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氏弘農堂最早是那個地方
弘農堂在陝西河南交界處,楊氏家譜上就寫道:系出弘農,派分華陰。春秋時由山西太原遷豆華山角下,後部分又遷至山西、陝西、河南等各地,明初遷居更廣泛,後發展到中國南方以至東南亞等。
② 四知家風牌遍是誰寫的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天下楊氏第一村
華山仙峪是坐落於華山主峰西邊的一條美麗的山峪,公元前514年,楊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楊之難」秘密逃亡到了華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來。為了隱姓埋名,他們便以祖宗封地「楊」為其姓氏,復姓羊舌二字便被他們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中國歷史上的楊姓大族便從這條石峪中命系一脈,繁衍生息以至發展成千古望族。
楊氏家族得華山的護佑而傳宗後,他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是晉室後裔,告別山林後,楊氏家族仿造宮室建造村落。他們給新建的村落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紫微宮。這是一個王霸天下的名字。因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後人習慣稱為「晉公子宮」,即現在被稱為「天下楊氏第一村」的東宮村。因此也有了「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楊姓歸東宮」的說法。
在東宮村,有一塊巨大的牌坊上寫著「漢太尉楊震故里」。牌坊上的小字則是李白的一首詩: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夫子華陰居,開門對玉蓮;何事歷衡霍,雲帆今始還。
東宮村,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來華陰尋根問祖的楊姓同胞,了解楊氏家族的發展史,了解楊氏精英們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艱苦卓絕的生態狀況,激發楊氏族人重鑄輝煌的決心和信心。
楊姓的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三個。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時,曾一度改名為恆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里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
河內郡:楚漢時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楊氏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苞。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雲,古者河北之地,皆謂之河內,自戰國魏始有河內河東之名,而秦漢因以置郡,周禮所謂河內,不止河內郡地也,漢時郡治廢縣,在河南武陟縣西南,晉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陽縣治。
堂號主要有弘農堂、關西堂、四知堂。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市,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雁門關下的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
有關楊氏的典故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於《列子·說符》。
相傳,有一次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他派全家去尋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去找,楊子對此大為不解,感嘆著問,失掉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說,因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們找了一整天回來,楊子問找到沒有,他們都嘆息說沒找到。楊子又感到不解,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們回答說:「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楊子聽後感觸頗深,家裡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子:「羊是不值錢的畜牲,何況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這樣心事重重的?」楊子聽後並沒有回答。可是這些話被站在一旁的楊子的學生聽到了,他感慨地說:「道路因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為經常替別人出主意而往往為此喪失了性命,楊子的不快樂難道還不明白嗎?」
後來,人們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復雜多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會犯錯誤。
◆一衣帶水
「一衣帶水」源於《南史·陳後主紀》。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兩國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國楊堅把持著重兵,於公元581年廢掉了年僅8歲的周靜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隋朝。陳國的陳後主荒淫無度,國勢衰弱。楊堅稱帝後,為了獨霸中國,早就有滅陳之意,只是苦於勢力還不夠強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讓步。但是陳後主卻得寸進尺,企圖吞並隋朝。隋朝的謀士認為陳後主即將作亂,會給百姓帶來災難。隋文帝嘆息道:「我身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陳後主的壓迫,我哪裡能因為隔了一條衣帶那麼寬的長江而不去拯救他們呢?」
公元588年,楊堅派了50萬大軍,由兒子楊廣做統帥攻打陳國,陳國潰不成軍,最後投降了隋朝。從此,東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南北對立局面結束,國家重新得到了統一。
後來,人們用「一衣帶水」比喻兩地之間雖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於都有友好往來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寬的江河只不過像一條衣帶罷了。這個成語現在多用於褒義。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源於《漢書·楊惲傳》。
楊惲是西漢宣帝時期丞相楊敞的兒子,後因告發霍光的子孫謀反有功,升為中郎將,被封為平通侯。楊惲為官清廉,雖然自己很有才幹,但是並不恃才傲物,還喜歡拿出自己的財物幫助別人,對別人的缺點和過失也會毫不留情地去批評,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單於被人刺殺後,便慨嘆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給他擬訂了治國的良策他不採納,結果自己卻喪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時候,任用小人,殘害忠良,最終自取滅亡。如果秦二世能夠親近賢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許還能保持到現在。總而言之,古代和當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
後來太僕戴長樂謂楊惲謀反,其中有一條罪狀就是上面所說的話,謂其藉此表示對當朝皇帝的不滿。漢宣帝看後非常生氣,立刻判決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斬之刑。
後來,人們用「一丘之貉」比喻兩者的品質和行為都是一樣的惡劣,屬於同一類型,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③ 楊姓有多少個堂號
楊姓有以下堂號:
弘農堂、河東堂、東海堂、安陽堂、關西堂、梅溪堂、知本堂、仁本堂、報本堂、培本堂、端本堂、崇本堂、務本堂、敦本堂、敦睦堂、敦彝堂、敦(惇)倫堂、光裕堂、垂裕堂、慶義堂、尚義堂、存義堂、孝義堂、孝思堂、敬思堂、永思堂、序思堂、思樂堂、太和堂、泰和堂、詒經堂。
紹經堂、紹興堂、紹美堂、紹先堂、啟先堂、承桂堂、承澤堂、銜鱣堂、兆鱣堂、鱣慶堂、鱣瑞堂、瑞雀堂、一本堂、一合堂、雙環堂、雙梧堂、三鱣堂、三聯堂、三德堂、三松堂、四知堂、八行堂、世勛堂、世清堂、世德堂、成德堂、紹德堂、崇德堂、樹德堂、如德堂、懷德堂。
清德堂、德新堂、德潤堂、彝敘堂、敘倫堂、亦厚堂、遺厚堂、遺道堂、遺直堂、壽白堂、清白堂、清漁堂、懷清堂、誦清堂、彥清堂、留清堂、留耕堂、留余(餘)堂、慶余(餘)堂、慶義堂、克勤堂、鴻儀堂、鴻山堂、北山堂、見山堂、福山祠、道南堂、賜書堂、新楊堂。
教忠堂、纘緒堂、纘費堂、翼善堂、佑啟堂、文運堂、白雲(雲)祠、懷雲(雲)堂、耕心堂、聚珍堂、溯源堂、肇修堂、應復堂、篤宗堂、謙益堂、柱國堂、味葉堂、著薦(薦)堂、親親堂、親遜堂、椿蔭堂、萼輝堂、榮華堂、華鄂堂、忠武堂、明遠堂、寶儉堂、鹽田堂、同志堂、問安堂等。
楊姓起源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台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④ 劉氏彭城郡有幾個堂號
此外,很多人對於劉備是否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後」持不同意見,甚至有人對於劉備自報的族譜存在嚴重質疑,在此,本文就不進行深度的追根溯源了,更不敢胡亂妄言,有興趣者可以查閱彭城郡劉氏中山堂世系族譜,應該能得到進一步佐證。 劉表、劉璋.
⑤ 請問姓楊的祖先是什麼堂啊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⑥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堂名嗎
九十五個堂名
1、 天水堂(尹、秦姓等) 2、 彭城堂(錢、劉姓等)
3、 隴西堂(李、彭姓等) 4、 潁川堂(鍾、陳、賴姓等)
5、 河南堂(方、邱姓等) 6、 河東堂(呂、聶、薛姓等)
7、 高陽堂(許姓等) 8、 魯國堂(曾姓)
9、 譙國堂(戴姓等) 10、武陵堂(華、龍姓等)
11、東海堂(何、徐姓等) 12、范陽堂(盧、鄒姓等)
13、江夏堂(黃、喻姓等) 14、滎陽堂(潘、鄭姓等)
15、京兆堂(宋、舒、康姓等) 16、汝南堂(藍、周姓等)
17、扶風堂(馬、萬姓等) 18、延陵堂(吳姓)
19、太原堂(王、霍姓等) 20、吳興堂(沈、施姓等)
21、南陽堂(韓、鄧姓等) 22、弘農堂(楊姓)
23、清河堂(張、傅姓等) 24、濟陽堂(陶、蔡姓等)
25、河間堂(凌、章姓等) 26、高平堂(范姓)
27、豫章堂(羅、湛姓等) 28、安定堂(胡、梁、伍姓等)
29、下坯堂(余姓) 30、蘭陵堂(蕭姓)
31、博陵堂(邵、崔姓等) 32、西河堂(毛姓)
33、晉陽堂(唐姓) 34、馮翊堂(吉姓)
35、上谷堂(侯姓) 36、江陵堂(熊姓)
37、內黃堂(駱姓) 38、渤海堂(高姓等)
39、會稽堂(夏姓等) 40、紫荊堂(田姓)
41、上黨堂(樊姓) 42、平陽堂(巫、饒姓等)
43、琅琊堂(申、諸姓等) 44、武威堂(廖姓等)
45、鹽官堂(翁姓) 46、惇典堂(秦姓)
47、陳留堂(伊姓) 48、頓丘堂(葛、司姓等)
49、武城堂(曾、索姓等) 50、平盧堂(邰姓)
51、廣平堂(游、貢姓等) 52、新蔡堂(酈姓)
53、梨陽堂(桑姓) 54、敦煌堂(幕姓)
55、東陽堂(習姓) 56、新安堂(古姓)
57、魯國堂(曾、顏姓等) 58、三省堂(曾姓)
59、臨海堂(戈姓) 60、梨陽堂(都姓)
61、丹陽堂(廣姓) 62、巨鹿堂(魏姓等)
63、山陽堂(養姓) 64、祟賢堂(秦姓)
65、三槐堂(王姓) 66、聖裔堂(孔姓)
67、至德堂(吳姓) 68、汾陽堂(郭姓)
69、詩禮堂(孔姓) 70、淮陽堂(江、彭姓等)
71、沛國堂(朱姓) 72、河內堂(練姓)
73、廬江堂(何姓) 74、百忍堂(張姓)
75、金鑒堂(張姓) 76、中山堂(郎、劉姓等)
77、長沙堂(劉姓) 78、德星堂(陳姓)
79、四知堂(楊姓) 80、棲霞堂(楊姓)
81、讓德堂(吳姓) 82、三高堂(何姓)
83、儒雅堂(何姓) 84、陳郡堂(謝姓)
85、會稽堂(夏、謝姓等) 86、東山堂(謝姓)
87、寶樹堂(謝姓) 88、注禮堂(戴姓)
89、六桂堂(方姓等) 90、香山堂(白姓)
91、始平堂(馮姓) 92、樂安堂(蔣姓)
93、千乘堂(倪姓) 94、平原堂(常姓)
95、雁門堂(童、田姓)
註:1、絕大部分堂名是古代地名。
2、有幾個姓同堂名的,也有一個姓幾個堂名的。
⑦ 楊姓氏是什麼堂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郡望堂號
郡望
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
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⑧ 譚氏的由來
姓氏
Tán:
譚氏,發源於山東,卻長久以來稱盛於湖南及其四周各地,聲譽響亮,備受尊敬。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另一說出自嬴姓,即黃帝之後皋陶有子伯益,為嬴姓。周朝時,伯益之後被封於譚國。公元前684年,譚為齊國所滅,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此說最為普遍,已為古史和民間譚氏家譜所佐證。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
4、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分布於湖北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
二、 遷徙分布
譚氏起源於山東。
先秦時期,譚姓主要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
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
唐、宋時期,譚姓第一大省為湖南。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明、清以來仍以湖南為中心,形成了湘粵川贛鄂譚姓大聚集區。北方則形成了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中心的譚姓群。
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
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布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當代,譚姓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37.8%),四川(重慶)(14%),廣東(8.7%),湖北(6%),山東(4.8%),遼寧(4.7%)。在國外,則由東南轉向為美洲、歐洲和大洋洲。譚氏自春秋立姓開族,在2700年的歷史變革中,已遍全國各地,現為當代第65位大姓。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後宦居河南,再遷江右。今湘、川、粵、桂、贛、鄂、港、澳諸省區多其裔。
「齊郡堂」:是譚氏最早的堂號,國出入齊,譚子後裔為緬懷故國,以齊郡為堂號,以志永遠。今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以及廣西東蘭、越南同登等地譚氏多稱齊郡堂。
「弘農堂」:亦稱「宏陽堂」。漢時先世籍弘農,曰弘農郡。後譚氏子孫以郡望為堂號,稱弘農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諱改為宏陽堂,族譜有載,沿用於今。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台等譚氏多以宏陽為堂號。 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大約為洛陽市、嵩縣、靈寶縣、內鄉縣以西至陝西省柞水縣、商縣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
齊郡:西漢時(公元前206年)改臨淄郡為齊郡,位置相當於山東省濟南、臨淄一帶,治所在東平陵,即今章丘市龍山鎮的平陵城。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濰坊地區。
臨淄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齊郡(齊州)改置臨淄郡。「臨淄郡四姓有譚氏。」
四、 家乘譜牒
江蘇: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
浙江: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譚氏宗譜四卷
江西: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寧鄉譚氏族譜十卷、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卷數不清)
地區不明:望仙譚氏宗譜(卷數不清)、譚氏族譜不分卷、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天河譚萬庄長房系譜不分卷
五、 歷史名人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後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禦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其父為巡撫。他曾游歷西北、東南各省。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晶:當代著名歌星,深受廣大歌迷的喜愛。 譚詠麟:當代著名歌星,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歌壇天王。 譚浩強:中國計算機基礎教育與計算機普及的先驅者。
譚鑫培:京劇藝術家,演員。
譚延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
譚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曾任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譚震林:共產黨員,1959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74年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譚浩強:教授,中國計算機啟蒙教育專家。
譚千秋: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步雲橋鎮岩前村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用自己的雙臂和身體護住4個學生,自己卻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