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遼寧黃溝鈾礦床
庄廷新1吳迪2劉曉東3
(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2)
[摘要]黃溝鈾礦床產於遼河群浪子山組和鉀長花崗岩接觸帶內帶,賦礦圍岩主要是重熔混合岩。本文簡要介紹了該礦床的發現和勘查過程,重點對其地質特徵、主要找礦成果進行闡述,基於新的認識,突破連山關地區原有的沿接觸帶找礦模式,在岩體內部找礦取得了新進展。
[關鍵詞]勘查;重熔混合岩;黃溝鈾礦床
1發現和勘查過程
黃溝鈾礦床位於連山關鈾礦床東南約1km,分布於接觸帶兩側,在距403礦化點南部約500m,256礦點西北約500m的位置。黃溝鈾礦床的發現和勘查過程是在連山關鈾礦床及403、256鈾礦點的找礦勘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1連山關鈾礦床及403、256鈾礦點的發現和勘查過程
連山關地區放射性地質普查工作始於1957年,核工業東北四〇六隊在該區進行了區域放射性地質踏勘。1958年核工業東北四〇六隊遼一隊在該區進行了1∶5萬地面伽馬普查。1959~1964年核工業東北四〇六隊遼二隊在該區進行了礦點揭露工作。
1959~1960年東北四〇六隊遼寧二隊本溪小隊在1∶10000伽馬普查時發現了256礦點,1963年9月四〇六隊直屬隊在伽馬普查時又發現了403異常點,隨後對各異常點進行了地表揭露及鑽硐探勘查。
256礦點施工鑽探7243.5m,坑探2400m,並於1962年填制了1∶2000地形地質圖1km2。鑽硐探工作控制了435m標高以上、走向延長(NW 向)200m左右的地段。
403異常點於1963~1964年進行了800m3 的地表揭露工作,主要以槽探配合剝土,深度約3m,同時填制了0.64km2地形地質圖,並進行了1∶2000愛曼測量及1∶1000的伽馬詳查。
原基建工程兵二五三團(現核工業二四三大隊)普三中隊於1974年進入該區進行普查工作,1975年發現工作區西部的連山關鈾礦床,1976~1979年進行普查、詳查工作。1980年由核工業東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隊進行勘探工作,對礦床技術經濟指標作出了評價,於1989年10月提交了《遼寧省本溪縣連山關鈾礦床勘探報告》。當時在報告提交後,並沒有結束對礦床西南部的勘探工作。連山關鈾礦床從1975年發現至1989年勘探結束,共投入地表鑽探工程53030.17m,坑內鑽探3746.18m,斜井及水平巷道3300.77m[1]。
1988~1991年核工業東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隊在對五道溝鈾礦進行初勘工作時對403、256礦點又進行了部分鑽、硐探施工。但當時仍然認為256礦點的鈾礦化主要展布方向是NW 向,因此在其西部沿接觸帶至403點南部布設了4條NE向勘探線(圖1),其中4號勘探線深部見一個工業礦孔ZK46和兩個礦化孔ZK47、ZK48(圖2),兩側及深部未再控制。至1991年末,256礦點附近共投入鑽探工作量13045m,坑探3756m3,硐室鑽592m;已施工工程均限於350m標高以上。403礦點及其周邊施工鑽探12604m,坑探592m3。
圖1 256~403地區工程分布圖
1—第四系;2—石榴二雲片岩;3—石英岩;4—白雲母石英片岩;5—片麻狀黑雲母花崗岩;6—紅色混合花崗岩;7—白色鹼交代混合花崗岩;8—變輝綠岩;9—偉晶岩;10—實測、推測地質界線;11—實測、推測斷裂;12—坑道口位置;13—20世紀60年代施工鑽孔;14—20世紀90年代施工鑽孔及編號;15—勘探線及編號
圖2 403礦點4號勘探線剖面圖
1—坡積物;2—浪子山組二段雲母片岩;3—浪子山組一段石英岩;4—白色混合花崗岩;5—淺紅色混合花崗岩;6—紅色混合花崗岩;7—地質界線;8—接觸帶;9—漸變地質界線;10—鑽孔及編號;11—工業鈾礦體;12—表外鈾礦體
1.2黃溝鈾礦床發現和勘查過程
20世紀90年代初期,核工業東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隊在403~256地區找礦工作已有一些好的跡象,但受當時對控礦因素認識程度不夠及找礦勘查技術水平所限,找礦工作未能有更大的突破。
隨著連山關鈾礦床礦山開采及資源量核實等工作的開展,新的地質礦化現象不斷發現,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於2006~2008年對黃溝地區開展了生產中的科研工作,對該區鈾礦化的控礦因素又有了新的認識。發現前人對該區的地質找礦工作限於就點論點,雖也發現了礦化與白色混合花崗岩及基底隆起有關,但未能充分認識到韌性剪切活動對鹼交代作用、基底隆起及含礦斷裂的主導控製作用。因此,以前的探礦工程一般均限於地表近接觸帶,很少向SW 向礦體延深方向布設。因此,進一步的普查找礦工作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基於新的認識、新的找礦理論指導,黃溝地區找礦工作逐步有了新的發現。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於2008~2010年對黃溝地區進行了鈾礦普查工作,累計鑽探施工9451.47m,發現了較好的鈾工業礦化。完成的全部27個鑽孔中,發現4個工業孔、5個礦化孔、12個異常孔。普查鑽孔見礦率為33.3%。
2011~2013年繼續對該區開展普查找礦工作,3年累計完成鑽探工作量18222.72m。完成鑽孔34個,其中工業礦孔17個、礦化孔5個、異常孔11個,普查鑽孔見礦率為64.7%。
至此,黃溝鈾礦床被發現。在6年的普查工作之間,找礦認識不斷深化,理論不斷豐富,找礦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在認識上經歷了兩次轉變:一是對礦體形態產狀的認識,鑽探工程部署由2011年的330°勘探線調整為2012年的0°勘探線;二是對礦體存儲空間和賦礦圍岩的認識,由重熔混合岩控礦改為構造裂隙控礦,勘探深度也隨之增加,由之前勘探工作打到紅色花崗岩就終孔調整為綜合判斷終孔標志。
2礦床基本特徵
2.1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條件
工作區位於全國16個重點成礦帶之一的遼東-吉南成礦帶內,東南距遼寧省本溪縣連山關鎮約5km。西距連山關鈾礦床約1km。區內交通方便,東距沈丹線鐵路、公路均約10km,北距本溪市30km,區內有遼連公路及鄉間公路相通。面積約0.5km2(圖3)。
工作區屬於千山山脈中低山區,東高西低。山脈海拔一般為350~550m,相對高差200~300m。地形切割中等。
該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6.27℃,冬季漫長,11月至次年3月為冰凍期。雨季在6~8月,7~8月降雨量最大,年降雨量930mm。
本區人口稠密,采礦業發達,除西部的連山關鈾礦外,鐵礦、硫化鐵礦、大理石礦等比比皆是。居民以農作物生產為主,兼營林業及采礦業。主要農作物為玉米、高粱、大豆。木材以硬雜木為主[2]。
2.2地質特徵
(1)構造
黃溝鈾礦床位於遼東古裂谷北緣連山關短軸穹狀復式背斜的南翼西段[3],該復式背斜軸向NW,核部為新太古代連山關鉀質混合花崗雜岩體,冀部為古元古代遼河群沉積變質岩系所覆。礦床內構造主要有3種:①NW 向大型韌性剪切帶,為主要控礦構造;②NEE向至EW 向次級裂隙,為富鈾礦體定位空間;③NE向斷裂,為晚期構造。
圖3 工作區交通位置圖
1—連山關鈾礦床;2—高速公路;3—國道;4—省道;5—縣道;6—鐵路;7—河流;8—高程點;9—黃溝鈾礦床
(2)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宇鞍山群殘留體及古元古界遼河群[4](圖4)。
鞍山群:呈殘留體賦存於混合花崗雜岩體中,礦區內僅有茨溝組及大峪溝組。
茨溝組:下部為斜長角閃岩,中部為各種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厚層磁鐵石英岩,上部為黑雲變粒岩、石英岩。總厚度大於500m,該組岩石混合岩化強烈。
圖4 連山關地區區域地質簡圖
1—奧陶系灰岩;2—寒武系灰岩;3—震旦系石英岩;4—遼河群沉積變質岩;5—燕山期花崗岩;6—白色混合花崗岩;7—紅色混合花崗岩;8—地質界線;9—不整合界線;10—漸變地質界線;11—斷裂及構造方向;12—韌性剪切帶;13—重熔變形帶;14—鈾礦床、礦點;15—黃溝鈾礦床
大峪溝組:由黑雲變粒岩、黑雲淺粒岩、二雲石英片岩、二雲片麻岩、夾電氣淺粒岩、電氣透閃變粒岩、雲母斜長片麻岩等組成,總厚度大於624m。
茨溝組、大峪溝組總的特點是:下部以角閃質岩石為主,上部以黑雲質岩石為主,並出現片岩、千枚岩及石英岩。原岩建造主要為基性火山岩-沉積建造,向上過渡為酸性火山岩-沉積建造及碎屑泥砂質岩建造,陸源沉積物自下而上增多。本群鈾含量較低,平均為2.42×10-6。經鞍山、呂梁兩期混合岩化作用,鈾局部富集,可形成具有一定工業意義的鈾礦化。
遼河群:區內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於礦區南部及西北部,東北部也有少量出露。本群地層出露完整,韻律明顯,構成一巨大沉積旋迴。礦區內共出露5個岩組。從各組岩石類型看出:①浪子山組為碎屑岩-黏土質岩建造;②里爾峪組為酸性岩-火山岩建造;③高家峪組為黏土質-半黏土質建造及碳酸鹽岩建造;④大石橋組為碳酸鹽岩建造;⑤蓋縣組為碎屑岩建造。總厚度6891~7983m。
本群的鈾含量普遍較低,最高4.5×10-6,最低1.0×10-6,以浪子山組石英岩最高,里爾峪組其次,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最低。
本群內賦存鐵、鈾、釷、稀土、硼、黃鐵礦、磷、菱鐵礦、滑石、石墨等礦產。浪子山組是區內主要含鈾層位。遼河群與鞍山群為角度不合接觸。
(3)岩漿岩
連山關混合花崗雜岩體西起弓長嶺,經連山關至草河城,呈近東西向分布,區內長40km,寬7~10km,面積約320km2,構成弓長嶺下馬塘復背斜的軸部,混合了鞍山群和遼河群浪子山組底部岩層[5]。該混合雜岩體主體由紅色鉀質混合花崗岩組成,其間有少量早期鈉質花崗片麻岩殘留體,並大量分布太古宇鞍山群殘留體,邊部分布有在韌性剪切背景下發生的動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白色重熔混合岩。
1—浪子山組二段石榴二雲片岩;2—浪子山組一段石英岩;3—浪子山組一段白雲母石英片岩;4—重熔混合岩;5—鉀長花崗岩;6—黑雲母花崗片麻岩;7—脆性斷裂;8—地質界線;9—漸變地質界線;10—岩相分界線
白色重熔混合岩分布在紅色混合花崗岩與遼河群浪子山組之間,與圍岩呈和諧的過渡關系。該類岩石的石英含量一般在50%以上,其他成分與紅色混合花崗岩類似,無片麻理,與其他岩石漸變過渡。為連山關鈾礦床的主要賦礦圍岩[6](原勘探報告稱為混合質石英岩)。岩體邊部除形成白色重熔混合岩外,還形成了一套變形程度由弱到強的變形雜岩。該變形雜岩發育於白色混合花崗岩與浪子山組底部石英岩之間,岩性一般為白雲母石英片岩[7,8](糜棱片岩)。一般由岩體向外的順序是片麻狀黑雲母花崗岩—鉀長花崗岩—重熔混合岩(可無)—白雲母石英片岩(糜棱片岩) ( 發育重熔混合岩的地段可缺失)—石英岩—石榴二雲母片岩(圖5)。3種主要岩性的基本特徵見表1。
圖5 接觸帶地質剖面示意圖
表1 連山關混合花崗雜岩體岩石基本特徵
續表
鋯石形態特徵及SHRIM P定年結果表明,連山關岩體形成於2511~2540Ma,同時發現了包裹在年齡為25xxMa左右的新鮮鋯石中的老碎屑鋯石,年齡在2917~3045Ma,說明連山關岩體物源與古太古代地體有相關性[3]。
(4)鈾礦化特徵
黃溝鈾礦床位於連山關礦床東南約1km處,成礦條件與連山關礦床類似。根據鑽孔編錄資料將研究區的鈾礦化按礦化類型分為兩種,分別為構造-重熔混合型鈾礦化和沉積變質型鈾礦化,但後者未發現有工作意義的鈾礦體,其特徵見表2。
表2 黃溝地區鈾礦化特徵
主要富礦體的礦化圍岩為重熔混合岩、碎裂重熔混合岩(原稱混合質石英岩),而向花崗岩內帶的淺紅色、紅色混合花崗岩中礦體逐漸變薄,品位變低至尖滅。
根據野外岩性編錄總結,我們發現黃溝地區的碎裂重熔混合岩和碎裂鉀長花崗岩中鈾礦化的區別主要是賦礦岩石中礦物含量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兩種岩性中石英、長石和以綠泥石和黑雲母為主的泥鐵質膠結物含量的不同,重熔混合岩的綠泥石和石英較鉀長花崗岩多,而長石含量則略低於鉀長花崗岩(圖6,圖7)。兩種岩石的其他礦化特徵則未發現明顯區別。因此,我們認為黃溝地區產於碎裂重熔混合岩中的鈾礦化和產於碎裂鉀長花崗岩中的鈾礦化在成因上是基本相同的,暫不區別對待。
圖6 碎裂重熔混合岩鈾礦心
圖7 碎裂鉀長花崗岩鈾礦心
2.3礦體特徵
礦體分布在東西長約600m、南北寬約400m的范圍內(圖8),標高在10~560m之間,其中大多數礦體集中在120~320m之間,埋深為170~460m(圖9)。最淺的32號小礦體標高為500~560m。資源量最大的17號礦體賦礦標高為26~187m。主要礦體相對集中,利於開采。但礦床向西深部延伸方面與連山關鈾礦床類似,受限於鑽探難度仍未控制封閉。
礦體呈板狀、透鏡狀,走向大多為NE66°~90°(圖10),傾向南、南南西、南南東,傾角20°~65°不等,礦體傾向延長最大327 m,走向長度最長約240m。礦體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到4m,最大視厚度為8.78m。
礦體受大型韌性剪切作用影響,連山關岩體在近接觸帶處局部發生張剪拆離作用,次生脆-韌性斷裂將岩體切割拆離,形成的低壓空間由韌性-半熔融的重熔混合岩充填,富鈾熱液在其內較為脆性的構造帶內富集成礦,礦床中礦體均為隱伏盲礦體,主要賦存於重熔混合岩異常增厚部位以及重熔混合岩和鉀長花崗岩岩性過渡帶的北東向剪切裂隙中,自南東向北西雁行排列。
研究區內圍岩蝕變強烈,熱液活動現象明顯,其中膠狀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和赤鐵礦化與鈾礦化關系密切。赤鐵礦化分為磚紅色和棕褐色兩種類型。磚紅色赤鐵礦化中黑雲母並未完全蝕變成綠泥石,而棕褐色赤鐵礦化鏡下發現大片的綠泥石蝕變,其與鈾礦化的關系顯著,可作為找礦標志。
鈾成礦與構造關系密切,中品位(>0.1%)以上的較富礦石主要產於構造岩中,但這些含礦構造規模均不大,貫通性差,很難在地表被發現。推測這些含礦構造應為韌性剪切活動晚期,在構造層次由深構層轉化至淺構層的過程中,在近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在拉伸褶皺軸部形成的張剪性韌性-脆性斷裂。
圖8 黃溝地區地形地質圖及鑽探工程分布圖
1—第四系殘、坡、沖、洪積物;2—里爾峪組大理岩、透閃大理岩;3—浪子山組四段灰黑色石英雲母片岩及千枚板岩;4—浪子山組三段薄層狀透閃大理岩夾片岩及變火山岩;5—浪子山組二段上層石榴二雲片岩;6—浪子山組二段中上層變粒岩及雲母石英片岩;7—浪子山組二段中下層石榴二雲片岩含石英析離體;8—浪子山組二段下層灰白色石英雲母片岩;9—浪子山組二段未分;10—浪子山組一段石英岩及雲母石英片岩;11—重熔混合岩;12—紅色混合花崗岩;13—變斜長角閃岩;14—韌性剪切斷裂;15—壓性斷裂及傾向;16—扭性斷裂及傾向;17—張性斷裂及傾向;18—性質不明斷裂;19—推測斷裂;20—實測地質界線;21—推測地質界線;22—漸變地質界線;23—高程;24—鑽孔及編號;25—見工業礦孔、礦化及異常鑽孔;26—探槽;27—地層產狀;28—礦點及編號
圖9 黃溝鈾礦床2號勘探線剖面圖
1—石榴二雲母片岩;2—石英岩;3—重熔混合岩;4—鉀長花崗岩;5—工業礦體;6—低品位礦體;7—礦體參數;8—已施工鑽孔及編號;9—已施工鑽孔孔深;10—水雲母化;11—構造破碎帶;12—綠泥石化;13—硅化;14—鉀長石化;15—黃鐵礦化
本區鈾礦化與連山關鈾礦床具相似的特徵,均為與大型韌性剪切作用有關的構造-重熔混合型鈾礦床,鈾礦化系在富鈾花崗岩(提供鈾源)、大型韌性剪切活動(提供成礦動力及熱液運移通道)、動態重熔混合作用(形成富鈾熱液)及晚期脆性裂隙系統的綜合作用下形成。
圖10 黃溝地區160m中段地質平面圖
1—浪子山組3段薄層狀透閃大理岩夾片岩及變火山岩;2—浪子山組一段石英岩及雲母石英片岩;3—重熔混合岩;4—黑雲母花崗片麻岩;5—紅色混合花崗岩;6—韌性剪切斷裂;7—地質界線;8一工業礦孔;9—工業礦體;10—低品位礦體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1)通過6年的普查找礦工作,大致查明了黃溝西部深部存在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鈾礦體群分布,初步查明了工作區的地質構造和蝕變發育特徵,大致控制了礦體的規模、形態、產狀,大致查明了鈾礦化的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等,落實可供詳查的礦產地一處。
2)總結了找礦標志:①近接觸帶處大型韌性剪切帶發育部位;②重熔混合岩增厚變異部位;③NEE走向、EW或NWW向雁形排列的脆性斷裂發育部位;④已發現的鈾礦點、礦化點西部的深部;⑤膠狀黃鐵礦化伴隨棕褐色赤鐵礦化、綠泥石化等蝕變強烈疊加處。
3.2創新點
連山關地區為遼東鈾成礦重點區域,多年來多家地勘單位在此開展了找礦工作,相繼發現了沿接觸帶分布的一系列鈾礦點。黃溝鈾礦床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開展過找礦工作,但是由於當時認識上存在局限,僅在接觸帶找礦且鑽探深度普遍偏淺,在見到紅色混合花崗岩時就停鑽,種種原因導致未能取得突破,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於2006年開始進入黃溝地區工作,經過仔細的野外勘查和室內資料的綜合研究,認為黃溝地區具有很好的鈾成礦前景,到2013年工作了8個年頭,認識不斷提升,理論不斷豐富,進而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並認為黃溝鈾礦床成因屬於構造-重熔混合熱液型。鈾礦化受次級裂隙控制,分布在重熔混合岩異常區的NEE向—EW 向次級裂隙中。新的找礦經驗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為礦體形態產狀受含礦裂隙的控制,不同地段可能有局部變化,鑽探工程部署由2011年的330°勘探線調整為2012年的0°勘探線;二是礦體存儲空間和賦礦圍岩的認識,由重熔混合岩控礦改為構造裂隙控礦,勘探深度也隨之增加,由之前勘探工作打到紅色花崗岩就終孔調整為根據岩性、構造、蝕變綜合判斷終孔標志。該礦床的發現為在連山關地區找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經驗。
4開發利用情況
目前黃溝鈾礦床尚未開發利用,因其距連山關鈾礦床僅1km,如若開發可利用連山關礦山的設備及已有巷道,可節省支出,增加效益。
5結束語
黃溝鈾礦床發現較晚,但意義重大,不僅新增了資源量,延長了礦山壽命,而且新的地質認識有助於連山關地區的找礦工作,以點代面,放眼全區,連山關地區乃至整個連山關岩體有類似成礦特徵的地區還有很多。世界鈾資源總量中,前寒武紀鈾礦佔了非常大的比重,為重要的鈾成礦省。但在我國目前僅在遼東連山關地區發現成礦年齡為前寒武紀,而且具有有利的鈾成礦條件,建議多家地勘單位多交流、溝通,共同為連山關地區鈾礦大基地建設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核工業二四一大隊.遼寧省本溪縣連山關鈾礦床勘探報告[R],1990.
[2]庄廷新,等.遼寧省本溪縣黃溝地區鈾礦普查[R],2010.
[3]庄廷新,等.連山關岩體南緣韌性剪切帶發育特徵及其與鈾礦化的關系[C].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科研報告,2009.
[4]張秋生,等.中國早前寒武紀地質及成礦作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5]郭智添.遼東連山關早前寒武紀鈾礦床地質特徵及成礦模式[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82(S1).
[6]劉漢儒,等.3075礦床富礦段物質成分圍岩蝕變及其與鈾礦化關系[C].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科研報告,1987.
[7]王文廣,等.遼東中部地區區域鈾礦地質特徵及其成礦遠景評價[R],1997.
[8]金念憲,等.連山關岩體南帶鈾礦化特徵與點帶對比[R],1986.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庄廷新,男,1966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核工業二四〇研究所總工程師。198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放射性地質專業,1992年獲長春地質學院構造地質專業碩士學位,長期從事鈾礦地質工作。
❷ 我國什麼地區核能豐富
四川有豐富的鈾礦資源;宜賓核燃料廠是我國惟一的核電站燃料組件生產基地;中國核動力研究院、西南電力設計院等科研單位都位於四川
❸ 中國的鈾都在哪是樂安古城嗎~
是江西撫州相山
相山是樂安跟崇仁的交界,相山是崇仁的,不過礦大部分在樂安!以前相山地帶人煙稀少,崇山峻嶺被茂密的森林覆蓋,地質人員克服種種困難,最後在相山地區的石馬山發現多種鈾次生礦物,找礦人員按發現的異常順序,把它編號為A4—A903。此後,一支地質工作隊迅速組建,並開始在相山地區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探尋鈾礦大會戰。經過幾代地質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最大的火山岩鈾礦——被譽為「中國鈾都」的江西撫州市相山鈾礦從此橫空出世。
❹ 中國最大的鈾礦在哪裡
中國最大的鈾礦在江西省樂安縣公溪鎮的721礦。
721礦,是亞洲最大的鈾礦石開采基地,有鈾都之美稱,解放初期為避免各方勢力之虎視,故以721為代號。
鈾礦有土狀、粉末狀,也有塊狀、鍾乳狀、腎狀等等。有些土狀的鈾礦被稱為鈾黑,而塊狀的則稱為瀝青鈾礦。土狀的鈾礦沒有什麼光澤,塊狀的則具有瀝青光澤。鈾礦石是具有放射性的危險礦物。它們除了可以提取鈾用於核工業外,還可以從中提取到鐳和其他稀土元素。
❺ 鈾礦的中國鈾礦
我國共探明大小鈾礦床(田)200多個,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湖南、廣西,以及新疆、遼寧、雲南、河北、內蒙古、浙江、甘肅等省區。
礦床以中小型為主,其中主要的鈾礦床有:相山鈾礦田、郴縣鈾礦床、下庄鈾礦田、產子坪鈾礦田、青龍鈾礦田、騰沖鈾礦床、桃山鈾礦床、小丘源鈾礦床、黃村鈾礦床、連山關鈾礦床、藍田鈾礦床、若爾蓋鈾礦床、芨嶺鈾礦床、伊犁鈾礦床、白楊河鈾礦床。已經建成和新建的廠礦有:衡陽鈾礦、郴州鈾礦、大浦街鈾礦、上饒鈾礦、撫州鈾礦、樂安鈾礦、翁源鈾礦、衢州鈾礦、瀾河鈾礦、仁化鈾礦、本溪鈾礦、藍田鈾礦、伊犁鈾礦等。 2012年11月4日,國土資源部稱,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義。
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❻ 鈾礦成礦區(帶)劃分
1.2.2.1 成礦區(帶)劃分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鈾礦區調、普查、揭露和勘探工作,西南地區已探明了一批鈾礦床和礦點,發現了大批鈾礦化點和鈾異常點、異常帶,提交和控制了一定數量的鈾資源量。已探明鈾礦床集中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境內,在區域上形成了騰沖、臨滄、川北、若爾蓋和黔中五個鈾礦田,從而奠定了西南地區鈾資源基地的基本格局。
西南地區已探明鈾礦床歸屬於特提斯、秦祁昆和濱太平洋三個成礦域。根據區域鈾成礦特點和控制區域構造單元的級別,鈾礦床、礦點的集中程度,並參照《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徐志剛等,2008),將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較豐富探明鈾資源及較大找礦潛力的成礦地質單元劃為鈾成礦帶;將成礦地質條件有利,由於工作程度低,目前尚未發現鈾礦床,但具有較大找礦潛力的成礦地質單元劃為鈾成礦遠景帶。根據上述劃分原則,可將西南地區劃分為岡底斯-騰沖、三江、川西北、川北、黔中五個鈾成礦帶以及岡底斯、昌都、昌台-稻城和康滇地軸四個鈾成礦遠景帶(表1.2;圖1.5)。
表1.2 西南地區鈾成礦帶劃分一覽表
(據郭寧等,2012,有修改)
1.2.2.2 主要鈾礦成礦區(帶)簡述
(1)岡底斯-騰沖成礦帶——騰沖成礦亞帶
騰沖成礦亞帶位於雲南省怒江以西騰沖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東南部。含礦岩系為新近繫上新統芒棒組陸相碎屑岩建造。成礦帶總體呈南北向展布,長200km,寬30~50km。(圖1.6)。
(2)三江成礦帶——臨滄成礦亞帶
臨滄成礦亞帶位於雲南省鳳慶、臨滄、雙江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喀喇昆侖-三江褶皺系東南部,介於瀾滄江斷裂構造帶與柯街、雙江斷裂構造帶之間的臨滄勐海褶皺束中。含礦岩系為新近系中新統勐旺組陸相碎屑岩及含煤建造。成礦帶總體呈南北向展布,長300km,寬50km(圖1.7)。
圖1.5 西南地區鈾成礦區(帶)劃分示意圖
(據孫澤軒等,2010,有修改)
1—揚子准地台;2—華南褶皺系;3—秦嶺褶皺系;4—巴顏喀拉-松潘褶皺系;5—喀喇昆侖-三江褶皺系;6—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7—喜馬拉雅-雅魯藏布江褶皺系;8—砂岩型鈾礦床/鈾礦點;9—花崗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0—火山岩型鈾礦點;11—碳酸鹽岩型鈾礦點;12—碳硅泥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3—含鈾磷塊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4—變質岩型鈾礦點;15—鹼性岩型鈾礦床/鈾礦點;16—構造域界線;17—一級構造單元界線;18—鈾成礦帶及編號;19—鈾成礦遠景帶及編號
(3)黔中成礦帶
黔中成礦帶位於貴州省修文-翁安-余慶-三穗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揚子准地台上揚子台褶帶,黔北台隆與黔南台陷的接壤部位。成礦帶呈東西向展布,長約240km,寬約120km(圖1.8)。含礦岩系為寒武系、二疊系濱-淺海相含磷碳酸鹽岩建造、碳酸鹽岩建造、含煤建造和晉寧期花崗岩,受斷裂構造帶、硅化破碎帶、構造蝕變帶控制。
(4)四川盆地北緣鈾成礦帶
四川盆地北緣成礦帶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南江、通江、宣漢一帶。大地構造位置位於揚子准地台川北台陷前陸盆地內。含礦岩系為下白堊統蒼溪組陸相碎屑岩建造。成礦帶呈近東西向展布,長約240km,寬40~50km(圖1.9)。
圖1.6 騰沖成礦亞帶鈾礦地質略圖
Kz—新生界;Mz—中生界;Pz—古生界;Pt2Gl—中元古界高黎貢山群;γ—花崗岩。1—地質界線及不整合界線;2—斷裂構造;3—盆地編號(①龍川江盆地;②騰沖盆地;③梁河盆地;④盈江盆地;⑤隴川盆地;⑥瑞麗盆地;⑦遮放盆地;⑧潞西盆地;⑨江東盆地;⑩戶撒盆地);4—砂岩型鈾礦點及編號;5—砂岩型鈾礦床及編號
(5)西秦嶺鈾成礦帶
西秦嶺鈾成礦帶位於四川、甘肅兩省交界的若爾蓋和迭部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甘孜-松潘褶皺系與秦嶺褶皺系的銜接部位。鈾礦床集中分布於西秦嶺褶皺系白龍江復背斜上。含礦岩系為下志留統羊長溝組、塔爾組和拉壠組海相硅灰岩建造。成礦帶呈近東西向展布,長大於100km,寬約5~10km(圖1.10)。
❼ 我國的鈾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謝謝
我國共探明大小鈾礦床200多個,主要分布在江西、廣東、湖南、廣西。以及新疆、遼寧、雲南、河北、內蒙古、浙江、甘肅等省區。
礦床以中小型為主。
❽ 湖南三江口鈾礦床
姜必廣陳旭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湖南衡陽421000)
[摘要]三江口鈾礦床位於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鎮,處於鹿井鈾礦田南部,由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發現並勘查。通過收集大量地面地質調查研究、工程揭露、物化探測量、化學分析和岩礦鑒試等資料,系統總結了工作區地層、岩漿岩、構造、圍岩蝕變以及放射性地球物理場等特徵。梳理了區內構造系統,重新歸並和延擴了F101、F101-1、F23、F205等主成礦構造帶;進一步總結了區內成礦構造的形態、規模、產狀及空間展布和活動期次等特徵;大致查明鈾礦化特徵,區內圍岩蝕變和熱液脈體的種類、期次、規模、分布規律及與鈾礦化的關系;初步查明礦區礦石物質成分和鈾的存在形式。
[關鍵詞]湖南三江口;鈾礦床;地質特徵;資源潛力
礦區位於諸廣山岩體南部。諸廣山岩體處於贛粵湘褶皺區,為萬洋山-諸廣山走滑岩漿帶的重要組成部分[1]。受九峰-大余東西向隆起帶、萬洋-諸廣南北向隆起帶和萬洋山北東向隆起帶的三重控制。北西面為武功諸廣地幔斜坡帶,而岩體中心鈾成礦的主要部位則為幔坡過渡帶[1~2]。這種褶皺區、隆起疊加區、斜坡帶三位一體的區域構造格局,對岩體的形成與演化、構造的發生和發展極為有利,為相伴產生的鈾活化轉移與富集成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發現和勘查過程
三江口鈾礦床是在原中南地勘局、華南地質局等多家地質勘查大隊地質前輩們工作成果基礎之上,被逐步發現並查明的。從發現三江口鈾礦床地表線索,到圈定該鈾礦床,先後施工數千立方米槽探和數十個鑽孔,最終將該地區的九龍江地段提交為可供詳查的普查報告[3]。
1.1本地區的鈾礦地質勘查工作
三江口地區1958年即有核工業原三〇九隊和七〇三航測隊在此進行過鈾礦地質調查,1960年以來,核工業三〇二大隊、三〇四大隊先後進行過礦點檢查和初步揭露評價工作。20世紀年代後期,核工業三〇二大隊在該區工作的隊伍撤回鹿井礦田。20世紀80年代後期,核工業七〇三航測隊又在該區進行了1∶5萬航空伽馬能譜測量。
1988~1989年,華南地質局二九六大隊在工作區南部城口—長江一帶進行了1∶5萬鈾礦區域地質調查。
1998~1995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該區及周邊進行了鈾礦初查和區調。
1991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該區開展了1∶1萬鈾礦普查工作,提交了《湖南省鹿井礦田西南部上禾村—滸松地段鈾礦初查總結報告》。
1992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實施了1∶2000鈾礦詳測工作,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九龍江鈾礦點普查評價報告》。
1994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科研分隊對該區進行了調查研究,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三九」地區鈾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及遠景評價》報告。
1994~1996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對該區開展了1∶5萬鈾礦區調。
2007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和木洞地段開展普查工作,完成1∶1萬地質簡測和伽馬總量測量9.52km2,鑽探工作量705m,槽探1825m3,鈾、鐳分析138項。伽馬總量測量圈定異常點41個(部分為老異常點)、異常帶15條。
2010~2012年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在九龍江地段開展普查工作,完成1∶5000地質修測16.00km2,鑽探工作量18016m,槽探800m3,鈾、鐳、釷分析277項,其他分析115項,並提交了《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鈾礦床普查地質報告》。
1.2發現和勘查過程分析
1.2.1成礦地質背景分析
三江口鈾礦床位於「三九」礦田毗鄰鹿井礦田,與其同處我國華南鈾成礦省南嶺地區。南嶺是我國著名的緯向構造帶之一,基底由加里東運動形成[4],主要為花崗岩體,其上覆岩層被侵蝕後,花崗岩得以出露形成山巒,如騎田嶺、香花嶺等。山體走向或呈北東—南西後,如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或呈正東西向,如大庾嶺;宏觀而言,南嶺地區為東西走向山地。三江口鈾礦床與鹿井礦田在區域上具有類似的地質成礦地質條件和地質環境。從宏觀地域來看,南嶺地區鈾成礦具不連續性,但具有廣泛分布的特徵[5~6] 。在數十年的地質工作中,我國在該地區發現了眾多的鈾礦田、鈾礦床,且地表鈾異常點帶分布十分廣泛。
1.2.2循序漸進的勘查工作
20世紀50年代,地質工作僅僅根據地表異常進行探索性調查揭露,而到了80年代後期,隨著大比例尺(1∶5萬)航空伽馬能譜測量工作的開展,地質找礦重點地段逐漸明朗起來。鹿井礦田外圍重點地段的鈾礦初預查、區調、科研工作逐一展開,結合各種物化探工作綜合成果,具備良好鈾礦化異常的三江口地區就這樣被劃分為重點遠景區,直至三江口鈾礦床的發現。這一過程歷時多年,說明鈾礦田外圍的鈾礦床發現和勘查周期長、難度大,因為各項工作要按部就班,要遵循地質找礦特點和規律進行。這期間需要各時期的地質工作者充分運用該時期發展起來的先進物化探技術,然後運用各種勘查手段去逐步發現、排查、探索、驗證鈾異常、鈾礦化點帶,直到發現並控制鈾礦床。這一鈾礦找礦過程體現了地質找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7]。
2礦床基本特徵
三江口鈾礦床位於九峰岩體的北部,黃竹壟斷裂帶東南側、塘灣斷裂東側。有上堡斷裂、熱水斷裂從北東方向延伸至南西方向通過本區,三江口鈾礦床定位於工作區中近EW向的九龍江斷裂和NE向黃洞口斷裂的夾持區及鄰近地段(圖1)。
圖1 湖南省汝城縣「三九」礦田地質略圖
1—第四系;2—石炭繫上統;3、4—石炭系大塘階中上段;5—石炭系大塘階下段;6—石炭系岩關階;7、8—泥盆系錫礦山組;9—泥盆系棋橋組;10—泥盆系跳馬澗組;11—寒武系中組;12—寒武系下組;13—震旦繫上組;14—震旦系下組;15—木溪頭單元;16—中棚單元;17—高奢單元;18—東嶺單元;19—魚王單元;20—益將單元;21—細粒花崗岩;22—偉晶岩細晶岩;23—地質界線;24—接觸(氣化)式熱力變質帶;25—實測及推測斷層;26—鈾礦床;27—工作區范圍
2.1岩漿岩
區內出露均為九峰岩體(三江口超單元)的花崗岩。九龍江地段地處東嶺單元(J2D)岩體中,且有晚期中棚單元(J3ZP)岩體產出,為工作區主富鈾岩體。在這兩期岩體超動接觸界面附近鈾礦化有富集的趨勢,認為不同期次岩體間的接觸界面對鈾成礦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岩體的自變質作用主要有鹼交代,表現為鉀鈉長石化和單一鈉長石化;後者主要見於中棚單元,主要為白雲母交代黑雲母或交代長石和石英,交代黑雲母後有氧化鐵析出。區內花崗岩大致經歷了3次鹼交代(白雲母化)作用:第一次為155Ma左右,第二次為130Ma左右,第三次為115Ma左右[8],相當於晚侏羅世木洞超單元,三江口超單元的高奢、中棚、木溪頭3個單元岩體晚階段的自變質作用,每一次鹼交代(白雲母化)作用均伴有鈾元素的遷出。
鈾礦床含礦主岩岩性為燕山期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鈾礦帶內岩性主要為碎裂花崗岩、花崗碎裂岩、碎裂岩、構造角礫岩等。
2.2構造
礦區位於諸廣-萬洋復式岩體的中南端,區域熱水斷裂帶的南部,城口礦田菱形格狀構造的北部。本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形態多樣,構造成分復雜,除上述區域性大斷裂外,區內一般斷裂構造按其走向可分為NNE、NE、近EW、NW 向4組,主要斷裂有熱水斷裂(F103)、木洞斷裂、F101斷裂、黃洞口斷裂等。區內次級NE、NNE向斷裂,尤其在九龍江不同級別的三角斷塊中的次級斷裂是有利的含礦斷裂[8]。三江口礦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徵見表1。
2.3圍岩蝕變
鈾礦帶中的赤鐵礦化(鉀長石化)、紫(黑)色螢石化、水(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微粒(膠狀)黃鐵礦化較發育,然而晚期硅化與上述某種或多種蝕變共生卻是最重要的蝕變找礦標志,此外多類型蝕變疊加也較有利於礦化富集。蝕變的強弱與礦化的強弱常具正相關[9],蝕變規模越大,礦化規模一般也相應較大。
2.4物化探異常
三江口礦區有90%以上的異常點帶集中於東嶺單元(J2D)中,發現並圈定的15條異常帶中有13條產於東嶺單元,這都反映了東嶺單元岩體是鈾成礦的有利圍岩。此外伽馬總量場暈的長軸方向主要為北東向,與區內主要的構造形跡基本一致。從前人其他放射性物探成果來看,本區的伽馬能譜和放射性水化學暈,具有場暈規模大、場值高、分布集中、方向性明顯、各種場暈重合性好等特點。這些場暈多沿接觸帶展布,受構造和接觸帶控制。
表1 三江口礦區主要斷裂構造特徵一覽表
2.5礦體地質
2.5.1礦體特徵
本次普查工作圈定工業礦體39個,礦體主要呈脈狀產出在 F101、F23F205、F101-1等含礦斷裂構造中。F101號帶組32個礦段平均厚1.92m,單工程最厚7.23m(ZK07-01),最薄0.44m(ZK08-02);12個礦體平均厚1.71m,礦體最厚3.40m(F101-1-Ⅱ-1號礦體),最薄0.55m(F101-Ⅱ-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66.77%,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相對而言,靠近九龍江斷裂的北段較厚,南段稍薄,反映了不同斷裂交匯部位附近對礦化較為有利。
F23號帶4個礦段平均厚2.58m,單工程最厚4.66m(ZK39-01),最薄0.75m(ZK3101);3個礦體平均厚2.84m,礦體最厚3.65m(F23-Ⅱ-1號礦體),最薄1.27m(F23-Ⅲ-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67.21%,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
F205號帶10個礦段平均厚1.21m,單工程最厚2.87m(ZK79-05),最薄0.72m(ZK79-03);6個礦體平均厚1.14m,礦體最厚1.47m(F205-Ⅲ-1號礦體),最薄0.85m(F205-Ⅰ-1號礦體)。厚度變化系數47.53%,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較為穩定。
F31號帶2個礦段平均厚1.00m,F31-Ⅰ-1號礦體平均厚1.02m;F3-2號帶1個礦段厚0.80m,F3-2-Ⅰ-1號礦體平均厚0.80m。
本區礦化具有上酸下鹼、上氧化下還原特徵,礦體垂直分帶規律[10]和側伏規律明顯,從九龍江地段礦體見礦標高示意圖中展示出礦體具明顯的側伏特徵(圖2),其側伏規律是自北往南礦體埋深變深,側伏角約為300,一般為20°~35°之間。上部礦石為鈾-玉髓-微晶石英型,中部礦石為鈾-螢石型,深部礦石為鈾-方解石-黃鐵礦型。
圖2 九龍江地段礦體見礦標高示意圖
1—礦體露頭出露線及勘探線編號;2—坑道及編號;3—探槽及編號;4—構造及編號;5—工業礦孔及編號;6—
2.5.2礦石特徵及加工技術性能
本區鈾礦石主要為赤鐵礦化花崗碎裂岩型、微晶石英脈型、構造角礫岩型。原生鈾礦物主要為瀝青鈾礦,多以吸附形式存在於花崗碎裂岩中。次生鈾礦見有黃綠色透明片狀鈣鈾雲母、銅鈾雲母等,常見於花崗碎裂岩溶蝕空洞中。礦石共生組合比較簡單,主要金屬礦物為赤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細脈為主,少量玉髓、方解石。
三江口鈾礦床的發現過程中因經費預算未作專門的礦石加工技術性能測試,但鹿井礦田毗鄰「三九」地區,二者的花崗岩型鈾礦具有相同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礦石類型,且加工選冶各技術指標相似。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在對比研究基礎上對三江口鈾礦床礦石加工性能進行評價。
三江口鈾礦床礦石遭受斷裂構造不同程度的破碎。於礦石中發育有含礦熱液脈體及伴隨的蝕變現象,節理裂隙也較為發育,常見脈體充填膠結。在各主含礦斷裂構造及其附近出現的東嶺單元、中棚單元花崗岩,岩石完整緻密,圍岩牢固。
各礦體均賦存在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埋深一般為50~400m。
礦石和圍岩體重差異不大,分別為2.63g/cm3和2.65g/cm3。
岩石硬度一般為5~6級,局部地段因硅化可達8~9級。
鬆散系數為1.48~1.50。
安息角為40°~450。
為研究鈾礦石的工藝性能及其經濟技術指標,核工業二三〇所於1979年3月在牛尾嶺礦床中的KD13-3、KD13-15、KD14-1-1、KD14-2-7等處,用刻槽取樣法,採取水冶試驗樣一個,重164.5kg,鈾含量為0.114%。
礦石岩性主要為硅化、赤鐵礦化碎裂花崗岩及花崗碎裂岩,鈾以細粒或微細粒分布以及呈細脈狀和發絲狀沿裂隙分布的瀝青鈾礦為主。鈾與黃鐵礦化、硅化、紫黑色螢石化、微晶石英脈關系密切,與三江口鈾礦床鈾礦石類型類似。
鈾浸出試驗採用酸法攪拌浸出探索試驗。為了解影響鈾浸出的主要因素,選定硫酸用量6%(占礦重)、二氧化錳用量0.5%(占礦重),浸出溫度50℃,浸出時間3h,粒度0.5mm,礦重100g,液固比1∶1進行攪拌浸出。制漿一次,用pH =1.5的稀硫酸液,攪拌10min,水洗一次,用液固比1∶1的熱水直接在漏鬥上洗滌。試驗結果為:鈾浸出率96.33%,尾渣鈾含量0.0042%,浸出液剩餘酸度10g/L。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普查主要成果
通過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多年地質工作,在三江口礦區九龍江地段施工48個鑽探,其中,工業礦孔30個,礦化孔6個,異常孔11個,無礦孔1個,見礦率98%(圖3),工業礦段累計視厚度102.58m,礦化段累計視厚度52.93m。三江口鈾礦床的特點是礦體數目較多、主礦體規模較大,沿走向延伸較好。鈾礦體標高一般在-200~300m,垂幅超過500m,埋深一般在100~500m,走向長30~150m,傾向延伸20~150m。平均厚度為1.66m,厚度變化系數69.68%;礦化較均勻,平均品位0.142%,品位變化系數147.04%。鈾礦體主要呈脈狀、透鏡狀、網脈狀賦存在近SN 向F101、F101-1、F23, NE向F205等含礦斷裂構造中。
3.2鈾礦普查創新點
1)加強了綜合研究。根據區域成礦規律和已有礦床、礦點、礦化點的詳細研究,確定成礦遠景區和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的找礦靶區,從區域展開部署,達到面中求點的目的。三江口地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鈾礦地質工作,探礦工作是幾上幾下,時間跨度大,很多工程技術人員已經更換了新人,但是過去數十年該地區「只見星星,不見月亮」,找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我們對前期的大量資料進行了整理,包括各種圖件、化驗分析報告、岩礦鑒定報告、物化探成果等,通過已有資料的分析研究對於礦區的礦床和成礦地質體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形成一個空間概念。同時,通過可能符合客觀實際的分析研究,推斷礦體可能的賦存位置,來指導下一步工程部署。
圖3 三江口鈾礦床地質概況示意圖
1—中棚單元細粒(含斑)黑雲母二長花崗岩;2—東嶺單元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3—細粒花崗岩脈;4—實測及推測地質界線;5—斷裂構造編號及產狀;6—探槽及編號;7—工業礦孔及編號;8—礦化孔及編號;9—異常孔及編號;10—無礦孔及編號;11—勘探線及編號
2)重視弱異常。磁法找鐵礦、激電找多金屬礦、化探找貴金屬礦都經歷了從重視找強異常到注意弱異常的類似歷史[11]。在異常篩選中,在該區以往重視強異常和大異常,結果在強異常、「高大全」異常找不到礦,地面也施工了大量的槽探、井探和硐探工程,但找礦效果甚微。本輪工作中我們通過對該區強、大異常區邊部的弱異常和小異常進行分析、研究後進行探索驗證,終於實現了找礦突破。
4開發利用狀況
三江口鈾礦床目前還只完成部分地段的普查工作,礦體均未封邊,有待進一步開展詳查工作。主要礦石類型為硅酸鹽型,礦石物質成分較簡單,礦石中鈾可分別採用酸法浸取,根據同類礦床礦石選冶加工工藝試驗,鈾浸取率高,耗酸量低,尾渣鈾含量低,水冶成本低。
5結束語
5.1有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前期綜合研究分析認為,三江口鈾礦床鈾資源潛力較大,其主要含礦構造南部延伸段尤其是深部含礦潛力較大。目前三江口鈾礦床僅在九龍江地段進行了普查工作,此外在三江口礦區南部的石壁窩—木洞地段,其地表鈾礦化較九龍江地段更好,其鈾礦普查前景更值得期待。
另外,九龍江地段與石壁窩—木洞地段在相同的成礦地質背景影響下,受相同的成礦斷裂構造帶控制,二者的成礦機理、礦體分布特徵、控礦含礦規律是否具有相似性都需要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
5.2勘查開發前景
前已敘及,三江口鈾礦床地處「三九」地區,毗鄰鹿井礦田、城口礦田等著名礦田。礦山建設條件良好,礦石品位富,易采、易選、耗酸量低,具有很好的技術加工性能。如能投資開發利用將會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田應龍,李智龍,全國珍,等.湖南省鈾成礦規律及礦產預測[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09:452-460.
[2]季克儉.熱液礦床研究的重要新進展[J].湖南地質,1991,10(2):115-118.
[3]姜必廣,陳旭,等.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鈾礦區普查報告[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13:42-59.
[4]黃國龍,尹征平,凌洪飛,等.粵北地區302礦床瀝青鈾礦的形成時代、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成因研究[J].礦床地質,2010,29(2):356-357.
[5]梅水泉,姜必廣,等.湖南省汝城縣「三九」地區鈾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及遠景評價[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1994:37-46.
[6]梅水泉.諸廣山中段「三九」地區鈾礦化特徵及成礦機理探討[J].鈾礦地質,1997, 13(2):83-88.
[7]韓吟文,馬振東.地球化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196-197.
[8]梅水泉,周倩,等.湖南省汝城縣三江口地區鈾礦化地質特徵及找礦前景研究[R].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2011:41-43.
[9]張展適,等.諸廣-下庄鈾礦集區成礦過程中水-岩作用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J].地球化學,2005,34(5):483-493.
[10]金景福,倪師軍,胡瑞忠.302 鈾礦床熱液脈的垂直分帶及其成因探討[J].礦床地質,1992,11(3):252-258.
[11]劉鶴峰,馬友誼,等.創新思維與找礦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3-25.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姜必廣,男,1968年生,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任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六大隊總工程師。1991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系岩石學礦物學專業,一直從事地質勘查工作,先後任地勘項目技術員、專業負責、技術負責、項目負責、地礦公司經理、大隊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