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最有才的皇帝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有才的皇帝 要說歷史上最有才皇帝,評判起來當然眾說紛芸。有的皇帝如明熹宗,木工活做得絕對世界一流;有的皇帝如唐明皇,那音樂造詣絕對在全球登峰造極。但要論對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影響,中國歷史上最有才的皇帝我認為應該首推南唐後主李煜。 如果有人竟然不知道他是誰,沒關系,因為還有這首流行歌曲,經常在卡拉OK被人唱起: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的作者就是李煜,這首詞到現在已經流行1000多年了,而且還將繼續流行下去。 李煜是詞作的最高峰,李清照,蘇軾等,也只能說跟他打個平手,李煜實在有才!但如果認為李煜只是詩詞寫得好,那也未免太小看李煜。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創造,李煜至少還有兩件大事值得一提:解決擦屁股問題及發明了纏足。 我經常在思考一個低級趣味的問題:在南唐李煜以前,中國人是如何擦屁股的?或許中國的史學家們真的應該考證一下,不能因為這個問題聽起來不入流就不去考證歷史。 幸好還有一個李煜。《南唐。浮屠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大事:李煜信佛,而且信得一塌糊塗。佛是喜歡干凈的,擦屁股就成了其中一個重大的問題,因為屁股擦不幹凈,總會帶有異味,也會弄臟僧袍。李煜就削竹為片,做出正好與肛門形狀近似的東西,並且磨得十分光滑。每一個竹片,李煜都會親自審看,並且放在自已臉上刮來颳去,看看有沒有毛刺。---禮佛到這種程度,估記歷史上再無來者。史書上都將重點放在李煜如何禮佛上,但不小心透露了李煜這樣一個擦屁股的發明。 這個精巧的擦屁股的發明一直用到元朝。元朝的皇帝沒受過什麼教化,把書撕了擦屁股。書撕得差不多了,就讓工匠製作草紙。中國人終於從此之後站了起來,幸福地用上了草紙。 如果說擦屁股還有些低級趣味,女人三寸金蓮的纏足則讓中國的士大夫們津津樂道樂道了。中國是誰發明了纏足?如果考古學家們不能在南唐以前找到因纏足而小腳變形的屍體(至少目前沒找到),那麼南唐後主李煜就是纏足的發明及推動者了。 據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引<道山新聞>中所記載,南唐後主李煜宮中有位嬪妃窅娘,纖麗善舞,後主「今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纏足文字。 李煜建了一座精美的蓮花台,讓窅娘在上面跳舞,蓮花台並不大,為了讓窅娘在巴掌大的地方更顯婀娜身姿,李煜讓窅娘踮起腳尖,這已經有些類似於當今的芭蕾舞了。但長時間踮起腳尖畢竟需要些功夫,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李煜用長白布將窅娘的腳纏成弓形。沒想到這樣一纏,那效果出奇地好。所有後宮的美女都紛紛模仿,南唐滅亡後,纏足習俗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被士大夫們推廣到全國流行起來。 纏足的流行,慢慢地超出了李煜審美的趣味。南宋時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纏足恰好適應了封建禮教的精神,或為一種束縛女子出門的手段,因而被政府承認並加以大力推廣,不流行才怪。<女兒經>「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道出了纏足審美以外意思。 但無論如何,李煜開創性的功勞是不可磨滅。李煜作為歷史上最有才華的皇帝,文治武功一點都沒留下,但他的才華卻讓後人享用了幾千年並將繼續享用下去。一個職業皇帝,不好好做份內的工作,天天泡在女人堆里,亡國也就是必然的了。難怪他自已都這樣感民慨: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2. 中國歷代皇帝那個最有才能
毛澤東評說歷代帝王:能乾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毛澤東在歷次講話中,時對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所評說。這里輯錄了一些,供讀者一閱: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紂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澤東在閱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之後的談話中,說到商品生產時,順勢發揮:商朝為什麼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1959年2月25日在濟南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毛澤東又說,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2、毛澤東對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秦始皇,有較多的言論,歸納出下面幾條。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毛澤東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 (4)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3、「老粗出人物」——漢高祖劉邦。毛澤東讀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際,對劉邦這樣的開國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澤東看來,劉邦的成功,與他出身下層很有關系。他說: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個評論,顯然與毛澤東一貫主張的卑賤者勝過高貴者有關。他談到卑賤者勝過高貴者的時候,總是與他的另一個觀點聯系在一起的,即人們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敗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很直率的命題:「老粗出人物」。接著發揮:自古以來,能乾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齊、梁、陳,五代梁、唐、晉、漢、周,很有幾個老粗。文的也有幾個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乾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澤東很感興趣的話題。後來他又重申過自己的主張。最能體現劉邦老粗本色而又善於納諫的,大概要算《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里的一段記載了。 4、敗於不肯納諫——楚霸王項羽。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指出:項羽有三個錯誤,如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鴻溝協定,他認真了;建都徐州,那時叫彭城。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在毛澤東看來,崇尚「沽名」,就是項羽主觀上的一個明顯弱點,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 5、「儒學治國」的衰國之君——漢元帝劉奭。1957年4月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及有關領導的談話中強調:歷史上不是提什麼「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會,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毛澤東說: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6、「這個案可以翻」,不能貼他的「大字報」——魏武帝曹操。 7、登基「可謂奇矣」——南朝宋明帝劉彧。 8、「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蕭衍。(1)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離,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致滅亡,不亦宜乎。(2)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 9、其做法「蘊藏大亂」——隋文帝楊堅。 10、自古以來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澤東很欣賞的一代英主。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11、狡猾過於曹操——後梁太祖朱溫。「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12、「生子當如李亞子」——後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趙光義。 14、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報》社負責人談話時,毛澤東批評「書生辦報」說:「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 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出息的。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後主、李後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
3. 中國最有才的皇帝是誰
宋徽宗
獨創「瘦金體」書法 宋徽宗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 《瑞鶴圖》
趙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 趙培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宋徽宗瘦金書的傑作。 但是宋徽宗的書法存在著柔媚輕浮的缺點,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但他首創的瘦金體的獨特的藝術個性,為後人競相仿效。 詩書畫印四結合 趙佶於花鳥畫尤為注意。《宣和畫譜》記錄了他收藏的花鳥畫二千七百八十六件 宋徽宗
,佔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見其偏愛之深。《畫繼》記載趙佶曾寫《筠庄縱鶴圖》。 「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擎露舞風之態,引吭唳天,以極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潔,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閑暇之格,清迥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這種贊譽趙佶花鳥畫精緻、生動傳神的文字記載俯拾皆是。流傳至今題為趙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鳥畫作,則證實了這種記載的真實性。趙佶的花鳥畫,以極其嚴謹的創作態度,既從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對象的生長規律,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 中國傳統花鳥畫向分徐(熙)、黃(筌)兩派,兩派各有長短。黃派長於用色而短於用筆,徐派長於用筆而短於用色。以技術的標准論,徐不及黃的精工艷麗;憑藝術的標准言,黃不及徐的氣韻瀟灑。用筆和設色作為中國傳統花鳥畫技法中兩大極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極端,易生偏向。北宋前期黃派畫風一統畫院,經過一百年的輾轉摹擬而顯得毫無生氣之時,崔白、易元吉奮起改革復興徐熙畫法,黃派暫居下風,但並未退出花鳥畫壇,因而使花鳥畫得以蓬勃發展。至北宋晚期,徐、黃兩派實際上處於並行發展的勢態。憑趙佶深厚的藝術修養,他對徐、黃兩派的技法特點的認識是清醒的。因此,趙佶的花鳥畫是學習吳元瑜而上繼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長。當然他也並非只學一家,而是「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的。如文獻記載那樣,時而承繼徐熙落墨寫生的遺法,時而「專徐熙黃荃父子之美」。顯然,就創作技法而言,徽宗既學吳元瑜、崔白也就是徐熙系統的用筆,又喜黃荃、黃居宷的用色,並力求使兩者達到渾化一體的境界。 徐熙野逸,黃家富貴。徐、黃兩派又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趣味。趙佶作為當朝皇帝,又是極力享受榮華富貴、縱情奢侈的人,對於精工富麗的黃派風格,有他根深蒂固的愛好。同時,他又處在文人畫蔚然興起之後,必定受到時代風氣的熏染。他的周圍又聚集著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貴官宗室如王詵、趙令穰等,又與文人畫的倡導者之一米芾關系頗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裝巧趣」的美學觀,趙佶自然深受影響。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藝術修養更使其審美情趣中透射出濃郁的文人氣質。因此,趙佶既崇尚黃派的富貴,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審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黃兩家的。 歷來關於趙佶的藝術成就,論者都以他的花鳥畫為最高。趙佶藝術的獨創性和對後代的影響力,也主要體現在他的花鳥畫中。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獨特性。經營位置為畫家的總要,所以畫面布置因題材內容繁簡不同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這是人人皆能學習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這需要作者獨出心裁,巧妙安排。趙佶花鳥畫的構圖,時有匠心獨運之作。如《鸜鵒圖》軸,畫幅下面靠左以水墨寫鸜鵒兩只,奮翅相爭糾結在一起,一反一正,羽毛狼藉。上面一隻處於優勢,用利爪抓住對方的胸腹,張嘴怒視;但是下面的一隻並不示弱,依然奮勇掙扎,進行反擊,回首猛啄它的右足。上面靠左一大片空白,僅飄動著幾根羽毛,令人想到這兩只酣戰的鸜鵒,是從高處一直斗下來,並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右下斜出一松枝向右上伸展,上棲另一鸜鵒,作噪鳴狀,撲翼俯看下面兩只正在爭斗的同伴,不知是喝彩還是勸架,又似乎想飛下來參加決斗。焦急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鸜鵒的心理感情,也刻畫得細致入微。槎枒的松枝和瘦硬鋒銳的松針,與糾結在一團的濃墨的鸜鵒相對比,更增強了畫面的動感。雖然畫中所擷取的都是自然寫實的物象,但由於物象意念安排得巧妙和獨特,從而暗示出超出有限時空意象的無限理想化的藝術世界。這是徽宗時期花鳥畫的特有風格,並由此開啟了南宋劉、李、馬、夏在山水畫構圖方面的改革先聲。 第二,寫實技法的獨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外國專家曾把趙佶花鳥畫的寫實技巧稱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因為它給人以「魔術般的誘惑力」(勞倫斯·西克曼: 《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北宋的繪畫理論中以氣韻為高的說法已不少見,但在趙佶時代,嚴格要求形神並舉。「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益州名畫錄》) 。形似以物趣勝,神似以天趣勝,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達到神似。所謂寫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確的形體,還必須富有活潑的精神。趙佶在創作實踐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達到神似的。傳說趙佶畫翎毛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這正是為了由形似達到神似所作的技術性嘗試。如《御鷹圖》, 論其藝術描繪,雙勾謹細,毛羽灑然,形體生動而自然。尤其是鷹眼的神姿,英氣勃發,顯示著一種威猛之氣。而藝術的格調,卻是清新文雅,絕去粗獷率野的情味。盡管雙勾是歷來的表現形式,而這種新穎的畫風,是形神兼備的高妙寫生,已從朴實真誠之趣,變而為精微靈動,與崔白、吳元瑜等顯示了一定的距離了。又如《金英秋禽圖》中的一雙喜鵲,筆畫細致,描繪對象無微不至。以俊放的筆來表達細致的寫生,真可謂神妙之至。花的嫵媚,葉的飄逸,枝的挺勁,草的綽約,石的玲瓏,以及鳥獸的飛鳴跳躍,草蟲的飛翔蠕動,無一不賴其魔術般的寫實技巧款款傳出,而了無遺憾。正如張丑題趙佶的《梅花鸜鵒圖》詩:「梅花鸜鵒宣和筆,十指春風成色絲;五百奇蹤懸掛處,暗香
書畫作品(11張)疏羽共紛披。」所謂「奇蹤」和「色絲」都是形容絕妙之意。這種寫生傳統是中國畫最可寶貴的傳統。其實,蘇軾論證繪畫不在於形似而在於神似的含義,不是不要形似而單講神似,而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礎上抒寫出對象的內在精神。譬如他在《書黃荃畫雀》中寫道:「黃荃畫飛雀,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不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在這里,蘇軾特別強調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研究對象,這與趙佶之鑽研「孔雀升高,必舉左」,態度上又似乎是相近的。 第三,詩、書、畫、印結合的獨特性。趙佶的繪畫尤其是花鳥畫作品上,經常有御制詩題、款識、簽押、印章。詩題一般題在屬於精工富麗一路的畫作上,如《芙蓉錦雞圖》軸,左下角秋菊一叢,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鳥錦雞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戲飛的雙蝶,順著錦雞的目光,導向右邊空白處的詩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鬼管。」全圖開合有序,詩發畫未盡之意,畫因詩更顯圓滿。這首詩題,實際上已巧妙地成了畫面構圖的一部分,從中可以見出趙佶對詩畫合一的大膽嘗試和顯著成就。畫上的題字和簽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體」,秀勁的字體和工麗的畫面,相映成趣。尤其是簽名,喜作花押,據說是「天下一人」的略筆,也有認為是「天水」之意。蓋章多用葫蘆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璽。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於書畫的款識上,始於宋代蘇軾、米芾、趙佶、趙子團
書畫作品節選(20張)等人。元明以後,詩、書、畫、印相結合已成為中國畫的傳統特徵,但在北宋,卻還處於草創時期,趙佶是善開風氣之先的。 顯而易見,趙佶的花鳥畫是當得起後人的倍加贊美的,但是,與這些譽美之詞相悖的,是對他的花鳥畫的懷疑甚至否定。元代湯垕在《畫鑒》中說:「《宣和睿覽集》累至數百及千餘冊,度其萬機之餘,安得暇至於此?要是當時畫院中人,仿效其作,特題印之耳。」意思是說,因為趙佶花鳥畫數量眾多,作為皇帝他是沒那麼多時間作畫的,所以作出以上推測。明代董其昌進一步認為「宣和主人寫生花鳥時出殿上捉刀,雖著瘦金書小璽,真贗相錯,十不一真」(《書畫記》) 。這種妄意的推斷,缺少依據,從畫史研究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近代亦有人根據劉益、富燮兩人曾在政和、宣和年間「供御畫」,推測趙佶所有的作品,都是這兩人的代筆。趙佶的畫跡真贗相雜,這是事實,但因此而否定其繪畫創作,這是極不科學的研究態度。據史料記載,徽宗趙佶經常舉行書畫賞賜活動,這些賞賜給官僚臣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畫院畫家的手筆,這本來就是十分自然,無可厚非的。作為皇帝畫家趙佶,自然不可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從事創作,來供給他必需的用途。翰林圖畫院原屬宮廷服役機構,畫院畫家有義務畫這些應制的作品,所謂「供御畫」的作用正在於此。徽宗在上面題印,只是表示他對官僚臣下的恩賜之意罷了。在歷代畫家中,因應酬關系,而出於代筆的也不少。如《宣和畫譜》所記:「吳元瑜晚年,多取他畫或弟子所摹寫,冒以印章,謬為己筆。」可以肯定,這些「他畫」或弟子摹作,在相當程度上保存了吳元瑜的繪畫樣式。同樣,即使現存徽宗畫跡中有畫院中人手筆,這些作品也是根據徽宗首肯的模式去創作的,從中仍舊可以見出徽宗的繪畫風格和審美趣味,而絕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藝術創作。 美術史家徐邦達在《宋徽宗趙佶親筆與代筆畫的考辨》一文中,將傳世的徽宗畫跡分為粗拙簡朴與精工細麗兩種,認為後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鑒賞標准,應是畫院中人代筆,而簡朴生拙的才是趙佶親筆。徐邦達關於代筆問題的研究顯然比前人深入具體了許多。但是,從繪畫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一個畫家的畫風往往不止一種,有主要的畫風,也有次要的畫風。兩種畫風有時幾乎對立,讓人難以相信是出於一人之手。畫寫生的人有時也畫寫意,畫青綠的人有時也喜歡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與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別。作畫人若一生只畫一種風格的畫,那是畫工,不是畫家。對趙佶畫筆真贗的考辨見仁見智都是屬於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優秀的畫家,總有一種藝術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體貌、不同風格的作品融為一體,聲息相應。謝稚柳在《宋徽宗趙佶全集·序》中對趙佶各種風格的花鳥畫跡的考辨則是較為詳審精到的。首先,謝稚柳根據趙佶各個時期不同風貌的畫筆中前後統一的筆勢特徵,將《竹禽圖》、《柳鴉蘆雁圖》、《御鷹圖》、《金英秋禽圖》、《枇杷山鳥圖》、《四禽圖》、《寫生珍禽圖》、《祥龍石圖》、《瑞鶴圖》、《杏花鸚鵡圖》等定為趙佶真筆。認為這些畫以其精微靈動的寫生和清新文雅的格調表現出趙佶畫筆特有的性格和情意,與畫院畫家在表現形式方面的刻意追隨是判然有別的。其次,以筆勢特徵為主,「那停在芙蓉上的錦雞與並棲在梅枝上的白頭鳥,我們看不出與上列趙佶親筆的筆情墨意,其中含蘊著共同之處,這些只能說是追隨趙佶的格調,是無可逃遁的。」謝稚柳還根據《南宋館閣續錄》把《芙蓉錦雞圖》和《臘梅山禽圖》定為御題畫,「是『三舍』學生的創作,或是每月考試的作品,被趙佶入選了,才在畫上為之題字」。謝稚柳論證考鑒,比前人似更接近事實的真相。趙佶各種風格的花鳥畫跡中雖有贗跡,但他在花鳥畫領域中的創造性成就卻是不容否定的。 總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畫繼》) ,詩詞書畫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尤其是繪畫方面,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能「寓物賦形,隨意以得,筆驅造化,發於毫端,萬物各得全其生理」(《廣川畫跋》) 。正如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建築》一書中所說:「帝位為徽宗的繪畫活動創造了條件,但徽宗的畫並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畫作本身的藝術魅力而流傳後世的。」這是一句十分客觀的公道話。可以說,徽宗趙佶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擁有較高的藝術涵養和繪畫才能,並真正稱得上畫家的皇帝。 藝術主張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 藝術家與政治家本不相干,而藝術家從政當然會出亂子,這是由他們的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品格特微以及處事標准所決定的。藝術家從政是悲劇,這不難理解。讓我們縱觀中國歷史上的但凡卓然藝術大家都是從仕途上碰壁,甚至頭破血流之後,回歸民間,隱逸脫世,脫離喧囂,遠離仕途,方有所作為,才取得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的,屈原、李白、蘇東坡等等,莫不如此。 作為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書畫大家,趙佶的精神寄託全部在詩文書畫方面。他才情俊朗,才華出眾,不幸的是他出身皇室,趙佶是北宋宋神宗的兒子,即宋徽宗。他對政治完全沒有興趣和能力。他在位期間,政治腐敗,窮奢極侈。後來,他傳位給兒子宋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他和宋欽宗都被金兵俘虜,最後客死於異邦。這些都不是我關心的,這里想說的是他在繪畫方面的藝術成就。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他用筆挺秀靈活,舒展自如,充滿祥和的氣氛。他注重寫生,體物入微,以精細逼真著稱,相傳他曾用生漆點畫眼睛,更加生動、栩栩如生,另人驚嘆。趙佶的畫取材於自然寫實的物像,他構思巧妙,著重表現超時空的理想世界。這一特點打開了南宋劉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畫構圖方面的變革之門。他還強調形神並舉的繪畫意念。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一書中曾說,趙佶的畫寫實技巧以「魔術般的寫實主義」給人以非凡的誘惑力。趙佶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創作時,常以詩題、款識、簽押、印章巧妙地組合成畫面的一部分。這成為元、明以後繪畫派傳統特徵。 趙佶在位時,曾廣泛收集歷代文物書畫,並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讓文臣分門別類,著書評論,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這些都對宋代的繪畫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倡導作用。他還增加畫院畫師的俸祿,將畫院列入科舉制度中,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自橫」、「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等詩句為題,考錄畫師,給畫院注入「文人畫」的氣質。許多畫師,如李唐、蘇漢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脫穎而出,樹譽藝壇。皇帝如此鍾愛書畫,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趨之若鶩?北宋書法、宮廷畫在此時發展到極致。 在書法上,趙佶起初學的是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揉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之感,又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如「屈鐵斷金」。特點是筆劃瘦細而有彈性,尾鉤銳利,運筆迅疾。字一般呈長形,張弛有度,有一種秀美雅緻、舒暢灑脫的感覺,而且通篇法度嚴謹,一絲不苟。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涵養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此後盡管學習這種字體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韻的卻寥若晨星,這足以見證趙佶的書法功力。相比之下,趙佶的詩詞顯得較為平庸,尤其是前期詩詞,多為矯情之作,享樂情調十分明顯。但在淪為亡國之君之後,他觸景生情,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讀來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4. 古代哪位皇帝最有才氣
論才華, 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北宋的徽宗趙佶,明朝的宣宗朱瞻基,三位都是中國最有才華的皇帝。但前兩位都是亡國之君。可見治國的能力才是皇帝必備的素質。
5. 大家認為歷史上最有才氣的皇帝是哪個如題 謝謝了
歷史上最有才氣的皇帝是誰?我認為宋朝的宋徽宗趙佶可算之一。趙佶對書畫的嗜好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在宮中專門設立了一個御前書畫所,由著名書畫家米芾等人掌管,裡面收藏了數以千計的珍品,古代的鍾鼎有一萬余件,全部是商周秦漢之物。文房四寶中光端硯就有三千餘枚。他命人將歷代著名書畫家的資料加以整理,編成《宣和書畫譜》,為後世美術史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他還對所藏古代青銅器進行考證、親自編撰了《宣和殿博古圖》。他決心要在繪畫領域雄冠天下,用整整三年時間的工夫臨摹了宮中所藏的37位名家的全部傳世佳作。他的繪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開創了中國花鳥畫的新高度。他自成一體的「瘦金書」,可謂千古一絕。直到現在工筆花鳥畫的落款還都是用「瘦金書」,只是能寫好的不多了。在他的倡導引領下,中國書畫藝術在宋朝空前繁榮,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6. 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有能力
中國歷史上先後存在過數百位封建皇帝,這些皇帝中,有人才華橫溢但是就是不會治國,最終導致國家滅亡,比如宋徽宗。還有的則文韜武略雙全,比如南朝蕭道成。那麼,中國歷史上最有能力的五位皇帝是哪五位?一般認為:
第五:李世民秦始皇在推行郡縣制的條件還不成熟的基礎上,(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在局部恢復了分封制,原因就是當時郡縣制並不具備全面推行的條件)在龐大的秦帝國全境推行郡縣制,並保證了自己在位期間,天下主體太平,這一點,是其他帝王很難做到的,因此,秦始皇的實力堪稱最強。
7. 中國那個皇帝最有才華
以武力計:李世民。他一生從未打過敗仗。
以文采計: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徽宗趙佶。
以魄力計:明成祖朱棣。為什麼:因為他留下訓示:「不稱臣、不割地、不和親、以天子守國門!」
以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計:唯有「祖龍」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所以我個人認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最大。
明朝以後就不要算了:崖山之後無中華!
8. 請問誰是中國最有才氣的皇帝,有理有劇.寫出原因
唐後主
,他是真正的才人,其它的皇帝都只是附庸風雅,顯示自己有才而寫文寫詩,不像李煜,他本就不是為皇位而存在的人,他有著才子的一切,風花雪月,佳人美娟,他的詩碑世人所熟悉,傳唱。他的晚期作品可謂一絕啊。「
」等。有那個皇帝的詩像他的一樣放到課本里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