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草綱目原本在哪裡
本草綱目原本不知去向,但是1596年的金陵胡成龍刻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
明朝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個字,就把《本草綱目》擱置一邊,後不知去向。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譯本外,國內現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江西本系統,主要為明萬曆三十一年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錢本系統,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並改繪葯圖;張本系統,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葯圖改繪後增加十餘幅,並附《本草綱目拾遺》。
B. 中國地道的葯材產區有哪些
甘肅隴西中葯材市場簡介 隴西葯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素有「千年葯鄉」和「西北葯都」之美稱。這里盛產313種中葯材,是全國「地道葯材」的重要產區之一。 以隴西為中心的葯材,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其中白條黨參的產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 文峰、首陽兩大中葯材市場2008年集散各類中葯材600多個品種20多萬噸,成交額達13億元。 作為西北最重要的葯材集散地之一的隴西,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走信息化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了時代的要求,縣委縣政府也提出了「把隴西建成匯集中葯材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交易平台和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葯材物流中心的目標定位。隴西中葯材商貿市場 首陽市場中葯材交易佔地68畝,建築面積2122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黨參、黃芪集散交易市場,有黨參、黃芪「晴雨表」之稱。文峰中葯材交易市場佔202畝,有兩層營業樓31幢,經營鋪面550間,兩個交易大廳交易功能不斷完善,充分發揮了窗口作用。全國唯一的中葯材專業種苗市場——首陽「西部中葯材種苗市場」已建成運營,吸引了來自四川、廣東、廣西、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區的2000多名客商常駐市場經銷葯材。兩大市場年集散各類中葯材600個品種15萬噸,成交量7萬噸,成交額5億元。經營水平逐步提高。縣內有經銷企業218戶,其中百萬元以上的12戶,50萬元以上的78戶,20萬元以上的128戶,販運人員一萬多人。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gip╂
C. 自古以來被視為地道葯材的有哪些地方的葯材
眾多的本草文獻也都記載了名貴葯材的品種、產地等內容。如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甘肅的當歸,青海的大黃,寧夏的枸杞,內蒙的甘草,四川的黃連、芎莠、附子。山西的黨參,河南的懷生地、懷牛膝、懷山葯,雲南的三七、茯苓,江蘇的薄荷,浙江的貝母,山東的阿膠,廣東的砂仁、陳皮,廣西的蛤蚧等。自古以來都被視為地道葯材,傳沿至今,享譽國內外。
D. 中國黃芪之鄉在哪裡
中國黃芪之鄉在甘肅定西隴西縣,甘肅省定西地區是全國地道葯材的重要產區之一,自古以來就以「千年葯鄉」著稱,隴西、岷縣、渭源三縣分別是「中國黃芪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
黃芪生長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喜日照、涼爽氣候,耐旱,不耐澇。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多生長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陽坡及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時節大部分葉子已脫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發出新苗。種子萌發溫度比較低,平均氣溫約8℃時滿足黃芪播種的溫度要求。
E. 秦嶺地道中葯材品種有哪些
陝西有句名言雲「秦地無閑草」,一是說明秦嶺的一草一木都有葯用價值,二是說明千百年來人類同疾病作斗爭和對草葯深入研究的成就。而且陝西是中草葯材大省,產量一直居全國前五位,產地主要在秦巴山區,據《陝西中草葯》(1970)載有650種,《陝西中葯名錄》(1985)載有2619種,《華山葯物志》(1985)載有926種,《秦嶺巴山天然葯物志》(1987)載有1235種,《太白山本草志》(1993)載有1412種。
秦嶺中草葯資源豐富,若按分布環境來論,如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有太白米、獅子七、太陽神針、九牛七、猴娃七、雞心七、毛果七、白蠍子七等;在樹幹上的有頭發七、金刷巴、金絲帶、天蓬草、雲務七、海風藤、石豇豆、桑寄生、秋蒜苔等;在石頭上的有白石霜、黃石霜、紅石耳、黑石耳等;在山崖上的有石韋、石斛、石防風、尖刀七、曬不死、白三七、羅漢七、石寄生、盤龍七、爬山虎、三桷楓、一口血、景天三七、棉還陽草、地柏還陽草、單支還陽草等;在河道水溪旁的有一碗水、一支箭、夏枯草、水芹菜、二葉草、水玉簪、水龍骨、水燈心、水金釵、水紫菀、水揚梅、水蜈蚣、水胡蘆七等;在山體上的有葛根、木通、香薷、牡丹、芍葯、細辛、山葯、柴胡、貫眾、黃芩、秦艽、寸節七、白毛七、透骨消、天王七、五花七、貓兒七、碎米七、紅苕七、竹根七、八月瓜、上天梯、桃兒七、五轉七、黑三七、太白艾、三鑽風、三顆針、半支蓮、人頭七、窩兒七、五味子、長勝七、老虎七、蠍子花、冷水丹、飛天蜈蚣七等。
秦嶺中草葯多年來已形成兩個民間「聖地」,都集中在秦嶺山脈:一是秦東牛背梁(商洛),中草葯應用習慣上以「丹」字命名,含道家丹葯之意:如散血丹、破血丹、索骨丹、閉火丹、老君丹、黑接骨丹、黃接骨丹、白接骨丹、紅接骨丹、百步還陽丹等。這些稱為「丹」的葯有148種,性多寒涼,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治療火熱病症為其特長。
F. 中國的葯材之鄉是哪裡
中國五大葯都
安徽亳州:
有「中華葯都」之稱。亳州自商湯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由於一代名醫的影響,帶動了毫州醫葯的發展,到明、清時期,亳州就是全國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葯都」。毫州的中葯材種植亦是比較廣泛的,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雲:「小黃城外芍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亳州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葯材已成為亳州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河南禹州:
有「中華葯城」之稱。我國醫葯發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著稱於世。歷史上就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之說。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等都曾在禹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從唐朝開始,禹州的葯市逐步形成;明朝時期,禹州就成為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為全國十七個中葯材專業市場,河南省惟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現在市區新建一座佔地300畝的禹州「中華葯城」。
河南輝縣:
有600年百泉葯交會的歷史優勢,每年舉辦「葯交會」。百泉葯材交流大會,源於百泉一個古老的廟會,廟會距今1000餘年,隋代廟會始興,唐代已很盛行,年長日久,逐步形成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百泉與江西樟樹、河北安國組織的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並稱中國三大葯材交流大會。
河北安國:
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葯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傳統的中葯材加工技藝精湛,曾以「祁州四絕」名揚天下,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葯,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譽。現在安國的東方葯城,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立體化、多元化的種植模式,使安國在50萬畝耕地上以葯材年產量佔全省65%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中葯材種植基地。「一夜秋風度,十里葯香飄。放眼花開落,疑似置瓊瑤。」描述了六大葯材規模種植區的怡人景色。
江西樟樹:
有「南國葯都」之稱。自古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境內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葯場,盛產各種葯材,其中動、植物葯材和礦物葯材達百餘種。漢代張道陵,晉代葛玄、葛洪,唐代孫思邈等道士、醫學家先後在此采葯煉丹,傳授炮製技藝,樟樹葯業實始於此時。優秀葯工切的葯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樹成為全國中葯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中心。
1958年,江西省衛生廳在此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中葯材交易會。從20世紀80年起,此交易會每年舉辦一次
G. 滇南本草的滇中至寶
《滇南本草》書中所載許多葯物都是《本草綱目》未載之葯,對我國中醫葯學的完善做出很大的貢獻,尤其對雲南本土醫葯研究具有寶貴價值。許多常見的中醫葯,都是始載於《滇南草本》,例如,可用於各種出血症常用的止血葯物仙鶴草,有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消食積、止痛等功效的燈盞花,還有具有祛風、利濕、通經活絡的川牛膝、川草烏、貝母等都是始載於《滇南本草》。書中除了對草葯的記載外,對花卉、水果甚至牛奶的葯用價值都有記載,例如櫻桃、蒲公英可入葯等。《滇南本草》中記載了不少來源於彝族葯的葯材(如:滇重樓、滇黃精、滇龍膽、雲黃連、金蕎麥等),有的已成為雲南地道葯材,並收載入《中國葯典》。《滇南本草》對雲南本地葯材的記載 如:「滇連,一名雲連……功效勝川黃連百倍」,「雲連」因此得名。這些記載對考證雲南本地葯材屬性提供了依據。 此外,在《滇南本草》中,還有關於雲南人用煙草治病的記載:「野煙,又名煙草,性溫,味辛麻,有大毒。治療毒疔瘡、一切熱毒瘡;或吃牛馬驢騾死肉,中此惡毒,唯用此物可救。」這種「野煙」也許就是雲南的原生煙,這些記載對研究雲南煙草業發展的歷史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
《滇南本草》成書至今已近600年,被歷代雲南人奉為「滇中至寶」。多年來,不僅其葯物學方面的內容日臻完善,而且在地名研究、酒文化及歷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頗高的價值,被稱為「葯物學的《紅樓夢》」。
H. 有關中國的地道葯材有哪些
西藏蟲草、雲南三七、長白山人參、藏紅花、寧夏枸杞和靈芝等。
I. 全國最大的葯材市場在哪裡
安徽亳州中葯材交易中心 。
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等多種原因,各地區的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應用范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具有不同內涵、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即中葯材、民間葯和民族葯。
對於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些葯物中,植物性葯材佔大多數,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來相沿葯學叫做「本草學」。
中葯材
一般傳統中葯材講究地道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民間葯
也稱草葯,指地域性習慣使用,本草中未記載的天然葯物,一般以植物為主。
民族葯
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習慣使用或由少數民族醫葯文獻記載的天然葯物。
J. 中國四大懷葯 產地是哪懷府八縣是哪八個縣八縣的名字叫什麼
四大懷葯是焦作地方特產,主要指古懷慶府(它的地理范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沁陽、武陟、孟州)所產的山葯、牛膝、地黃、菊花等四大中葯。
我國最早的葯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把「覃懷地」(懷川)所產的山葯(薯蕷)、地黃、牛膝、菊花都列為上品。之後歷代醫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進一步發現了四大懷葯的優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說流傳至今,並成為品牌。
懷葯一名,自然因懷地地名而來。自武王伐紂,廢「邢丘」為懷(治所在今武陟縣大虹橋鄉土城村南)開始,以後歷代將這片土地稱為懷、懷邑、懷川、覃懷、懷州、懷孟、懷慶等。
懷慶府八縣:河內縣(現在分為沁陽市和博愛縣)、濟源縣(現濟源市)、孟縣(現孟州市)、溫縣、武陟縣、修武縣、原武縣、陽武縣、(原武縣、陽武縣現合並為原陽縣)。
(10)中國地道的本草在哪裡擴展閱讀:
懷府名稱由來: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駕崩,宮廷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朝野一片混亂。左丞相阿呼岱陰謀奉元成宗皇後伯岳吾臨朝稱制。右丞相哈刺哈斯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派人分別到青海迎接懷寧王海山,到懷州迎接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
因為懷州離京城很近,這個愛育黎拔力八達沒幾天就匆匆忙忙地趕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斯的幫助下,殺掉了左丞相阿呼岱,自己當了監國,暫時代理皇帝處理朝政。
同年五月,懷寧王海山到了京城,當上皇帝,史稱元武宗,他改年號為至大,立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皇帝位,史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
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太後降懿旨,將仁宗奉母居住的懷王宮,改名為興隆寺(即俗稱的高台寺)。為了紀念仁宗的功德,在城內大關帝廟兩邊修建懷王殿,並取年號「皇慶」中的「慶」字,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
又過了幾十年,明朝取代了元朝,又把懷慶路改為懷慶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存縣,廢掉了「懷慶」這個已沿用了幾百年的老名字,縣名也改為沁陽縣。
從此懷慶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