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每年浪費多少資源
中國最大資源浪費是
2016年中國的人口總數是13.8億,以每人日均糞便量(包括大便和小便)2千克計算,中國每年的糞便排放量在10億噸以上,按照自然法則和生態循環的流程,人類向地球索取營養之後,應該盡到應盡的責任,將排除的糞便在送回到土壤之中,土壤給植物提供豐富的養分,植物給人類提供生活需要的物質,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地球生態循環的自然法則,違反這一條法則,就會對我們的生態環境照成很大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和現在大規模的化糞池裡面的糞便產生的沼氣有很大的關系,在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可以說為零,而且沼氣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0倍有餘。
現在的中國已經用水沖馬桶,化糞池,排污管道,污水處理廠,這一種萬物為我獨尊,不管其他生物存亡的糞便處理模式,人為的把自然界的這條生物鏈割斷了,每年數千億元的金礦用寶貴的水資源當作垃圾沖掉了,這些水沖的糞便流到化糞池,和各種生活污水混合,如果按照嚴格的國家化肥標准,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了,而且剩下的部分流到污水處理廠,還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來分解,剩下的污泥需要找填埋場處理,這還沒有完,填埋場的垃圾滲濾液還需要二次處理,本來是優質有機肥,富含氮磷鉀,和大量的有機質,用於農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團粒結構和透氣透水性,可以避免因化肥使用過量引起地力下降,土壤板結,和作物品質下降的惡果,反而被當作垃圾花費重金處理掉了,而且還破壞的大自然的生態循環,目前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7.9億,佔全國總人口的57%,而且很多農村地區也已經使用上了水沖馬桶,最低估計中國用水沖馬桶人口絕對超過6億人,每年產生約4.38億噸糞便,粗略估計這些糞便含210萬噸氮,100萬噸磷,130萬噸鉀,相當於1450萬噸市售化肥的肥力,按照每噸2000元計算,29億的肥料當垃圾處理了,4.38億噸糞便按照1:6的比例需要26億噸的凈水資源沖洗,每噸3元,又是78億的浪費,到污水處理站,這些水還需要每噸4元左右的凈化成本,又是100億的浪費,最後的污泥約占總水量的0.6%左右,2600萬噸,還需要運輸,填埋。二次滲濾液處理這個就不算了,里外一算每年不小於200億元的浪費,而且這種浪費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數量一直在逐步上升,這個中國最大的資源浪費,就是大規模推廣水沖馬桶引起的,所以說抽水馬桶是20世紀最浪費的發明,如要改變這一狀,必須推廣新型的,節能,環保,廁所,還有就是城市高樓的家庭沖馬桶的污水,最好在另外添加一條排污管道和化糞池,和生活污水分開,以便把糞便更好的二次利用
② 中國一年消費多少電解銅
中國一年需要消耗一百萬噸的電解銅,並且數量在不斷增加。
③ 中國有多少的鋼鐵儲備每年消耗多少
「十五」期間我國的鋼產量先後突破了2億噸和3億噸大關,年消耗廢鋼達5000—6000萬噸。這期間我國的廢鋼鐵資源緊缺,每年缺口1000萬噸左右靠進口解決。根據2004、2005年的鋼鐵市場情況和廢鋼消耗的市場價格分析,我們對「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的廢鋼資源及消耗情況進行了預測,預計2006——2007年廢鋼資源仍然緊缺,2008年起廢鋼資源緊缺狀況可望逐年好轉。
2004年我國粗鋼產量達2.72億噸,全國煉鋼消耗廢鋼5430萬噸,煉鋼廢鋼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萬噸,噸鋼耗廢鋼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國廢鋼鐵資源總量6178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內部回收廢鋼鐵1700萬噸,比上年增加170萬噸,社會采購廢鋼3300萬噸,與上年持平,進口廢鋼1023萬噸比上年多進口94萬噸,是進口廢鋼最多的一年。
2005年,預計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以上,全國煉鋼耗廢鋼約為6100萬噸,比2004年增加670萬噸,噸鋼耗廢鋼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國廢鋼資源總量約為6800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回收廢鋼1890萬噸,社會回收廢鋼3800萬噸,進口廢鋼約1100萬噸,分別比去年增加190萬噸、500萬噸和77萬噸。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鋼鐵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需要資源和能源的保障。面臨我國富礦少、貧礦多、每年有超過50%的鐵礦石須進口的現狀,發展我國的廢鋼產業,多回收廢鋼,多進口廢鋼鐵,鋼鐵企業多用廢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節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也是近三十年才壯大起來,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急需調整。煉鋼生產中,轉爐鋼比例佔85%,電爐鋼比例佔15%,噸鋼耗費廢鋼量200公斤左右,對廢鋼需求量很大,廢鋼資源的社會積蓄量、廢鋼的年產生量、廢鋼市場的價格走勢等是我們十分關心並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課題。以下這些不成熟的意見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國廢鋼鐵消耗情況
1996—2005年是我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的十年,是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經濟轉變的十年,是各種鋼鐵產品供給不足到自給有餘的十年。十年來,我國的鋼鐵產量連續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鋼產自中國,中國鋼鐵市場的繁榮帶動了世界鋼鐵市場繁榮,中國鋼鐵市場的穩定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後,用了七年的時間,在2003年邁過了2億噸的台階。今年,我國鋼、鐵、材的產量突破3億噸,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十年來,我國累計產粗鋼173578萬噸,煉鋼耗廢鋼37650萬噸,平均廢鋼單耗217公斤/噸鋼,,也就是說有22%的鋼產量是由廢鋼煉成的。十年來,企業內部回收廢鋼15309萬噸,占廢鋼消耗量的40%以上。社會采購廢鋼21823萬噸,進口廢鋼6110萬噸,廢鋼資源總量43760萬噸。
在「九五」計劃期間,鋼產量以3—7%的年增長率增加,進入「十五」計劃後,鋼產量以年均增長20%的速度超常發展,使廢鋼資源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進口廢鋼來保證國內廢鋼資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間進口廢鋼1294萬噸,「十五」期間,預計進口廢鋼量將達到4816萬噸,是「九五」期間進口廢鋼量的3.72倍,其價格也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廢鋼進口國之一(見表一)。
「十五」期間我國的鋼產量先後突破了2億噸和3億噸大關,年消耗廢鋼達5000—6000萬噸。這期間我國的廢鋼鐵資源緊缺,每年缺口1000萬噸左右靠進口解決。根據2004、2005年的鋼鐵市場情況和廢鋼消耗的市場價格分析,我們對「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的廢鋼資源及消耗情況進行了預測,預計2006——2007年廢鋼資源仍然緊缺,2008年起廢鋼資源緊缺狀況可望逐年好轉。
2004年我國粗鋼產量達2.72億噸,全國煉鋼消耗廢鋼5430萬噸,煉鋼廢鋼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萬噸,噸鋼耗廢鋼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國廢鋼鐵資源總量6178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內部回收廢鋼鐵1700萬噸,比上年增加170萬噸,社會采購廢鋼3300萬噸,與上年持平,進口廢鋼1023萬噸比上年多進口94萬噸,是進口廢鋼最多的一年。
2005年,預計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以上,全國煉鋼耗廢鋼約為6100萬噸,比2004年增加670萬噸,噸鋼耗廢鋼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國廢鋼資源總量約為6800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回收廢鋼1890萬噸,社會回收廢鋼3800萬噸,進口廢鋼約1100萬噸,分別比去年增加190萬噸、500萬噸和77萬噸。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鋼鐵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需要資源和能源的保障。面臨我國富礦少、貧礦多、每年有超過50%的鐵礦石須進口的現狀,發展我國的廢鋼產業,多回收廢鋼,多進口廢鋼鐵,鋼鐵企業多用廢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節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也是近三十年才壯大起來,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急需調整。煉鋼生產中,轉爐鋼比例佔85%,電爐鋼比例佔15%,噸鋼耗費廢鋼量200公斤左右,對廢鋼需求量很大,廢鋼資源的社會積蓄量、廢鋼的年產生量、廢鋼市場的價格走勢等是我們十分關心並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課題。以下這些不成熟的意見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國廢鋼鐵消耗情況
1996—2005年是我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的十年,是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經濟轉變的十年,是各種鋼鐵產品供給不足到自給有餘的十年。十年來,我國的鋼鐵產量連續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鋼產自中國,中國鋼鐵市場的繁榮帶動了世界鋼鐵市場繁榮,中國鋼鐵市場的穩定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後,用了七年的時間,在2003年邁過了2億噸的台階。今年,我國鋼、鐵、材的產量突破3億噸,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十年來,我國累計產粗鋼173578萬噸,煉鋼耗廢鋼37650萬噸,平均廢鋼單耗217公斤/噸鋼,,也就是說有22%的鋼產量是由廢鋼煉成的。十年來,企業內部回收廢鋼15309萬噸,占廢鋼消耗量的40%以上。社會采購廢鋼21823萬噸,進口廢鋼6110萬噸,廢鋼資源總量43760萬噸。
在「九五」計劃期間,鋼產量以3—7%的年增長率增加,進入「十五」計劃後,鋼產量以年均增長20%的速度超常發展,使廢鋼資源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進口廢鋼來保證國內廢鋼資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間進口廢鋼1294萬噸,「十五」期間,預計進口廢鋼量將達到4816萬噸,是「九五」期間進口廢鋼量的3.72倍,其價格也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廢鋼進口國之一(見表一)。
2001—2005年,由於鋼產量以20%以上的增長率增加,加上我國的廢鋼積蓄量不高,廢鋼的產出率不高,五年共進口廢鋼4800多萬噸。2006—2010,我國鋼鐵工業的產量不會有太大的增長,廢鋼的社會積蓄量增多,廢鋼資源量逐漸豐富,預計「十一五」末期,我國的廢鋼資源緊缺的狀況可以改善。
有人認為,我國到2007年廢鋼即可以自給,也有人認為要到2014年。
廢鋼的需求量取決於轉爐鋼和電爐鋼的比例,「十五」期間,電爐鋼的比例逐年下降,噸鋼耗廢鋼水平逐年減少,按2005年的耗廢鋼水平185公斤/噸,測算,電爐鋼的比例只有13%。
如果「十一五」期間,我國噸鋼耗廢鋼達到200公斤/噸,2006年將是我國進口廢鋼的高峰期,需進口1200—1400萬噸的廢鋼以補國內的資源不足。2001—2010年我國廢鋼積蓄量及廢鋼需求預測情況見表-4。
關於2006—2010年,廢鋼積蓄量及廢鋼需求預測的說明:
1. 鋼產量:假定鋼產量已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調整產品結構為主,「十一五」期間,鋼產量控制在3.3—3.6億噸之間。
2. 通常廢鋼積蓄量是以前8—30年消耗鋼材量來測算,2005年我國廢鋼積蓄量13億噸,2006年為14億噸。
3. 廢鋼產出量指23年廢鋼積蓄量的年平均值。
4. 廢鋼產出率= 廢鋼社會采購量 / 廢鋼產出量
世界廢鋼產出率平均水平在80%以上,很多國家達90%。我國廢鋼產出率「十五」期間僅46—67%,且不穩定。「十一五」期間按67%測算廢鋼的產出,廢鋼產出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多產出廢鋼60—80萬噸。如果「十一五」期間,我國廢鋼產出率能增加10個百分點,則每年可多產廢鋼700萬噸左右。
5. 「十一五」期間,鋼鐵工業自產廢鋼按鋼產量的6%測算,十五期間企業自產廢鋼占鋼產量的比率由8.8%下降到5.7%,企業加強管理,抓好渣鋼的回收利用,企業內部回收的目標是可以完成的。
四、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為行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自成立以來,在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自律方面;在溝通政府和企業關系方面;在穩定廢鋼市場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方面;在廢鋼供需體制改革,組建廢鋼加工配送中心;在冶金渣的開發利用、廢鋼貿易、廢鋼設備的研究製造方面;在進口廢鋼市場清理整頓、規范化管理方面;在推動廢鋼行業技術進步,貫徹廢鋼新國家標准方面;在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較好地滿足了鋼鐵工業快速發展對廢鋼的需要。
協會的工作及服務歸根到底是信息服務。為會員和企業提供政策、工藝、技術、廢鋼加工設備、廢鋼市場價格、廢鋼市場形勢分析是我們主要的職責。為了作好信息服務工作,三屆理事會期間,秘書處根據理事會的決定重組了協會信息部,改組了廢鋼鐵雜志編輯部,信息部由廢鋼鐵統計、《中國廢鋼鐵雜志》、《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三部分組成,協會信息部也是雜志和網站的編輯部。
1. 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
二年來,召開了兩次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年會,及時總結了廢鋼鐵統計工作,表彰了54名優秀的統計員、廢鋼鐵信息員,組織了廢鋼鐵網上錄入匯總統計軟體培訓,大多數企業通過網路傳送廢鋼鐵統計數據,廢鋼鐵統計信息化、自動化有了長足的進步。組建了廢鋼鐵價格信息網,編輯發行了《廢鋼鐵價格周報》及月報,廢鋼鐵價格周評和月評。在統計員、信息員和所在單位領導的支持下,已發出廢鋼鐵價格信息周報64期。我們的廢鋼鐵統計資料反映了全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廢鋼鐵收、支、存狀況;發布的廢鋼鐵價格信息周報及月報,反映了全國各地廢鋼鐵含稅進廠價格及其市場價格走勢,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廢鋼鐵市場行情,避免了一些網站對廢鋼鐵市場不負責任地炒作。我們的信息通過電子信箱、傳真、《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及時地反饋給會員單位,為大家提供了及時、准確的市場信息。
2.《中國廢鋼鐵》雜志
2004年,協會信息部開始負責 《中國廢鋼鐵》雜志的編輯工作。出版發行正刊四期、增刊兩期,並完成了雜志在北京的發行注冊更名工作。
2005年,《廢鋼鐵》雜志正式更名為《中國廢鋼鐵》,並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發行量不斷擴大。內容重點放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標准;登載行規行約,協會決議和文件;推薦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發表管理、技術論文和廢鋼鐵統計數據,廢鋼市場研究,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專業性科技讀物。
3.《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http://www.chinascrap.org.cn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自2004年5月底開通以來,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欄目,及時上傳和廢鋼鐵相關的信息,為會員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務。網站的主要欄目有:行業資訊(國內信息、國外信息),市場信息(價格快報、價格總匯、國內、國際市場綜述),政策法規,環保動態,協會介紹,行規行約,廢鋼標准(國內廢鋼標准、國際廢鋼標准),交易市場,科技園地、資料庫,電子雜志等欄目。行業信息、市場信息等主要欄目信息每天更新,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注冊用戶達5700多名,文章閱讀達39萬人次。在行業協會自辦的網站中,是點擊率較高的網站之一。
各位代表,協會的工作離不開會員單位的支持,《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是協會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協會是非營利性組織,雜志和網站目前僅僅是在維持成本下運行。
希望會員單位、與會的各位領導伸出你有力的手,支持協會的工作。像武鋼、鞍鋼、太鋼一樣,做到會員單位的領導、每一個科室、班組能訂閱一份《中國廢鋼鐵》雜志,所有的會員單位都能成為我們網站的甲級會員。把《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作為從事廢鋼鐵應用、廢鋼貿易、設備製造的良師益友和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我們將進一步作好信息服務工作,提高我們的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報答會員單位的厚愛!
結束語
「十五」期間,廢鋼鐵資源十分緊張,我們緊緊抓住國內、外兩個市場,較好地滿足了鋼鐵工業高速發展對廢鋼資源的需要。其間廢鋼鐵價格幾經波動,目前已穩定在比較合理的價格水平。
「十一五」期間,雖然廢鋼社會資源偏緊的狀況並沒有根本地改變。我國鋼產量連續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廢鋼消耗遠趕不上世界第一的水平。美國鋼產量不足1億噸,但年消耗廢鋼7000萬噸以上,我國要成為鋼鐵強國,廢鋼產業任重而道遠。
④ 全中國每年消耗掉多少資源
光全中國人一年浪費的食物就夠養活2億人一年了,更別說其他資源了。
⑤ 我國錫的出口大約是多少
我國錫儲量豐富,每年產量5萬余噸,有三分之一的金屬錫和二分之一的錫精礦供出口
⑥ 中國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石油和天燃氣呢
中國每年大約消耗石油5億噸,天然氣2000億立方米。
在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的消耗也是跟著水漲船高,能源的消耗量也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
材料:2001-2014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及構成(表格)
⑦ 中國資源年消耗量各是多少
2001年底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思潮。克魯格曼講,我不明白為什麼香港的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卻能夠達到7%;許多海外經濟學家不相信能夠超過4%。最為系統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羅斯基(Tomas G. Rawski),列舉就業,收入,投資,農業,航空等數字,證明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不實,主要根據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率不一致,1997-2000年期間,中國GDP累計增長24.7%,但同期能源消耗只增長了12.8%。特別在1998年,能源消耗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竟然比前一年和後一年都差出4個百分點,1998年能源消耗降低6。8%,經濟增長7。8%是不可能的。他認為1998年GDP增長率,2.2%是上限,實際上可能更低,1999年為2-2.5%,2000年為2-3%。
中國經濟學家紛紛指出羅斯基的錯誤。如張曙光指出,羅斯基推算的基本前提是:能源數字是准確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是嚴格匹配,高度相關。但這個假定不能成立。能源消耗系數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變化。這兩點在中國有明顯變化。工業和農業增加值有高估,但服務業增加值明顯低估。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落後地區往往虛誇,而發達地區有的卻有瞞報。
周天勇在2002。6。15。中國經濟時報指出:由於國有經濟的改革和戰略性重組,對高消耗能源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向輕型化轉變,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的快速增長,農村閑置勞動力轉移和利用,實行集中供暖供氣,調整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向低消耗,中高增長率特徵的轉型,GDP產出的能源消費系數持續下降。1997---2000年期間,能源消耗下降了,但是耗能工業的產量如電力,冶金,建材,化工,農業生產資料,耗電量大的機床,硫酸,乙烯,汽車,家用電器等,產量都在增長。趙曉認為,中國財政收入,城鎮居民收入,銀行存款,出口和國債項目都有真實的增長,因此總體經濟增長率達到7%以上是可信的。
以上分析雖有道理,但未必能夠使羅斯基服氣,因為沒有能夠解釋1998年的情況。我可以提供兩個情況解釋1998年的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第一,國有企業煤炭大量積壓,國家為了保護國有煤礦和環境資源,在1998年嚴令地方舉辦的小煤礦停產,實際上後幾年地方小煤炭有所恢復,但是在1998年的確大量停產了,如果真有繼續生產的,也絕對不會上報。企業所消耗的煤炭是以前的庫存和沒有上報的「瞞產」。第二,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地下經濟的泛濫,在1998年有一個增量。這主要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了國內的出口和內需,某些地方政府放鬆了對地下經濟如「三陪」的控制。據我估計,1998年以來從事「三陪」的人員大約有500萬,每年小費收入可能達到5000億人民幣的規模,這部分貨幣支付沒有進入政府正式統計。1998年GDP是78345億人民幣,其中第一產業14552億,第二產業38619億,第三產業25174億。這部分地下經濟佔到第三產業總產值的20%,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6。38%。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收入所拉動的消費卻計入了正式統計,而且拉動消費鏈條相當長,從租房,計程車,高檔服裝和化妝品,到手機,「三陪小姐」們是全副武裝。如果有一半消費,乘數為4,拉動的總消費就是10000億人民幣,佔1998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2億人民幣的34%,佔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76%。
再看增量。假設1998年許多地區放寬了政策(不知道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是否將其列入「制度創新」之類?),以「三陪」為中心的地下經濟有比較大的增量,比如比上年增加30%,即小費部分增加了30%,假設為1000億。假設邊際消費傾向是0。5,即500億進入當年消費增量,乘數為4即2000億。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額也不過2900億,國內GDP增長額也不過6110億!就增量而言,1998年的經濟增長有相當部分竟然來自地下經濟。
在5000億小費中,假設有50%是企業報銷的,即有2500億元,可以視為交易成本提高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數量上大致相當於企業的虧損額。就是說,生產企業虧損之所以沒有影響經濟增長率,部分原因是因為「服務業」的增長,而這部分服務業,當然是節省能源的。
從總量上講,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虛誇不大,但決不證明在結構和性質上沒有問題。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迅速惡化,生產企業不景氣,農民收入很少提高,兩極分化不斷擴大,所謂「服務業」加速發展,除去新經濟等健康部分以外,也存在非常不健康的「地下經濟」,這是由暴富階層和權力腐敗所帶動起來的奢侈腐朽性消費。如果我們考慮到1998年的以後的經濟增長,還包括大牛市,發彩票等金融手段,有人稱之為「辦賭場」。再加上借內債,並以未來國內市場換取外資進入。雖然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些措施的積極意義,但是這樣「增長」與真正的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畢竟不能同日而語。迷信市場經濟的主流經濟學家簡單地把服務業的發展稱為「歷史進步」,忽視其背後的腐朽性地下經濟成分;把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稱為「金融深化」,忽視其表面上的泡沫經濟成分,把它們創造的GDP與生產科技部門,國防戰略產業等量齊觀,甚至凌駕於它們之上,是一種誤導。同樣的GDP,其實質性意義不一樣。妓女的小費,即使創造高得多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也不能與航空航天業所代表的綜合國力相提並論。
羅斯基的計算雖然有誤,但是他的懷疑有根據。羅斯基在美國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他對於中國以前的成就一直高度肯定,但是對1998年以來的高增長率有懷疑,這和我們「非主流」相近,不能簡單歸為「中國崩潰論的反華大合唱」之列。1998年以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鼓吹的「帕累托最優」被打破,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我們認為應該進行戰略調整,以避免出現重大危機。主流派卻認為,1998年以來中國在體制改革,與國際接軌方面有重大進展,他們不願意承認經濟增長速度背後掩蓋的重大問題,在澄清羅斯基數字時,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我認為中國經濟學家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糾正羅斯基的數字錯誤但是肯定他的懷疑態度,以更加准確的數字和事實,對我國經濟增長率背後掩蓋的,比羅斯基質疑更加嚴重的問題,作出實證性的科學判斷。
二.GDP指標的重大缺陷及其修正
羅斯基的數字分析沒有抓住中國統計數字失真的要害。要害是什麼?是在經濟增長中,沒有扣除人為造成的災害和環境污染損失,我曾經當面對羅斯基指出這個問題,但他說美國也不計算。我認為即使全世界都不計算,中國也必須計算。
1981年,羅馬俱樂部在《關於財富和福利的對話》一書中提出:
「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裡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條件的戰略,有圍繞著人類固有的財產(地球)才能實現;而籌集財富的戰略也不應與保護這一財產的戰略截然分開。一面創造財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壞自然財產的事業,能創造出消極的價值或破壞的價值。」
我們在22年前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曾經揭露:「大躍進」直接經濟損失
1 200億,「文革」十年經濟損失5 000億,「三線建設」損失6 000億。但是,有哪一次戰亂哪一次浩劫比得上今天和平日子裡一年所支付的生態代價?誰敢大言不慚說這是歷史規律決定的,是現代化難以避免的代價?
修改目前GDP統計指標,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國際慣例」。
第一,現行宏觀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反映資源與環境在生產過程中的破壞、投入和消耗。它的理論假設前提是:自然資源無限,無價格,環境污染無須治理。經濟學的基本假定:資源稀缺,實際上是指人的時間稀缺,所謂提高效率有效分配資源,是指有效分配人的時間。經濟學從來沒有假定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它把空氣和水(即自然資源)稱為「無限無價」。這與西方國家早期現代化的實際客觀環境是一致的,一方面國內人口和生產規模小,一方面通過強權殖民,掠奪全世界的資源。
第二,當人類生產活動嚴重危害環境,並且產生能源危機以後,經濟學並沒有修改其「資源稀缺」的假設前提,因為這就等於取消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只是簡單地把資源從無價格變成有價格。這說明資源稀缺假設,的確不是指自然資源,所以無須做大的修正;當自然資源真正變成稀缺的時候,不但不把資源的使用,和破壞環境以後不得不花費的治理費用,從人類生產活動的統計中扣掉,反而把它進一步加進去,造成虛假的經濟增長。這是極為荒謬的,它告訴我們:得病吧再治病,污染吧再治理,災害吧再建設,只要能創造GDP。
第三,當人類追求產值和利潤的慾望,發展到不顧環境和資源的程度時,必然同時危害人類自身。經濟學和所有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都有倫理的底線,這就是:它是為人類謀利益求發展的,而不是損害或者毀滅人類自身的。但是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區別損害人類和有利於人類。比如提倡高消費,奢侈消費和浪費,吃胖了再減肥,得了糖尿病再治糖尿病,都可以加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此絕對不會再有簡朴,節欲,剋制,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沒有好處,是因為它對增加GDP沒有好處,對資本的擴張沒有好處。
第四,經濟增長背後是什麼?是政治家的豐功偉績,是資本家的利潤,少數人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大部分好處,而環境破壞的惡果卻要由大多數人承擔。如果水資源被破壞,使用市場經濟漲價的辦法,那麼,富人和特權階層可以用礦泉水洗澡,而窮人卻要飲用污染的水。GDP統計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計入經濟增長,違背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前提,當然就不能反映經濟的公平性。
第五,經濟統計指標是為全部社會活動指引方向的,GDP的誤導,掩蓋了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公平性,先是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然後是大多數人一起動手毀滅環境。發達國家仍舊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特殊生活,他們所謂的環境保護,只不過是把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則拾他們牙慧。現在是窮人,窮國在毀滅自己的環境,同時也就毀滅了全球環境,這是對發達國家以資本運動秩序,和西方價值觀念毀滅各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一種負面懲罰。
自70年代起,國際社會已經把資源與環境的價值核算提上議事日程。
第一個試圖打破GDP荒謬性的,是1972年由兩位美國學者詹姆斯·托賓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提出的凈經濟福利指標,主張把都市中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經濟行為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掉。加入被忽略的經濟活動,如休閑,家政、社會義工等。他們將GDP分成好的及環的,好的減掉壞的是社會凈經濟福利。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凈國民福利指標。列出每項污染的可允許標准,超過污染標準的,必須編列改善經費,改善經費從國民所得中扣除。雖然GDP年增長8.5%,扣掉污染改善成本後只有5.8%。
對自然資源耗損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研究,是美國羅伯特·盧佩托在1989年發表的凈國內生產毛額。他們選擇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印尼為例,雖然印尼從1971至1984年間,GDP每年增長7.1%,若扣掉出口木材和石油的耗損成本,只有4%。
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由美國戴利與科布1989年提出,英國、美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已用來計算國家進步狀況。它計算財富分配狀況,分配在不平均標准之外要扣分;它計算社會成本,例失業率、犯罪率;它區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與效益,如醫療支出、超時工作是社會成本,不算為對經濟的貢獻。1950---1996年,澳大利亞人均GDP從9000澳元增長至23000元。以新指標衡量,1996年只剩16000元。
199O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力發展指標」。沙烏地阿拉伯國民所得1997年世界排名第41,在人力發展指標中為75。加拿大人均年國民所得世界第八,但人力發展世界第一。
聯合國在1995年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標,重新定義增長與發展。發展是指一個社會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質、財富分配等「品質」上的進步,一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卻不一定有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來源於過時的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和高速增長的熱烈追求。嚴重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陷入困境。」而最新成果是「生態經濟學」提出的綠色GDP概念,將經濟增長導致的災害,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從GDP中扣除。
在中國,追求GDP增長,忽視甚至掩蓋環境問題,顯然比世界大多數國家更加嚴重。在經濟增長中獲得了巨大利益的權力資本階層,當然不會真正關心環境問題。他們是一群有美國綠卡,有鄉村別墅的人。各級政府的主要活動,仍舊是提高GDP增長率。為他們服務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和制度決定論,已形成話語霸權,壓抑許多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比如張祥平,把經濟學的基本圖表從一個象限擴大到4個象限,增加了「負數」部分,他的著作《制度對話》已經列入我主編的《世紀選擇》叢書,由石油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感謝這位以筆名出書的易正先生,他在美國努力3年,搜集大量的中國出版物,以生態經濟學的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進行了計算,這是迄今所有研究中國環境資源的著作中,資料最為翔實,估計損失最大的一本書。我在下面主要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生態損失超過國內生產總值----驚人的推算
聯合國《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GDP的3。5---8%。中國作為世界受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正處於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險之路」,另一條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易正先生的計算的數字更大:
第一,森林。中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森林面積的4%。森林覆被率14%,世界平均為30%。森林資源消耗加速;八十年代年均消耗蓄積量3.44億立方米,比七十年代初年均1.96億立方米增加75%。
第二,水土流失。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40%。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有100多億噸沃土付諸東流,相當於流失1000萬畝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層,其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遠大於全國化肥的年產量,而有機質的損失則永難彌補。
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抬高,水患頻繁。淤積使通航里程,水庫庫容,湖泊面積都減少一半。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產值處於江河的洪水位之下,七大水系成為懸河——高懸於中華民族頭頂上的七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三,荒漠化。
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27.3%。18個省471個縣,近4億人口處於荒漠化威脅之中。新疆166萬平方公里只有不足10萬平方公里人類可以居住。甘肅和寧夏,荒漠化占總面積的1/3。東北科爾沁沙漠已越過內蒙古遼寧省界,以年均30米的速度向沈陽挺進。河南東北部、北京,鄱陽湖洞庭湖周圍,出現了2 350萬畝的荒漠化土地。西藏荒漠化土地1 860平方公里,連兩廣和海南島,也開始了荒漠化進程。「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楊林,從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間,從5 680萬畝被砍掉砍70%,3 000多萬畝紅柳也被鏟除。
960萬平方公里家園,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國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餘萬平方公里(約佔33%),剩下300萬平方公里(佔28.8%)。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了一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約一番半,50年內人均生存空間已被壓縮到原來的1/5。
第四,地質災害40年60000次。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在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越來越大,足以改變現代地殼運動的自然進程。地質災害從西北到東南,從內陸到沿海發展,在東部沿海,北京和上海為中心的地區最重。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主要與經濟開發強度相關,與地質構造關聯甚少。生存空間越緊縮,越加大開發強度——越加大開發強度,生存空間越緊縮。
第五,耕地流失。
50年代中國耕地16億畝,人均2.7畝;90年代20億畝,人均1.6畝。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60%耕地缺乏灌溉水源,40%退化,30%水土流失,中低產田佔78%,復種指數147%,長江以南高達180~250%,全部耕地超強度使用,土壤肥力持續下降,後備耕地嚴重不足。
1957年到1986年間,全國累計減少耕地6.1億畝,凈減少2.3億畝。其中,每年:城鎮擴張侵佔耕地4500萬畝,鄉鎮企業佔用耕地1 000萬畝,非農建設耕地800萬畝,水土流失600萬畝,農民建房佔用500萬畝,開發區佔用300萬畝,沙化200萬畝。半個世紀流失耕地20億畝,又開墾了耕地24億畝,但開荒,是以破壞林地、草地為代價的。
第六,草地退化。
中國可利用草地約33.6億畝,退化面積達85%,嚴重退化年均3 000萬畝。
與五十年代相比,草原生產力下降30~50%,等於減產年2 000億元。按草原承載算,中國是美國的1/3,浪費草地22.4億畝,摺合1.34萬億元。加上產草量下降0.20萬億,年損失草原資源1.54萬億。
第七,水資源危機。
中國的水資源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人均佔有量2 2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實際供水總量5 200億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國際水資源警戒線是1 000立方米,農業用水4 000多億立方米,畝均水資源200立方米。「賬面」水資源量與實際用水量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分布失衡,北方16省,人均水資源300立方米,比以色列(370立方米)還乾旱。江河枯洪比極大,河川徑流量年際之間變化很,可出現連續多水年和少水年。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畝均水資源,可能僅150立方米,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數字,可以和極度乾旱的西海固相比,那一帶的水窖,兩窖半蓄水量就是150立方米。目前技術條件下的最低需水量,種水稻每畝為280~300立方米,種小麥每畝為220~280立方米。
中國90年代受旱面積4億畝,比50年代增加1.5倍,600多個城市有300個缺水,這些城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廢水量70年代3 000萬噸,90年代中期超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90%以上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嚴重超采,100多個城市地下水位下降,50多個城市地面下降;水資源浪費,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
更加嚴重的是:中國的水循環似乎出了問題:100年以來,從西北到華北,一系列湖泊乾涸,黃河淮河從泛濫變為斷流,隨即是淤積和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湧出。
第七,江河湖庫乾涸。
水庫8.5萬座,佔世界水庫總數的1/2,因淤積減少了1/3。
湖泊總面積8萬平方公里,2800個,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3個,估計近半世紀以來,圍墾加淤積,損失湖泊淡水儲量50%,1 000億立方米以上。
長江中下游湖泊面積從50年代2.2萬平方公里劇減到80年代的1.2萬平方公里,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從1 066個減少為325個,水面縮小3/4。「八百里洞庭」退化為幾個支離破碎的小湖泊,萎縮40%,50年以後將從版圖上消失。鄱陽湖墾掉一半,每年湖底淤高3厘米。太湖出口河道84條剩下10來條,平均水深不足1.9米,100年將變為一片沼澤。青海湖是最大鹹水湖,水位下降3.2米。博斯騰湖是最大內陸淡水湖,水位下降了2米,野生蘆葦濕地減少一半,蘆葦產量也下降了一半。羅布泊於1972年消失。居延海曾是河西走廊最大內陸河,
維系一條數百公里的綠色走廊,現已消失,兩岸綠洲向荒漠演化。瑪納斯湖由於石河子大規模的開墾建設,只剩下一個巨大的乾湖盆。准噶爾盆地的艾比湖和烏倫古湖,將步瑪納斯湖徹底乾涸。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和整個新疆的乾河床有160條。華北第一大湖白洋淀40年代面積1 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接近於台灣,80代以來水資源超量使用,地下水超采31%,只要連續乾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乾涸。
第八,氣候災變。
溫室效應逐漸加劇,過去兩萬年間,地球溫度只上升5度。現在的速度增加了100倍。中國北部氣溫在30年內上升了0.3~1攝氏度,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如果20---50年內再上升2攝氏度,又是中國速度的3倍。中國把地球史萬年計的漫長自然過程,人為地縮短到50---100年之內。
氣溫幾度變化意味著什麼?一萬年前氣溫升高3---7度,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130米,把連在一起的大陸分隔成今天格局。短期內如果升高2~3米,全球大部分工業和水稻產區,就在海拔不足3米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許多島國將消失,許多國家以海堤困守海平面以下低地,全球民族大遷徙。對於生態極度脆弱,國土承載力已達極限的中國,幾度氣溫之變足以構成對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戰。中緯度地區地表蒸發量增加20%,乾旱加劇,對於中國北中西部乾旱、地區是沉重打擊,使3.4億畝耕地淪為荒漠。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並持續10---20年,中國將有40~50%永凍土消融,作為萬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許多河流面臨枯竭,首先是西北內陸河。西北地區綠洲消失,變為寸草不生的棄地。過去30年左右,西北平均氣溫升高0.2~0.4攝氏度,1990~1997年,長江黃河源頭地區氣溫上升0.8攝氏度,冰川加速消融,20年中後退10公里。
中國的森林水庫毀得差不多了,自然水庫(湖泊)和人工水庫淤掉一半了,氣候災變又開始毀滅固態水庫(冰川)-----最後的淡水儲備。如果海平面上升淹沒我國最繁榮的沿海地區,不知道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在那裡?
第九,水旱災害頻率加快
中國2200年以來發生1 600次大水災,1 300次大旱災,災害頻率不斷加快,平均每年災害,隋朝0.6次,唐朝1.6次,兩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949年以來,每年旱災7.7次,澇災5.8次。清末----1990年80年,水旱災害從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長速度為年均8。2%。70年代每10年一個重災年,90年代每3---5年一個重災年,水旱災害逐年加劇:1991年18個省市遭受本世紀來最大洪災,損失779億元。1992--1993年大旱。1994年中國南北澇中間旱,災害總面積5.33億畝。1995年華南地區本世紀最嚴重水患。1996年西部雪災,北旱南澇,直接經濟損失近3千億。1997年是1949年以來少有重旱年,受災人口3億。1998年西部特大雪災,北南大旱,然後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3.8億人受災,死亡4610人,經濟損失3千億元。災害頻率的加快,顯然是由於人為開發強度加快所致。
第十,污染加劇
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佔世界10%,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3%,單位產值廢污水排放量為世界3倍。增長率7.7%,每10年翻一番。每增加相同的社會產值,中國增加的水污染量是發達國家的4倍。國土污水負荷量為世界的16.5倍。80%以上廢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江河湖庫普遍污染,七大水系40%的河段,流經城市78%的河段,即使按照中國不嚴格的標准,也無法飲用。700條河流,符合飲用水標准(一、二類)的河段只有32.2%,喪失任何使用價值的河水佔10.6%。嚴重污染的河流長度,從1984年的21.8%上升到90年代的46.5%。
城市地下水污染50%,32個特大城市71個水源地中,有30個達不到2類水飲用水標准。全國24%的人口(近3億)在飲用水質不良的水(其中0.7億人飲用高氟水,0.3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79%的人口(9.6億)在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1.7億人飲用有機污染水)。造成嚴重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工業布局,鄉鎮工業排污量迅速增長,關閉企業的結果就是農村基礎政權負債2000億,農民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此國家沒有給予任何補償。
第十一,大氣污染
中國是全世界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總懸浮顆粒物,大多數城市年均值30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微克。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由於機動車輛數量激增,氮氧化物平均濃度46微克/立方米,已經超過二氧化硫。因大氣污染致死人數年均36萬以上,各類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年均540億美元;其中大氣污染330億,其次是煤炭、水和酸雨,分別為10億、4億和5億美圓。
稱為「硫酸沉降」的酸雨區高速蔓延,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0%,約380萬平方公里,而且集中在東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如果不嚴加控制,土壤幾十年後嚴重酸化,南方將變成不毛之地。
第十二,垃圾圍城。
中國400多座城市的2/3已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垃圾圍城象徵著資源揮霍。垃圾的大量產生是由於資源不充分利用,中國長期採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後,導致固體廢物產生量極大。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暴露出極為薄弱的社會公德。北京從1993年實行垃圾袋裝化,有些房管部門怕垃圾袋破裂污染電梯,禁止居民乘電梯倒垃圾,於是,有人從樓上往下扔,有人貪小便宜,把垃圾倒了,把垃圾袋拿回去再次利用。中國目前最長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公里,每天過往客車31對,客車上違章向隧道里排放果皮、雜物、污水、剩菜剩飯及糞尿,使隧道里垃圾遍地,空氣惡臭,設備腐蝕,鼠害肆虐。隧道鐵路道床上有鼠洞2 000多個,多處道床被掏空,枕木斷裂,鋼軌松動。鐵路派75名工人專掃垃圾,每月清除250立方米。大量垃圾倒入河流,90年代河流每年輸送垃圾1~1.5億噸,占垃圾總量20%。
第十三,近海污染
⑧ 焊錫致癌是否很大中國每年有多少人燒焊錫為什麼他們大多沒健康意識
焊錫主要有害物質是含鉛.日久會導致鉛中毒.
現在大家已經漸漸意識到了.越來越多的生產線都轉用無鉛工藝了,就是使用無鉛焊錫.
⑨ 年錫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錫資源狀況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2009年,世界錫礦儲量560萬噸,儲量基礎1100萬噸。世界錫礦儲量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美中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其次,是中南非洲和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地區。
世界錫儲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為170萬噸,佔世界儲量的30.4%。其他錫儲量較多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秘魯、巴西、玻利維亞和俄羅斯等(表1;圖1)。
圖8 國際市場錫價格走勢
(二)國內市場價格走勢
2009年,國內現貨市場上錫價走勢與國際市場基本一致,錫價年均108692元/噸,同比下降24%。年初國內錫價也依然是低迷狀態,但由於國內礦山大幅減產,造成短時供應短缺,使得國內錫價遠高於國際價格;3月底至4月初,國內陸續出台一系列消費刺激政策,使得國內消費開始回暖,帶動需求增加,價格開始攀升;8月國內價格重回11.8萬元/噸;之後,由於下遊行業消費缺乏進一步的改觀,錫價喪失推動力,在11萬~12萬元/噸之間踟躕,且11月時出現小幅下跌;直到12月,國內錫價再次上漲到11.8萬元/噸(圖9)。
圖9 2009年國內市場錫金屬價格
六、結論
(一)世界錫市場供需趨勢
2009年全球錫市場供應過剩。從錫精礦供應方面看,2009年,全球大多數錫礦山自第二季度才開始陸續復產,第三季度達到高峰。2009年全球錫精礦產量下降,主要生產國,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減產,制約了全球錫精礦產量的增加。其中減產幅度最大的是馬來西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由於中國已經成為錫精礦的進口國,所以印度尼西亞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錫精礦出口國家。
2009年全球精煉錫產量33.3萬噸,同比下降2.94%。馬來西亞產量增加絕對數值最大,主要是由於其采購印度尼西亞粗錫進行二次精煉,增加了原料來源。當中國對精煉錫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之後,印度尼西亞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國際精煉錫供應大部分依賴於印度尼西亞。2009年9月和10月印度尼西亞的精煉錫出口一度下降到較低水平,但是11月和12月又重新回升至平均水平以上,10月出口精煉錫7060噸,11月8166噸,12月8508噸。印度尼西亞在產量減少的情況下,出口仍然夠維持正常水平,估計出口產品多為庫存。自2008年開始,美國和土耳其等國家的用錫企業也開始從印度尼西亞采買精煉錫,因此除因金融風暴引起出口急劇下降的個別月份外,印度尼西亞出口普遍較為穩定。
從需求方面看,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打擊餘威仍存,錫消費量繼續下滑。2009年錫消費為32.19萬噸,同比下降約9.2%。根據國際錫研究協會(ITRI)對全球錫消費市場的調研顯示,除中國外,全球其他地區錫在焊料、馬口鐵和化工方面的消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中國除化工領域外,其他領域的錫消費也有所下降。盡管全年錫消費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下半年,全球大多數地區的錫消費量都有明顯反彈。除中國外,日本的消費量恢復尤為明顯,2009年前幾個月,日本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尤其是製造業出口方面。日元大幅走強之後,錫價相對於日本買家來說,較之前更為低廉,同時,日本的平板電視等其他電子產品對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也反彈強勁,馬口鐵對東南亞地區的出口也表現良好。這些企業的產品銷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一部分企業的訂單已經排至2010年一季度。但是日本用於PVC穩定劑的錫化工品由於受到韓國產品的沖擊,錫消費量有所下降。歐洲現貨市場從11月份開始表現活躍,但是該地區馬口鐵和化工方面的消費量有放緩的趨勢。2009年下半年開始,消費量的恢復加上印度尼西亞出口量的減少,使得四季度全球錫市場已經從供應過剩轉為供應短缺。盡管LME庫存、各地供應商和貿易商手中的庫存仍然維持在高位,但是從全年來看,全球錫市場仍為供應過剩狀態,過剩量約2.6萬噸。
(二)我國錫市場供需趨勢
2009年我國錫產量減少。從長期來看,我國錫礦資源減少,錫礦開采難度不斷加大,錫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20世紀80年代,我國錫礦品位達1.5%~2.0%,90年代品位下降為1.5%,近年下降為0.5%左右。目前錫資源品位下降、成本上漲、建設條件更趨惡劣等因素使得「供給約束」將長期存在,並且有可能更加突出。因此,錫供應長期緊張的局面使錫價長期看漲。
但短期內,由於我國近幾年加大對錫礦生產秩序的整治力度,並嚴格出口管理(我國從2008年1月1日起對精煉錫加征10%的出口關稅;商務部公布了2009年的出口配額,錫的出口配額繼續減少),使2009年中國的出口量進一步減少,使國內的供應量相對充裕,對市場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
2009年以來,原料緊張仍然是錫冶煉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上半年的問題是錫精礦貨源緊張;下半年的困難在於錫精礦報價過高,金屬價格沒有預想的那樣有所突破,甚至還有所下跌,冶煉企業利潤空間十分有限,從國外進口錫精礦或是粗錫進行加工,成本更高。年底國內庫存處於較高水平,估計在1.2萬噸以上。
隨著下游消費行業的改善。2010年錫價的基本面情況得到比較大的改觀,市場將消耗掉大量過剩量,甚至有可能轉為短缺。2010年,在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市場信心和基本面改善的共同作用下,錫價有望較2009年均價進一步上漲,但是受到政策、美元走勢、經濟復甦強度等因素制約,錫價在2010年的波動幅度也會較大,下半年較上半年略顯弱勢。
(殷俐娟)
⑩ 我國每年消耗煤石油個多少 占總量的多少
(1)煤一年中國消耗了15億噸煤。
截至2002年年底,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人均探明煤炭儲量145噸,按人均年消費煤炭1.45噸,即全國年產19億噸煤炭匡算,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另外,包括3317億噸基礎儲量和6872億噸資源量共計1萬億多噸的資源,可以留待後人勘探開發。
(2)2006年石油中國一年消耗達到三億二千萬噸.
中國已發現石油儲藏量達到40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