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說出你家鄉最令人回味的水果還有美食
我們老家在孝感雲夢縣,好吃的小吃很多。各種各樣。我比較喜歡吃砂子饃。這種麵食做起來簡單,工藝有幾道。先和好面,把包餡的內容放好,包好它,擀平,做成面餅,放在炒過的鵝卵石上,炕一會兒,待熟了,翻面,很快就好了,才三塊錢一個。吃起來,又香又脆!炕之前,鵝卵石要刷一層油,吸收好,味道好!我是從小吃到大,非常喜歡!水果就是家鄉的桃園,桃多味甜,總是去桃園現摘現買!分享完畢!
我是安徽阜陽太和縣,舊縣鎮,太和板面在中國北部城市,都有太和板面,板面是我們縣的重要產業,每個都有百分九十的農戶賣板面,我們村是太和板面發源地,也是全國板面之鄉,在北京我們村都有五六十戶,他們經營的很好,生意中等的一年掙個四五十萬不成問題,我們村有幾家生意特別好的,一年八九十萬不在話下,我們親戚好多家在河北,山東,等地賣板面,生意特別,我老婆有點殘廢,不然也和他們賣板面了,我們太和鄉村一到過年前後豪車特別多,村道都堵,我們太和房產特高,都是賣板面賣的多,板面是我們太和一面旗幟,我們板面之鄉,每年辦文化節,縣里成立了板面商會,謝謝朋友們光臨板面之鄉,
我的家鄉在重慶梁平,說我們家鄉最出名的水果非梁平柚莫數,梁平柚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對梁平有曾有這樣的描述: 其色金黃,檸檬不能比其艷,紅桔不能比其雅;其香幽馥,至於舍內,異香滿室,至於園中,香飄十里;其味甘醇,橘莫能比其甜,梨不能比其清;其形肥美,諸果莫及
梁平柚也成為梁山柚,果實碩大,而且芳香濃郁,口感甜,柚子果肉水分足,營養豐富,甚至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
梁平柚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還含有大量的天然葉酸,可以促進胎兒腦血管發育,能預防胎兒畸形;梁平柚中還含有一種類似於胰島素的成分,這種物質能讓過高的血糖降下來,可以預防糖尿病!
梁平柚一般在農歷十月之後就可以採摘了,此時的柚子水份和糖份都到了滿意的程度!梁平柚還可以跟蜂蜜加工成蜂蜜柚子茶,柚子汁等休閑食品!
我,一個在廈門工作生活的三明尤溪人。
尤溪縣不同的文化習俗,帶來了不同的飲食習慣老家是在閩中尤溪,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誕生地,是福建省面積第二大的縣,人口超過40萬。尤溪的方言是非常多的,我們當年在縣城念高中,說的都是普通話,因為很多鄉鎮之間的方言,完全聽不懂。
我們那的方言並不像四川話,山東話,東北話,大多還是通用的,我們那尤溪中仙話和尤溪管前話完全不相通,因此我們大多都是幾百年前各自祖先從北方遷移過來的,因此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帶來了不同的飲食。
尤溪縣出名的 美食尤溪也是有很多 美食 的,比如梅仙光餅,尤溪大條面,尤溪清湯面,凍糕、卜鴨、鹵水豆腐、魷魚粉、文峰板鴨等等,多個區域 美食 匯聚成了尤溪特色的飲食。
管前鎮出名的水果和 美食我老家是尤溪縣管前鎮,管前鎮被譽為中國金柑之鄉,金柑又稱金桔,早在宋朝已為皇宮貢品。而尤溪縣是全國金柑四大主產區之一,尤溪縣主產金柑的就是管前、八字橋一帶,八字橋和管前兩地,種植面積逾萬畝,總產達1100多噸。
管前鎮也有很多當地特色 美食 ,比如管前泥鰍粉干,管前魷魚粉,艾粿、草根湯,我們當地還會做米凍,鍋邊糊,米粉,大條面等等。
最後,還想提到一個我們家鄉特色的飲茶文化,那就是茶葉加一大塊冰糖,大家估計沒有見識過吧,那就是我們老家招待客人的習俗,叫做冰糖茶。
我的家鄉江西瑞昌,因為地域氣候關系,水果類還不是很多。但令人回味的 美食 就太多了,有瑞昌手工油麵、瑞昌山葯(南陽的山葯燉排骨,基本是瑞昌每一個家庭中日常必備的一道菜),肇陳的爆炒煙熏臘肉、武蛟肉蒸面、夏畈豬肚煲、橫港的心肺燙、花園牛肉折粉等都是每一個家鄉人值得回味的 美食 。
此時此刻想起的還是家鄉的土雞燉油麵
在鄉下家養的土雞肉質細嫩,雞湯味道鮮美入口回味無窮。與飼養雞做出來的口味有很大的明顯區別,只有過節和親朋好友來了才會吃一次的大菜。
先把土雞處理干凈,然後把整隻的土雞(不用切)放入鍋中燉熟。在鄉下一般每家都有土灶,用柴火灶煮出來的飯菜口味也都區別於煤氣燒出來的菜,柴火灶煮的更好吃。
把燉熟的土雞撈出冷卻後,在把土雞撕成小塊,這樣撕出來的土雞肉不會柴,刀切的土雞肉會更柴一些,口感沒那麼好,所以一般都是把土雞手撕後在放入鍋中燉開。
土雞撕好後倒入原燉雞的雞湯中,(老家一般都是用這種鑼罐燉雞,如果是做柴火米飯也是用這種鑼罐,做柴火灶燉湯類也是每家必備不可少的一樣廚具)。把土雞倒入後生大火把湯煮開。
這個手工油麵是我們家鄉的特產,每年的11月份在鄉下大部分人都會做這種手工油麵吃,早餐吃或用來燉雞、燉排骨、燉魚都是非常美味的一道大菜,油麵吸收湯汁,在加上食材本身的鮮香味,幾乎都是出門在外老鄉最回味的一道菜。
每個在外打拚的老鄉看到這道 美食 ,都會有思鄉情,雖然每家每戶做出的味道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不一樣,但是食材一樣,對家鄉的情懷一樣。還有媽媽做出的飯菜永遠都是最香最好吃最值得回味的。
水果,基本沒什麼特別的,關於 美食 ,那就是媽媽做的菜啦,最喜歡的就是山粉圓子燒雞,油豆腐燒肉,只有我們老家的油豆腐才有的那種味道,柴火洞里煒肉和老母雞湯嘿嘿,想起都要流口水了
家鄉有種野果,勾起兒時的回憶,放學回家,滿山的找,男同學摘來送給女同學,滿手的刺, 嘴的甜。致青春60 70 80 90你們還記得這個嗎?小時候最好的零食。現在長大了如今的孩子吃不慣一代山珍退出江湖你有多久沒吃過了你們叫它什麼 ?
山裡有一種野果滿山遍野隨處採摘不用花一分錢,如今成了一種新鮮水果它就是覆盆子,最高價格才賣到每公斤450元。還供不應求今年價格直接暴跌,幾元一斤就可以買到真的是有點跌幅太大了。
由於覆盆子種植門檻低農戶一窩蜂的種植就容易生產過多,其次在之前宣傳的時候是因為覆盆子本身所含有的被稱作天然阿司匹林的水楊酸,短時間內靠炒作讓價格變得那麼高。但是時間久了人們就對這個說法麻木了,炒作的人賺完錢就散了,只留下跟風種植的果農在風中凌亂。
坐標江蘇無錫,有山有水,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故水果有暢銷全國的陽山水蜜桃; 美食 有「太湖三白」水煮白蝦、清蒸白魚、芙蓉銀魚,還有三鳳橋排骨、太湖薰魚,聚豐園的響油鱔絲、四喜麵筋,王興記的開洋餛飩、蟹粉小籠饅頭,讓你來了不想走,再看看我們的美麗山水景色,適應中老年養老宜居!
翻開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湖南菜譜,導言中說長沙菜衡陽菜組成了湘菜。我向大家介紹一下衡陽菜;管堆子香腰,桔皮扣肉,(大陀紅燒肉)木耳炒雞(茸參清蒸整雞),脆皮紅燒魚(清水活魚),海參大片香腰(墨魚海蛋),細木耳青紅辣肚片,木耳青紅辣大片甲魚,花刀腰花,酸菜雞雜,椒芹牛肉。四大並盤,鹵味豬舌拼盤,鹵味牛肉拼盤,煎烤羊排拼盤,萞麻大餅拼盤。為日常宴會。衡陽菜有一百個菜品。水果有蜜桔,柚子,西瓜。
我們湖南常德石門的柑橘最好吃了,小時候過年一吃吃一大盆,30個!
❷ 牛肉板面,是哪裡的特產啊
安徽省和河南新野。
牛肉板面歷史悠久,是源自安徽省和河南新野的特色小吃。有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特點,牛肉板面面光滑勁道,湯濃味好,咸鮮香辣襲人。料由20多種香料、辣椒、牛肉、牛油等經精心熬制而成。
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後來由於其口味獨特,被迅速傳入各地。實惠加美味是地道牛肉板面的特色。
牛肉板面的做法:
一、麵粉加入冷水,鹽,食用油合成光滑的面團靜置20分鍾。
❸ 太和板面正宗的地方在哪裡
城區內的,細陽南路葯材公司對面有個滿碗香(羊龍骨,羊蹄子也好吃),鏡湖東路,就那一家,外面的燒烤配著板面,也是種享受,老街那一家,拆遷,現在不幹了。
太和板面也稱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一種特色小吃;該菜品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在皖北古城太和縣,大大小小的板面館比比皆是,無論春夏秋冬,都是吃者如雲。社會各色人等百吃不厭,久吃不衰,構成一道燦爛的飲食風景。
安徽板面發源地系安徽省太和縣,全縣板面館大大小小不下幾百家,是男女老少喜愛的麵食。獨具太和特色的經典麵食,媲美天下面。
太和人外出賣板面,遍布全國各地,為太和板面走出去創造了極好的口碑。
石條老街板面太和羊肉板面的典範,近百年的經營歷史,無論是味道,口碑,知名度非常的高。
❹ 安徽板面哪裡的最正宗
最正宗的安徽板面都在石家莊,其經營者一般也不是安徽人,多數是東北人、河南人和河北人。
安徽也不是沒有板面,主要是阜陽太和縣有羊肉板面,但太和板面在當地也沒有混出來什麼名頭。江淮大地的板面移植到燕趙之地後,迅速風靡,其內因大概是這種比拉麵還勁道的麵食口感還不錯,作為餐飲業創業門檻級產品,具有低創業成本、低客單價、低流量獲取成本等特點。
在米面飲食混合區安徽這種地方不受歡迎,並不妨礙餐飲荒漠中的麵食區的華北人民迅速接受了這一品牌,而且餐飲創業者們自發組團形成紅底白字為主的品牌視覺識別系統,進而眾創出了「安徽牛肉板面」這一餐飲巨頭,且迅速從石家莊延京石高速公路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佔領了保定、北京等地的市場,進而繼續北上唐山,大有沖出山海關,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這一投資圈公約的態勢。
時至今日,安徽牛肉板面已經是河北人民的傳統風味美食,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北京生根落地,更將安徽牛肉板面進入到國際化大都市的外賣熱品中,並具備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步條件了,最好是河北省和安徽省聯合申請非遺。
❺ 中國面條之都在那裡
不管怎麼說,一提麵食,還是山西。俗話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天下絕: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幾十種,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據查,麵食在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麵食、煮制麵食、烹制麵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麵、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蒸制麵食
山西蒸制麵食品種繁多,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麵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等。
★饅頭---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事物紀原》里說諸葛亮為了代替人頭祭瀘水而發明的饅頭,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品。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宋時饅頭成為讀書人經常食用的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了。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無論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的是祭供用處。一直到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了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在山西,尤是晉南人,每頓飯都必有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莜麵栲栳---
莜麵栲栳是山西晉北、晉中、呂梁一帶家庭主婦的拿手戲。她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面團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鍾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
★高粱面魚---
這在晉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縣一帶是家常飯。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成細若香頭的小魚,蒸好澆上湯菜食之。若是時間緊,來不及搓魚,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要麼掰成塊加菜拌食、要麼切條,用雞蛋、酸菜炒食,同樣令人垂涎。過去村裡孩子玩餓了,取一個紅面殼殼,在里邊倒一點鹽醋,滴一點食油,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吃到最後,鹽醋、殼殼來個一口香,老百姓叫「油鹽蘸窩窩」。
★稍梅(燒麥)---
稍梅的製作工藝很是復雜,中餐的好吃在於各種作料的配合千變萬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製作時將羊肉絞碎,放入盆內,加花椒粉、鹽、白醬油、薑末、蒙子拌勻,再將西葫蘆、韭菜切細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餡。最難的是做皮,老師傅們說:「稍梅好吃難和面,皮薄包餡打花難」。做皮就是將麵粉加鹽和清水拌勻,揉透搓成條,摘成面劑子擀成片,用擀麵杖把面片壓出花邊,放入盆內蓋上濕布,然後用每張面片裹上些許羊肉餡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籠用大火蒸約15分鍾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開的雪梅,皮軟餡鮮,無腥膻味。稍梅難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韌,餡料味美汁鮮。稍梅原來是山西農村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由於口音變異也叫為「燒麥」。現在雖然滿大街賣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製濫造,皮子粘口不說,一咬滿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卻再不容易了。
★麵塑---
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的麵塑。山西麵塑以上等的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朴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間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花饃是配合歲時節令祭禮或上供的饃。如「棗山」在祭祀神靈之中,還寓意「早生貴子」。又如,用於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在山西晉南平原每當嬰兒滿月時,姥姥家都要蒸一種又圓又大、中間空心的花饃饃,俗稱「囫圇」,婦女們把它用紅包袱裹起來,一手提著囫圇禮饃,一手拉著小孩,來往於鄉間小路,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煮制麵食
山西煮制麵食品種豐富,製作多樣,大體可分為五十餘種,如細如發絲的拉麵,刀飛面舞殷削麵,游龍戲水的一根面等。製作方法有擀、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蕎麥面、莜麥面等,調料上自雞、鴨、魚肉、海洋,下至油、鹽、醬、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麵食有「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的歷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嘗到天天不重樣的豐富美味的麵食。
★刀削麵---
山西的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家庭主婦們托起揉好的面團,站好優美的姿勢,飛刀之下面條如流星落地,魚跳龍門,削出的面條又細、又薄、又長。山西刀削麵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深受人們喜愛。 刀削麵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麵食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關於刀削麵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10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後,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囔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傳統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里,其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條線,一棱趕一棱,平刀是扁條,彎刀是三棱。」要說吃了刀削麵是飽了口福,那麼觀看刀削麵則飽了眼福。1985年山西財貿系統在太原技術比武時,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鍾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濕面團,看得人眼花繚亂。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做刀砍面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冬熱、夏涼、春秋溫),然後用濕布蓋住,醒20分鍾。把醒好的面團揉成橢圓形面塊放在面案上,左臂托案,右手拿砍面刀(砍面刀是一種特製帶把的刀,刀長40厘米左右,刀寬6厘米左右,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輕),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頂住刀柄頭,砍面時先從面塊的里端開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後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長約30厘米的面條下入鍋。普通刀削麵做法是,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將面加水打成面穗後揉成面團,然後用濕布蒙住,醒半小時後揉勻、揉軟、揉光,揉成圓柱形後就可以削了。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塊,削時由右至左一刀接一刀向前削入沸水鍋中。注意出力要平,用力要勻,這樣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熟練的廚師,每分鍾能削一百多刀,每條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
★包皮面---
又稱夾心面。相傳古代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麵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並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麵粉組成的包皮面。包皮面的做法:先將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准備好,用溫水將白面和豆面分別和好。然後將豆面團揉成球狀,白面團擀成餅狀。最後用餅狀的白面把球狀的豆麵包住,擀成面條即可。食用時用芫荽(香菜)酸湯、蔥絲辣調最佳。
★拉麵---
又叫甩面、扯麵、抻面,是山西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麵食名吃。清末陝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陝西、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楨面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陝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面,可以成三稜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麵。拉麵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風味。拉麵的種類也很多,有大拉麵、小拉麵、龍須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為大拉麵,7扣以上的為龍須面,一般家庭做的為小拉麵。大拉麵的表演在太原街頭巷尾並不鮮見,但「麵食技藝團」的師傅們如此絢麗奪目的表演我還是第一次見。為了美觀和營養,面團被和成了綠色的蔬菜面,抻開,捲起,再抻開,再捲起,如此數扣之後,師傅們將拉好的面放在撒滿麵粉的幾案上抖開,而後兩手像搭毛線般地將面抻開並抖動著。整個景象就如碧綠的瀑布嘩嘩瀉下一般,蔚為壯觀。片刻之後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絲般纖細,這已是龍須面的標准了。
★龍須面---
是流行太原一帶的傳統麵食,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製作工藝,馳名中外。它原是宮廷的一種食品後來傳到民間。傳說「龍須」是古代皇帝的賜名,可能因為這種拉麵細如須發,不絕如縷的原因。由於抻面姿勢優美,猶如交織在一起的龍須,入口香軟可口,故而得此名。在山西,人們壽誕生辰、聚友團圓時,常常要吃這種面,以示長壽和喜慶。龍須面配料精細,製作講究,其製作方法過去曾被認為是絕招,秘而不傳。拉麵做法: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後在上面抹點香油醒著,將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勻或搓成長條,雙手提兩端稍晃,再搓成長條狀,擀成片形,略醒後用刀橫切成小手指粗的長條,撒勻麵粉或抹勻香油,逐根或幾根並拉,拉成細條投入沸水鍋內,煮熟配上鹵即成。
★八姑(拔姑)---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於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聖,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豈料世姑到達綿山後即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一日,她為一老婆婆做飯,但她自幼生長在皇宮,哪會做飯呢?所以和面時,面幹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終久和成了稀面,實在無法下鍋。於是順手拿了一隻筷子向鍋里撥面,但是怎麼撥也撥不斷,結果便撥成了長面,老婆婆吃飯時,順口問了一聲:「孩子,這叫什麼?」可是世姑卻因心慌將「這」字誤聽為「你」字,此時她已身入空門,不願再說真名,只好將乳名說了出來:「叫八姑」。從此,介休便有了「八姑」這種麵食。做「八姑」時先用面、溫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後不斷加水,不斷揣面,直至水面適中後,再用濕布蓋在面上,約醒放半小時置於碗內或盤中,下鍋的時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邊向沸鍋中撥出,煮好後撈出,澆上澆頭即可。
★揪片---
揪片又稱掐疙瘩,也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後擀成圓形,切開對折,然後根據歲數先切成大片,再將大片用手分別揪入沸水鍋內,撈出後約半飯碗。吃此飯有歲歲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溫為夏涼,春、秋、冬溫),蓋濕布稍醒。把面團揪成若干小面團,用拇指和食指將面團掐薄,揪成指甲蓋大小的片。為使揪片不粘鍋,不粘手,可蘸少許清水或食油。
★剔尖---
剔尖又叫撥魚,是「八姑」演變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沒有「八姑」那麼稀。做時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許食鹽和好面,然後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後置於碗內或鐵板上醒放15分鍾。下鍋時一手將盛面的鐵板向鍋邊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專用的鐵筷將碗沿的面往鍋里撥,撥成兩頭尖,中間粗的小魚形。
★貓耳朵---
介休人訂婚時,丈母娘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做貓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溫、夏涼),揉勻後蓋濕布稍醒。將和好的面團擀成約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撲後,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後雙手拇指壓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將面用刀切成3厘米寬的長條,然後左手執面片,面片頭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頭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為貓耳朵形。
★餄硌(hé gè )---
餄硌是山西民間常做的一種家常面。也叫河撈,做法簡單,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製的餄硌床(當地人叫「捺把子」)內,反復泵壓手柄,器具壓迫使面條從餄硌床下方的許多小孔壓出,待壓到一定長度後用刀或薄鐵片把面條截斷,下進鍋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或打鹵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頗具觀賞性(鄉巴佬進城啦)。
烹制麵食
烹制麵食中,有很多各具特色、別有風味的手工煮食,如貓耳雜、小撅片、捻魚、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山西麵食還有煎烤制麵食,如烙餅、煎餅、鍋貼水煎包、燜面、燜餅等,還有炸制類食品,如麻花、油糕。風靡世界的方便麵的發源地——日本的明星食品株式會社社長卜厚昌元先生在專門來晉考察山西麵食後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
★炸糕---
行家對山西麵食作了這樣的概括:「晉南的饃、晉中的面、晉北的糕」。在雁北,蓋房要吃上樑糕,喬遷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鑼鼓糕,逢年過節要吃節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種。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黃糕」;連皮磨面做成的糕為「毛糕」;將素糕包上餡兒,入油鍋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講究做完糕後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後要剩一塊素糕,把它捏成豬頭狀,即為「糕根」。預示有永遠吃不完的糕。「好吃不過油炸糕」,可見這炸糕在晉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一窩酥---
一窩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風味小吃,它是由晉陽飯店特一級面點師胡世年老先生於1958年在龍須面的基礎上改進創新、烤制而成,成為筵席中的一道佳點。一窩酥的做法其實比較簡單,將稍醒的面團上案,按照拉麵方法,上下晃勻拉條,最後拉成10扣的拉麵(1024根)。然後均勻放在案子上,在面條上刷勻植物油,再順長捲起後,剁成20個小段,旋成圓餅坯,擺在烤盤里,入烤爐用溫火烤至金黃色即成。一窩酥現在已發展為夾裹豆沙、棗泥、蓮蓉、果料等餡心的系列食品。
★甩餅---
上黨潞城的傳統小吃,據傳,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國珠師傅製成。因風味鮮美,逐漸流傳,遠及黎城、壺關、長治、長子、屯留、襄垣等縣。民間流傳:「要想真解饞,咱到甩餅攤,飽飽吃一頓,如同小過年。」和甩餅面時有個技巧,熱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溫水。沾水把面扎勻,蓋上籠布稍醒。將醒好的面揪劑子擀開,撒上蔥花、椒鹽並捲起,盤成圓形,再邊擀邊甩成圓形薄餅。烙的時候以中火為宜。
★鍋貼---
鍋貼,一種與餃子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食品,言簡意賅地說,就是一種煎制的露餡的餃子。煎制,是說烹飪方法不同於餃子,不用水,而用油,不用深缽,而用淺鍋。露餡,是說餃子的兩邊不封口。
★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據說,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到民間是兩股面條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間,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並製作銷售,並不斷改進技術,把原來的兩股變成三股,擰在一起,炸成金黃色,細絲花紋很是喜人。現在的稷山麻花花樣越來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冰糖、花生仁等,風味更佳。至今晉南民間仍將麻花作為饋贈親朋的禮品,過節時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盤花生、瓜子和糖,一盤麻花放在炕桌上來待客。有時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湯,也是一頓晚餐。可見麻花在百姓生活中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鍋魁---
鍋魁是原平市的傳統吃食,原名「鍋饋」,是一家面餅鋪的學徒偶然創制出來的。一日店主和師傅出去辦事,徒弟便把做月餅剩下的麵粉,加了點油酥,包點糖餡,壓成鞋底樣的餅子放入烤爐。師傅回來,見徒弟咬著個黃澄澄、香噴噴的餅子吃,拿來一嘗,酥脆香甜,味道妙極。此後,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餅,上市銷售,生意興隆。取饋贈之意,叫「鍋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逃難路經原平時,縣官邢夏林准備的筵席上就有「鍋饋」。慈禧食之津津有味,聽說此食叫「鍋饋」,就信口贊道:「不錯,不錯,爐食之魁嘛!」從此把「鍋饋」就改名「鍋魁」了。
★煮餅---
說到山西的名吃聞喜煮餅,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從清朝嘉慶年間至抗日戰爭前的300年間,聞喜煮餅不僅暢銷於天津、北京、西安、濟南、開封、太原等內地城市,而且聞名於上海、廣州、海南等地。晉南的一些縣城和大集鎮,一般經營食品的店裡,都掛著「聞喜煮餅」的幌子,作為招攬顧客的名牌。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見聞喜煮餅確實聲名遠播。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炸油條都叫作「煮油條」。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掰開兩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窩金絲,吃到嘴裡,酥沙松軟,不皮不粘,甜而不膩,食後回味,有一種松柏的余香。聞喜煮餅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種大眾食品,在雙合成等餅店都很常見。
★炒小米---
炒小米,類似於揚州炒飯,就是把大米換成小米蛋炒飯,蛋絲、蔥絲、火腿粒,樣樣不缺,小米較大米細小得多且有嚼頭,黃澄澄的色澤很誘人。
★孟封餅---
清徐縣孟封村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聞名,是太原、清徐一帶逢年過節、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孟封餅創制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南里旺村有一姓馮的財主,僱傭孟封村的趙晉山做飯。馮家財大氣粗,苛求每天吃飯不重樣,頓頓要調劑花樣。盡管趙廚師手藝高超,也經不住這頓頓變樣,技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天,偶用麵粉與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麵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團,不料面團過稀,無法做餅,只好一塊塊堆在鏊子上,自然攤成餅形。熟後一嘗酥軟香甜。擺到桌上,財主一吃,非常可口,問這叫什麼餅,趙廚師因家住孟封,隨口道:「孟封鍋塊」。後來趙晉山回到孟封,自己經營起餅鋪,「孟封鍋塊」又改稱孟封餅。如今,在超市或麵包店,孟封餅仍很常見,而且做得也更精細。
一面百吃
「到山西旅遊不嘗麵食,就等於沒到山西。」山西麵食文化傳統,獨樹一幟,又博採眾長,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的說法。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一般家庭婦女都能以麵食為原料加工數種麵食;許多山西漢子有時在客人面前也會顯露一手麵食「絕」活呢。真誠地歡迎海內外的朋友來山西做客,嘗一嘗山西的麵食,一飽口福。
下關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條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譽亭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
❻ 出身安徽的板面,為什麼在北方反而火了
牛肉特色板面是安徽自我含量的,這是一種吃零食的美味佳餚。其主要特點是面條是靈活和咀嚼的。搖搖欲墜的香是辣,整體看起來紅色,白色,黃色三種顏色讓人看起來很好,當你有胃口時,人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味道選擇暈的辛辣水平。適合老年人,兒童和消化的人。
我的臉在大學里,但我在黑龍江大學,所以這是安徽的食物實際上,我沒有接觸我。有一天,我說我有一個新的學校門。你想嘗試開放式面板嗎?所以我們會見了他的家人試試。從那時起,你不能清潔。至少每周都是前者,它將成為這家商店的忠實粉末。
由於湯基本上包括所有的香味,高調味料,所以他聞起來,吃得非常香,一碗面板,雞蛋,肉丸,豆皮,確實美味和經濟實惠的頂部。
❼ 牛肉板面是河南還是安徽
板面,一說起源於安徽阜陽一代;一說起源於河南新野一代!究竟起源於哪裡,現在就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只需要了解一下。板面目前的分布地域即可!
板面雖說起源於河南新野,但是河南現在的板面並不是很流行,河南燴面倒是很是風行!至於安徽,現在一般都認為板面來自那裡!板面在安徽也是很流行的,但是只限於皖北一帶!淮北,淮南,阜陽,界首,太和等!其中太和板面最出名(呵呵,本人老家啊)!
就全國而言,北方板面的分布要大於南方!南方以大米為主食,麵食還不行,尤其是板面!北方可謂是板面的天下!最盛行的有:東北三省,北京部分地區,河北全境,天津,山東,江蘇蘇北地區,如徐州等!其中數石家莊,唐山,天津,邯鄲,邢台,徐州,等地的板面最受歡迎!石家莊板面幾乎到處都是,本人在石家莊也經營了5年的板面館!
還有什麼問題,本人願意回答,謝謝採納! 非復制,復制可恥
另外要是想了解更多的板面知識,請打開參考資料的里的鏈接! 板面的料單,比例,步驟等等
❽ 板面是哪裡的特色
板面又稱太和板面,歷史悠久,是源自安徽阜陽太和縣的特色小吃,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板面通常用麵粉加食鹽、水攪拌,和成面團並揉搓,製成小面棒,塗上香油碼好。製作時,邊摔邊拉,板面由此而得名。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放上青菜,澆上湯料。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慾大增。
2015年5月,太和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太和羊肉板面製作技藝等被列入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1月安徽10大地標美食公布 ,太和板面評選為安徽十大美食。
2019年3月由太和縣烹飪協會制定發布的《太和板面製作規范》已經被納入團體標准開始實施。
(8)中國板面之鄉是哪裡擴展閱讀:
太和板面屬於地方美食,深受群眾青睞。據太和縣商務部門和太和縣烹飪協會統計,截止2019年,該縣從事板面經營的人員達10萬人左右,分布在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尤其是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最為密集。
太和板面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一是面好,二是湯料好。太和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後,製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塗上香油,碼在案子上。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湯料製作也十分講究。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製作好的湯料,舀到搪瓷盆里,涼後便凝結成固體,隨吃隨取。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看起來生氣勃勃。
❾ 板面。。來自哪裡啊
河南省
❿ 為什麼石家莊的特產是安徽板面,安徽願意嗎
安徽當然願意啊,石家莊在飲食方面吸收蘭州拉麵,新疆羊肉烤串,福建沙縣小吃,東北豬肉燉粉條,山西刀削麵,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石家莊在市場經濟中飲食事業在進步。
答,「安徽板面」就要成為石家莊的「特產」,我相信安徽人一定不願意,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有「安徽板面」這個金字招牌,說安徽口音的人,在任何一個城市開安徽板麵店,人們都覺得,它是正宗的。
一旦「牆里開花,牆外紅」作為一個安徽的地道的地方小吃,被石家莊人逐漸演變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以至於人們都喜歡吃石家莊人做的「安徽板面」。這就尷尬了,安徽人丟掉面子。
查了一下資料,我才知道,所謂安徽板面,就它來自皖北第一大城市——阜陽市的太和縣,當地人叫「太和板面」。阜陽是全國農民工輸出地五大源頭之一,因為這些人喜歡吃家鄉的味道,為此板面也跟隨這些人,在北方落地生根了。
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米。
食物,在傳入其它地方時,都會因地制宜改變,「太和板面」也是這個過程,它最初是羊肉板面。但在京津冀的喜歡了以後,由於當地人口味,變成了牛肉板面。但是名字是一樣的「安徽板面」。
這是一款安徽人吃了不知道故鄉在哪裡的面,這是一個北方人吃了知道有一個地方叫「安徽」的面。
板面的特點,一字概括之——「油」、「咸」、「硬」。
安徽板面湯料很重要,要用牛油炸大料、小料、辣椒和肉,講究咸、香、辣。煮寬面,小青菜,澆上板面湯,放上鹵蛋和經過油炸變黑的辣椒,還有的店,愛加個用板面湯鹵過的雞爪、豆腐皮、香腸等。
只要石家莊人不尷尬,安徽表示無所謂。
安徽沒有安徽板面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