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個鄭字開頭的城市

中國有多少個鄭字開頭的城市

發布時間:2022-09-09 06:56:14

① 中國34個城市的簡稱分別是什麼

各省份簡稱


(1)中國有多少個鄭字開頭的城市擴展閱讀

簡稱來源

1、北京市

簡稱:京

由來: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

中華民國時期稱為北平,後復稱北京。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市

簡稱:津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1949年設為直轄市,1965年與河北省合並,1967年,天津恢復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市

簡稱:滬

其他簡稱:申

由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江蘇省

簡稱:蘇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有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

5、浙江省

簡稱:浙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6、安徽省

簡稱:皖

省會:合肥

由來:以境內山名是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

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7、福建省

簡稱:閩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境內有江叫閩江,以閩江為母親河,故簡稱「閩」。

8、江西省

簡稱:贛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贛江,以贛江為母親河,故簡稱「贛」。

9、湖南省

簡稱:湘

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為母親河,故簡稱「湘」。

10、山東省

簡稱:魯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

11、河南省

簡稱:豫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豫」是河南的簡稱。出自《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雲: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雲豫也」。

12、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

由來:以區名的前三字為簡稱的有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

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3、湖北省

簡稱:鄂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14、甘肅省

簡稱:寧

由來: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簡稱:新

由來: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

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6、廣東省

簡稱:粵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17、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

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18、海南省

簡稱:瓊

由來: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設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19、廣西壯族自治區

簡稱:桂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20、四川省

簡稱:川或蜀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21、河北省

簡稱:冀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22、貴州省

簡稱:貴或黔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貴州,以貴山得名。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23、重慶市

簡稱:渝

其他別稱:巴

由來:重慶古稱「巴」,商周時期為巴國首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1949年設為直轄市,1954年並入四川省,1997年,重慶恢復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24、山西省

簡稱:晉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5、雲南省

簡稱:雲或滇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26、遼寧省

簡稱:遼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27、陝西省

簡稱:陝或秦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

28、吉林省

簡稱:吉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29、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

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

30、黑龍江省

簡稱:黑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31、青海省

簡稱:青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32、台灣省

簡稱:台

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台灣,以台灣府得名。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33、香港特別行政區

簡稱:港

由來: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34、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澳

由來:澳門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

「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相封成門。

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② 現在帶有鄭字的城市有那些

鄭州市。

③ 中國有多少個城市

截至2001年12月31日,全國大小城市(末字帶「市」的)共有662個。其中:4個直轄市,265個地級市,393個縣級市。如果香港、澳門也計入城市的話,那共有664個。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河北省:石家莊市
唐山市 秦皇島市
邯鄲市 邢台市 保定市 張家口市 承德市 廊坊市
衡水市 滄州市

山東省:濟南市
青島市 淄博市 棗庄市 東營市 濰坊市
煙台市 威海市 濟寧市 泰安市 日照市 萊蕪市 臨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濱州市 菏澤市

遼寧省:沈陽市
大連市 鞍山市 撫順市 本溪市 丹東市 盤錦市 阜新市 遼陽市 鐵嶺市 朝陽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鶴崗市
雙鴨山市 伊春市
牡丹江市 七台河市 黑河市 綏化市 木斯市
雞西市 大慶市

江蘇省:南京市
徐州市
連雲港市
淮安市
宿遷市
鹽城市
揚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
鎮江市
常州市
無錫市
蘇州市

浙江省:杭州市
寧波市
溫州市
嘉興市
湖州市
紹興市
金華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麗水市

陝西省:西安市
銅川市
寶雞市
咸陽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漢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山西省:太原市
大同市
陽泉市
長治市
晉城市
朔州市
晉中市
運城市
忻州市
臨汾市

福建省:福州市
廈門市 三明市 莆田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龍岩市 寧德市

廣東省:廣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頭市
韶關市
河源市
梅州市
汕尾市
東莞市
中山市
江門市
佛山市
陽江市
湛江市
茂名市
肇慶市
清遠市
潮州市
揭陽市
雲浮市

河南省: 鄭州市
開封市
洛陽市
平頂山市
焦作市
鶴壁市
新鄉市
安陽市
濮陽市
許昌市
漯河市
三門峽市
南陽市
商丘市
信陽市
周口市
駐馬店市
濟源市

四川省:成都市
自貢市
攀枝花市
瀘州市
德陽市
綿陽市
廣元市
遂寧市
內江市
樂山市
南充市
宜賓市
廣安市
達州市
眉山市
雅安市
巴中市
資陽市
阿壩州
甘孜州
涼山州

湖南省;長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陽市
邵陽市
岳陽市
常德市
張家界市
益陽市
郴州市
永州市
懷化市
婁底市
湘西州

湖北省:武漢市
黃石市
襄樊市
十堰市
荊州市
宜昌市
荊門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黃岡市
咸寧市
隨州市
恩施州
仙桃市
天門市
潛江市

安徽省:合肥市
蕪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馬鞍山市
淮北市
銅陵市
安慶市
黃山市
滁州市
阜陽市
宿州市
巢湖市
六安市
毫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江西省:南昌市
景德鎮市
萍鄉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鷹潭市
贛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撫州市
上饒市

海南省:海口市
三亞市
瓊山市
文昌市
瓊海市
萬寧市
五指山市
東方市
儋州市

雲南省:昆明市
曲靖市
玉溪市
保山市
昭通市
思茅
臨滄
麗江
文山州
紅河州
西雙版納州
楚雄州
大理州
德宏州
怒江州
迪慶州

貴州省:貴陽市
六盤水市
遵義市
安順市
銅仁
畢節
黔西南州
黔東南州
黔南州

甘肅省: 蘭州市
金昌市
白銀市
天水市
嘉峪關市
武威市
張掖市
平涼市
酒泉市
慶陽市
定西地區
隴南地區
甘南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西寧市
海東
海北州
海南州
果洛州
玉樹州
海西州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石嘴山市
吳忠市
固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包頭市
烏海市
赤峰市
通遼市
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市
烏蘭察布盟
錫林郭勒盟
巴彥淖爾盟
阿拉善盟
興安盟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5)
那曲
昌都
山南
日喀則
阿里
林芝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欽州市
貴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賀州市
河池市
來賓市
崇左市

新疆: 烏魯木齊市
克拉瑪依市
石河子市
阿拉爾市
圖木舒克市
五家渠市
吐魯番
哈密
和田
阿克蘇
喀什
克孜勒蘇州
巴音郭楞州
昌吉州
博爾塔拉州
伊犁州
塔城
阿勒泰州

台灣省:台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台中市
台南市
新竹市
嘉義市
板橋市
宜蘭市
桃園市
竹北市
苗栗市
豐原市
彰化市
南投市
斗六市
太保市
新營市
鳳山市
屏東市
馬東市
台東市
花蓮市

(按常住人口計算)
1 上 海 1854.22
2 北 京 1567.00
3 重 慶 1205.05
4 武 漢 1024.10
5 天 津 957.21
6 廣 州 623.89
7 西 安 632.38
8 沈 陽 574.66
9 南 京 530.35
10 成 都 528.79
11 杭 州 487.01
12 佛 山 438.98
13 濟 南 427.55
14 哈 爾 濱 411.77
15 長 春 403.94
16 唐 山 392.75
17 大 連 373.23
18 淄 博 371.84
19 阜 陽 266.58
20 太 原 245.65
21 合 肥 241.74
22 鄭 州 236.71
23 昆 明 230.04
24 襄 樊 227.67
25 淮 南 226.92
26 常 州 214.63
27 蘇 州 212.40
28 棗 庄 206.16
29 石 家 庄 204.96
30 寧 波 203.41
31 莆 田 200.81
32 貴 陽 194.92
33 蘭 州 191.70
34 長 沙 188.98
35 臨 沂 187.22
36 南 充 182.49
37 淮 安 181.77
38 南 昌 180.99
39 吉 林 178.90
40 六 安 175.56
41 煙 台 168.45
42 烏魯木齊 167.74
43 貴 港 167.58
44 南 陽 167.57
45 隨 州 165.71
46 徐 州 164.55
47 福 州 157.64
48 泰 安 157.17
49 東 莞 156.19
50 商 丘 151.91
51 洛 陽 147.81
52 青 島 146.50
53 鞍 山 145.54
54 台 州 145.00
55 齊齊哈爾 143.85
56 遂 寧 143.18
57 湛 江 143.14
58 無 錫 140.84
59 包 頭 140.71
60 南 寧 140.39
61 宿 州 140.10
62 亳 州 139.99
63 深 圳 139.45
64 撫 順 138.98
65 瀘 州 138.64
66 內 江 137.88
67 大 同 137.73
68 廈 門 137.16
69 邯 鄲 137.10
70 濰 坊 136.42
71 信 陽 136.33
72 中 山 136.03
73 常 德 135.77
74 菏 澤 133.61
75 溫 州 132.06
76 江 門 131.53
77 益 陽 127.03
78 巴 中 126.91
79 萊 蕪 123.88
80 宜 昌 122.35
81 廣 安 120.68
82 汕 頭 120.12
83 天 水 120.05
84 欽 州 119.34
85 茂 名 118.73
86 日 照 116.67
87 西 寧 115.72
88 大 慶 114.91
89 赤 峰 112.80
90 樂 山 112.65
91 揚 州 110.76
92 荊 州 109.79
93 呼和浩特 109.58
94 綿 陽 108.29
95 永 州 108.16
96 湖 州 107.68
97 自 貢 106.41
98 資 陽 104.97
99 濟 寧 104.43
100 鄂 州 103.64
101 撫 州 100.97
102 鎮 江 100.04
103 聊 城 98.91
104 武 威 98.42
105 來 賓 96.67
106 泉 州 96.33
107 本 溪 96.32
108 宜 春 95.54
109 柳 州 94.38
110 安 康 93.93
111 葫 蘆 島 93.32
112 岳 陽 92.39
113 保 定 92.02
114 金 華 91.98
115 雞 西 91.87
116 平 頂 山 91.25
117 渭 南 90.52
118 賀 州 90.37
119 廣 元 90.18
120 衡 陽 89.98
121 玉 林 89.70
122 孝 感 88.20
123 綏 化 86.06
124 巢 湖 85.42
125 張 家 口 85.26
126 錦 州 84.51
127 伊 春 84.31
128 保 山 84.05
129 宣 城 83.81
130 佳 木 斯 82.39
131 咸 陽 82.33
132 眉 山 81.75
133 淮 北 81.71
134 南 通 81.23
135 牡 丹 江 80.45
136 通 遼 79.52
137 嘉 興 79.45
138 萍 鄉 78.89
139 開 封 78.75
140 新 鄉 78.64
141 珠 海 78.61
142 蚌 埠 78.53
143 阜 新 78.37
144 焦 作 78.36
145 安 順 78.34
146 新 余 77.49
147 東 營 77.46
148 株 洲 77.22
149 安 陽 76.93
150 宜 賓 76.06
151 丹 東 76.01
152 昭 通 75.72
153 臨 汾 75.58
154 銅 川 74.53
155 廊 坊 72.67
156 秦 皇 島 72.01
157 荊 門 71.81
158 遼 陽 71.38
159 銀 川 69.28
160 湘 潭 69.21
161 鶴 崗 69.12
162 舟 山 69.10
163 桂 林 69.09
164 營 口 68.12
165 揭 陽 68.07
166 蕪 湖 67.09
167 黃 石 65.92
168 長 治 65.76
169 攀 枝 花 65.76
170 鹽 城 64.97
171 連 雲 港 64.74
172 陽 泉 64.30
173 郴 州 63.89
174 海 口 63.88
175 遵 義 62.70
176 曲 靖 62.65
177 池 州 62.50
178 德 陽 61.64
179 運 城 61.50
180 邵 陽 61.35
181 泰 州 61.31
182 紹 興 61.15
183 濱 州 60.98
184 寶 雞 60.39
185 安 慶 58.79
186 駐 馬 店 57.04
187 朔 州 56.83
188 盤 錦 56.28
189 德 州 55.58
190 咸 寧 55.56
191 陽 江 55.22
192 威 海 55.15
193 馬 鞍 山 55.12
194 邢 台 54.62
195 清 遠 54.34
196 商 洛 54.32
197 九 江 54.08
198 韶 關 53.07
199 北 海 52.90
200 晉 中 52.46
201 固 原 51.87
202 漢 中 51.74
203 鶴 壁 51.55
204 漳 州 51.44
205 松 原 51.24
206 吉 安 51.16
207 四 平 50.85
208 濮 陽 50.76
209 雙 鴨 山 50.67
210 忻 州 50.17
211 滁 州 50.10
212 贛 州 49.92
213 張 掖 49.82
214 三 亞 49.57
215 南 平 49.29
216 十 堰 49.07
217 七 台 河 48.95
218 平 涼 48.58
219 白 城 47.99
220 滄 州 47.52
221 防 城 港 47.44
222 朝 陽 47.36
223 肇 慶 47.31
224 白 銀 46.87
225 張 家 界 46.28
226 龍 岩 46.01
227 汕 尾 45.60
228 通 化 45.43
229 承 德 44.76
230 遼 源 44.70
231 鐵 嶺 43.35
232 衡 水 43.08
233 六 盤 水 42.88
234 榆 林 42.83
235 景 德 鎮 41.76
236 寧 德 41.46
237 黃 山 41.21
238 烏 海 41.20
239 婁 底 40.56
240 惠 州 40.03
241 衢 州 40.00
242 達 州 39.30
243 玉 溪 38.78
244 銅 陵 38.37
245 許 昌 37.94
246 麗 水 36.58
247 周 口 36.22
248 延 安 36.08
249 上 饒 35.77
250 黃 岡 35.75
251 漯 河 34.97
252 潮 州 34.36
253 梧 州 34.01
254 崇 左 33.88
255 酒 泉 33.84
256 雅 安 33.56
257 石 嘴 山 33.22
258 白 山 32.99
259 百 色 32.71
260 懷 化 32.65
261 慶 陽 32.59
262 吳 忠 31.60
263 河 池 31.23
264 河 源 30.82
265 梅 州 30.64
266 克拉瑪依 29.00
267 雲 浮 28.12
268 三 明 27.95
269 三 門 峽 27.85
270 晉 城 27.17
271 宿 遷 26.00
272 海 拉 爾 24.97
273 金 昌 20.80
274 鄂爾多斯 20.55
275 黑 河 19.18
276 鷹 潭 18.20
277 嘉 峪 關 15.97
278 麗 江 14.29

④ 全國各地省會簡稱 有哪些

全國各地省會簡稱有:

1、鄭州:

太原,簡稱「並」,古稱晉陽,別稱並州、龍城,山西省轄地級市,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工業基地。

⑤ 河南有多少個市分別是什麼市

河南省共有18個市。

18個市分別是: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平頂山市、焦作市、鶴壁市、新鄉市 、安陽市、濮陽市、許昌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南陽市、商丘市、信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濟源市。

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中國第5位、中西部首位。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內陸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

(5)中國有多少個鄭字開頭的城市擴展閱讀

4000至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時期,河南進入了石器和銅器並存的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先後定都於陽城(今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陽翟(今許昌禹州)、斟鄩(今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商丘(今商丘睢陽區)、綸城(今商丘虞城)、帝丘(今濮陽)、原(今濟源)、老丘(今開封祥符區)、西河(今安陽湯陰)等地。

2016年12月28日與29日,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先後批復並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將中原城市群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

河南屬暖溫帶至亞熱帶、濕潤至半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7-12.1℃,一般一月氣溫-3℃至3℃,七月氣溫24℃至29℃,全省氣溫大體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點。

參考資料:河南-網路

⑥ 有幾個鄭州,鄭州屬於哪個省

鄭州屬於河南省省會
鄭州,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中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介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之間。
鄭州市版圖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設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956.9萬人。2015年,該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315.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1%。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位於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台階與第三級地貌台階的交接過渡地帶,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
鄭州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是中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的「雙十字」中心 ,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該市交匯,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 鄭州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地之一,鄭州商品交易所是經國務院批准確定的中國第一家期貨市場。
鄭州有「功夫之都」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 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多處,擁有黃帝故里、商城遺址、中嶽嵩山及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等眾多人文自然景觀 。

⑦ 鄭陽市是哪個省的

沒有鄭陽市。帶鄭的城市只有鄭州,是河南省的。

鄭州(Zhengzhou),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567平方千米。

地理文化:

鄭州地處中國華中地區、黃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於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⑧ 百家姓鄭姓在全國的分布

(一)華北、東北地區鄭姓 華北、東北地區,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市,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較為廣泛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鄭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總數的0.797%,在遼寧佔0.567%,分別位居兩個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據公安部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內蒙古113944人,遼寧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龍江271902人,山東688479人。 1、山東鄭姓 鄭姓人向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遷徙,以遷入山東的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鄭國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東境內,他大約還是目前所知在當地居住最早的鄭姓人。至於在此以後不同時期的鄭姓聚居地,歷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臨淄、泰山、兗州、濟寧、剛縣、寧陽等,當代又有掖縣、臨沂、日照、淄博、寧津、益都、沂南、臨朐、棗庄、章丘、揭縣、濟南、蓬萊、東平、巨野、黃縣等地。其中如電影藝術家鄭重是掖縣人,原炮兵副司令鄭惕是臨沂人,山東總工會主任鄭干是日照人,原東北義勇軍旅長鄭興是淄博人,原東北聯軍某師政治部主任鄭友榮是寧津人,原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心亭是益都人,華東野戰軍某團政委鄭玉傑是沂南人,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亦尼是臨朐人,戲劇導演鄭亦秋是棗庄人,山東政協副主席鄭緯尼是揭縣人,田徑名將鄭鳳榮是濟南人,抗日烈士鄭增信是蓬萊人,中共鄆北縣委書記鄭魯山是東平人,抗越功臣鄭憲桐是章丘人,鄭寶武是巨野人,醫學名家鄭麟蕃是黃縣人,等等,其籍貫所在的地區都頗為廣泛,幾乎遍及山東全省。 2、山西鄭姓 山西省鄭姓入遷時間較早,在漢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們在本書《秦漢鄭姓尋根》一章中所及的漢武帝舅衛青之父鄭季,家於平陽,是山西鄭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後,鄭姓又在永濟、河東、陽城、祁縣、太原、朔州等地獲得了發展,並相繼出了唐代太子太師鄭霸、鳳翔節度使鄭注、後周韓國公鄭仁誨、後唐司徒鄭琢、宋代太僕卿鄭本、元代劇作家鄭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鄭崇儉等著名人物。其中鄭注家於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棗園村),本姓魚,時稱"魚鄭",以剪除藩鎮割據、兵敗甘露之變而知名。至於當代的山西鄭姓人,在血緣上大多與他們有關,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區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為山西鄭姓的幾大居住中心。 3、河北鄭姓 河北鄭姓的來源最早與滎陽鄭氏由中原地區到這里避亂有關,後來又因為一些政治和社會原因不時有人遷居這里。在當代以前,鄭姓人在河北已分別居住在魏縣、永年、邯鄲、棗強、滄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間等地,並有唐代宰相鄭?、五代鳳翔節度副使鄭阮、元代昭永大將軍鄭溫、明朝兵部尚書鄭洛、御史鄭銘、清代江蘇巡撫瑞鄭瑞、直隸提督鄭魁士等人知名於世。其中鄭端是今天的棗強人,平時生活簡朴,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處吏民歡迎,因而名聞遠近。近代以後,鄭姓人又在灤南、新城、深縣、靜海、豐南、東光、玉田、蠡縣、安新、寬城等地繁衍發展。 4、北京鄭姓 北京鄭姓來源比較復雜,歷代遷入、遷出不斷,自元朝以後逐漸引起重視。由於這里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國許多地區的鄭姓人到這里從事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只是因為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貫相稱,去世後也幾乎全部歸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為籍貫的歷史人物並不多。只是到了近現代以後,留居下來的鄭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為籍貫,在注籍時也以北京籍登記,才使這里的鄭姓人顯著增加。如在1982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時,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況作一調查,發現其中有198人姓鄭,這種結果,使鄭姓在北京大姓中成為第22大姓,並占被調查總數的0.794%。當然,居住在北京一帶的鄭姓人也並非絕對是在近現代以後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興人鄭永寬由於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孫也都分別在朝中擔任都指揮使等職務,便是一個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東部一帶,也相繼出了明代御史鄭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鄭源、山東既墨令鄭鳴岡等人著名人物,說明至少在明代時已有鄭姓人落籍北京。 5、東北鄭姓 在東北地區,遼寧省約在宋代以後開始有鄭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鄭京、鄭子聃等人知名於金代,分別官至金源縣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當地早期最有影響的鄭姓家族。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滿清政府實行向關東地區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鄭姓人入遷遼寧,其中的一些甚至還從這里進一步遷到東北的其他地區。如著名的清朝遺老鄭文焯原籍山東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時遷居奉天鐵嶺(今屬遼寧),遂落籍為奉天鐵嶺人。至於當代,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調查資料,在25029個遼寧人中有142人姓鄭,占被調查總數的0.567% ,排在遼寧大姓的第31位。這些鄭姓人主要分布在大連、沈陽、遼中、安東、建昌、海城等地,家族歷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時期,並各有人知名於世。 (二)華東地區鄭姓 華東地區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鄭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黃鄭排滿街"的說法,可見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廣。另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鄭姓也都擁有廣泛的影響。根據公安部的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蘇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鄭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為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與鄭姓在歷史上不斷地向這里的遷徙和繁衍有關。其中龍驤將軍鄭昭西晉末年向今福州一帶的遷徙,以及中原地區的人在唐高宗時期和唐朝末年的遷入,我們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關章節中提及,而當地的研究者也稱鄭姓歷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三次移民在時間上也與我們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別在西晉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遷移也與當時的移民大潮有關,《建甌縣志》卷19的"禮俗志"中也記載:"晉永嘉末,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建為閩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時危京刺建州,亦率其鄉族來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還對《建甌縣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為何姓氏作了明確說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際、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鄭姓入閩的人來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為中心的滎陽鄭氏後裔。至於鄭姓第二次入閩,是在唐高宗時,主要遷居閩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區。其原因是由於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玉鈴衛左郎陳政奉命擔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5000人入閩。這次隨他入閩的將領相傳有58姓,其中就包括鄭姓。後來,在五代亂離之際,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乘唐末大亂之機率兵轉戰江西、廣東後入閩,並建閩國,當時也有鄭姓人隨軍,從而形成第三次入閩高潮。在此後的閩國統治福建時境內相對安定,加上其統治者又注意羅致人才,拓展良田,發展生產,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這里也成了動盪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難之地。隨軍和前來避難的人不僅僅是中原士人,還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全唐詩》卷763也記載:"時中原人士楊承體、鄭麟、韓渥、歸傅懿、楊贊圖、鄭戢等皆避亂入閩。"在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鄭姓就佔了二位。加以當時"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栗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本來就是滎陽世族的鄭姓人因出身高貴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當地人前來聯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數量進一步增加。 再者,從人口數量上看,盡管目前還沒有人對福建全省的鄭姓人口進行具體統計,但對個別縣市的人口統計卻有人進行。如有人曾對福安縣甘棠堡數十姓調查,發現鄭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別在唐宋之際入閩,並與林、蘇、陳等姓一起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此外,在同安縣的44個自然村中,共有鄭姓人口11794人;晉江有鄭姓1萬餘人,福州6萬餘人,福清13萬餘人,長樂7萬餘人。其中福清、長樂兩地的鄭姓人數量,都超過了當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僅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中的25244人抽樣調查,就有439人姓鄭,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739%,鄭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據第13的顯要位置。再者,福建鄭姓人還有許多遷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擁有海外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總的來看當代以前的福建鄭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為中心,並呈逐漸向南發展趨勢,如今則以閩中、閩南為中心。歷史上和近現代的福建鄭姓人才絕大部分都出在這些地區,如唐代的文學家鄭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鄭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鄭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鄭孝胥是閩侯人,現代文學家鄭振鐸是長樂人,等等,無不如此。而當鄭姓人遷居這里並在各地發展繁衍以後,由於本來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也對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過不少貢獻。同時,不少人還繼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注重家族內部的文化建設,建造祠堂和編修家譜,使家族內部始終保持一種雍睦有禮的和諧氣氛。其中如在周寧縣浦源村,由於其始祖朝奉大夫鄭尚八世孫鄭晉在宋代由滎陽遷來,為紀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鄭氏宗祠,從後歷代都進行維修或擴建,199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整修。該宗祠造型獨特,形同古船,其形狀相傳是因其先祖鄭尚的一個夢而來。鄭尚當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後以為吉兆,遂立下遺願,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後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如今,該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稱為"靈檣"。整個祠堂為三進式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正廳供奉著其歷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鄭姓 浙江鄭姓的歷史頗為悠久,最早大約與西漢初年齊國臨淄鄭姓的南遷有關,分布在會稽山陰(今紹興)一帶。至唐代,又相繼有中原人鄭虔、鄭至道等人遷居浙江,其後裔也分布於台州、臨海、寧海、仙居、三門、天台、黃岩等地。宋代以後,又有一些其他地區的鄭姓人入遷這里。如南宋人鄭清之遷居鄞縣,鄭自牖遷居遂安,其後裔都發展成為當地鄭姓中較有影響的支派。另外,又有來自江西上饒的鄭姓人遷居衢州,衢州鄭氏遷居金華、建德、溫州,遂安鄭氏遷居浦陽,等等,也都為浙江鄭姓的發展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來也在各地有較大發展。總計在當代以前,鄭姓已分布於省內的永嘉(溫州)、湖州、歸安、嘉興、海鹽、平湖、杭州、寧波、茲溪、蘭溪、義烏、處州、括蒼、浦江等地,並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於世。如漢代太尉鄭弘是山陰人,宋代太師鄭清之是寧波人,國子監丞鄭彥是嚴州人,朝請大夫鄭宗強是金華人,鄭汝岡是處州人,龍圖閣直學士鄭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學者鄭忠是嘉興人,明代禮部尚書鄭沂是浦陽人,學者鄭圭是杭州人,鄭伉是衢州人,御史鄭公智是寧海人,清代名士鄭宏是海鹽人。在這些人中,鄭伯熊是南宋著名學者,以開明的政治態度和學以致用的學術歸旨聞名於世,也是南宋"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鄭伯英也是浙東碩儒,與其兄並稱"大小鄭公"。其季弟鄭伯海、從弟鄭伯謙也都繼承家學,名聞一方,被《宋元學案》譽為"永嘉之學宗鄭氏"。此外,浦江鄭氏從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鄭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財異居後相繼遷到福建、浙江、湖廣、四川、安徽、廣東、江西、河南、雲南、山東、陝西等地,發展嬗變情況在鄭姓中有典型意義。 當代,鄭姓在浙江的分布更為廣泛,僅在東部地區的人口比例就達到3% 以上,而臨海也有2萬多人,被認為是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3、江蘇鄭姓 江蘇鄭姓入遷較早,當代以前已散處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淮安、吳縣、揚州、興化、江都、江寧、江乘、吳江等地,以後又有較大發展。從入遷時間和血統源流看,江蘇鄭姓的來源最早與孫吳名醫鄭泉和西晉末年滎陽鄭庠的南遷有關,其後裔也散處於京師建康(今南京)一帶。特別是鄭庠,被後人譽為渡江始祖,其後裔也散處於江蘇中南部一帶,並繁衍發展為蘇州鄭氏、揚州鄭氏、興化鄭氏等。至南北朝時期,出自滎陽鄭氏的鄭頤父子遷居彭城,成為徐州鄭氏的開基祖。此後,徐州鄭氏又遷居淮安等地,成為江蘇鄭姓的另一大支派。 歷史上的江蘇鄭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鄭戩(蘇州人)、吏部侍郎鄭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鄭為虹(江都人)、清代畫家鄭燮(興化人)等,近現代則有音樂家鄭覲文(江陰人)、海洋學家鄭重(吳縣人)、物理學家鄭一善(武進人)、原江蘇省長鄭謙(溧陽人)、畜牧學家鄭丕留(太倉人)、醫學家鄭思競(靖江人)、林學家鄭萬鈞(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僅知泗陽縣有1萬多人,興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況尚待進一步統計。 4、江西鄭姓 江西鄭姓在歷史上主要由鄰省遷來,或者因做官的緣故而留居當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陽、玉山、上饒、貴溪、撫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當代,鄭姓的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心主要在東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陽、石城、泰和、橫峰、修水、贛州、瑞金、銅鼓、清江、玉山、興國、萬載、上饒等地為多,影響也較大。今天的鄭姓之所以仍在這些地區知名,並且擁有較多的人口,正是從歷史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5、安徽鄭姓 安徽鄭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鄭氏形成最早,約為秦漢之際由陳郡或宋城分出,逐漸發展成為當地大族。三國時,沛郡鄭氏曾有人隨孫策起兵,從此南遷皖南或江浙地區。歷史上,安徽鄭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則以廬江、定遠、合肥、長豐、宣城、來安、鳳陽、英山、蕪湖、霍丘、六安、歙縣、祁門、桐城等地的鄭姓人較為知名,其中歙縣、宣城、合肥、鳳陽、祁門等地的鄭姓人便是直接由歷史上的鄭姓發展而來的,其他地區的鄭姓則是這些地區遷出和進一步的繁衍發展。 安徽各地的鄭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主要有宋代鹽鐵督監鄭昌(宣州人)、元代奉義大夫鄭玉(歙縣人)、明代劇作家鄭之珍(池州人)、禮部郎中鄭居貞(歙縣人)、刑部尚書鄭三俊(池州人)、漳國公鄭亨(合肥人)、名將鄭遇春(鳳陽人)、清代畫家鄭汶(徽州人)、科學家鄭復光(徽州人)、學者鄭相如(涇縣人)等,當代則有哲學家鄭昕(廬江人)、藝術家鄭榕(定遠人)、少將鄭蘭蓀(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鄭鎖(長豐人)、基督教名人鄭建業(蕪湖人)等。在這些名人中,元代奉義大夫鄭玉父鄭千齡,家於今歙縣西郊鄭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隱居鄉里,不願做官,創辦了師山書院,講經傳學,被尊稱為"師山先生"。由於有恩於鄉里,他的子孫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建築,又名鄭氏宗祠。整個宗祠由門坊、門廳、寢堂、享堂和天井組成,總面積1838平方米,全部是磚木結構,硬山頂、四合院式,空間高大。宗祠門廳七間,進深八步。兩邊耳室各開一門。享堂面闊五間,深十一步,是族人議事的主要場所。後面寢堂放祖宗牌位。整個宗祠氣勢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現被辟為古徽州民俗風情博物館。 6、上海鄭姓 上海鄭姓入遷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區四周各縣,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鄭氏、清代青浦鄭氏等,代表人物有禮部郎中鄭閎和畫家鄭基成等。近代以後,隨著上海的飛速發展,許多鄭姓人也由於不同原因相繼遷入,並在當地注籍。僅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鄭,占被抽樣總數的0.634% ,居當地大姓的第36位。另據當地人對1994年人口資料的抽樣調查,鄭姓居當地大姓的第32位。

⑨ 河南省有哪些城市

1、鄭州市

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千米。

2、開封市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遊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4個縣,總面積626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51平方千米。

3、洛陽市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4、平頂山市

平頂山,河南省轄地級市,別名鷹城,中原經濟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也是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 。現轄2市4縣4區,面積7882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520.77萬。

5、安陽市

安陽,河南省地級市,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位於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截至2019年,安陽市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轄4個區、1個縣級市、4個縣,常住人口519.22萬。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個鄭字開頭的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3
為什麼義大利登山靴出名 瀏覽:390
中國移動Edge什麼意思 瀏覽:180
義大利什麼車銷量好 瀏覽:173
美國用什麼導彈炸死伊朗將軍 瀏覽:831
越南降真香有什麼特點 瀏覽:907
越南頭頓的河叫什麼 瀏覽:609
葡萄牙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179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哪個城市舉辦 瀏覽:816
義大利買哪些車便宜 瀏覽:208
英國正規軍有多少人 瀏覽:482
哪裡有越南榴槤苗買 瀏覽:526
中國進口豬產品有哪些 瀏覽:794
印尼出國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212
印尼巴士飛機怎麼起飛 瀏覽:467
印尼白刺參是什麼 瀏覽:914
英國留學可以辦什麼銀行卡 瀏覽:255
義大利文圖拉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674
中國去伊朗開車怎麼去 瀏覽:763
印度賣的煙酒怎麼清洗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