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個張忠福

中國有多少個張忠福

發布時間:2022-09-10 22:54:57

A. 中國大約有多少人姓張

據最新統計,全國張姓人口約為8750萬,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隨陳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台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說、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將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余、張海;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岳,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B. 中國有多少個人叫張龍福,神回

張龍福這個名字在全國同名同姓🀄🈶691人。以重慶市居多,其次是雲南省、福建省、貴州省、黑龍江等地方。

C. 解放後到現在中國共有多少將軍

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共有

10位元帥

10位大將

47位上將

177位中將

802位少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蕭克李達張宗遜李克農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
楚李濤傅秋濤王平呂正操傅鍾蕭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洪學智
周士第郭天民周純全楊至誠陳再道陳奇涵王宏坤蘇振華劉亞樓劉震
陳錫聯韋國清陳士□陳伯鈞鍾期光宋時輪朱良才董其武唐亮葉飛
楊得志王新亭黃永勝李天佑陳明仁賀炳炎閻紅彥謝富治陶峙岳烏蘭夫
周桓楊勇李志民趙爾陸
王建安(56年1月25日授予)
李聚奎(58年4月授予)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徐立清肖向榮張經武張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
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
德王必成王近山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
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風智
曹里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
王恩茂張國華肖望東丁秋生賴毅曠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
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
姚哲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聶鶴亭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
石泉袁子欽傅連璋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余秋里陳慶先劉忠孫繼
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
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余立金吳富善黃志
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志賽福鼎
鍾漢華秦基偉孔從周范朝利譚冠叄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
鮑先志皮定鈞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
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
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榕肖新槐吳信泉周
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叄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
新庭吳先恩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饒錯傑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解方陳沂童陸生詹化雨劉其人張瑞彭富九李信曹廣化魏傳統孫儀
之傅家選喻縵雲姜齊賢錢信忠賈若喻王光華王永浚曹丹輝李鍾奇葉
楚屏王文軒葉運高李兆炳黃遠吳濤馬文波陳外歐劉顯宜張松平范
子瑜嚴俊戴正華官乃泉黃曹龍閻捷叄殷希彭曾育生陳遠波黃新友張
平凱吉合胡備文錢江陳福初陳鐵君王蘭麟洪
水劉少卿周維劉紹文安東黃有鳳李基況玉純游勝華王兆相賀盛桂
王興綱車敏瞧張遜之何濟林潘世徵羅亦經徐光華黎東漢幸元林汪東
興周子禎張文舟何克希徐文烈戴潤生陶漢章謝振華謝立全林浩劉
居英劉有龍謝良雷紹康羅若遐方升普劉永源王紹南袁淵譚知耕余
克勤仲曦東譚佑銘張駕伍周志剛劉子雲沈啟賢吳嘉民
李汛山吳華奪李開湘李治張書祥高存信周世忠陳海涵劉清明方正劉
昂李光輝
鍾明彪唐凱唐鐸胡正平陳金鈺鄭大林張崇文胡定千曹光琳李真李
毅郭奇張日清李良漢鍾發宗徐其孝林遵胡華居金忠藩賀振新段蘇
權谷文善薛少卿漆遠渥
王集成李中權張廷發何廷一石忠漢朱虛之沙克黃煒華楊煥民吳林煥何
振亞傅傳作王德貴楊尚儒劉錦平李世安粟在山韋祖珍裴志耕劉放
王平水李平梁達叄陳欽謝斌高厚良關盛志李豐鄧東哲蔡永肖
前方子翼李長日韋朱雲謙吳宗先劉懋功王雲霖周彬李慶柳余非趙
正洪黃連秋黃玉昆張百春李勃陳浩羅維道劉福勝
餘明李振聲羅野崗陳熙安志敏朱火華劉鶴孔王學清曾征黃仁庭黃玉
庭袁學凱
興中方槐張雍耿喬信明謝錫玉曾克林易耀彩鄭國仲張學思王政柱袁
也烈彭德清趙一萍張漢丞馬龍曾生段德彰盧仁燦桂紹彬雷永通張
雄高志榮馬忠全蔡長風肖學林黃忠誠劉華清蘇啟勝朱軍劉中華梅嘉
生何輝謝甫生吳西魏天錄劉義
黃忠學丁世芳王效明傅繼澤張元培齊勇鄧龍翔邱子明宋景華江勇為胥
治中闕中一鄧兆祥羅斌蘇進陳銳霆賈陶封永順張貽祥塗錫道管
松濤廖成美王文介朱光
廖運周顏東山王振祥羅通程世清林彬鄧家泰宋慶生王勝孫叄李迎
希徐德操趙東寰唐哲明唐健伯廖述雲陳華堂王智濤谷景生張西叄孫
超群林接彪李赤然潘壽才劉秉彥樊哲祥蔡愛卿黃徑琛張希才曹傳贊
李貞龍福才劉鵬黎化南孔令甫何輝燕閔學勝張吉厚朱紹田袁光
郭維城徐斌陳力鄧少東查國楨羅華生吳烈李逸民
熊伯濤方國華鄒國厚盛治華羅文坊王明貴杜國平陳波梁玉振劉輝山張
廷楨蔡炳臣陳伯祿白壽康郭炳坤張希欽曾滌蘇鰲楊嘉瑞程悅長夏
耀堂王再興左齊李銓
郭寶珊史可全閔鴻友孫光馬爾果甫·伊斯卡果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吳
習智徐國珍朱聲達高朗亭甘祖昌羅章侯世奎顏金生張開基祖農·太
也甫夫曹達諾夫·扎依爾
高維嵩李建良牛書申鍾生溢孫潤華李書茂熊晃李書全曾光明黃正清慕
生忠李夫克黃立清魯瑞林金如柏李文清王啟明陳明義查玉升何維忠
郭林祥楊尚高胡榮貴王貴德石新安范明王其梅陳鶴橋黎錫福汪乃
貴熊奎何光宇胥光義張和吳榮正肖新春余述生劉振國盧南樵孔駿彪
周長庚周學義塗則生金紹山張忠何德慶崔建功吳忠汪家道李覺
張培榮金世柏丁榮昌魯加漢馬琮璜何以祥段煥競邱蔚朱紹清廖海光
劉涌曾如清廖政國黎有章劉永生李繼開陳美藻張震東常玉清胡大榮
趙俊肖永銀張秀龍熊應堂張□至秀詹大南陳宏姚運良李水清周純
麟謝勝坤龍潛歐陽平李世炎劉文學李耀文湯光恢謝雲暉王六生何志
遠張闖初符確堅何柱成劉毓標李景瑞萬振西劉健挺程業棠謝銳宋
文曾旭清李元郭金林王文模李輝高宋獻章嚴光童炎生唐健如賀光
華熊兆仁周文在李德生黃朝天王健青陳士法孫端夫徐體山鄧仕俊王
誠漢馬輝陳奇傅紹甫李發阮賢榜匡斌尤太忠王直秦化龍楊漢林
資鳳
羅湘濤喻新華張文碧李曼村陳德先汪少川彭勝標羅應懷熊飛彭顯倫張
潮夫王若傑王義勛郭卓辛邱相田龍飛虎朱耀華陳忠梅李國厚餘光茂
譚友夫張新華張宗勝熊
挺張春森曹思明周明國何敬之姚醒吾劉賢權龍書金韓東山袁克服潘振
武賀東生張廣才鍾偉吳自立肖元禮鄧克明盧紹武葉長庚劉子奇李
福澤雷震馬白山黃一平余成斌覃士冕張國傳周發田江燮元李化民歐
致富魏鎮劉新權方國安王全國葉明謝鏜忠廖冠賢李丙令陳德陳
發洪王振乾李儉珠孫克驥胡繼成楊樹根郭成柱吳誠忠
王遠芬田厚儀羅仁全祝世鳳葉健民李道之姜茂生向守志覃國翰趙蘭田
王東保陳文彪彭龍飛劉玉堂張汝光陳挽瀾黃榮海李士才胡登高譚文
幫林忠照鍾文法陳志彬張太生宋維軾彭清雲方國南蘭橋魏洪亮董洪
國傅春早肖遠久何能彬任昌輝顏德明
楊大易余品軒陳宗坤邱國光湯池高體乾齊丁根曾敬煩丁武選程儒珍鄭
效峰鄒善芳汪洪清劉興隆倪南山卜萬科羅雲黃勝明江騰蛟黃德魁
甘思河潘峰傅崇碧肖思明葉青山王奇才龍道權帥榮裴周玉黃振棠
李人林曾美石志東孟慶山杜文達索立波張世珍成少甫康健民張正光
黃作珍王之平徐紹華王耀南於權伸鍾元輝白志文劉華香趙文進彭壽
生劉德海林偉曾威劉彬方之中馬衛華曾保堂黃光霞楊植亭廷懋
陳宜貴鍾炳昌廖鼎琳劉昌翁祥初肖永正王英高范忠祥蔡長元鍾輝琨
張英輝鄭叄生楊根生曹玉清曾憲池盧克馬澤迎楊永松蘇魯陶國清
韓衛民楊世明王才貴孔
飛李佐玉王謙賀晉年羅成德唐子安江擁輝張開荊賀健賀慶積譚友林
吳岱邱先通鍾人仿劉何鄒衍張竭誠鄧岳謝正榮徐國夫江文劉
亨雲宋承志趙傑王良太王力生趙承金伍瑞卿龍開富李資平張濟民曾
祥煌袁佩爵李伯秋曹文彬李少元陳美福張海棠陳信忠羅坤山孫文采
蘇煥清黃思沛葉蔭庭邱會魁唐青山羅桂華王屏姚國民黃惠良李荊
璞王蘊瑞黃文明張明遠胡炳雲肖應棠肖文玖潘焱丁盛鍾國楚陳仿
仁陳雲開謝明李呈瑞梁仁芥趙冠英趙章成譚善和徐國賢楊俊生吳泳湘
周長勝
肖全福曾雍雅宋玉琳賀大增李震吳保山何運洪李致遠謝福林丁萊夫丁
先國董永清況開田劉祿長汪克明王明坤張樹芝張雲龍陳仁洪李家益
趙國泰吳瑞山歐陽家祥張萬春熊作坊賴春風蔣克誠舒行廖鼎祥范陽
春謝家祥楊中行張梓楨彭盛嚴慶堤吳融峰李彬山劉春余積德官宗禮
嚴政陳茂輝張秀川任榮唐金龍吳子傑游好揚賴光勛李木生徐其海
黎光賀吉祥張步峰樊學文汪易李布德我軍目前在役的少將,大約不超過1500人。原則上應該是退一個補一個。保持總數不變。在役的上將不超過50個,大概只有30個吧。大致包括軍委的首長、各大軍區軍種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新提拔的海軍司令員,一般軍銜還沒有來得及提升,所以暫時可能還是中將。不過很快就可以提成上將的。將軍的總數中,應該不包括已經退役的將軍。恢復軍銜制已經二十年了,當過上將的恐怕快有100人了。

D. 張蘭福全國有多少個

全國重名的人很多,具體有多少人叫張蘭福,你到當地派出所戶籍科查詢一下就知道了。希望能幫到你。

E. 中國有十大將軍縣,是哪十個縣

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縣、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瀏陽。

1、湖北紅安

紅安,原名黃安,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南臨武漢,北接河南,東鄰麻城,西接黃陂、大悟,縣城距省會武漢80公里,車程1小時左右,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後紅安籍授銜將軍少將52名:程儒珍、韓衛民、袁克服、金世柏、羅厚福、李世炎、耿錫祥、黎錫福、鄒國厚、徐紹華、賀鍵、熊應堂、程悅長、殷國洪、盧燕秋、張天恕、鄭國仲。

況玉純、秦光遠、陳美藻、李定灼、江波、劉福勝、趙鶴亭、馬忠全、閔學勝、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羅應懷、甘思和、胡正平、汪運祖、何德慶、張志勇、塗錫道、張竭誠。

詹少聯、謝正榮、周世忠、江騰蛟、高厚良、肖永銀、肖永正、肖志賢、吳世安、吳振挺、張潮夫、伍瑞卿、何輝燕、黃立清、吳傑。

2、安徽金寨

金寨縣,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209、210省道縱貫南北,臨近312國道;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可常年通航。

開國將軍有上將:洪學智1人;中將:皮定均、李 耀、張賢約、陳先瑞、林維先、徐立清、曾紹山、滕海清等8人;

少將:丁世方、卜萬科、於 俠、馬琮璜、王鳳梧、王遠芬、方子翼、方升普、鄧忠仁、鄔蘭亭、嚴家安、李家益、楊克武、肖全夫、肖選進、吳誠忠、佘積德、余 明、余嗣貴、閔鴻友、汪乃貴。

汪少川、宋 文、宋承志、宋維栻、張行忠、張貽祥、陳 宏、陳 祥、陳伯祿、陳宜貴、林 彬、林乃清、周發田、周時源、胡繼成、胡鵬飛、趙遵康、徐其海、陶國清、戚先初、康烈功、董洪國、程 明、傅紹甫、曾憲池、詹大南、詹化雨、漆遠渥、熊 挺等50人。

3、江西興國

興國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位於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東倚寧都縣,東南鄰於都縣,南連贛縣區,西鄰萬安縣,西北接泰和縣,北毗吉安市青原區、永豐縣,連接吉泰盆地。

開國將軍有上將:肖華、陳奇涵等2人;中將:朱明、邱會作、康志強、溫玉成、謝有法等5人;

少將:馬澤迎、王屏、毛會義、鄧經緯、葉運高、呂黎平、劉涌、劉玉堂、劉世洪、劉耀宗、江學彬、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漢、楊 卓、楊漢林、邱先通、邱會魁、鄒 衍、張英輝。

陳 熙、陳坊仁、陳遠波、陳美福、歐陽平、周彬、鍾人仿、鍾文法、鍾生溢、鍾發宗、鍾國楚、鍾炳昌、黃文明、黃玉昆、黃有鳳、黃朝天、龔興貴、曾美、曾克林、曾新泮、曾昭墟、謝良、謝立全、謝國儀、雷永通、魏洪亮等47人。

4、湖南平江

平江縣,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處汨水、羅水上游,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與江西省修水縣、銅鼓縣交界,北與湖北省通城縣和湖南省岳陽縣相連,南與瀏陽市接壤,西與長沙縣、汨羅市毗鄰。

開國將軍有上將:蘇振華、鍾期光、傅秋濤等3人;中將:方強、方正平、甘渭漢、劉志堅、吳信泉、邱創成、張震、張令彬、歐陽文、鍾赤兵、賴 毅等11人;

少將:王赤軍、方正、方國安、方國南、孔峭凡、葉楚屏、呂展、李 元、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楊尚高、吳自立、何輝、何能彬、何維忠、余非、餘光文、張書祥。

張平凱、張正光、張闖初、林勝國、羅湘濤、鄭貴卿、鍾偉、鍾明彪、秦化龍、徐德操、唐 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謝忠良、謝福林、裴周玉等38人。

5、江西吉安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江西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攬羅霄山脈中段,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

開國將軍有中將:劉西元、李作鵬、肖望東、吳富善、余秋里、周 彪、周貫五、袁昇平、梁必業、梁興初、彭 林、彭嘉慶、蔡順禮等13人;

少將:王力生、王茂全、鄧龍翔、任昌輝、劉昂、劉世湘、劉華春、劉華香、劉賢權、劉紹文、杜文達、李元、李銓、李木生、楊懷珠、肖大荃、肖榮昌、張太生、歐陽家祥、羅通、羅文坊。

胡雲生、胡備文、錢 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 行、曾光明、曾如清、謝 斌、廖鼎琳、黎有章等33人。

6、江西永新

永新縣位於江西的西部、羅霄山脈中部,毗鄰湘東,南接井岡山市,西鄰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萍鄉市蓮花縣接壤,北毗安福縣、東連吉安縣、東南鄰泰和縣,古稱楚尾吳頭,是全國著名的將軍大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書法)之鄉。

開國將軍有中將:王恩茂、王道邦、曠伏兆、張國華等4人;少將:馬 輝、王學清、左愛、左齊、龍潛、龍飛虎、龍振彪、龍道權、龍福才、劉義、劉 福、劉子雲、劉發秀、劉鶴孔、江燮元、李治。

李真、肖 森、肖思明、肖新春、吳融鋒、張銍秀、陳雲中、陳信忠、羅斌、周志飛、周志剛、賀光華、賀慶積、賀振新、賀盛桂、盛治華、彭龍飛、彭清雲、彭富九、譚開雲、顏文斌等37人。

7、河南新縣

新縣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部、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接地帶。被稱為「中原南門」。全縣總面積1554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1個管理區、1個街道(正在籌建),2018年常住人口37萬人。

新縣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新縣物產豐富,盛產林果、茶葉、中葯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

開國將軍有上將:許世友1人;中將:吳先恩、張池明、范朝利、鄭維山等4人;

少將:王大華、王才貴、王世仁、葉道友、朱火華、朱致平、李德生、楊明山、肖永正、肖永銀、肖志賢、肖德明、吳世安、吳華奪、余述生、張吉厚、張百春、張宗勝、陳 波、范朝福。

官宗禮、胡立聲、胡立信、胡賢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黃光霞、程世清、魯加漢、譚友夫、譚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壽才等35人。

8、湖北大悟

大悟縣,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鄂豫邊界,大別山脈西南段,南北長48.8千米,東西寬42.2千米,總面積1985.71平方千米。

開國將軍有大將:徐海東1人;中將:周志堅、聶鳳智、程世才等3人;少將:方毅華、鄧少東、石志本、葉建民、田厚義、寧賢文、伍瑞卿、劉何、劉華清、孫 光、嚴光、李長如、吳 傑。

吳永光、吳林煥、何光宇、何輝燕、張國傳、張潮夫、金紹山、周明國、鄭本炎、趙文進、姚運良、高林、席舒民、黃立清、韓東山、董志常、謝甫生、雷紹康、顏東山等32人。

9、安徽六安

六安,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部,簡稱英,別稱「皋城」,處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西翼,地理意義上的「皖西」特指六安。

六安地處江淮,東銜吳越,西領荊楚,北接中原;地勢西南高峻,東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

開國將軍有中將:梁從學1人;少將:王海清、王德貴、呂仁禮、劉善福、齊勇、關盛志、孫儀之、杜彪、李發、李書全、李世安、李國厚、楊中行、楊以山、楊植亭、吳宗先、吳瑞山。

何柱成、余品軒、張 忠、張宜愛、張震東、查玉升、趙 俊、桂紹彬、徐光友、徐國夫、高先貴、塗學忠、黃仁廷、程業棠、傅春早、潘 峰等33人。

10、湖南瀏陽

瀏陽,湖南省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因縣城位於瀏水之北(陽面)而得名。瀏陽地處湘贛邊界,湖南東部偏北,古為「吳楚咽喉」,是省會長沙副中心和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

開國將軍有上將:王震、李志民、楊勇、宋任窮、唐 亮等5人;中將:孔石泉、湯平、張藩、張翼翔、饒子健等5人;

少將:石敬平、劉子奇、江文、湯池、蘇魯、蘇鰲、李貞、李信、李輝高、楊世明、何志遠、邱蔚、張和、羅若遐、黃霖、黃曹龍、曾滌、熊晃、黎東漢、戴文彬等20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將軍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瀏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悟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新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寨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興國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江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吉安

F. 我國開國時候各有多少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開國十大元帥: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開國大將(共十人):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開國中將(共175人):

徐立清、肖向榮、張經武、張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

王近山、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里懷、周赤萍、邱創成、

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

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余秋里、

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余立金、吳富善

黃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志、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范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鮑先志、皮定鈞

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偉

袁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賽福鼎·艾則孜、阿沛·阿旺晉美

朵噶·彭錯饒傑

開國少將(共1360人):

丁盛、丁世方、丁先國、丁武選、丁榮昌、丁萊夫、卜萬科、於權伸、萬振西、馬龍、馬輝、馬衛華、馬文波、馬白山、馬忠全、馬澤迎、馬琮璜、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王直、王勝、王屏

王謙、王力生、王才貴、王之平、王義勛、王六生、王文介、王文軒、王文模、王雲霖、王平水、王東保、王永浚、王蘭麟、王再興、王光華、王全國、王兆相、王興綱、王遠芬、王啟明

王良太、王若傑、王英高、王其梅、王奇才、王明坤、王明貴、王學清、王誠漢、王紹南、王政柱、王奎先、王貴德、王振祥、王振乾、王建青、王效明、王智濤、王集成、王蘊瑞、王德貴

王耀南、車敏瞧、韋祖珍、尤太忠、牛書申、方正、方槐、方之中、方子翼、方升普、方國華、方國安、方國南、鄧岳、鄧少東、鄧東哲、鄧龍翔、鄧仕俊、鄧兆祥、鄧克明、鄧家泰、孔飛

孔令甫、孔俊彪、甘思和、甘祖昌、石志本、石忠漢、石新安、宗可、左齊、龍潛、龍飛虎、龍開富、龍書金、龍道權、龍福才、帥榮、葉明、葉長庚、葉運高、葉青山、葉蔭庭、葉建民

葉楚屏、盧克、盧仁燦、盧紹武、盧南樵、田厚儀、史可全、白志文、白壽康、吉合、成少甫、匡斌、廷懋、喬信明、朱光、朱軍、朱雲謙、朱火華、朱聲達、朱紹田、朱紹清、朱虛之、朱耀華

伍瑞卿、仲曦東、任榮、任昌輝、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向守志、劉義、劉豐、劉何、劉昌、劉昂、劉放、劉春、劉涌、劉彬、劉鵬、劉子雲、劉子奇、劉少卿、劉中華、劉文學、劉玉堂

劉永生、劉永源、劉有光、劉華香、劉華清、劉興隆、劉亨雲、劉其人、劉賢權、劉居英、劉紹文、劉秉彥、劉顯宜、劉振國、劉振球、劉健挺、劉清明、劉輝山、劉祿長、劉錦平、劉新權

劉福勝、劉毓標、劉德海、劉鶴孔、劉懋功、齊勇、齊釘根、江文、江擁輝、江勇為、江騰蛟、江燮元、湯池、湯光恢、安東、安志敏、關盛志、興中、阮賢榜、孫三、孫光、孫文采、孫儀之

孫克驥、孫潤華、孫超群、孫端夫、杜文達、杜國平、嚴光、嚴政、嚴俊、嚴慶堤、蘇進、蘇魯、蘇鰲、蘇啟勝、蘇煥清、李元、李平、李發、李貞、李治、李勃、李信、李覺、李真、李基

李銓、李震、李毅、李人林、李士才、李夫克、李開湘、李木生、李少元、李中權、李化民、李長暐、李文清、李水清、李書全、李書茂、李丙令、李世安、李世焱、李布德、李光輝、李兆炳

李慶柳、李泛山、李赤然、李呈瑞、李佐玉、李伯秋、李迎希、李良漢、李國厚、李荊璞、李鍾奇、李儉珠、李桂林、李振聲、李致遠、李建良、李家益、李資平、李繼開、李彬山、李曼村

李逸民、李輝高、李景瑞、李道之、李福澤、李德生、李耀文、楊大易、楊中行、楊世明、楊漢林、楊永松、楊尚高、楊尚儒、楊樹根、楊俊生、楊銀聲、楊煥民、楊植亭、楊嘉瑞、肖前

肖元禮、肖文玖、肖永正、肖永銀、肖全夫、肖遠久、肖應棠、肖學林、肖思明、肖新春、吳西、吳忠、吳岱、吳烈、吳濤、吳習智、吳子傑、吳世安、吳華奪、吳自立、吳林煥、吳泳湘

吳宗先、吳誠忠、吳榮正、吳保山、吳瑞山、吳嘉民、吳融鋒、何輝、何以祥、何正文、何光宇、何廷一、何運洪、何克希、何志遠、何柱成、何濟林、何振亞、何能彬、何維忠、何敬之

何輝燕、何德慶、邱蔚、邱子明、邱先通、邱會魁、邱國光、邱相田、佘積德、余非、餘明、余成斌、餘光茂、余克勤、余述生、余品軒、余洪遠、谷廣善、谷景生、鄒衍、鄒國厚、鄒善芳

閔學勝、閔鴻友、況開田、況玉純、汪易、汪乃貴、汪少川、汪東興、汪克明、汪洪清、汪家道、沙克、沈啟賢、宋文、宋玉琳、宋慶生、宋承志、宋維栻、宋景華、宋獻璋、張忠、張和、張雄

張瑞、張萬春、張廣才、張雲龍、張元培、張開荊、張開基、張太生、張日清、張文舟、張文碧、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張世珍、張漢丞、張吉厚、張西三、張百春、張光華、張廷發

張廷楨、張闖初、張汝光、張步峰、張秀川、張秀龍、張希才、張希欽、張松平、張英輝、張明遠、張國傳、張宗勝、張學思、張駕伍、張春森、張樹芝、張貽祥、張濟民、張遜之、張海棠

張培榮、張梓楨、張崇文、張銍秀、張新華、張雍耿、張竭誠、張震東、張潮夫、陳力、陳沂、陳宏、陳奇、陳波、陳欽、陳浩、陳熙、陳德、陳士法、陳雲開、陳仁洪、陳文彪、陳外歐

陳發洪、陳坊仁、陳華堂、陳遠波、陳志彬、陳伯祿、陳茂輝、陳明義、陳忠梅、陳金鈺、陳宗坤、陳宜貴、陳信忠、陳美福、陳美藻、陳挽瀾、陳鐵君、陳海涵、陳銳霆、陳福初、陳德先

陳鶴橋、林偉、林浩、林彬、林遵、林忠照、林接標、范明、范子瑜、范陽春、范忠祥、幸元林、歐陽平、歐陽家祥、歐致富、易耀彩、羅雲、羅通、羅章、羅斌、羅仁全、羅文坊、羅成德

羅華生、羅亦經、羅應懷、羅坤山、羅若遐、羅桂華、羅野崗、羅維道、羅湘濤、金世柏、金如柏、金忠藩、金紹山、周彬、周維、周文在、周長庚、周長勝、周世忠、周發田、周志剛

周純麟、周明國、周學義、鄭三生、鄭大林、鄭國仲、鄭效峰、官宗禮、孟慶山、胡大榮、胡正平、胡華居、胡備文、胡定千、胡榮貴、胡炳雲、胡繼成、胡登高、封永順、查玉升、查國楨

趙傑、趙俊、趙一萍、趙文進、趙正洪、趙東寰、趙蘭田、趙國泰、趙承金、趙冠英、趙章成、鍾偉、鍾輝、鍾人仿、鍾元輝、鍾文法、鍾生溢、鍾發宗、鍾國楚、鍾明彪、鍾炳昌、鍾輝琨

侯世奎、段蘇權、段煥競、段德彰、洪水、宮乃泉、姜齊賢、姜茂生、祖農·太也夫、祝世鳳、胥光義、胥治中、姚運良、姚國民、姚醒吾、賀健、賀大增、賀東生、賀吉祥、賀光華、賀慶積

賀晉年、賀振新、賀盛桂、秦化龍、桂紹彬、索立波、袁光、袁淵、袁也烈、袁克服、袁佩爵、袁學凱、栗在山、賈陶、賈若瑜、夏耀堂、錢江、錢信忠、倪南山、徐斌、徐文烈、徐光華

徐體山、徐其孝、徐其海、徐國夫、徐國賢、徐國珍、徐紹華、徐德操、殷希彭、翁祥初、郭奇、郭成柱、郭林祥、郭卓辛、郭金林、郭寶珊、郭炳坤、郭維城、高存信、高志榮、高體乾

高厚良、高朗亭、高維嵩、唐凱、唐鐸、唐子安、唐青山、唐金龍、唐哲明、唐健如、唐健伯、塗則生、塗錫道、資鳳、陶漢章、陶國清、梅嘉生、黃遠、黃霖、黃一平、黃仁廷、黃文明

黃正清、黃玉昆、黃玉庭、黃立清、黃有鳳、黃光霞、黃連秋、黃作珍、黃忠學、黃忠誠、黃徑琛、黃煒華、黃榮海、黃思沛、黃勝明、黃振棠、黃曹龍、黃朝天、黃惠良、黃新友、黃德魁

曹廣化、曹丹輝、曹玉清、曹達諾夫·扎義爾、曹光琳、曹傳贊、曹思明、曹德連、盛治華、常玉清、崔建功、符確堅、康健民、閻捷三、梁仁芥、梁玉振、梁達三、韓衛民、韓東山、彭盛

彭龍飛、彭壽生、彭顯倫、彭勝標、彭清雲、彭富九、彭德清、董永清、董洪國、蔣克誠、覃士冕、覃國翰、喻新華、喻縵雲、程世清、程業棠、程悅長、程儒珍、傅傳作、傅紹甫、傅春早

傅家選、傅繼澤、傅崇碧、舒行、魯加漢、魯瑞林、童陸生、童國貴、童炎生、游好揚、游勝華、曾生、曾征、曾威、曾美、曾滌、曾光明、曾旭清、曾如清、曾克林、曾育生、曾保堂、曾憲池

曾祥煌、曾敬凡、曾雍雅、謝良、謝明、謝銳、謝斌、謝雲暉、謝正榮、謝立全、謝甫生、謝錫玉、謝勝坤、謝振華、謝家祥、謝福林、謝鏜忠、賴光勛、賴春風、雷震、雷永通、雷紹康

解方、詹大南、詹化雨、闕中一、蔡永、蔡長元、蔡長風、蔡炳臣、蔡愛卿、裴志耕、裴周玉、管松濤、廖成美、廖運周、廖述雲、廖政國、廖冠賢、廖海光、廖鼎祥、廖鼎琳、漆遠渥、譚開雲

譚友夫、譚友林、譚文邦、譚右銘、譚知耕、譚善和、熊飛、熊奎、熊挺、熊晃、熊兆仁、熊作芳、熊伯濤、熊應堂、黎光、黎化南、黎東漢、黎有章、黎錫福、樊學文、樊哲祥、顏東山

顏金生、顏德明、潘峰、潘焱、潘世征、潘壽才、潘振武、薛少卿、戴文彬、戴正華、戴潤生、魏鎮、魏天祿、魏傳統、魏洪亮周子禎、慕生忠、凱墨·索南旺堆、黃鵠顯、白雲、王鳳梧、王赤軍

桑頗·才旺仁增、丁甘如、丁本淳、於笑虹、馬冠三、王文、王亢、王曉、王大華、王全珍、王慶生、王作堯、王泮清、王定烈、王學武、王紹淵、王硯泉、王煥如、王黎生、方中鐸、鄧可運

鄧忠仁、孔峭凡、尹明亮、左愛、龍炳初、龍振彪、葉超、葉泰清、葉道友、盧文新、史進前、史景班、馮仁恩、馮丕成、馮維精、藍庭輝、邊疆、呂清、呂仁禮、呂炳安、呂黎平、朱士煥

朱春和、朱家勝、任思忠、鄔蘭亭、劉克、劉林、劉瑄、劉鎮、劉大煜、劉月生、劉發秀、劉國柱、劉善福、劉靜海、劉耀宗、江波、江峰、江鴻海、許培仁、祁開仁、阮漢清、孫正、孫干卿

孫繼爭、杜屏、杜西書、杜瑜華、來光祖、李彬、李靜、李長如、李永悌、李發應、李君彥、李際泰、李國良、李定灼、李振邦、李梓斌、李懋之、楊力、楊卓、楊文安、楊世榮、楊懷珠

楊國宇、楊思祿、楊輝圖、肖平、肖森、肖鋒、肖大荃、肖榮昌、肖德明、吳罡、吳克之、吳釗統、吳純仁、吳樹聲、吳振挺、何家產、余潛、汪祖美、宋學飛、張華、張英、張明、張鈞

張衍、張乃更、張力雄、張子明、張如三、張懷忠、張宜愛、張樹才、張顯揚、張緝光、張蘊鈺、張震寰、陳挺、陳祥、陳彬、陳中民、陳亞夫、陳其通、林真、林茂源、范保順、歐陽奕

羅厚福、羅洪標、周涌、周則盛、周家美、鄭友生、鄭旭煜、鄭貴卿、相煒、胡煒、胡雲生、胡友之、胡立聲、胡秉權、胡鵬飛、趙匯川、趙易亞、趙承豐、趙炳倫、趙曉舟、趙遵康、鍾發生

侯正果、段思英、姜鍾、姚克佑、賀俊偵、桂紹忠、耿錫祥、袁彬、袁福生、柴成文、徐明、徐介藩、徐光友、殷國洪、郭廷萬、郭延林、高銳、高立忠、高德西、席舒民、唐明、梅盛偉、黃厚

黃經耀、曹中南、曹燦章、崔文斌、符先輝、康莊、康林、梁軍、梁金華、梁輯卿、韓庄、彭方復、彭施魯、董超、董志常、董啟強、程明、程啟文、程登志、溫先星、曾凡有、曾慶良

曾新泮、謝正浩、謝忠良、賴達元、靳虎、蒲大義、雷欽、雷英夫、雷起雲、訾修林、路揚、鮑啟祥、鮑奇辰、詹少聯、廖仲符、黎同新、顏伏、薛克忠、魏國運、餘光文、張挺、宋烈、鄭漢濤

嚴家安、羅斌、劉福、王元和、李士懷、寧賢文、羅有榮、張世蓋、吳傑、王闌西、劉西堯丁釗、於俠、於敬山、馬寧、馬傑、馬洪山、王展、王猛、王新、王德、王璞、王萬金、王子修

王文英、王世仁、王扶之、王希克、王良恩、王茂全、王香雄、王振東、王海廷、王海清、王銀山、王淮湘、王道全、王毓淮、王靜敏、韋統泰、毛少先、毛會義、毛和發、牛化東、牛明智

文擊、方銘、方震、方明勝、方毅華、鄧經緯、孔瑞雲、石瑛、石一宸、石敬平、葉松盛、盧燕秋、田維新、申涵、冉澤、叢蓉滋、白雲、白辛夫、白崇友、司中峰、邢榮傑、畢慶堂、呂義山

呂士英、呂作松、曲竟濟、朱玉學、朱玉庭、朱兆林、朱啟祥、朱直光、朱家璧、朱致平、朱鶴雲、伍生榮、伍國仲、任茂如、伊文、華楠、劉漢、劉蘇、劉忍、劉友光、劉世昌、劉世洪

劉世湘、劉光濤、劉光裕、劉華春、劉自雙、劉國輔、劉佩榮、劉春山、劉振華、劉善本、劉瑞方、劉德才、江潮、江民風、江含章、江學彬、許誠、許志奮、陽自碧、孫俊人、紀亭榭、杜彪

杜海林、扶廷修、蘇克之、蘇宏道、蘇錦章、李元、李偉、李改、李明、李大同、李大清、李大磊、李元明、李文一、李孔亮、李丕功、李東野、李光軍、李仲麟、李克忠、李忠信、李樹榮

李宏茂、李鐵砧、李雪炎、李道之、李福堯、李鏡如、楊棄、楊恬、楊森、楊廣立、楊介人、楊以山、楊有山、楊克武、楊虎臣、楊明山、楊家保、楊斯德、肖友明、肖志賢、肖選進、肖劍飛

別祖後、吳肅、吳愷、吳彪、吳仕宏、吳永光、吳效閔、何雲峰、何友發、邱崗、余致泉、余嗣貴、辛國治、汪洋、汪運祖、沙風、沈鴻林、宋治民、張午、張英、張政、張峰、張翼、張子珍

張天恕、張少虹、張中如、張水發、張玉華、張加洛、張西鼎、張行忠、張向善、張志勇、張志毅、張伯祥、張英明、張賢良、張宜步、張實傑、張榮森、張柱國、張曉冰、張清化、張強生

張獻奎、張雷平、張德貴、張耀祠、陳雲中、陳興疇、陳克功、陳青山、陳炎清、陳紹昆、陳福章、林毅、林乃清、林勝國、范朝福、范普權、范富山、郁文、羅文、羅平、羅傑、羅元炘

羅文華、國林之、金振鍾、周九銀、周吉一、周慶鳴、周志飛、周時源、周建平、周浣白、鄭國、鄭本炎、宗鳳洲、官俊亭、胡立信、胡賢才、胡尚禮、郝盛旺、南萍、茹夫一、趙峰、趙北源

趙華青、趙復興、趙鶴亭、鍾池、鍾賢文、段士楷、段志清、姜林東、賀明、秦光遠、桂生芳、耿道明、袁意奮、莫春和、聶濟峰、栗彬成、賈乾瑞、顧鴻、夏伯勛、柴書林、柴啟琨、錢春華

徐瑛、徐信、徐文禮、徐立行、徐明德、殷承禎、郭強、郭玉峰、高林、高文智、高占傑、高先貴、塗學忠、塗通今、黃烽、黃萍、曹誠、曹宇光、曹孟朴、龔興業、龔興貴、戚先初、常勇

常仲連、常樹人、康烈功、麻志皓、梁天喜、梁中玉、彭飛、董家龍、蔣潤觀、程坤源、智生元、焦玉山、曾傳芳、曾昭墟、曾鑒修、謝國儀、靳來川、路遐、解長林、慕湘、裴宗澄、廖明

廖步雲、廖昌金、譚天哲、翟毅東、熊夢飛、黎原、黎新民、顏文斌、顏吉連、顏青雲、戴克林、戴克明、戴金川、魏佑鑄、瞿道文、、李如洪、巫金峰、呂展

【參考資料】

人民網-共和國十大開國元帥

人民網-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

G. 張這個姓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張在2007年調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樓主採納!!!!!!

H. 中國有幾個皇帝

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順應歷史潮流,為社會進步發展與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於專制政治的獨裁製、終身制、世襲制、嫡長繼承製、等級特權制以及陰謀爭奪、血腥殺戮等本質特性的制約影響,更多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暴君、昏君,還出現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誕怪癖的皇帝等等,給國家與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更有不少命運悲慘、死於非命的皇帝,給中國歷史蒙上了一層陰森可怖的陰影
一 漢族姓氏
⒈趙氏:20個 1秦朝(嬴姓趙氏):秦始皇 趙政(亦作「趙正」),秦二世 胡亥 2宋朝:宋太祖 趙匡胤,宋太宗 趙炅,宋真宗 趙恆,宋仁宗 趙禎,宋英宗 趙曙,宋神宗 趙頊,宋哲宗 趙煦,宋徽宗 趙佶,宋欽宗 趙桓,宋高宗 趙構,宋孝宗 趙眘,宋光宗 趙敦,宋寧宗 趙擴,宋理宗 趙昀,宋度宗 趙禥,宋恭帝 趙顯,宋端宗 趙昰,趙昺 ⒉李氏:31個 1淮南:李憲 2李堅國:李堅 3唐朝:唐高祖 李淵,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顯,唐殤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肅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適,唐順宗 李誦,唐憲宗 李純,唐穆宗 李恆,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曄,唐哀帝 李柷 4李重福 5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後主 李煜。 6涼:李軌 7李伯國:太初帝 李伯 8李弘芝國:李弘芝 9吳:李子通 ⒊蕭氏:20個 1南齊:高帝 蕭道成,武帝 蕭賾,鬱林王 蕭昭業,海陵王 蕭昭文,明帝 蕭鸞,東昏侯 蕭寶卷,和帝 蕭寶融 2南梁:武帝 蕭衍,臨賀王 蕭正德,簡文帝 蕭綱,豫章王 蕭棟,武陵王 蕭紀,元帝 蕭繹,閔帝 蕭淵明,敬帝 蕭方智 ,蕭庄 3西梁:宣帝 蕭詧,明帝 蕭巋,後主 蕭琮 4梁:蕭銑 ⒋曹氏:5個 曹魏: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睿,魏邵陵厲公 曹芳,高貴鄉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奐。 ⒌張氏:7個 1前涼:張祚 2漢興皇帝 張致 3金山國 張承奉 4--- 張舉 5大楚:張邦昌 6飛龍:張璉 9大西:張獻忠 ⒍楊氏:7個 1隋朝:隋文帝 楊堅,隋煬帝 楊廣,隋恭帝 楊侑,隆帝 楊浩,皇泰帝 楊侗 2南吳:睿帝 楊溥 3大興:楊振龍 ⒎孟氏:2個 後蜀:高祖 孟知祥,後主 孟昶 ⒏郭氏:1個 後周:郭威 ⒐武氏:1個 武周:武曌 ⒑鄭氏:3個 大長和:鄭買嗣,鄭仁旻,鄭仁旻 ⒒劉氏:56個 1西漢:漢高帝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 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廢帝 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93;,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衍,孺子劉嬰。 2玄漢:漢更始帝 劉玄。 3赤眉漢:建世帝 劉盆子 4漢:劉望 5梁漢:劉永 6漢:劉信 7東漢:漢光武帝 劉秀,漢明帝 劉庄,漢章帝 劉炟,漢和帝 劉肇,漢殤帝 劉隆,漢安帝 劉祜,漢少帝 劉懿,漢順帝 劉保,漢沖帝 劉炳,漢質帝 劉纘,漢桓帝 劉志,漢靈帝 劉宏,漢後少帝 劉辯,漢獻帝 劉協。 8蜀漢:漢昭烈帝 劉備,後主 劉禪。 9漢:劉芒盪 10---: 劉元進 11劉黎國:劉黎 12南朝(劉宋):宋武帝 劉裕,少帝 劉義符,宋文帝劉義隆,宋帝 劉劭,孝武帝 劉駿,前廢帝 劉子業,明帝 劉彧,後廢帝 劉昱,順帝 劉凖。 13建平: 建平帝 劉義宣 14義嘉: 義嘉帝 劉子勛 15永漢:劉敬躬 16定楊國:定楊帝 劉武周 17 桀燕:應天帝 劉守光 18神鳳:劉尼(原名丘沈) 19漢:劉子輿(原名王郎) 20漢:劉文伯(原名盧芳) ⒓范氏:1個 范賁國:范賁 ⒔陳氏:9個 1南朝陳:陳高祖 陳霸先,世祖 陳蒨,廢帝 陳伯宗,高宗 陳頊,季帝 陳叔寶 2文佳皇帝 陳碩真 3嶺南天子陳行范 4漢:陳友諒 陳理 ⒕孫氏:4個 孫吳:吳大帝 孫權,吳廢帝 孫亮,吳景帝 孫休,吳末帝 孫晧 ⒖袁氏:2個 1、仲家:袁術 2、洪憲朝:袁世凱 ⒗王氏:1個 新:王莽 ⒘田氏:1個 漢明皇帝 田九成 ⒙柴氏:2個 柴榮 柴宗訓 ⒚王氏:10個: 1太平帝 王始 2前蜀:高祖 王建,後主 王衍 3閩:惠宗 王延鈞,康宗 王昶,景宗 王曦,殷帝 王延政 4明法皇帝 王惠定 ⒛司馬氏:15個 晉朝:武帝 司馬炎,惠帝 司馬衷,懷帝 司馬熾,愍帝 司馬鄴,元帝 司馬睿,明帝 司馬紹,成帝 司馬衍,康帝 司馬岳,穆帝 司馬聃,哀帝 司馬丕,海西公 司馬奕,簡文帝 司馬昱,孝武帝 司馬曜,安帝 司馬德宗,恭帝 司馬德文 21.冉氏:2個 冉魏:平帝冉閔,惠帝冉智 22.馮氏:2個 北燕:馮跋,馮弘 23.柴氏:2個 後周:柴榮 ,柴宗訓 24.朱氏:21個 1後梁:太祖 朱溫,廢帝 朱友珪,末帝 朱瑱 2明朝:太祖 朱元璋,惠帝 朱允炆,成祖 朱棣,仁宗 朱高熾,宣宗 朱瞻基,英宗 朱祁鎮,代宗 朱祁鈺,憲宗 朱見深,孝宗 朱佑樘,武宗 朱厚燳,世宗 朱厚熜,穆宗 朱載垕,神宗 朱翊鈞,光宗 朱常洛,熹宗 朱由校,思宗 朱由檢 3楚: 朱粲 4大秦:朱泚 25.高氏:9個 北齊: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高延宗,高紹義 大乘皇帝:高曇晟
二 少數族漢化姓氏
⒈慕容氏:16個 1前燕:襄公 慕容廆,文明帝 慕容皝,景昭帝 慕容儁,幽帝 慕容暐 2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惠愍帝 慕容寶,昭武帝 慕容盛,惠文帝 慕容熙 3西燕:慕容泓,威帝 慕容沖,慕容覬,慕容望,慕容忠,慕容永 4南燕:獻武帝 慕容德,末主慕容超 ⒉呂氏:4個 後涼:懿武帝 呂光,隱王呂紹,靈帝呂纂,建康公呂隆 ⒊苻氏:8個 前秦:苻洪,苻健,苻生,苻堅,苻宏,苻丕,苻登,苻崇 ⒋姚氏:3個 後秦:武昭帝 姚萇,文桓帝 姚興,末主 姚泓 ⒌元氏(本為拓跋氏):11個 1北魏:孝文帝 元宏,宣武帝 元恪,孝明帝 元詡,幼主 元釗,孝庄帝 元子攸,長廣王 元曄,節閔帝 元恭,安定王 元朗,孝武帝 元修 2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 3西魏:文帝 元寶炬,廢帝 元欽 ⒍宇文氏:7個 1北周:文帝 宇文泰,孝閔帝 宇文覺,明帝 宇文毓,武帝 宇文邕,宣帝 宇文贇,靜帝 宇文衍 2許國:宇文化及 ⒎李氏:22個 1後唐(本為朱邪氏):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閔帝 李從厚,末帝 李從珂 2西夏(黨項羌)::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諒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順,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純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頊,獻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3成漢(巴氐族):武帝 李雄,哀帝 李班,幽公 李期,昭文 李壽,末主 李勢 4大順 (黨項後裔):順中帝 李自成 5於闐:(塞種,尉遲氏):李聖天 李從德 ⒏石氏:10個 1後趙:明帝 石勒,海陽王 石弘,武帝 石虎,義陽王 石世,新興王 石遵,石鑒,石祗 2後晉:高祖 石敬瑭,少帝 石重貴 ⒐劉氏:19個 1漢-前趙(匈奴人):光文帝 劉淵,漢帝 劉和,昭武帝 劉聰,隱帝 劉粲,前趙帝 劉曜。 2齊國(稽胡人): 神嘉帝 劉蠡升 3稽胡國(稽胡人):聖武帝 劉沒鐸 4稽胡:劉苗王 5後漢(沙陀族):高祖 劉知遠,隱皇帝 劉承佑 6北漢(沙陀族):世祖 劉旻,睿宗 劉鈞,少主 劉繼恩(原姓薛),英武帝 劉繼元(原姓何) 7南漢(據說為大食後裔):高祖 劉岩,殤帝 劉玢,中宗 劉晟,後主 劉鋹 8襄國(匈奴人):劉顯 ⒑王氏:1個 鄭國(胡人後裔):王世充 ⒒高氏:2個 1後燕(高句麗後裔):高雲 2大中(白族):高升泰 ⒓楊氏:3個 1仇池( 氐人)楊紹先 2大理國(白族):楊義貞 3大義寧國:楊干貞 ⒔段氏 22個 1趙國(鮮卑):段勤 2大理國:文武帝 段思平,文經帝 段思英,文成帝 段思良,廣茲帝 段思聰,應道帝 段素順,昭明帝 段素英 ,宣肅帝 段素廉 ,秉義帝 段素隆,聖德帝 段素真,天明帝 段素興,興宗孝德帝 段思廉,上德帝 段廉義 ,上明帝 段壽輝 ,保定帝 段正明 ,中宗文安帝 段正淳 ,宣仁帝 段正嚴 ,正康帝 段正興 ,功極帝 段智興 ,亨天帝 段智廉 ,神宗 段智祥 ,孝義帝 段祥興 ,天定賢王 段興智 ⒕趙氏:1個 興源國 趙善政
三 未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
⒈愛新覺羅:12個 清朝: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 ⒉孛兒只斤:15個 元朝:太祖 鐵木真,太宗 窩闊台,定宗 貴由,憲宗 蒙哥,世祖 忽必烈,成宗 鐵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 碩德八剌,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天順帝 阿速吉八,文宗 圖帖睦爾,明宗 和世剌,寧宗 懿璘質班,順帝 妥懽帖睦爾 ⒊乞伏:4個 西秦:宣烈王 乞伏國仁,武元王 乞伏乾歸,文昭王 乞伏熾盤,末主 乞伏慕末 ⒋禿發:3個 南涼:武王 禿發烏孤,康王 禿發利鹿孤,景王 禿發傉檀 ⒌拓跋:15個 代:拓跋猗盧,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 拓跋鬱律,惠帝 拓跋賀傉,煬帝 拓跋紇那,烈帝 拓跋翳槐,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明元帝 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燾,南安王 拓跋余,文成帝 拓跋浚,獻文帝 拓跋弘 西魏:恭帝 拓跋廓 ⒍完顏:10個 金朝:太祖 完顏阿骨打,太宗 完顏晟,熙宗 完顏亶,海陵王 完顏亮 ,世宗 完顏雍,章宗 完顏璟,衛紹王 完顏永濟,宣宗 完顏珣,哀宗 完顏守緒,末帝 完顏承麟 ⒎耶律:13個 遼朝:太祖 耶律阿保機,遼東丹王 耶律倍,太宗 耶律德光,世宗 耶律阮,穆宗 耶律璟,景宗 耶律賢,聖宗 耶律隆緒,興宗 耶律宗真,道宗 耶律洪基,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遼: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魯古 ⒏赫連:3個 夏:赫連勃勃(原名劉屈孑),赫連昌(原名劉昌),赫連定(原名劉定),

I. 全國有多少人叫張源福

全國有多少人叫張源福?全國叫張源福有18個人到22個人,他們能為祖國山區孩子做出了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個張忠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用海南話怎麼說 瀏覽:936
中國六十年代支援越南多少物資 瀏覽:927
為什麼伊朗不能付款 瀏覽:108
義大利和韓國哪個更適合居住 瀏覽:663
出口伊朗需要什麼 瀏覽:553
中國有多少低收入人 瀏覽:827
中國李寧的鞋子一般可以穿多久 瀏覽:122
印尼每月出口鎳礦石多少噸 瀏覽:923
剃刀黨殺了哪個義大利人 瀏覽:212
中國貧民如何翻身 瀏覽:120
義大利藝術服裝哪裡好 瀏覽:393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31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3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7
印尼支持什麼手機卡 瀏覽:663
fica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732
印尼的工作簽證有什麼要求 瀏覽:674
越南人一天消費多少錢 瀏覽:650
伊朗油價漲多少 瀏覽:12
中國哪個省市手機賣得最多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