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漢服的文化知識有哪些
1、漢服是指漢民族的服裝,並非特指漢族服裝,也稱漢衣冠,漢裝,漢服之所以能夠流傳如此悠久,更重要的一點也要歸結於我們華夏民族非常悠久漫長的文化,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因為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漢服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上也越發興盛。漢服的經久不衰,也側面印證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及不可以替代性。
2、一些古籍觀點認為漢服最初是由黃帝所制,但畢竟遠古時期的許多古籍都偏於神話性,所以也有人認為漢服的真正起源應該是由殷商王朝建立,包括冠服禮儀制度,可見古人在傳統禮儀方面是非常注重的。
3、隨著秦朝一統天下,關於漢服的制度便更加完善,包括初漢時期也沿襲了許多秦朝的制度,西漢時期深衣制是比較時興的,蟬衣內包含中衣,深衣,包括衣服的樣式裁剪都有自己的風格。不論是哪一個朝代,漢服的發展變遷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直到清代時期的「剃發易服」制下令之後,漢服才漸漸淡出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舞台。
4、關於漢服的相關結構也非常繁多,比較常見的一種即為「交領右衽」,即左衣襟覆蓋於右衣襟之上,這和中國傳統認知的「以右為尊」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區別於其他少數民族服裝的一大特點。
其次較常見的結構是「褒衣廣袖」,這類漢服的尺寸相對而言都是較為寬廣的,袖子呈圓袂,象徵傳統思想「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樣式的漢服在唐朝的貴族群體中較為常見。
5、關於漢服的一些相關配飾,和許多現代人一樣,會有戴手鏈,項鏈等首飾的習慣,古代人也是如此,古代人佩戴較為常見的包括玉佩,香囊,革帶等等。
② 在漢服文化方面,你都懂什麼
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叫漢服的東西,漢服到底是什麼,也說不清楚。就像中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立群說的:用古代那些優秀的東西,為現代提供一些借鑒和補益,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這種借鑒和補益,不能僅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也不是僅僅恢復那些儀式就能做到的。
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的漢服運動仍停留在推廣階段,並以舉辦相關講座為主,僅在明寧靖王祭祀典禮活動等一些活動中有身著漢服的「漢服復興者」的聚會。
③ 你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嗎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哪五種
我有了解過中國的服飾文化,特別是漢服文化,漢服的五種形制指的是指的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襦袴制。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風格鮮明,不同朝代樣式也不一樣,其中漢服作為服飾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漢服有五種形制,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五個是襦袴制,這是上衣下裳的演變,和襦裙很像,上半身還是一件上衣,稱為襦,下半身變成褲子,也就是袴,一般是男子穿的,有時候為了勞作方便就穿這種。
以上就是五種形制的漢服了。
④ 對於中國的漢服文化,你了解多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漢服,關於中國的漢服文化,我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漢服並不是指漢朝的衣服,這個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宋朝也包括秦朝,所以漢服的種類也非常多,其次,現在的漢服是經過改良的服裝,並不是歷史的樣子,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總而言之,我們的漢服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而且歷史悠久,漢服主要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既包括漢朝,也包括唐朝,在各個朝代都有著各自服裝的特點,所以漢服的種類非常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別人穿的漢服,都是經過改良之後的服裝,並不是跟真的古代漢服一模一樣。
⑤ 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漢服文化簡介
漢服是我國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自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 漢服文化 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將誒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漢服的介紹吧。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易·系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周禮通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尚書正義》註:「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蔡邕的《獨斷》:「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最早的正史記載見於《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
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發易服令」,1645年農歷6月15日,頒布剃發令,嚴令漢族人民剃發,隨即在農歷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毀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⑥ 國家漢服日被提出,你都知道哪些漢服文化
大約五千年前,古中國就慢慢發展了農業和紡織業。在長時間的摸索中,老百姓發現了麻布可以用來做衣服,後來,黃帝的妻子發明如何飼養蠶和取蠶絲之法,人們的服飾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⑦ 我國漢服愛好者數量有多少
2016-2019年,我國漢服愛好者數量連續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長,漢服愛好者基數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漢服愛好者數量達422.5萬人,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漢服愛好者數量將達517.6萬人。
此外,數據顯示,我國漢服消費者購買漢服渠道主要為淘寶或天貓,其中淘寶或天貓渠道比重為48%;實體店渠道比重為43%,僅次於淘寶和天貓;自己製作比重為9%。
漢服熱潮興趣的原因
其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助推
漢服在歷史傳承上出現過斷代,而現代漢服作為一種民族服裝的象徵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人們對民族身份「尋根」的需要,也逐步構建了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其二:設計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需求
漢服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民族性格、審美情趣、民俗文化的系統折射。而媒體對漢服復興的報道,更多是側重於傳統節日或禮儀活動,因此常給人以漢服好看但不實用的印象。
但實際上現代漢服經過改良,有大量適用於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褲,可以做到與現代常服同樣清爽、簡便又不失傳統韻味,更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及需求。
其三:網路、電視、網游等媒介傳播,吸引了追求個性化的年輕群體
很多人是從電視上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服飾的,當中數影視劇力量強大。近幾年國產仙俠劇在各方面表現突出,現代漢服作為演員服裝也更為講究,也因此收割了很多流量,潛移默化影響著更多年輕群體的審美。
其四:「同袍」社群助推漢服文化風潮
漢服「同袍」們大都喜歡傳統文化,並且主張用漢服來作為他們最為重要的群體認同的符號。他們還展開了各類具體實踐,如「漢服文化節」、「帶著漢服去旅行」等活動,促使漢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⑧ 漢服是我國的傳統衣裳,有哪些關於漢服的知識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上升,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華服節的設立,就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衣裳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它是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中的活化石。當歷史變遷,滄海桑田,一切都俱往矣的時候,衣裳卻向我們訴說著前人的情感和故事。
新中國在經濟領域發展迅速,但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上,卻需要加大力度,而華服節的設立,則正是一次努力,它在迎合當今「漢服熱」的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於傳統服裝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漢服具有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系帶隱扣等特點,當然,這也是規矩,一旦打破將不符合漢服的「禮制」。除此以外,古代的漢服在紋章布料、足衣首服、色彩配飾等領域也有著詳細規定,內容十分繁瑣,不同的朝代還會在細微處有所不同。
⑨ 漢服文化你了解多少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中國服裝節的設立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衣服陪伴著每個人的生活。它既是文化的最佳載體,又是傳統文化中的活化石。當歷史變遷,一切都在進行時,衣服告訴我們前人的感受和故事。
在復興漢賦的時候,我們也要對漢賦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至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漢賦。嚴格地說,漢服不僅包括漢族的傳統服飾,還包括一整套服飾體系,如服飾、頭飾、發型、臉飾、鞋飾等,都屬於漢服的整體體系。
⑩ 中國的古代漢服衣著文化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2];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源自黃帝制冕服[5]。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