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哪個先生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哪個先生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發布時間:2022-09-09 08:42:50

① 中國古代第一個統一全國的是誰

是秦始皇

夏商周,名為中國的最早的三個朝代,但是結構鬆散,並不能代表統一的中國。直到春秋戰國,土地兼並加劇,一個統一的中國才開始成形。但是,各個有機會統一中國的諸侯國的生存發展之道並不不同,這時,中國來到了究竟要走什麼樣的道路的歷史岔道口。
首先出現的是齊國。他們依靠著海鹽貿易使得國家富強,相當重視商業和海洋。以此強盛的經濟實力,齊國首先在諸侯中稱霸。如果齊國的霸業可以持續下去,那麼由於齊國重視貿易,然而與西方世界的陸地聯系被不利的地形隔離,於是中國就會比西方早n個世紀發現太平洋航路,成為以大陸為後援的海上霸主。可惜,他們的事業並未能繼續下去。除了繼承者的不肖外,他們的軍事力,並不能保證他們在這場角逐中取得勝利。由於重視貿易而不重視軍事,齊國的軍事勝利,通常都建立在強大的國力之上,而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如何高強。只看他們敗給弱國魯國,留下了一鼓作氣的成語典故,就可見一斑。在往後的戰國里,齊國基本上並沒有取得什麼軍事勝利了。後來,竟被小小的燕國連下70餘城,元氣大傷。 !
再來看看燕與趙。他們的地域相近,風格相似,有著游牧民族的色彩。他們在春秋戰國中,曾有兩次機會取得中國的主導權。一次是燕昭王伐齊,幾乎就兼並了強盛的齊國。另一次是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的南方攻略,他消滅了中山國後,矛頭直指強秦。當他巡視邊境的時候,連強大的秦國也會上下疑懼不已。假如燕趙成功,那麼中國就會變成一個大的牧場,元代的情景會在更早的時候出現,中國人將會越過荒漠把整個歐洲變成殖民地。可惜,這兩大強人都生了不肖之子,一個即位後便中了離間計而陣前換將,使得功敗垂成,另一個則叛逆成性,把他老爹活活餓死。在這些有遠見的政治家消失後,燕趙只剩下了勇武善戰的美名。在戰場上取得了無數的勝利,軍隊中涌現出多位絕代名將,但國家卻日益貧窮衰敗,終於成了最早被消滅的戰國七雄。 u
還有一對難兄難弟,吳和越。他們的崛起,簡直是個異數。以彈丸之地,擊敗強楚,威凌強晉,他們憑的什麼?表面上是孫武,伍子婿,文種,范蠡這些創造了奇跡的奇人,往深里看,便是很多文人書生常常吟詠的「吳鉤越甲,西施浣紗」。「吳鉤越甲」是指采礦業跟鑄造業。這兩個發達,就能使軍隊的裝備比別國高一個檔次。「西施浣紗」是指色情業和紡織業。(齊國管仲開始搞官辦妓院以資國庫,
而伍子婿這群吳越的人把這種做法發揮到了極至)有了這兩行,就不愁沒有資金了。所謂「十年生聚,十年教育」,沒有足夠的錢的話,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總的看來,吳越的崛起,靠的是發達的工商業,所謂「資本主義的萌芽」,並非在明末才出現在蘇州橋下。假如,他們能夠繼續北伐,那麼中國就可能把社會制度的進程加快好幾個腳步,比歷史上的英國更早發生工業革命。本來他們的發展方向比其他國家來得有前途,更具競爭力,但是,他們這兩國,卻互相成仇,死斗不休。越國崛起,吳國就搞突襲,吳國去會盟稱霸,越國就斷他後路。如此一來,結果就白白便宜了黃河流域的諸侯國了。
至於晉的稱霸,就有些因時而成的味道了。晉國的政略,是比較復古的,有些象周的做法,並未顯示出很強的生命力。主要是時勢造就了這個霸主。當時,齊國開始衰敗,燕趙,吳越尚未崛起,強秦是盟友,強楚昏君當政,愚將掌軍。於是乎,晉國順利的稱了霸。假如,晉國能持續這種霸業,那麼,中國的走向就會跟著晉國開始復古,由趨向統一變成趨向分裂。燕趙將與北胡融合,形成草原國家。秦國將向西發展,與西方世界建立聯系,成為亞歐的樞紐。吳越將南向征服土著民,遷徙到海南島,成為亞洲的大不列顛。齊國開始填渤海造田,並開展海上貿易,成為亞洲的荷蘭。然而,這個趨向,並不可能實現,因為它違背了歷史的潮流。如同諸侯割據周的天下般,晉國也被它的臣下給瓜分了。 M<VUj<
楚國從頭到尾,基本上是個配角,雖然他也滅國無數,雖然他也曾會盟天下,但是,他從來沒有機會主導中國的走向。楚國地域廣闊,但是人口卻不夠多,不足以繼續開疆闊土。土地資源豐富,但是開發手段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他的國君,也並不是周君所封的公爵,而是自稱的王,為中原諸侯所藐視。所以他的總國力雖強,但是卻僅僅足以自保。以上,是他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歷代多出昏君,偶爾出個半世明君的庄王,就是他的後天不良。楚國只是個看客,看到了戰國的最後一刻。
跟楚國情況相似的是秦國,地廣人稀,處於經濟不發達,科技不昌明的偏遠地帶。但是,秦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政略,除了鼓勵農耕外,就是重視軍事,搞對外掠奪。向西侵略西戎,攻佔國土,向東,逼迫諸侯,索取賄賂。如此,秦國猛刮別國的油水,養肥了自己,最後更是乾脆消滅了關東六國,自己統一了中國。秦王朝說起來跟古羅馬帝國有些相似,都是搞軍事化管理,設立行政區,統一度量衡,修建方便通信的道路等等。可是,這樣的國家,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必須要有可以並且值得掠奪的對象。當掠奪的對象消失了的時候,國家就會從內部開始解體。秦國結束了其他的岔路,使中國得到統一,但是卻並沒有能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之路。中國還在繼續的動盪。漢王朝的吳王劉緡,以鹽鐵之利為基礎,招募各種人才,向中央開戰,就是這種動盪的餘波。

② 為什麼說:「一國兩制」是中國國家統一的最佳方案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按照鄧小平的論述,「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任領導人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而創造的方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主要方針,也是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所採用的制度。

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台灣問題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庄嚴而神聖的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社會的改變最小,成本最低,最容易為雙方接收。也就是說,是求取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領導人頭小平先生為實現統一中國的目標而制定的政策。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主要政策,是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採用的制度。 澳門和台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

對所有中國人來說,實現目標是一項庄嚴而神聖的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不斷努力,但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③ 為什麼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為什麼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在遠古時代,活動於黃河流域的主要有夏族,在北方主要有肅慎,在東部主要有東夷,在南方長江流域主要有三苗,在西北主要有羌族。約在公元前27世紀,黃河流域的各部落族群,就為活動於今陝西境內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所合並,逐步奠定漢族祖先華夏(或稱華、夏、諸夏)的基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當華夏族開拓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也在遼闊的邊疆地區進行開拓而作出巨大的貢獻。如肅慎、東胡等族開發了東北地區,「鬼方」、「獫狁」、「狄」、匈奴、鮮卑等族開發了包括蒙古大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的一些地區,羌、氐、戎等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南方的三苗、濮、「南蠻」諸族開發了長江流域和川滇等廣大地區,東夷諸族開發了江淮流域,島夷開發了今沿海地區諸島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統一了戰亂頻仍的中國,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秦朝以後,2000多年來,特別是經過漢、唐、元、明、清幾朝的努力,統一不但繼續維持,而且不斷地發展和鞏固。從秦朝統一到清朝結束,在這漫長的2000多年的歷史上固然存在過幾次分裂,但分裂時期總共不過六七百年,國家統一時期共約1300多年,統一的時間大大長於分裂時間。而且,即使在分裂時期,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認同自身是炎黃裔胄或中國境內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所建立的王朝制度,均以繼承秦漢制度為基礎,實現農牧民族「胡漢分治」,以漢人農業經濟為立國之本,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農牧文化相結合;都以中國分裂為變態,統一為常態,各種政治勢力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並確實醞釀著更高層次的統一。從發展的趨勢來看,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規模也越來越小;而統一的時間則越來越長,范圍也越來越大,制度越來越完善,參與統一事業的民族越來越多。元明清3個朝代的連續大統一就足以說明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④ 古代中國都是統一國家,為何近代孫中山會說是一盤散沙

近代孫中山說是一盤散沙。
確實如此,孫中山那個時候軍閥割據。
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政治權利中心。

⑤ 都說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君王,那麼商朝和周朝沒有統一嗎

商朝與周朝時期,雖然諸侯王向周天子和商天子俯首稱臣,但是實際上周朝的天子和商朝的天子並不直接管轄他們的土地,所以有這種臣服更多是一種庇護的關系,但是秦始皇不一樣,他統一六國之後,取消了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度,這個時候天下只有一個君主,再沒有其他獨立的政權國家,因此嚴格說起來,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君王。

秦始皇的統一天下,不僅僅是滅掉了六國,讓秦國成為當時做大的諸侯國,這是他與商朝與周朝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才說他才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君王。

⑥ 孫中山曾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實現國家的統一,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國家是否完整的真正考量,只有實現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太平生活才能得到基本上保證,

⑦ 為實現祖國統一,1984年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人是()。。。誰

鄧小平。
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提出的大陸與台灣統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後,台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後來鄧小平及黨的其他領導人多次對「一國兩制」作了類似的解釋。

⑧ 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這些話是誰說的

孫中山: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

在孫中山先生畢生救國救民的長期奮斗中,始終以反對國家分裂和謀求祖國統一為己任。他多次指出:「目前國民一致要求和平」,要求停止連續不斷的紛爭和內戰,「使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閱讀全文

與哪個先生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空置稅什麼時候開始征 瀏覽:436
義大利旅遊穿什麼衣服合適 瀏覽:985
出口印尼中華多少錢一條 瀏覽:123
為什麼義大利登山靴出名 瀏覽:390
中國移動Edge什麼意思 瀏覽:180
義大利什麼車銷量好 瀏覽:173
美國用什麼導彈炸死伊朗將軍 瀏覽:831
越南降真香有什麼特點 瀏覽:907
越南頭頓的河叫什麼 瀏覽:609
葡萄牙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179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哪個城市舉辦 瀏覽:816
義大利買哪些車便宜 瀏覽:208
英國正規軍有多少人 瀏覽:482
哪裡有越南榴槤苗買 瀏覽:526
中國進口豬產品有哪些 瀏覽:794
印尼出國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212
印尼巴士飛機怎麼起飛 瀏覽:467
印尼白刺參是什麼 瀏覽:914
英國留學可以辦什麼銀行卡 瀏覽:255
義大利文圖拉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