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大棗之鄉是哪裡
中國大棗之鄉 保定阜平縣
阜平大棗栽培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的隋朝就有栽培棗樹的記載,現仍有900多年的棗樹王,其胸徑達65cm。當前阜平大棗以其栽培面積大,產量高而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八十年代號稱中國大棗第一鄉。2000年又被評為中國大棗特產之鄉。阜平現有棗樹面積40多萬畝(含零星棗樹摺合面積),1500多萬株,其中掛果棗樹600萬株,主要分布於縣城東南部的8個鄉鎮,130多個行政村,涉及3萬多戶,13萬口人,常年產棗8000萬斤,最高年產可達1億斤,因其面積大、產量高,又被中國林業局評為「中國大棗之鄉」。
② 「中國早熟紅棗之鄉」位於我國哪裡
中國早熟紅棗之鄉,在我國新疆的托克遜縣。這里氣候適宜、紅棗優質,而且得到國家林業部門認可和政策扶持。“中國早熟紅棗之鄉”的美稱,實至名歸。
因為托克遜早熟紅棗市場銷售得好,消費者評價高,國家林業部門在2015年以官方認定的方式,確立托克遜縣“中國早熟紅棗之鄉”的稱號。這使得早熟紅棗之鄉的名聲,從民間口耳相傳轉而得到官方認可。國家也針對托克遜縣制定了紅棗產業幫扶政策,促進早熟紅棗的產銷對接,為紅棗種植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托克遜縣因其適宜的氣候條件,盛產品質優異的早熟紅棗,而且得到官方認可與政策幫扶,紅棗產業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③ 灘棗是什麼棗
黃河流域兩岸地帶培育的大紅棗,俗稱"灘棗",學名"木棗",是山西四大名棗
灘棗
之一。恆豐灘棗產自無污染的中國紅棗第一鎮——山西柳林三交鎮,中國優質紅棗生產基地——孟門鎮黃河灘棗亦為上乘佳品,其特點顆粒碩大,呈圓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軟潤香,素稱"人參果"。這兩地是中國紅棗之鄉——柳林縣的紅棗主產區,遠銷國內外 。 在山西陝西黃河交界,臨縣叢羅峪,陝西佳縣都是有名的黃河灘棗之鄉。
④ 柳林紅棗的介紹
柳林紅棗是產於中國山西呂梁地區柳林縣的一種紅棗品牌。 主要由產於柳林的木棗加工而成,其中也包括未進行加工與開發的鮮棗。 柳林紅棗為柳林三大特產之一,三交紅棗最為有名,盛產木棗,三交鎮被國家農業部譽為:中國紅棗第一鎮!柳林木棗的主要產地在地處黃河沿岸的三交鄉(在2000年前後,這里被中國農業部授予『中國紅棗第一鎮』的美譽)。這里屬峽谷地帶,海拔低,氣溫高,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有利於紅棗生長的生理化活動和糖分積累。
⑤ 國家批準的大棗之鄉都有哪些
我國的大棗之鄉包括:
寧陽大棗:山東大棗最出名的還是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葛石鎮,被稱為中國大棗之鄉。寧陽大棗聞名於世,以其棗大極其甜而聞名,南宋文天祥寫詩贊美寧陽「桑棗人家近,蓬蒿客路長」。
棗庄大紅棗:棗庄素有「女媧聖地,萬畝棗鄉」之稱,並且棗庄所產紅棗均產自丘陵山區,無水源灌溉,無專人管理,真正有機的自然成熟無農葯優質紅棗。
稷山板棗:華夏稷山板棗距今栽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素有「皮薄、肉厚、核小」著稱於世。2009年,在國家農業部、中國農科院、中國果蔬流通協會等單位評選稷山板棗為中國十大名棗之首。
太谷壺瓶棗:中國十大名棗之一,是新疆和田玉棗的母種,因地域范圍有限且品種優良而被移植。
阜平大棗:阜平大棗屬婆棗,是全國700多個品種中干食最為優良的品種之一。
行唐大棗:行唐大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行唐是千年古縣、紅棗之鄉,是我國紅棗文化的富集區。
阿克蘇紅棗:阿克蘇紅棗從生產技術、果品品質、高產高效豐產棗園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在新疆打造的「中國棗園」中,阿克蘇實驗林場被譽為「中國棗園中的棗園」。
若羌灰棗:若羌紅棗有四千年的歷史,古時品種少,當地人把紅棗視為最珍貴的果實。若羌「情香的」紅棗經新疆農業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評選認定為新疆農業名牌產品。
和田紅棗:新疆和田地區的和田紅棗。和田紅棗的營養和保健價值極高。人們稱贊棗是「天然的維生素丸」。
清澗狗頭紅棗:清澗縣紅棗栽培有四千年歷史,以老舍古鄉王宿里村千年棗林為證。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第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
⑥ 叢羅峪鎮的紅棗產業
叢羅峪鎮地處臨縣西部,瀕臨黃河,與陝西佳縣,隔黃河相望,屬黃土丘陵溝壑地貌。紅棗總產量514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783萬元,人均年收入921元。該鎮交通便利,油路直通縣城,村村通上了程式控制電話。
叢羅峪鎮有「天下紅棗第一鎮」的美稱:一是栽培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二三百年前,當地群眾就開始人工栽培,二是紅棗產量大。全鎮棗林面積35800畝,佔耕地總面積的90%,正常年景紅棗產量可達1000萬公斤,光紅棗一項收入就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85%以上;三是紅棗質優。經專家測定,紅棗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叢羅峪鎮的紅棗資源能夠發展成為現今的規模,一方面得益於市場規律中價格的杠桿作用;另一方面得益於科學的決策。首先制定了正確的發展戰略。兩屆黨委、政府都把「以棗興農求發展,科技興鎮促轉變」作為興鎮富民的發展戰略,把紅棗產業作為全鎮的「龍頭產業」來抓,作為全鎮經濟大舞台的「重頭戲」來唱,充分利用農田三項基本建設大搞紅棗林營造,7年累計新發展紅棗林1.6萬畝,為紅棗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依靠科技求發展。累計開展紅棗專題培訓32次,培訓紅棗技術人員2000餘名,建立紅棗豐產示範園26個,紅棗優種育苗基地3個,累計嫁接贊皇大棗、梨棗等優良品種約2000餘畝;而且在貯藏保鮮和加工包裝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三、加大力度搞「硬體」。1998年油路工程竣工直通縣城;1999年程式控制電話安裝完畢,全鎮33個村全部開通,信息准確而快捷,為全鎮紅棗市場競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四荒」治理政策優惠。他們認真貫徹中央及省地縣關於「四荒」治理的意見和辦法,結合本鎮實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一包50年,誰投資誰受益,集體不得干預。從而創造了「股份制」承包「四荒」的治理模式。累計治理「四荒」面積8000畝,營造紅棗林約12萬株。
⑦ 天下紅棗第一鎮
中國紅棗第一鎮山西柳林縣三交鎮,1998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是全國八大名棗之一的木棗產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紅棗集散地之一。
⑧ 請問誰到過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
我沒去過!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
編輯本段概況
柳林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西麓,東鄰離石,西濱黃河,北接臨縣,南鄰中陽、石樓。總面積1288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柳林鎮。郵編:033300。代碼:141125。區號:0358。拼音:Liulin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柳林縣轄8個鎮、7個鄉:柳林鎮、穆村鎮、薛村鎮、莊上鎮、留譽鎮、三交鎮、成家莊鎮、孟門鎮、李家灣鄉、賈家垣鄉、陳家灣鄉、金家莊鄉、高家溝鄉、石西鄉、王家溝鄉。
柳林縣位於呂梁山西麓,東鄰離石,西靠黃河,北與臨縣交界,南與中陽、石樓接壤。總面積1295平方公里,現轄 5鎮20鄉,人口26.92萬。柳林縣轄8個鎮、7個鄉:柳林鎮、穆村鎮、薛村鎮、莊上鎮、留譽鎮、三交鎮、成家莊鎮、孟門鎮、李家灣鄉、賈家垣鄉、陳家灣鄉、金家莊鄉、高家溝鄉、石西鄉、王家溝鄉。
柳林縣系1971年始建的新縣,由原離石縣西部的十三個公社、一個鎮和原中陽縣西北部的十二個公社組成,因縣址駐柳林鎮而得名。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柳林縣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中段西側,屬西北黃土高原地帶,黃土丘陵溝壑區,整個地勢東高西低,三川河橫貫全境,由於流水切割,黃土丘陵地形破碎,溝谷走向多由東向西,南北羽毛狀排列。境內較大的垣面有東部龍門垣鄉的東垣、中垣、西垣;西部石西鄉的呼家垣、劉家垣等 ,其餘大部分為梁峁溝壑地形 。只有三川河兩岸有狹小川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為該縣主要蔬菜產區。縣東北王老婆山海拔1525米,為該縣最高點。境內主要河流有三川河、金家莊河等,均向西注入黃河。該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年均氣溫9.2度,一月均溫 --7 度,七月均溫22.7度,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80天至190天。
柳林縣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等為主。
編輯本段資源產業
柳林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石英、雲母、石膏、花崗岩等,其中煤炭儲量最多,分布最廣,且質量特優,堪稱「國寶」。主要工業有煤炭、電力、機械、化肥、水泥、石灰、陶瓷、制磚、食品加工等行業。 柳林縣交通便利,境內有307公路通過 ,孝義至柳林穆村的支線鐵路建成通車,使境內的煤焦等物資運輸狀況得到了改善。 柳林縣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賀昌烈士的故鄉 。1936 年紅軍東征時,周恩來、彭德懷、毛澤東、宋任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柳林境內部署和指揮過紅軍戰斗。 柳林縣城內的香嚴寺 ,相傳為古離石縣唐朝八大寺廟之一 ,地處山腰,蒼松環繞,翠柏成蔭,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該縣著名古跡之一。柳林南山寺,位於柳林縣北部黃河岸邊孟門鎮南山,又名靈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曾為山西永寧州(今離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 柳林紅棗,最高年產2000萬斤,其中三交等沿黃河岸的木棗以其皮厚核小,油大含糖高而馳名全國,三交被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副產品烏孝(熏棗)、蜜棗、糖棗已打入國際市場,享有很高聲譽。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該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柳林縣的孟門為大禹治水第一門。
柳林縣系1971年始建的新縣,由原離石縣西部的十三個公社、一個鎮和原中陽縣西北部的十二個公社組成,因縣址駐柳林鎮而得名(出處)。山西省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5日報告實施,國務院1973年10月5日正式批准。
柳林縣轄5鎮20鄉。
柳林縣轄:柳林鎮、穆村鎮、留譽鎮、下三交鎮、成家莊鎮、孟門鎮、李家灣鄉、東窪鄉、賈家垣鄉、龍門垣鄉、陳家灣鄉、龍花垣鄉、軍渡鄉、薛村鄉、楊家峪鄉、莊上鄉、金家莊鄉、張家圪台鄉、葦園溝鄉、高家溝鄉、賀家坡鄉、石西鄉、吉家塔鄉、劉家山鄉、西王家溝鄉、
2000年,柳林縣總人口282840人,各鄉鎮人口: 柳林鎮 56934 穆村鎮 23217 下三交鎮 12452 成家莊鎮 14699 孟門鎮 8718 留譽鎮 8501 李家灣鄉 13737 東窪鄉 4739 賈家垣鄉 5617 龍門垣鄉 9262 陳家灣鄉 10646 龍花垣鄉 7337 軍渡鄉 6624 薛村鄉 12620 楊家峪鄉 6289 莊上鄉 9363 金家莊鄉 10850 張家圪台鄉 5940 葦元溝鄉 7303 高家溝鄉 10452 賀家坡鄉 7177 石西鄉 10267 吉家塔鄉 7363 劉家山鄉 7067 西王家溝鄉 566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柳林縣轄柳林、莊上、孟門、成家莊、穆村、薛村、三交、留譽8鎮,王家溝、李家灣、賈家垣、石西、高家溝、陳家灣、金家莊7個鄉,分轄3個居民委員會和573個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轄34個居民小組,村民委員會轄1612個村民小組和121個附屬自然村。
⑨ 內黃縣景點
無梁殿、大興寺塔、內黃槐林、千年棗園、棗林公園等。
1、無梁殿:位於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西。原為玄武帝廟大殿,因建築無梁而得名,它不僅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且對研究建築物的抗震、抗洪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沖擊,仍巍然屹立。
3、內黃槐林: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和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里,蜂群嚶嗡,以釀制的槐花蜜而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
4、千年棗園:位於六村鄉千口村,緊臨湯濮鐵路。古棗園佔地面積500畝,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樹圍在170㎝左右,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早期共產黨人,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盪,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古棗樹仍長勢喜人,成了戰爭風雨的見證。
5、棗林公園:位於後河鎮西乜固村,是一處集文化知識性、生態休閑性、趣味觀賞性、參與互動性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內黃大棗林分布在衛河以南12個鄉鎮,連片成林,面積4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棗鄉。內黃種植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黃大地棗林似海,綠意盎然。各鄉鎮中,面積產量以後河鎮為最大,居中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稱。內黃棗林,發展,形成獨特的農業間作模式,成為安陽市「特色農業縣」。
⑩ 請問大棗之鄉在哪裡
大棗之鄉
行唐紅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戰國策.魏策》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現有面積3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行唐山區丘陵13個鄉鎮,其中行唐墩子棗10萬畝,行唐長棗9萬畝,行唐大棗10萬畝,行唐玉女紅金絲棗1萬畝,經多年選育出了紅棗優良新品種玉城脆,現已推廣100多畝,目前行唐紅棗最高年產量1億多斤,常年產量8000多萬斤,好果率達90%以上,產值15億元,其產量佔全省第三、全國第五,1998年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批准,行唐紅棗及系列產品被注冊為北國紅。行唐紅棗已成為行唐優勢產業,經濟支柱。
1990年元月全國在北京召開的名優特農副產品展銷會上,行唐紅棗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優良的品質在同類展品中名列前矛,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農民日報》都分別報道了行唐紅棗參展盛況並對行唐紅棗品質、特點等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行唐紅棗譽滿京華。1991年12月中國在深圳召開的國際新食品展交會上行唐紅棗獨領風騷,被授於"鵬城杯"獎,99年9月行唐紅棗在昆明世博會上榮獲金獎,行唐紅棗馳名中外。行唐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大棗之鄉」。
為了支持紅棗發展,1986年縣人大通過決議將行唐紅棗定為"縣樹"。94年縣人大通過決議《加快30萬畝紅棗基地建設》,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將行唐紅棗列為"兩紅一白"三大優勢產業之首。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精品工程及科技興林戰略,制訂優惠政策,大大激發了山區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行唐紅棗以年三萬畝的速度迅速發展。目前行唐紅棗已發展到30多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