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同樣是核能發電,怎麼在美航母上的核電能可以10年完全被利用,而國內核電站卻要一兩年就要更換核燃料,為啥
沒有可比性。軍用的核反應堆功率核電站的小很多,當然是因為體積質量要小很多。為了使用方便,軍用核反應堆一般要求壽命長,以減少頻繁更換核燃料的復雜危險作業,畢竟航母和核潛艇的空間非常有限,更換核燃料非常麻煩。陸地的核反應堆則不同,反正體積質量沒有多少限制,更換核燃料就換么。
⑵ 核電站的設計使用壽命是多久
在30—40年間。
核反應堆的正常運轉壽命在30—40年間。全球目前正在運轉的437座核反應堆中有162座的工作壽命已經超過30年,另有22座的服役期甚至超過了40年,而全球80%的核電站運營時間均已超過20年。
日本政府則打算通過立法將核電站反應堆的壽命限制在40年,以改善核電安全水平,避免核電站因老化而無力應對突發狀況。但該法案還是給核電反應堆「延壽」留有「窗口」。
比照美國,在反應堆投產40年後,允許部分反應堆在確保測試合格前提下繼續運轉20年。在美國現有的上百座反應堆中,66座獲准在「40歲」後繼續運轉。法國工業部長埃里克·貝松曾表示,前總統薩科齊擬將法國核電站使用年限延長至40年以上。
(2)中國的反應堆可以用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國工業部長埃里克·貝松曾表示,延長核電站使用年限更為經濟合算。一方面核電成本較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更低;另一方面,據法國電力公司估計,延長一個現有核反應堆使用年限的成本在6.8—8.6億歐元之間,而新建一個阿海琺最新一代反應堆則需約50億歐元。
歐洲「最老」的核反應堆——英國威爾法1號核反應堆的使用年限比原計劃延長兩年。該反應堆運營商鎂諾克斯合金有限公司(Magnox)表示,建在威爾士的威爾法1號和2號核反應堆已經工作了40年,產生的能量可以讓兩個310兆瓦的渦輪機運轉起來。
⑶ 我國造原子彈用了幾年
我國造原子彈用了幾年
我國造原子彈用了幾年美國7年多
俄羅斯4年多
中國2年8個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根據最近解秘的資料,為了這枚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結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資料,中國在截止80年代初的整個核計劃上(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研製與工業體系建設),投資相當於一個寶鋼規模的鋼鐵廠――據此估計是300億人民幣。
1955年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如果以此計算,十年間平均每年的原子彈發展費用是2.8億。如果是596工程,即中國首枚原子彈研製工程,並於59年作為計算起點,每年的費用是4.7億。如果極端計算,62年正式啟動第一枚原子彈試驗計劃開始,三年間平均每年是9.3億元。
中國用了幾年製造第一顆原子彈奇怪了中國用十年造出原子彈確幾十年造不出發動機
從原子彈到氫彈爆炸法國用了幾年?1960年2月13日第一顆院子彈成功試爆
1968年8月24日第一顆氫彈成功試爆
相隔8年零6個月
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是6年零3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美國花了幾年發明了原子彈看你這么理解了。1940年政府撥款研製,1942年正式啟動「曼哈頓」計劃,1945年成功。
為什麼英國法國造原子彈美國不管中國造原子彈美國就要管中國造原子彈時,美國倒是沒怎麼管。但是一直在唱衰中國的核計劃,甚至說出了中國人不知道怎麼引爆核彈的說法。
美國發射原子彈用了幾架飛機您想知道的是轟炸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吧1945年8月6號三架偵察機和一架B29重型轟炸機組成的編隊對廣島實施了突襲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次日9號由5架B29編隊對長期實施了轟炸代號胖子的原子彈成功爆炸
中國花了幾年時間發明了原子彈中國沒有「發明」過原子彈,是蘇聯援助的。具體用了幾年不好說,我把關鍵的年份列出來: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搞原子彈,赫魯曉夫建議先從培訓幹部、建設小型反應堆做起。
1955年1月20日中蘇簽署《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放射性元素的尋找、鑒定和地質勘查工作的協定書》,大批蘇聯地質專家來華協助尋找鈾礦。
1955年4月27日中蘇簽署《關於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定》,確定蘇聯派遣專家來華設計建造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並無償提供相關科學技術資料,提供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培訓中國技術人員。
1957年5月沃爾比約夫率領十幾位專家來華,到1959年11月離開時培養了4000餘名中國核技術人員。
1957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規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核圖紙資料。
1957年底至整個1958年,蘇聯在原子彈研製方面向中國提供了成套裝置、圖紙核技術資料,派遣大批專家來華,進行工廠選址、設計、裝置安裝、除錯、培訓中方人員掌握操作技能。具體有:鈾礦場、粉碎礦石的水冶廠、提取二氧化鈾製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廠、製造濃縮鈾的核擴散廠、製造原子彈的核武器研製基地(20基地)、核實驗場(21基地)。1958年5月後陸續開工。
1958年9月,蘇聯援建的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建成。
但此時峰迴路轉,中蘇關系出現裂痕,蘇聯將提供給中國的原子彈樣品扣下了。
可是要知道,到此時為止,蘇聯專家已經將原子彈的原理及製造原子彈的六個步驟教給中國技術人員,各種配套設施與工廠也都為中國設計完成並開始建造。蘇聯扣下的原子彈樣品只是合同規定的最後一步:教會中國人員如何在實驗場安裝除錯原子彈。
因此,我國製造出原子彈只是時間問題。只需等待配套工廠建設完成開始運轉,生產出所需的核燃料,即可製造原子彈。
幾年後,1964年,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
若從中國有意製造原子彈時算起,即1954至1964,用了10年。
蘇聯在民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5年簽訂的條約。
蘇聯在軍用原子能方面援助中國是1957年簽訂的條約(《國防新技術協定》)。具體的援助也是1957年開始。這樣算是用了7年。
原子彈炸日本用了幾架飛機你好,很高興為你答題
所以,實際上有六架飛機參加了轟炸,分別是
3架氣象觀測機
預備機TOPSECRET號
搭載小男孩原子彈的艾諾拉·蓋伊號
記錄原子彈威力的科學觀測機
拍攝原子彈爆炸瞬間的攝影觀測機
就是說,包括艾諾拉·蓋伊號在內,一共有6架飛機參加了這次作戰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幾年幾月幾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原子彈幾幾年發明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鈽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鈽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鈽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鈽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援,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⑷ 核反應堆的正常使用壽命是多少年
二代及二代加的反應堆全壽期一般是40年,三代的AP1000是60年的壽期。
⑸ 請問為何核電站經常更換燃料,而航母、核潛艇的核反應堆堆芯的使用壽命可以長達幾十年的呢
核電站因為更注重經濟性和安全性,因此使用濃度較低的核燃料(3%左右)。並且核電站的核燃料並非一次性全部更換,而是逐步替換乏燃料來完成燃料循環周期的。因此看起來核電站經常更換核燃料。船用反應堆由於空間所限,體積較小,而船體結構又決定其核燃料更換極不方便,因此多採用較高濃度的核燃料(一般20%以上),同時使用鈾-鋯合金等形式製作燃料芯材(並非核電站一般使用的氧化鈾等氧化物燃料),並採用其他技術延長堆芯壽命,使得在十數年到數十年的時間內不用更換核燃料。現在新一代的艇用反應堆堆芯壽命可以達到30年,使得整個服役期間不用更換燃料。
採納哦
⑹ 中國核技術獲突破 鈾用量從70年變為3000年
以前鈾的利用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二三左右,所以如何實現循環利用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而現在實現了這一技術,使得原來只能使用70年的量通過循環使用而可以達到3000年。
⑺ 小型化的熱離子核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能用多長時間更換一次
核電站,每年只消耗1.5噸裂變鈾或純鈈,一次換料可以滿功率連續運行一年。
以美國的企業級航母為例為每隔25年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100萬海里。
核潛艇換的就更勤了,一般8到10年就換一次。
而且核燃料也不便宜,換一次就要幾個億。航母是十個億,潛艇大概是4到5個億。好處就是可以長時間的,不用補給。
⑻ 原子能反應堆的我國的原子能反應堆
1981年1月15日,中國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改建成功。這座反應堆是1956年5月開始興建的,兩年後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是當時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反應堆釋放出的熱能可以用來發電,作為輪船、火車、飛機等的動力裝置。利用反應堆可以製造同位素和進行科學研究。中國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的主要用途就是進行科學試驗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做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它的建成是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的標志。這座反應堆的熱功率是7千至1萬千瓦。反應堆經改建後運轉正常,加強功率比改建前提高了50%,最大熱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多,反應堆的輻照空間也增加了2.6倍,仍用低濃度鈾作為燃料。
⑼ 核燃料:世界各國的鈾礦、核燃料到底還能用多少年有無一個准確點的數字乏燃料循環技術是否可行
當今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一般都只燃燒了3%~4%左右,就維持不了額定功率了。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核燃料。關鍵就在於堆後資源的回收利用了,因此隨著技術的發展鈾資源的使用年限還是會變動的,這個沒有辦法測算的。按照現有的技術,全世界的鈾礦大約還可以支持上100年左右,但是說100年的時間里技術都不會進步你相信不。
下面是一段資料,你參考以下吧。
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
中國科學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鈈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將鈈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專家介紹,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和火力發電站要不斷加煤一樣,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的功率時,也需要更換。這些被換下來的核燃料組件,就叫做乏燃料。通俗地說,乏燃料類似於火力發電站中的「煤渣」,但是它又絕對不是「煤渣」,而是「大寶貝」。
因為當今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都只燃燒了3%~4%左右,就維持不了額定功率了。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核燃料。中核集團後處理中試工程總工程師王健表示,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沒燃燒完的核燃料,還有新產生的核燃料提出來。
中國核工業集團總經理孫勤表示,在核燃料工業裡面,我國是極少數幾個能夠形成核燃料循環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