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尋白話文<陰符經>,或者通俗好理解的版本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觀能執耳。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迴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專心致志之為執,身體力行之為執,愈久愈力之為執,無過不及之為執,始終如一之為執。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聖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後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見之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惟大聖人觀天道,執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生,故天之殺機一發,則周而復始,而星宿移轉,斗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則剝極而復,龍蛇起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痴。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後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葯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並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後天五行所拘者,非聖人其誰與歸?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復始,循環不已,亘古如是也。
中篇
[編輯本段]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人即見景生情,恣情縱欲,耗散神氣,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盜耳;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大修行人,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之,並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並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氣長存,萬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須要不先不後,不將不迎,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坎來則離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陽復以陰接之,大要不失其時,不錯其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食時則後天之氣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復,萬化俱安,可以延年。時也機也,難言也。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苟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烏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學人,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相,千奇百怪,到老無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為後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後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輪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焉;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以其聖道無形無象焉。如日月雖高,而有度數可推,日則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見;月則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大為陽,小為陰,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大往小來,小往大來,陰陽循環,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陰陽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時辰內,采鴻蒙未判之氣,以為丹母,奪天地虧盈之數,以為命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聖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盜機也,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天下烏得而見,烏得而知?如其能見能知,安能盜之?此其所以為聖,此其所以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賢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後,不肯泄漏圭角,固窮而如無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嘗滋味,自滿自足,又不自重性命,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適以自造罪過,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編輯本段]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善於聽,非善聽也,以目無所見,而神藏於耳,故其聽也聰;聾者善於視,非善視也,以耳無所聞,而氣運於目,故其視也明。即此二者以觀,閉目而耳聰,塞耳而目明,況伏先天之氣,舍假修真,存誠去妄者,何患不能長生乎?清靜經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絕此利之一源,則萬有皆空,諸慮俱息,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誠去妄,朝乾夕惕,晝夜殷勤,十二時中,無有間斷,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蓋師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與人規矩,而不能使人巧;絕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師力焉得而及之?至聖雲: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節妙諦。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門戶。本來真心,空空洞洞,無我無人無物,與太虛同體,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後天肉團之心耳。心不可見,因物而見,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蓋目有所見,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機,實在目也。人能返觀內照,外物無由而受,生死從何而來?古人雲:滅眥可以卻老,此至言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至高而萬物至卑,天與物相遠,似乎無恩於物矣。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天之氣鼓而成雷,噓而成風,迅雷震之而萬物發生,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發生榮旺,萬物皆蠢然無知,出於自然,此無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樂者,萬物難屈,無拘無束,性常有餘;至靜者,萬物難移,無貪無愛,性常廉潔。樂者無心於余而自余,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無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道行於無象,運於無形,為物不貳,其至私與。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奧妙,其一氣流行,禽制萬物乎?禽者,擒也,統攝之謂;制者,造作之謂;言統攝萬物,製造萬物,在乎一氣也。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制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氣流行,循環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氣。上下運用一氣,上為陽,下為陰。陽者,生也,恩也;陰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為根,死以生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裡求生,則長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尋恩,則有恩而無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環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為聖矣。我則謂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見可知,未足為天地之聖。若夫時物之文理,無象無形,乃神運之道,藏之於內者,不可見,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蓋物有時而生,有時而死。當生之時,時生之,不得不生;當死之時,時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時運之,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觀於物之生死有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其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故古來修真上聖,當有作之時,黜聰毀智,韜明養晦,斡天關,回斗柄,采葯物於恍惚杳冥之鄉,行火候於無識無知之地,委志虛無,神明默運,雖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奧妙,或以愚度聖人,彼豈知良賈深藏,若虛而實有,不愚之運用乎?當無為之時,和光同塵,積功修德,極往知來,一叩百應,神通廣大,智慧無邊,而人或以奇期聖人,彼豈知真常應物,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聖人不愚,亦如時物文理之哲,聖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聖。聖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人之慳貪恩愛,如水淵也;酒色財氣,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聖功性命之學,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然靜者動之基,靜極而動,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潤漸入之謂,亦自然之義。惟其浸潤自然,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陰陽勝。動為陽,靜為陰,動極而靜,靜極而動,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推,四時成序,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蓋以自然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者也。惟與天地合德,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製變通,與天地同功用。何則?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無兼該,虛實並應者也。故以言其無,則虛空一氣,無聲無臭,其為道也至靜,靜至於至,雖律歷之氣數,有所不能契。夫律歷能契有形,不能契無形,至靜則無形矣,律歷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則造化不測,包羅一切,其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謂神器。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萬象森羅,八卦相湯,甲子循環,神之伸機,鬼之屈藏,無不盡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者是也。靜道者,無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其始也;有欲以觀其竅者,即觀其母也。非有不能成無,非觀竅難以觀妙。觀妙之道,萬有皆空,無作無為;觀竅之道,陰陽變化,有修有證。聖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觀天道,執天行,從後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陰養陽,以陽化陰,陽健陰順,陰陽混合,由觀竅而至觀妙,由神器而入至靜,由勉強而抵自然,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要知此術非尋常之術,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乃轉璇璣、脫生死之術。昔黃帝修之,而乘龍上天;張葛許修之,而超凡入聖;以至拔宅者八百,飛升者三千,無非由此道而成之。吁!陰符經三百餘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開萬世修真之路,天機大露,後世丹經子書,雖譬喻千般,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有志者若見此經,誠心敬閱,求師一訣,倘能直下承當,大悟大徹,勤而行之,以應八百之讖,有何不可?
㈡ 楚雄實驗中學和天人中學哪個更好
楚雄實驗中學好。
雲南省楚雄實驗中學創建於2014年,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教育體育局批准設置並直接管理的民辦高級中學。 2019年8月,在校師生2800多人。新校區佔地570畝,總投資7億元,分三期推進,一期已經投入使用。
楚雄實驗中學是楚雄州教育局批准設置和直接管理的民辦高級中學。學生招收面向全省,面試入學,合同包保;教師招聘面向全國,以免費師范生和研究生為主,輻射全國名校。
楚雄實驗中學特點
教書育人,永恆的壯懷。我們「用父母之心辦教育,以感恩之心育人才」,要求孩子「先做人,後讀書,再做事」,進行全面質量管理,採取多條腿走路,追求多元的教育質量,確保孩子健康、幸福、快樂地成長。
學校一直在努力探索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後進生圓大學夢的途徑與方法。歷屆高考,出700分、出州文理 狀元、出4個清華5個北大,本科上線率97%,綜合上線率1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楚雄實驗中學
㈢ 請問曲靖二中天人中學怎麼樣
還不錯,從辦學成果來分析,該校多次獲得相關榮譽,從師資方面來說,該校師資力量豐富強大。
1、辦學成果
雲南省楚雄天人中學先後榮獲「中國民辦十大知名品牌學校」、「全國民辦教育先進集體」、「雲南省文明學校」、「全國創新教育示範單位」、「全國青少年道德培養實驗基地」;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布點學校」、「全國特色教育示範單位」、「雲南省平安校園」、「雲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楚雄州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考核先進學校一等獎」等100餘項殊榮。
2、師資力量
深化課程改革,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堅持實行「把青年教師培養成骨幹教師,把骨幹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骨幹培養成學科帶頭人,把黨員學科帶頭人培養成管理幹部」的人才「四培養」機制。
學校簡介
學校各功能館室一應俱全,有會議中心1個,化學、物理實驗室各6個、生物實驗3個,通用技術實驗室1個,音樂室1個、美術室2個、監控中心1個、中心機房3個、計算機教室8間,圖書館、心理健康中心、校史館、榮譽館、檔案館、科技館各1個,教學樓8幢,高標准運動場2個,學生公寓10幢,餐飲中心2幢。其中,學校科技館為楚雄高新區科技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人中學
㈣ 陰陽師到底是動畫片還是什麼最早的起源在哪
《陰陽師》是由網易移動游戲公司開發的一款3D回合制和風RPG手機游戲
陰陽師,起源於中國,廣泛流行於日本,並形成其獨特的日本神道的一部分——「陰陽道」。陰陽師是占卜師,亦或是幻術師。
他們不但懂得觀星宿、相人面,還會測方位、知災異,畫符念咒、施行幻術。對於人們看不見的力量,例如命運、靈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並具有支配這些事物的能力。為了消除天、地、人、鬼間的矛盾,身著狩衣的「陰陽師」們大顯身手。他們借包羅萬象的卦卜和神秘莫測的咒語,驅邪除魔、斬妖滅怪,成為上至皇族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的有力庇護者!不過陰陽師的飯碗可不是好捧的,在爾虞我詐的宮廷中生存,他們必須熟稔一切風雅事,和歌、漢詩、琵琶、笛,還有香道或者茶道,樣樣都要涉獵。此外,還必須有看穿人心的本事及不泄密的職業道德。所以能成為陰陽師的,俱是當時一等一的俊彥之才。
陰陽師在日本曾是風靡一個時代的職業,日本天皇從陰陽師那裡獲得精神上的安寧和社稷上的保障,而日本百姓從陰陽師那裡獲得艱苦生活的安慰。在蒙昧時期,陰陽師是整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日本的陰陽師起源於中國。雖然日本是陰陽師繁盛的代表,而在中國逐漸衰落,日本的陰陽之學真正起源來自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學說是中國古老哲學的分支,它代表了一種一分為二、事事皆兩面、此消彼長、互相牽制的概念,也是被認可的世界萬物得以生成法則。
中國的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奭為主要代表。「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日本的陰陽道的根源在中國,雖說陰陽道是從中國傳入到日本的,但是其實中國並不存在「陰陽道」這樣的名稱。陰陽道」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在日本的史料上,是十世紀的事情。這時的陰陽道己經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等應用,己經與最初中國的陰陽思想有所差別了。總的來說,陰陽道是以古代中國的陰陽五行說做為基礎,結合了天文、歷法、占卜等學科,以天人合一思想為軸心發展而出的、用來預測祥瑞吉凶、咒術、祭祀等等一系列的事務的深奧的精神體系。
衍生文化
陰陽師
《少年陰陽師》安倍昌浩等
《通靈王》麻倉葉王
《東京巴比倫》皇昴流、櫻冢星史郎
《銀魂》結野晴明、巳厘野道滿
《夏目友人帳》名取周一
《遙遠時空中1》安倍泰明
《遙遠時空中2》安倍泰繼
《魍魎之匣》中禪寺秋彥
《奇幻貴公子》林興徐
《月華劍士》一條明
《滑頭鬼之孫》花開院秀元等
《滑頭鬼之孫千年魔京》花開院秀元、花開院龍二、安倍晴明等
《東京暗鴉》土御門夏目、土御門春虎、阿刀冬児等
《家庭教師》朝利雨月
《歡迎來到陰陽屋》安倍晴明
《劍俠情緣網路版叄》源明雅
《雙星之陰陽師》化野紅緒、焰魔堂轆轤等
《不愉快的怪物庵》安倍晴齋、蘆屋花繪
㈤ 天人和雲師哪個學校好
天人好。天人中學曾榮獲「中國民辦十大知名品牌學校」學校師資力量強,教學環境好,而雲師師資力量弱一點,教學環境有點破,所以天人好。
㈥ 佛門法號是如何排列的
佛門法號排列如下:
各大寺院或宗派均有不同的輩份,一般以法名的第一個字作為標記。以少林寺輩份為例,用七十字詩來標記法裔輩份:
每個寺院流派的字輩都不一樣,是各自的祖師定的,不是那個宗的人,是難弄清楚的。另一個是法號,也叫字型大小,比較隨意取的,也是對外公開用的。出家人還可以自己取,就更隨意了。
拓展資料
佛教四大聖地,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而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㈦ 天人師的介紹
佛陀十號之一。因天與人均以佛為師,故稱天人師。梵語sasta dena-manusyanam,又作天人教師。指佛陀善於教導眾生何者應作、不應作,是善、是不善,如果眾生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就能解脫煩惱。1如來廣度一切眾生,無有分別,為何說是「天人」師呢?這是因為人的煩惱較薄,天的智慧較利,二者容易趣向佛道,得度者較多,因此以天、人為代表,稱如來為「天人師」。
㈧ 請問呂頌賢版笑傲江湖第二集中令狐沖首次出場時候的背景音樂叫什麼
名字叫《思過崖》,酷我上有,不過只有這么一小段,感覺並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