4、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於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他在珠江岸邊禪坐傳教,傳教之處被後人稱為「西來初地」。於是禪宗六祖正式在廣州誕生。禪宗也在後來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漢傳佛教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