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
1、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3、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10,000,000瑞典克朗。
2. 正常情況下我國目前應該多少個諾獎獲得者
截至2021年,中國一共有11位諾貝爾獲獎者。中國籍的3個分別是楊振寧、屠呦呦、莫言。華裔有8個,分別為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
3. 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一共有多少位華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1、丁肇中·物理學獎
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2、屠呦呦·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4.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截至2021年,中國一共有11位諾貝爾獲獎者。中國籍的3個分別是楊振寧、屠呦呦、莫言。華裔有8個,分別為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錢永健、高錕。
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台北籍貫;均為中華民國籍。其中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後放棄美國國籍)。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是首位獲科學類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1986年,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1998年,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位圓中文作家諾獎夢。
2008年,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雙國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諾貝爾獎獎項綜述
諾貝爾獎包括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6個獎項,分別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peace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獎金數額可以在兩份工作成果之間平均分配,每份工作成果都應被視為可獲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如果沒有找到足夠重要的工作成果,這筆獎金將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即便如此,仍不能授予該獎項,則應將其金額添加到基金會的資金中。」
5. 從諾貝爾獎創立以來,我國總共有多少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中國近代以來又有多少人曾經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慢慢了解。
1.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獎時為民國國籍,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2.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他和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3.丁肇中:1936年出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在台灣讀完中學和大學,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9.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籍華人(同時擁有英國和美國國籍),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0.莫言:1955年出生於山東高密,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作家。11.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 8. 有哪些中國人(或者外籍華人)在什麼時間獲得了諾貝物理獎各自的獲獎主要成果是什麼
李政道
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
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
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朱棣文
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錕
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英美雙國籍。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成果去網上找下能找到,不過,這些人中沒人有中國國籍,最多也是民國國籍。
7. 中國目前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中國目前有2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莫言和屠呦呦。莫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為青蒿素治療人類瘧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得到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推廣,挽救了全球范圍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為人類治療和控制這一重大寄生蟲類傳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也成為用科學方法促進中醫葯傳承創新並走向世界最輝煌的範例。
8. 中國哪些幾位獲得諾貝將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6
9. 中國哪些幾位獲得諾貝將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6
10. 中國內陸有幾位諾貝獎獲得著
中國內陸至今還沒有諾貝獎獲得者!!!
中國為什麼還沒有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具有科學權威,它經過苛刻的審查,評定過程有十分嚴格的步驟。從將近一個世紀的自然科學獎的獲得者來看,可以說,凡是在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學領域有重大價值的發現、發明和創造,都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可以說,諾貝爾獎反映著某項自然科學發現的水平,標幟著這位科學家的學術地位。
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人數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科技政策、科學精神和科學傳統的綜合反映。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分布,是國家自然科學發達水平的標志。根據美國科學史家普賴斯和日本學者湯淺的研究,英國、德國曾經是科學的中心,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百分比很高。戰後,美國成了世界科學的中心,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人數幾乎佔了整個獲獎數的一半。
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國家,不僅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科技大國,也有一些相對較小的國家,瑞士就得了14項諾貝爾獎,義大利得了11項。人們都說日本人長於移植,缺乏創造,注重實用而對科技前沿缺乏敏感,但日本得到過6項諾貝爾獎。與中國的社會制度很相似的前蘇聯得到過16項諾貝爾獎。一些古老而落後國家,如希臘、埃及、印度、巴基斯坦都得過獎,連南美經濟比較不發達的阿根廷也得到過5項諾貝爾獎。中國人得到過三次諾貝爾獎,他們是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丁肇中,但他們都是以外籍華人的身份獲獎,他們從事的研究是在國外進行的。嚴格地說,在諾貝爾獎的百花園中,中國至今還是一個空白。
是中國的財力不足因而影響了諾貝爾獎金的獲得嗎?不是的。阿根廷、希臘的總體國力,要比我們弱得多。是中國的實驗設備的落後造成了這種零現象嗎?不完全是。至少埃及、巴基斯坦的研究設施是並不怎麼現代化的。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影響了科學前沿的探索嗎?這當然是一個因素。但是,在古老的印度文明的誕生地,不是也有了獲獎者嗎?中國發射了人造衛星,爆炸了原子彈,但是,為什麼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對於這種諾貝爾獎的零現象,其背後除了政治的、社會的、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教育和思維方式的原因。
我們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缺乏創造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歷來強調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生產服務,帶有很大的功利意識。我們非常強調分數,把高分作為優秀學生的標志,放鬆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題海使學生失去了求知的主動性,失去了對科學探索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他在一所軍營式的學校里畢了業,他在一年時間里一直對探索感到壓抑和厭倦。他說過,就是一頭健康的野獸,在不飢餓的時候,還用鞭子強迫它不斷地吞食,也一定會喪失它貪吃的天性。知識的強制式的教育,會窒息探索和創造的動機,創造的嫩芽沒有被這種教育所扼殺,倒反而是一種奇跡。
中國傳統文化中落後的思維方式和心態可能也對我們的科學研究發生著深刻而潛在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是經驗型的思維,先哲們也研究天地,但是,目的卻是觀物比德,把自然倫理化。重視的是知人和做人。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也有很高的成就,在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有貢獻,但是,也有很大的缺陷。希臘人研究科學是為求知而從事學術,而我們則非常講究實用,對事物的機理缺乏深入的探索的興趣。我們造出了趙州橋,造出了故宮,但是沒有建築學體系。愛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到因果關系,中國的聖賢沒有走上這兩步。」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一是中國哲人不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一些發現停留在經驗階段。此外,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八股文幾乎扼殺了讀書人探索自然的全部動機,把他們的思想束縛在幾本舊書上和功名上。雖然,從五四反封建、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是,傳統的思維方式強大而頑固,它以種種人們不易覺察的方式繼續產生著影響。
中國有世界優秀的智慧庫。中國人在美國的許多科學領域中作出了非凡的業績。它理應在科學的前沿領域作出貢獻,中國人應該問鼎諾貝爾獎。我們應該改革我們的教育,改革我們的科研,改革我們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