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物理和世界頂尖差多少

中國物理和世界頂尖差多少

發布時間:2022-09-11 09:53:13

A. 楊振寧的物理水平到底有多牛在世界能排第幾

2000年《自然》雜志評選了人類近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共有20人上榜,其中只有楊振寧是在世的那一位,排名第18位,與他同時登上榜單的都是那些應經沉睡在歷史上的人物,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定諤、波爾等等。我們列舉一下楊振寧所獲得的成就有哪些。

一是楊-密爾斯場。楊振寧最偉大的成就就是驗證“楊-密爾斯場”,把大自然中的四種力場統一了三種(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他的驗證不僅僅是猜想那樣簡單,他是有依據、有證明、有方程、可以驗證的科研成果。

楊振寧絕對是世界級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得到了世界物理學界的認可,後世對於楊振寧的偏見過重,但楊振寧的愛國之心和求學之心不容否認,他是當之無愧的當今物理學第一人,也是當之無愧的推動現代物理學進步的偉大科學家。

B. 中國物理科學在世界上怎麼樣

中國物理學起步較晚,但近些年發展很快,屬於後起之秀,目前中國大陸共有38所科研機構(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研究機構)進入ESI物理學領域;中科大理科和物理排名躋身世界百強;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反衛星武器技術,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等等,不一一列舉。

C. 中國的物理有沒有美國好

我不是專業人士。我用數據說話。
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01年 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人)
發現X 射線
1902年 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P. 塞曼(荷蘭人)
研究磁場對輻射的影響
1903年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人)
發現物質的放射性
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法國人)
從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 J.W.瑞利(英國人)
從事氣體密度的研究並發現氬元素
1905年 P.E.A.雷納爾德(德國人)
從事陰極線的研究
1906年 約瑟夫·約翰·湯姆生(英國人)
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1907年 A.A.邁克爾遜(美國人)
發明了光學干涉儀並且藉助這些儀器進行光譜學和度量學的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法國人)
發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 伽利爾摩·馬可尼(義大利人)、 K . F. 布勞恩(德國人)
開發了無線電通信
O.W.理查森(英國人)
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910年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華(荷蘭人)
從事氣態和液態議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 W.維恩(德國人)
發現熱輻射定律
1912年 N.G.達倫(瑞典人)
發明了可以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節裝置
1913年 H·卡末林—昂內斯(荷蘭人)
從事液體氦的超導研究
1914年 馬克斯·凡·勞厄(德國人)
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人)
藉助X射線,對晶體結構進行分析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C.G.巴克拉(英國人)
發現元素的次級X 輻射的特徵
1918年 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人)
對確立量子理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年 J.斯塔克(德國人)
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1920年 C.E.紀堯姆(瑞士人)
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1921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籍猶太人)
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等
1922年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人)
從事原子結構和原子輻射的研究
1923年 R.A.米利肯
從事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
1924年 K.M.G.西格巴恩(瑞典人)
發現了X 射線中的光譜線
1925年 詹姆斯·弗蘭克、G.赫茲(德國人)
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1926年 J.B.佩蘭(法國人)
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1927年 阿瑟·霍利·康普頓(美國人)
發現康普頓效應(也稱康普頓散射)
C.T.R.威爾遜(英國人)
發明了雲霧室 ,能顯示出電子穿過水蒸氣的徑跡
1928年 O.W 理查森(英國人)
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929年 路易斯·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人)
發現物質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
從事光散方面的研究,發現拉曼效應
1931年 未頒獎
1932年 維爾納·K.海森伯(德國人)
創建了量子力學
1933年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國人)
發現原子理論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頒獎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國人)
發現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奧地利人)
發現宇宙射線;
C.D.安德森(美國人)
發現正電子
1937年 C.J.戴維森(美國人)、G.P.湯姆森(英國人)
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現象
1938年 E.費米(義大利人)
發現中子轟擊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並發現用慢中子實現核反應
1939年 E.O.勞倫斯(美國人)
發明和發展了迴旋加速器並以此取得了有關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 1942年 未頒獎
1943年 O.斯特恩(美國人)
開發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質子磁矩的測量
1944年 I.I.拉比(美國人)
發明了著名氣核磁共振法
1945年 沃爾夫岡·E.泡利(奧地利人)
發現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國人)
發明了超高壓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 E.V.阿普爾頓(英國人)
從事大氣層物理學的研究,特別是發現高空無線電短波電離層(阿普爾頓層)
1948年 P.M.S.布萊克特(英國人)
改進了威爾遜雲霧室方法,並由此導致了在核物理領域和宇宙射線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49年 湯川秀樹(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鮑威爾(英國人)
開發了用以研究核破壞過程的照相乳膠記錄法並發現各種介子
1951年 J.D.科克羅夫特(英國人)、E.T.S.沃爾頓(愛爾蘭人)
通過人工加速的粒子轟擊原子,促使其產生核反應(嬗變)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爾(美國人)
從事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的研究並創立原子核磁力測量法
1953年 F.澤爾尼克(荷蘭人)
發明了相襯顯微鏡
1954年 馬克斯·玻恩
在量子力學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作出貢獻
W. 博特(德國人)
發明了符合計數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應和γ射線
1955年 W.E.拉姆(美國人)
發明了微波技術,進而研究氫原子的精細結構
P.庫什(美國人)
用射頻束技術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論
1956年 W.H.布拉頓、J.巴丁、W.B.肖克利(美國人)
從事半導體研究並發現了晶體管效應
1957年 李政道、楊振寧(美籍華人)
對宇稱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倫科夫、I.E.塔姆、I.M.弗蘭克(俄國人)
發現並解釋了切倫科夫效應
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張伯倫(美國人)
發現反質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國人)
發現氣泡室,取代了威爾遜的雲霧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國人)
利用直線加速器從事高能電子散射研究並發現核子
R.L.穆斯保爾(德國人)
從事γ射線的共振吸收現象研究並發現了穆斯保爾效應
1962年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俄國人)
開創了凝集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理論
1963年 E. P.威格納(美國人)
發現基本粒子的對稱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質子與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邁耶(美國人)、J.H.D.延森(德國人)
從事原子核殼層模型理論的研究
1964年 C.H.湯斯(美國人)、N.G.巴索夫、A.M.普羅霍羅夫(俄國人)
發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並從事量子電子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溫格、R.P.費曼(美國人)
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進行對基本粒子物理學具有深刻影響的基礎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國人)
發現和開發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來,使光束與射頻電磁發生雙共振的雙共振法
1967年 H.A.貝蒂 (美國人)
以核反應理論作出貢獻,特別是發現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爾瓦雷斯(美國人)
通過發展液態氫氣泡和數據分析技術,從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1969年 M.蓋爾曼(美國人)
發現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
1970年 L.內爾(法國人)
從事鐵磁和反鐵磁方面的研究
H.阿爾文(瑞典人)
從事磁流體力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1年 D.加博爾(英國人)
發明並發展了全息攝影法
1972年 J. 巴丁、L. N. 庫柏、J.R.施里弗(美國人)
從理論上解釋了超導現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I.賈埃弗(美國人)
通過實驗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和超導物質
B.D.約瑟夫森(英國人)
發現超導電流通過隧道阻擋層的約瑟夫森效應
1974年 M.賴爾、A.赫威斯(英國人)
從事射電天文學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1975年 A.N. 玻爾、B.R.莫特爾森(丹麥人)、J.雷恩沃特(美國人)
從事原子核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
1976年 B. 里克特(美國人)、丁肇中(美籍華人)
發現很重的中性介子– J /φ粒子
1977年 P.W. 安德林、J.H. 范弗萊克(美國人)、N.F.莫特(英國人)
從事磁性和無序系統電子結構的基礎研究
1978年 P.卡爾察(俄國人)
從事低溫學方面的研究
A.A.彭齊亞斯、R.W.威爾遜(美國人)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79年 謝爾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美國人)、A. 薩拉姆(巴基斯坦)
預言存在弱中性流,並對基本粒子之間的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理論作出貢獻
1980年 J.W.克羅寧、V.L.菲奇(美國人)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宇稱(CP)不守恆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開發出高解析度測量儀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國人)對發展激光光譜學和高解析度電子光譜做出貢獻
1982年 K.G.威爾遜(美國人)
提出與相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
1983年 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國人)
從事星體進化的物理過程的研究
1984年 C.魯比亞(義大利人)、S. 范德梅爾(荷蘭人)
對導致發現弱相互作用的傳遞者場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85年 K. 馮·克里津(德國人)
發現量了霍耳效應並開發了測定物理常數的技術
1986年 E.魯斯卡(德國人)
在電光學領域做了大量基礎研究,開發了第一架電子顯微鏡
G.比尼格(德國人)、H.羅雷爾(瑞士人)
設計並研製了新型電子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7年 J.G.貝德諾爾斯(德國人)、K.A.米勒(瑞士人)
發現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1988年 L.萊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國人)
發現μ子型中微子,從而揭示了輕子的內部結構
1989年 W.保羅(德國人)、H.G.德默爾特、N.F.拉姆齊(美國人)
創造了世界上最准確的時間計測方法——原子鍾,為物理學測量作出傑出貢獻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爾(美國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
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誇克的存在
1991年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人)
從事對液晶、聚合物的理論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國人)
開發了多絲正比計數管
1993年 R.A.赫爾斯、J.H.泰勒(美國人)
發現一對脈沖雙星,為有關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會
1994年 BN.布羅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爾(美國人)
在凝聚態物質的研究中發展了中子散射技術
1995年 M.L.佩爾、F.萊因斯(美國人)
發現了自然界中的亞原子粒子:Υ輕子、中微子
1996年 D. M . 李(美國人)、D.D.奧謝羅夫(美國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國人)
發現在低溫狀態下可以無摩擦流動的氦- 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華人)、W.D.菲利普斯(美國人)、C.科昂–塔努吉(法國人)
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
1998年 勞克林(美國)、斯特默(美國)、崔琦(美籍華人)
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1999年 H.霍夫特(荷蘭)、M.韋爾特曼(荷蘭)
闡明了物理中電鍍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結構.
2000年 阿爾費羅夫(俄羅斯人)、基爾比(美國人)、克雷默(美國人)
因其研究具有開拓性,奠定資訊技術的基礎,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2001年 克特勒(德國)、康奈爾(美國)和維曼(美國)
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 雷蒙德·戴維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爾多·賈科尼(美)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兩個新「窗口」。
2003年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美俄雙重國籍)、維塔利·金茨堡(俄)、安東尼·萊格特(英美雙重國籍)
在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4年 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澤、弗蘭克·維爾澤克(均為美國人)
這三位科學家對誇克的研究使科學更接近於實現它為「所有的事情構建理論」的夢想。
2005年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L·霍爾、哈佛大學的羅伊·J·格勞貝爾,以及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特奧多爾·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進GPS技術
2006年 約翰·馬瑟、喬治·斯穆特(均為美國人)
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2007年 阿爾貝·費爾(法)、彼得·格林貝格爾(德)
先後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前途廣闊的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批實際應用之一」。
2008年 小林誠、益川敏、南部陽一郎 (日)
發現了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中有多少的美國人。卻不見中國人。
個人感覺。不是看輕國人。我們的教育方法不該。近30年內不可能超過美國。
何況那麼多技術人才都外流了。

D. 國外基礎物理研究跟我國有什麼不同

我國的物理學科水平和國外差距是所有學科最小的,其中基礎物理的差距比應用物理要小。這也是國內長期文章主導造成的。基礎物理裡面實驗物理的差距比較大,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實驗需要很多經費來建設實驗裝置,耗時很長,往往一個好的理論物理學家發幾

十篇文章的同時,一個好的實驗物理學家只能夠發一兩篇文章。而國內文章考核是不論實驗還是理論的,因此物理口以前大規模引進的人才大都是做理論物理的,並且理論物理

花錢少,小學校也能做,而實驗物理需要牛校大量的資金支撐,因此,國內招聘理論物理學家的學校遠遠多於招聘實驗物理學家的學校。而在國外,理論物理的組一

般都很小,很多甚至依附在大的實驗組下面,經費更加是捉襟見肘,跟國內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不管是做理論還是實驗物理,高的智商都是需要的。相比實驗物理,理論物理只需要頭腦,中國人的智商比較高,這個趕上來很快,現在理論物理和世界一流有5-10年差距吧,實驗物理由於國家窮和工業水平低,所以差距20-30年。當然,我國預計到2020年的航天水平還比不上1960年的美蘇。可以說基礎物理和世界水平很接近了。

E. 中國在基礎理論物理上和國外有多大差距

理論物理差距幾乎為零,主要是實驗等方面差距大,實驗設備不好,譬如粒子方面中國就北京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外在歐洲有CERN,美國有RHIC,在RHIC 上都出了5個諾貝爾獎了,如果在CERN上的希格斯波色子也被證實的話,那麼諾貝爾獎是必然給了希格斯了。。。
中國現在和國外各方面的差距都不是理論,是技術,說白了就是工藝,別人知道怎麼做,但是我們不知道,那些必須是長時間的工業發展帶來的,比如金屬的加工等。

F. 中國的應用物理學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現在應用物理學應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因為我們的研究發現,很多研究方向理論都是遙遙領先的,處於一個特別優勢以及領先的階段。

G. 中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相差多少年

應用科學5-10年,基礎科學15-20年,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水平落後25-30年關系國防和國家形象及政治的技術世界第一,關系國計民生的技術落後我們能製造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但使用的是英特爾的CPU和Nvidia的圖形加速卡,我們的飛騰CPU只能用於節點控制;但是我們可以基於Linux的內核編程獨立的操作系統。我們在載人航天上取得巨大成就,但未突破空間控制技術;可以對接近地球的月球發射嫦娥,但日本和歐洲在深空及遠地小行星上取得的成就並不突出-日歐印在載人航天上交給美國領導的NASA合作,對載人航天並不投入很多(這是國內一般不說的)。我國核技術水平處於第一陣營,這是我國最領先的技術;高鐵和航空,汽車都處於吸收轉化階段;而在低碳和環境技術上我國投入較早,但產業化不足已被日美歐趕超;醫葯衛生水平是世界科技大國中最落後的,醫學,化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嚴重落後;核物理技術例外,DNA與生物遺傳學例外基礎學科,經濟科學嚴重落後;科技結構性問題1提高科技水平的瓶頸,在於需要科技與文化教育體制改革;發達國家的科技研發主要是民間研究機構與企業進行,政府發揮支持作用;90年代以來,國家進行了科教改革,但教育體制改革,醫療改革和XX是我國三大結構性問題


閱讀全文

與中國物理和世界頂尖差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如何更新外國的游戲 瀏覽:227
伊朗幣怎麼轉到迪拜 瀏覽:621
印尼實木傢具怎麼樣 瀏覽:443
印尼支持什麼手機卡 瀏覽:659
fica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728
印尼的工作簽證有什麼要求 瀏覽:672
越南人一天消費多少錢 瀏覽:648
伊朗油價漲多少 瀏覽:10
中國哪個省市手機賣得最多 瀏覽:249
沙特與伊朗哪個國家大 瀏覽:754
中國移動如何辦理不限流 瀏覽:65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3
義大利面的煮法怎麼做 瀏覽:236
中國人口最多是哪個縣城 瀏覽:536
印尼和尼泊爾金剛我什麼區別 瀏覽:27
伊朗人生氣該怎麼安慰 瀏覽:771
印尼語怎麼說口語 瀏覽:664
印度為什麼生產鴉片 瀏覽:619
美國駐伊朗軍隊有多少 瀏覽:429
哪些中國名人人窮志不窮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