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馬分哪些種類
中國馬的品種如下 :
1、普氏野馬
山丹馬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四分之一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
B. 中國古代有哪些產馬地
1、西北產馬區:
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
2、塞北產馬區:
長城以北廣大的草原是蒙古馬種的古老產地。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繼興起,擁有龐大馬群。通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
3、西南產馬區:
西南包括西藏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里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置馬苑。到宋代西南馬匹資源更受到重視。北宋到明末的茶馬貿易,蜀馬和以大理馬為代表的滇,黔馬是主要對象。
4、關東產馬區:
東北地區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產馬地。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餘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
5、中原產馬區:
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春秋、戰國時期養馬成風,後曾一度衰落。草原民族南遷,又使中原畜牧復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馬種,使原有馬種逐漸消失。山西雁門關為塞北馬種入口地﹐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
C. 中國最大的養馬場,最好的騎乘馬品種是哪種
山東富園大型養馬場!伊犁馬,半血馬,溫血馬,改良馬均適合騎乘!望採納!
D. 馬的品種
源自大宛國
(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土庫曼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
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
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
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是「天馬」的後裔。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山丹馬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
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
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6個染色體。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1981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盡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蘇聯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學和生態學研究所合作,預計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蘇聯和蒙古尋找尚存的適宜草原保護區。最終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1998年正式建立),並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保護區進行野外放養,由於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正是在此基礎上,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准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E. 國內品種最好的馬是什麼馬,馬的種類
伊犁馬
伊犁馬在許多方面都具有超強天賦,曾在全國性的馬術比賽中囊括了全部5項冠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F. 歷代中原王朝的主要產馬區都在哪尤其是軍隊的戰馬。
中國古代的養馬場是根據朝代不同所調整的,但是其最優質的養馬場應該是陝西、甘肅以及再往西域過去的西北產馬區。公元前890年左右,秦非子就因為在這里替周孝王養馬被封為受封秦地,為秦國的始封軍,他所養的馬就是大名鼎鼎的秦馬(沒想到吧,中國最早原來是因為養馬而來的,畢竟沒有秦非子被封就沒有秦始皇)。自此以後,這一塊都是中原王朝(大一統的王朝裡面除了兩宋以外)最為重要和高產高質的養馬場。在清乾隆的時期,尤以西寧到嘉峪關,伊犁、巴里坤兩地馬場規模最為龐大,毫不忌諱的說西北馬場就是古代中原王朝的軍火庫。
G. 馬的種類,生活環境,習性
馬的種類有200多種。馬在野外生活,是屬於群居動物,彼此互相照應,讓馬覺得更有安全感。豢養的馬匹,有的雖然一匹馬住一個馬廄,但是馬也非常需要同伴。
通常在馬場內養一些其它的動物,如狗、山羊甚至於驢子等,也可以作為馬的同伴, 一群生活在一起的馬之間,是非常有階級意識的。通常一群野馬之中,會有一匹公馬為首領。
豢養的馬匹之中,也會有一匹騸馬或母馬為首領。兩匹馬為了爭首領的地位,或是新來的馬要挑戰首領,通常會打一架來解決。當然,兩匹公馬要爭一匹母馬,也是要打一架的。
(7)中國最大馬種在哪裡擴展閱讀:
騎馬注意事項:
1、用戶騎馬不宜穿登山鞋、旅遊鞋等鞋底帶有特殊防滑功能的鞋。因為人一旦從馬上摔下來,最危險的就是腳無法脫開腳蹬,穿有帶防滑功能的鞋,往往使腳無法脫開腳蹬。應該穿有跟且鞋底較平滑的鞋。
2、騎馬宜穿面料較柔軟比較緊身的長褲,騎馬最好帶手套、護腿等防護工具。
3、將身上的貴重物品交由不騎馬的同伴或馬場管理人員妥善保管,防止落馬後摔壞。
4、接近馬時宜從馬的左前方向,動作避免劇烈。劇烈的動作會使馬受驚。
H. 中國最好的馬是什麼馬
熱心網友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
「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漢伏波將軍馬援這番話道出了當時馬對人的作用。
古今往來,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縱馬馳騁,成就下功名偉業。然而就如只有少數人名垂青史一樣,能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寶馬良駒也是級少數;由歷代英明聖主文字表彰或丹青造像的馬,更是少之又少。在此,特搜集刊錄以飧讀者。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
評論 | 2 1
舉報| 2013-06-24 15:44 熱心網友
中國名馬
中國國土遼闊,氣候環境多樣,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馬種都能找到適合其生存的環境。在中國古代史上,騎馬的民族曾造過輝煌的歷史,中國人與馬的關系密不可分。中國的馬種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地方品種,如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等;二是培育品種,如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的伊犁馬等。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I. 目前中國市場個頭最大的馬
中國體型最大的就是大型挽馬了,具體6、7千左右一匹吧。該馬體尺最大,平均150cm 以上。這一類型是12個馬種中的主型。
1、鐵嶺挽馬 (155cm)2、吉林馬(156cm) 3、黑龍江馬(154cm)4、關中馬(153cm) 5、渤海馬(149cm)
世界最大的馬是克萊茨德爾(Clydesdale),你可以網路一下,上面講的也不多。
J. 中國最大的軍馬場在那裡
養馬島,地處黃海之中,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距煙台市區30公里。
據史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島上水草茂盛,群馬奔騰,視為寶地,便指令在此養馬,專供皇家御用。養馬島由此得名。島內東側另有小島,狀若巨象飲水,故古人又稱象島。養馬島四面環水,島上丘陵起伏,草木蔥蘢,海光山色,秀麗如畫。海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勢南緩北峭,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東方夏威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