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慕容改姓什麼姓了
慕容改姓慕姓。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嚳的後裔,遠古時有個黃帝後代叫封,他到東北部去建立了鮮卑國,他取姓慕容,是意在遠離中原之地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後來慕容姓的後人,有的地區慕容改姓慕姓。
慕姓分布情況
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二十九位門閥,慕姓遍布全國,美國、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河南許昌大慕庄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譜記載是源於明初山西洪洞縣,安徽渦陽一帶有其後裔近萬人,而且其居住村莊也大都冠有慕字稱謂,陝西吳堡慕家原分布慕姓約幾千人,山東棲霞市慕姓人口也有幾千人,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姓子孫遍布,約有上萬人。
河南溫縣慕庄村及武陟南賈村共有一萬余慕姓族人,家譜世系清晰,是元朝監察御史慕完之孫明初由衛郡遷來的,兩個村裡保存有元朝大學士虞集給慕完撰寫的墓誌銘,清楚表明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後。
⑵ 中國哪個地區姓「慕」的比較多
慕容姓族人與中原的交流,也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頻繁,慕姓人居住中原、江南的也都多見了。關於慕姓的分布情況不全。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姓子孫遍布,約有上千口人,為一大望族。其子孫遍布全國乃至台灣,美國、新加坡等海外等。
現山東莒國古都——莒縣,慕姓較多,近千人,亦有一村——慕家莊,多為慕家子孫。1 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靈井鄉大慕庄村
2 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靈井鄉小慕庄村
3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彭店鄉慕寨
4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鄉東慕村
5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鄉慕村
6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韓陵鄉西慕村
7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鄉慕庄村
8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鄉南賈村
9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小董鄉磨庄(慕)庄村
10 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慕庄
11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王崗鄉慕營村
12 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龍泉鄉慕庄
13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來集鎮宋樓村
14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平陌鄉
15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岳村鄉竹竿園村慕家溝村
16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苟堂鎮土門村
17 河南尉氏縣南曹鄉中榮村
18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關鎮慕李村
19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慕老家
20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慕牌坊
21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慕小庄
22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慕營
23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高公鎮中心慕小庄
24 安徽省巢湖市和縣歷陽鎮白慕村
25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細巷鄉慕岔村
26 甘肅省慶陽環縣市樊家川鄉慕家河
27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樊家川鄉慕家塬村
28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四合院鄉慕油坊
29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臨經鄉慕塔廟村
30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太平鄉慕坪村
31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新集鄉慕家山村
32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新集鄉慕家源村
33 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馬跑泉鎮慕灘村
34 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皂郊鄉慕水溝村
35 山東臨沂莒南縣慕家官莊(現已改為後官莊)
36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城陽鎮慕家莊子村
37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城陽鎮七里墩子
38 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西慕村
39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鎮東慕家村
40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鎮慕家屯
41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王連鎮西慕家村
42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九台鎮慕容店村
43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九台鎮慕容老莊村
44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豐儀鎮慕院夼村
45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蘭高鎮麻院慕家村
46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石良鎮大慕家村
47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石良鎮豐儀店村
48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石良鎮慕院夼村
49 山東省煙台市龍口市文基鎮慕家村
50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觀里鎮慕家泊村
51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觀里鎮慕家店村
52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觀里鎮慕家莊村
53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棲霞鎮慕先庄村
54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商城路街道慕王村
55 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慕儀村
56 陝西省清澗縣郝家也鄉楊小慕家溝
57 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振興慕鄭村
58 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慕新莊村
59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郝家也鄉康小慕家溝村
60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郝家也鄉慕家興庄村
61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郝家也鄉楊小慕家溝村
62 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鎮慕家河村
63 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薛家峁鎮慕家溝村
64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郭家溝鎮鑽天嘴村
65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寇家塬鎮慕家塬村
66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寇家塬鎮慕家塬村
67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宋家川鎮慕家崖
68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宋家川鎮慕家崖村
69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辛家溝鎮慕家下山
70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辛家溝鎮慕家下山村
71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劉千河鄉慕渠村
72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鄉慕渠村
73 陝西吳堡縣薛下村鄉廟岔上村
74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慕坑村
75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後慕村
76 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外的聖慕村
77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可慕村
78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刁坊鎮荷慕村
79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慕姓
80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慕道村
81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三里鎮慕古村
82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龍洲縣
83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喬建鎮慕恭村
84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凌慕村
85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縣蘇圩鎮慕村
86 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仁慕村
87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故城鎮復立村
88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慕義寨村
89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株林鎮慕義畈村
90 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紅岩鎮巷子村
91 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武水鄉慕沖村
92 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水洞底鎮慕長村
93 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水洞底鎮慕農村
94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亨通鎮慕家村
95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亨通鎮慕家屯
96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慕家粉坊村
97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周崗鎮徐慕村
98 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慕府
99 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市陸慕鎮
100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周庄鎮長壽村慕義庄村
101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安鎮鎮曹慕塘
102 江蘇省吳江市桃源鎮銅羅社區嚴慕村
103 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城廂鎮小慕村
104 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百加鎮慕塘
105 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百加鎮慕塘村
106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慕江村
107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慕家溝
108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李家灣慕家垣
109 山西省陽曲縣高村鄉辛庄
110 山西夏縣楊家溝
111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
112 上海市閔行區慕家埝小區
113 上海市閔行區張慕村
114 雲南省廣南縣阿科鄉懂慕村
115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慕詩沖村
116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桑洲鎮慕胡山村
117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三江街道慕塘村
118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諸暨市街亭鎮恆慕村
119 重慶.九龍坡.西彭
120 重慶南坪
121 重慶市江津區享堂鎮慕家堰
122 諸城市九台鎮慕容東村
123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臨湖鎮上坂村陳家塢.
124 江西省鄱陽縣蓮湖鄉慕禮125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九龍鎮菊花山6村2社
⑶ 中國的百家姓中有沒有【幕】這個姓啊
有,排名第506.源於高辛氏,出自帝嚳的後裔慕容氏,屬於復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慕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有個後代叫「封」,他後來遷徙到東北方去建立了鮮卑國,所居地區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一帶地區,取姓為「慕容」,意在遠離中原之地也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即「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之義。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鄂諾氏,亦稱俄嫩氏、鄂內氏、鄂訥氏、斡難氏,為達斡爾族著姓,世居黑龍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慕氏等。
關於慕姓的分布情況:
慕姓遍布全國包括台灣,美國、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河南溫縣慕庄村及武陟南賈村共有一萬余慕姓族人,家譜世系清晰,是元朝監察御史慕完之孫明初由衛郡(今河南省新鄉)遷來的,兩個村裡保存有元朝大學士虞集給慕完撰寫的墓誌銘,清楚表明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後.
河南許昌大慕庄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譜記載是源於明初山西洪洞縣.
陝西吳堡慕家坪分布慕姓約幾千人,
山東棲霞縣慕姓人口也有幾千人.
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姓子孫遍布,約有上千口人。
山東龍口(原來叫黃縣)也有幾個村姓慕的,但不知族上從何地遷此。山東龍口(原黃縣)慕姓主要分布在原豐儀包括慕院夼、大慕家、豐儀爐、西店等村,另外蘭高慕家也以慕姓為主,豐儀慕姓據傳是從棲霞鐵口搬遷過來的,後來修王層水庫西店等村的慕性村民外遷至東江附近的也有一部分。
⑷ 懂歷史,姓氏起源的同學來!
慕(M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嚳的後裔,為慕容氏所改。遠古時,有個黃帝後代叫「封」,他到東北部去建立了鮮卑國。他取姓慕容,是意在遠離中原之地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後來慕容姓的後人,有的地區又簡化為慕姓。
源流二
出自宋代河南開封有慕氏。
源流三
出自遠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於某《百家姓》: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後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為姓,就是幕氏。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幕姓演變為慕姓; 4、慕姓源於晉太子申生(謚號慕君)——出自中國民俗學會編的<<姓氏名號面面觀>>第13章的<姓氏與先人名號的關系>;
源流四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鄂諾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鄂諾氏,亦稱俄嫩氏、鄂內氏、鄂訥氏、斡難氏,為達斡爾族著姓,世居黑龍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慕氏等。
得姓始祖:莫護跋
遷徙
慕姓出自鮮卑族。源流說法是黃帝的後代中曾經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鮮卑國。鮮卑國的公族當中有的姓慕容。後來漸漸簡化為單姓慕,就是現在慕姓的起源。
分布情況
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二十九位門閥。慕姓遍布全國包括台灣,美國、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河南溫縣慕庄村及武陟南賈村共有一萬余慕姓族人,家譜世系清晰,是元朝監察御史慕完之孫明初由衛郡(今河南省新鄉)遷來的,兩個村裡保存有元朝大學士虞集給慕完撰寫的墓誌銘,清楚表明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後.
河南許昌大慕庄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譜記載是源於明初山西洪洞縣.
安徽渦陽一帶有其後裔近萬人,而且其居住村莊也大都冠有「慕」字稱謂。
陝西吳堡慕家原分布慕姓約幾千人,
山東棲霞縣慕姓人口也有幾千人.
隴東平涼、慶陽一帶慕姓子孫遍布,約有上萬人。
山東龍口(原來叫黃縣)也有幾個村姓慕的,但不知族上從何地遷此。山東龍口(原黃縣)慕姓主要分布在原豐儀包括慕院夼、大慕家、豐儀爐、西店等村,另外蘭高鎮麻院慕家也以慕姓為主,據村志所講從雲南搬遷來。豐儀慕姓據傳是從棲霞鐵口搬遷過來的,後來修王層水庫西店等村的慕姓村民外遷至東江附近的也有一部分。
慕容復姓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復姓中排序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據傳中古代部落首領高辛氏的後代居東北夷,三國時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至遼西建國,號鮮卑,在涉歸做單於時自雲:「慕二儀(古指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
在漢桓帝時,鮮卑分而治之,分地中,東,西三區,中部由柯最闕統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為慕容。相傳莫護跋在棘城北建國時,很喜歡北方漢人當時很流行的步搖冠(帶有墜飾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因此戲稱之「步搖」。而由於語音與慕容相似,後即訛傳為慕容。他的後人就將錯就錯,將部落改稱慕容。
西晉時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國,正式以慕容為姓氏。在東晉到十六國時期,燕國曾鼎盛一時,在北方建有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國,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廣泛地流傳。
今江蘇省的蘇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溫縣、開封市、葉縣、許昌市、南陽市鎮平縣、平頂山市、中牟縣,廣東省的廣州市、高要市、新會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高州市、吳川市、信宜市、化州市、電白市、陽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順德市,遼寧省的沈陽市、朝陽市、營口市、丹東市鳳城區,山東省的龍口市、煙台市棲霞縣、榮成市、蓬萊市、莒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龍川縣,甘肅省的慶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吳堡縣、綏德縣,湖南省的邵陽市綏寧縣、瀏陽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鶴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鄲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縣,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貴州省的六枝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烏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陽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慶市的江津縣,北京市,上海市,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⑸ 全國姓「慕容」的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慕容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復姓中排序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據傳中古代部落首領高辛氏的後代居東北夷,三國時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至遼西建國,號鮮卑,在涉歸做單於時自雲:「慕二儀(古指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在漢桓帝時,鮮卑分而治之,分地中,東,西三區,中部由柯最闕統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為慕容。相傳莫護跋在棘城北建國時,很喜歡北方漢人當時很流行的步搖冠(帶有墜飾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因此戲稱之「步搖」。而由於語音與慕容相似,後即訛傳為慕容。他的後人就將錯就錯,將部落改稱慕容。西晉時,慕容氏建立燕國,正式以慕容為姓。而東晉十六國時,燕國曾鼎盛一時,在北方建有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國,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廣泛地流傳。
⑹ 安徽蒙城縣慕姓的來源
系清朝道光年間,平西副帥慕尋芳後人。主要分布於楚村南北數里
⑺ 哪個地方姓慕容的比較多
【慕容】
1、出自漢代,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2、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佔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歷時七十多年。
姓 氏 來 源
姓氏: 慕容 祖籍: 內蒙
祖宗: 高辛氏 郡望: 敦煌郡
分類: 復姓
歷史名人
慕容姓名人,隋朝有大將軍慕容三庄,宋代有檢校太尉慕容廷釗、刑部尚書慕容延超。慕容姓還建立過前燕、後燕、北燕、南燕、西燕政權。
姓氏來源
《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里。
⑻ 慕姓族譜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09
⑼ 百家姓中的「慕容」姓發源地在哪裡啊
姓 氏 來 源
姓氏: 慕容 祖籍: 內蒙
祖宗: 高辛氏 郡望: 敦煌郡
分類: 復姓
歷史名人
慕容姓名人,隋朝有大將軍慕容三庄,宋代有檢校太尉慕容廷釗、刑部尚書慕容延超。慕容姓還建立過前燕、後燕、北燕、南燕、西燕政權。
姓氏來源
《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