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和緬甸有打過仗嗎
打過,在清朝乾隆年間,即清緬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不小。
『貳』 六旬老人重走父親緬甸遠征路:一場理解父輩的旅程,歷史上緬甸是中國領土嗎
緬甸在歷史上從未完全歸屬於中國過。但緬甸的國名出自中國。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緬甸這個國名出自於元朝忽必烈之手,據《漢書》記載,在公元前200年,緬甸最早是由一支驃人族進入北緬甸,並控制該區域,掌控了中國與印度的商路,在894年,緬甸人建立蒲甘城,此後深受兩宋文化影響。1278年,蒲甘城受到忽必烈軍隊的進攻,從而滅亡,並改為緬甸行省。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2)緬甸入侵中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中緬領土糾紛——果敢
果敢位於緬甸和中國之間的撣邦高原上,與我國的雲南省接壤,面積2700平方公里,還不到上海面積的一半(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它現在是緬甸撣邦北部的果敢自治區,歸緬甸統治。
在歷史上,果敢曾經是中國的領土。700多年前,元朝便在此設立宣慰司。明朝末年時,永曆皇帝攜妻妾,率部眾逃到緬甸,之後皇帝被吳三桂帶來的清兵絞死,他帶來的絕大部分官兵百姓卻留在了緬北。現在果敢地區的漢人便是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
果敢第一次被劃為緬甸范圍是在1897年。當時緬甸實屬英國統治,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規定果敢歸緬甸所有。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便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也改稱果文。
1962年,中緬兩國再次劃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不過,緬甸政府軍接管果敢後,卻與當地民眾矛盾重重,果敢進入動盪年代。直到2015年,緬甸軍方控制果敢,這場數十年的戰爭才暫時停止。
『叄』 緬甸侵略過中國嗎
萬曆九年(1581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不滿足已從明朝攫取的領土,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深入現在國境上百公里,兵鋒直指楚雄、大理。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廷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岳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吁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岳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明緬戰爭暫時休戰。
但是戰爭並沒有至此結束,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政腐敗,明開始繼續被緬甸蠶食,緬甸向今景洪、西盟、臨滄、騰沖等地大舉擴張。最後一次戰爭在萬曆三十年爆發,明朝最終由於援朝戰役爆發而無力南顧,開始與緬甸講和,以明朝割讓給緬甸孟養、木邦、興威(今緬甸登尼)為條件,兩國恢復了正常關系。
『肆』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伍』 近代中國歷史中英國什麼時候從緬甸入侵雲南的
1910年12月底,英國一支2000餘人的遠征軍跨過中緬邊境,再次入侵中國雲南片馬地區。清朝在片馬地區並沒有駐扎軍隊。因此英國軍隊的推進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輕輕鬆鬆地就佔領了片馬地區。19世紀以前,緬甸是中南半島領土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與緬甸是山水相連的鄰居,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清乾隆年間,兩國確立朝貢關系。
然而,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後完成工業革命,西方殖民者開始對中南半島加緊武裝侵佔活動,領土最大的緬甸首當其沖。1824年3月5日,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深刻影響了緬甸及東南亞歷史進程。三次英緬戰爭歷時61年,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英國和緬甸,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戰爭使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受到極大震動並作出不同反應,從而導致半島形勢發生劇變。
『陸』 清緬戰爭,清朝為什麼會輸
楔子:清乾隆五十七年,82歲的老人乾隆皇帝親自編纂了《御制十全記》。
在這部書中,乾隆皇帝回顧了自己文治武功的不凡一生,並將十大深刻影響清王朝歷史走向的戰事列為“十全武功”,而他本人也自稱“十全老人”。
然而,在“十全武功”里頭,乾隆皇帝不無惋惜地感慨道:“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清緬戰爭究竟是個什麼戰事?居然這樣讓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耿耿於懷?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為什麼會被緬甸軍隊打得滿地找牙?
今天歷史偵查處與大家共同探討下清緬戰爭的來龍去脈;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為什麼會被南部蠻邦打得落花流水?
清緬戰爭的背景
明朝末年,統治緬甸長達221年的東吁王朝覆滅,貢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漸強盛,緬族首領雍籍牙以貢榜為基地,一統緬甸各地。
此後,第三代緬王孟駁繼承先王遺志,克撣邦、亡寮國、取曼尼普爾,整個中南半島幾乎都納入了強大的貢榜王朝,
只有東邊的暹羅大成王朝與貢榜王朝並立中南半島。
由於水土不服,醫療條件較差,清軍內部疾虐橫行、瘟疫頻發,無數清軍將領和士兵還沒來得及跟緬軍交戰就已經被疾病奪取了生命。
第四是主將輕敵冒進。在清緬戰爭的前後四個階段里,無論是乾隆皇帝還是前方指揮戰斗的清軍將領,都沒有把緬軍當回事。
也正是由於他們的事前高度輕敵,事中沒有做好斥候情報工作,故此,清軍在戰爭中多次被緬軍切斷後路,輸的一塌糊塗,若非緬軍善於大規模殲滅戰,縱橫天下的八旗勁旅恐怕全部得有去無回。
第五是裝備落後。清緬戰爭中,無論是清王朝還是緬甸的貢榜王朝,從整體上來看,基本都歸屬於冷兵器作戰的末期。
而從整個世界大局來分析,此時的西歐早已經過了文藝復興的洗禮,思想空前活躍,啟蒙運動如火如荼,資本的原始積累促使著西歐各國相繼進入了“大航海時代”。
西歐各項科學技術都突飛猛進,尤其是軍工科技更是將同時代的清王朝遠遠甩出了幾條街,燧發槍和火炮成為了西歐各國軍隊通用的標配,而清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清緬戰爭結束後,前線作戰的將領,在目睹了緬人的燧發槍和火炮給清軍造成的巨大傷害後,於是向乾隆皇帝提出學習西方、發展火器軍工,乾隆皇帝卻以“騎射乃滿洲之根本”而斷然否決。
也正是由於上述五項因素,清緬戰爭能使得後來貢榜王朝自願成為藩屬之國,而這一切並非出於清王朝的強大,而是清王朝巨大的體量拖垮了緬甸的貢榜王朝。
以征伐六年、耗銀百萬和累累白骨換來的朝貢體系,最終成為康乾盛世下最後的帝國余暉。
『柒』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1、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2、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又稱林爽文起義,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為反對清朝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在林爽文領導下掀起的農民起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清台灣總兵柴大紀命知府孫景燧、副將赫生額等率兵300到彰化鎮壓,勒令村民擒獻林爽文,激起民憤。林爽文遂率眾起義,攻清軍營壘,全殲其官兵。
十二月,眾舉林爽文為盟主大元帥,建元順天。清廷大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調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台增援,八月,改命大學士福康安為將軍、領侍衛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率水師渡海。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軍多路出擊,於侖仔頂和牛稠山連敗義軍,乘勝佔領大里杙庄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獲林爽文,解至北京殺害。
林爽文事件與朱一貴起義、戴潮春事件並稱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盡管這次起義僅有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便被鎮壓,但它的意義和影響卻是深遠的。
3、天理教之亂
天理教之亂是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領導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
天理教武裝暴動雖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動,但因以「殺害官兵,以應劫數」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號來作動員,群眾基礎不廣泛,不牢固,缺乏斗爭准備,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
加以交戰雙方力量過於懸殊,失敗在所難免。此次暴動以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層勞動群眾,竟敢冒險「直犯禁闕」,試圖奪權,確如嘉慶帝在《遇變罪己詔》中所說,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4、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
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5、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爽文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理教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虎門銷煙
『捌』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8)緬甸入侵中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