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銅
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進口銅數量環比增長41.5%,接近33萬噸,創下歷史新高。盡管分析師指出這可能與國儲收儲有關,但是在如此龐大的進口量面前,市場擔憂大量的進口銅將對目前銅價構成壓力。
中國海關周三公布的統計數據稱,2月份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進口32.93萬噸,環比增長41.52%,高於1月的23.27萬噸,創下歷史新高。1-2月累計進口56.21萬噸,同比增長20.6%。分析師將進口量飆升的原因歸結於,套利交易和國儲收儲。
南華期貨分析師張一偉表示,與國儲備局收儲精煉銅有關的進口行為,以及滬銅較LME銅高溢價引發的套利,都是2月銅進口創紀錄段紹甫說,近年國內粗銅進口量日漸增加,2006年國內進口粗銅8.8萬噸,2007年國內進口粗銅17萬噸,2008年前9個月,國內進口粗銅13.8萬噸,同比增長20.2%。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將進口粗銅的含金部分增值稅列入免徵范圍,促進銅冶煉工業健康發展。
銅是國民經濟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資源。在中國124個重要行業中,91%的行業與銅有關。1999年至2007年,中國銅消費量從148萬噸上升至400多萬噸,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銅生產和消費大國。但是,中國的銅產量與國內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缺口,目前國內企業冶煉所需三分之二以上的銅精礦需要從國外進口,這種格局長期難以改變。
從國外進口銅精礦冶煉,中國企業一直處於虧損的邊緣。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按照2008年達成的銅冶煉加工費標准計算,至少九成收益落入礦產商的口袋。
記者采訪了解到,2008年9月底以來,國際銅價從高峰時的每噸近6萬元暴跌至目前的每噸約3萬元,江銅等國內大型銅企反映近來原料短缺,企業經營困難的原因。
② 全球、國內的銅數據
世界上主要的銅出口國有智利、尚比亞、秘魯、扎伊爾、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銅生產大國和世界上最大的銅出口國,生產的銅礦石和銅,絕大部分供應出口,1982年出口量達80.7萬噸左右,主要輸往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尚比亞銅礦會計師居世界第二位。主要輸往歐共體、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部分輸往中國。秘魯銅礦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位,年開采量佔世界第七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五位,主要輸往美國、日本等國,扎伊爾是世界著名的銅出口國之一,全國所產銅礦石大部分供應出口。主要輸往西歐、日本和美國。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銅出口國之一,1982年全國產精銅18.5萬噸。其中1/4供應出口,遠銷日本和美國。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銅礦品出口量最多的國家。1982年全國產精銅31.2萬噸,出口量占生產量的70%左右.銅進口國主要包括美國、日本、歐共體等發達國家。美國銅的開采和冶煉居世界首位,1982年銅產量為122.4萬噸,居世界首位,但仍不能滿足國內需要,同年從國外進口28.5萬噸,將近其產量的1/5。日本也是世界上產鉛大國,1982年產銅107.6萬噸,同年進口29.6萬噸,歐共體各國銅的產量較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銅進口地區,1982年原西德進口銅42.3萬噸,居世界首位,法國進口36.8萬噸,居第二位,此外,英國進口25.6萬噸,義大利進口31.9萬噸,比利時和盧森堡進口25.5萬噸,我國是銅的主要進口國之一,我國銅進口特點是數量變化雖不十分穩定,但進口規模卻越來越大,1992年,銅精礦的進口量估計為34萬噸,銅及合金進口量49.14萬噸,均為歷史最高水平,由於我國進口的銅大部分來自金屬交易所,從而對金屬交易所的銅價格波動影響較大.
亞洲最大的銅礦--德興銅礦。中國銅都德興 .
③ 中國的銅儲量不是在世界前列嗎
全球銅礦類型繁多,目前已發現和查明的主要類型有斑岩型、砂頁岩型、黃鐵礦型和銅鎳硫化物型4大類,與銅共生、伴生的有價元素通常包括鉬、黃金、銀等。
全球銅礦類型繁多,目前已發現和查明的主要類型有斑岩型、砂頁岩型、黃鐵礦型和銅鎳硫化物型4大類,與銅共生、伴生的有價元素通常包括鉬、黃金、銀等。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2015」中的數據統計,全球銅礦產資源儲量約為70,000萬噸(金屬噸),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魯、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中國的銅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球第六位,儲量約為3,000萬噸(金屬噸),佔全球儲量的4.29%。
④ 年銅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銅資源狀況
盡管世界每年礦產銅金屬規模均超1000萬噸,但是隨著新一輪礦業經濟周期中全球銅礦勘查投資的不斷增加,世界不斷地有新的銅資源被發現,使得世界銅資源儲量總體呈增長態勢,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向好,但由於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危機的出現,銅礦勘查投資減少,使得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略有下降。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54000萬噸,比上年減少1.8%。銅儲量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2009年佔世界總量的29.6%;其他儲量較多的國家還有美國、印度尼西亞、秘魯、波蘭、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及俄羅斯等(表1)。
表1 2007~2009年世界銅礦資源儲量分布情況單位:萬噸(銅)
圖5 2007年以來上海金屬交易所銅價變化情況
六、結論
(一)世界銅供需趨勢
無論是2003年世界經濟復甦的驅動,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銅產品生產與消費並沒有顯著增長,而是以緩慢的速度在微增長。目前,礦山銅產量與冶煉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供需差距,但是如果考慮廢雜銅回收情況,則銅原料不僅能滿足世界銅正常的冶煉需求,而且還有一部分銅精礦富餘而需要庫存(近幾年,世界銅精礦的庫存量基本在10萬~20萬噸之間波動);另外,世界精煉銅生產與消費也都在微增長,之間基本可以達到供需平衡。因而總體來看,世界銅資源供需是健康平衡的。
(二)我國銅供需趨勢截至2009年底,全國銅儲量為1461.4萬噸(銅),在不考慮采礦損失的情況下,以目前年生產能力約90萬噸計,我國銅資源靜態供應保障能力大約為16年,支撐能力比較脆弱。我國銅礦資源特點是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這一特點使得我國銅礦山建設規模普遍偏小,雖然國家花大氣力發展銅礦業,但成效並不顯著,因此目前國內銅礦產量與實際消費量不匹配;另外,我國銅冶煉及消費規模還在不斷擴大,而國內銅礦山增產潛力有限,導致我國銅資源自給率進一步降低,並使得銅礦業成為我國銅工業健康發展的約束環節。
(唐宇)
⑤ 國內一年缺銅多少
37.4萬噸。
在冶煉銅方面,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1973年陝西臨潼出土的黃銅製品,距今約67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黃銅製品。黃銅是銅、鋅元素為主的合金,只能人工冶煉,屬於冶煉銅。至晚在距今約5000年時,中國古人掌握了更復雜的技藝,用銅、錫、鉛元素冶煉出新的合金——錫青銅,並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傳統的四大銅器類型——紅銅、黃銅、錫青銅、砷青銅,有2種誕生在這片土地,之後又以錢幣的形式在社會上大量使用,中國可以稱得上是銅古國。但是,這個銅古國卻從來不是銅大國。事實上,中國的銅礦資源並不多,初期還可以支撐銅器、銅錢的鑄造使用,但到西漢,已經出現了鐵錢這一其他古代文明少有的貨幣形式。到了商貿鼎盛的宋代,銅錢的鑄造已經不敷使用,即便造銅錢的數量達到巔峰,鐵錢也大量投入鑄造,依然引發了多次通貨緊縮。直到現在,缺銅也是困擾中國工業的大問題。
截至2015年,中國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煉銅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中國銅冶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20年中國繼續保持領先精煉銅生產國地位,產量達1002.5萬噸,遠超其他國家。而中國人造房子、汽車、家電等,消費了全球54%的精煉銅產品。
⑥ 中國有多少銅礦
中國銅礦的總保有量約為6234萬噸,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銅礦儲量較多的國家之一。探明儲量中富銅礦佔35%。銅礦分布廣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慶、台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皆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0處。江西銅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佔20.8%;西藏次之,佔15%;再次為雲南、甘肅、安徽、內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銅儲量均在300萬噸以上。從礦床類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銅礦,如江西德興特大型斑岩銅礦和西藏玉龍大型斑岩銅礦;其次就是銅鎳硫化物礦床,如甘肅自家嘴子銅鎳礦;夕卡岩型銅礦,如湖北銅綠山銅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火山岩型銅礦,如甘肅白銀廠銅礦等;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如山西中條山銅礦,雲南東川式銅礦;陸相砂岩型銅礦,雲南六直銅礦以及少量熱液脈狀銅礦等。從銅礦形成時代來看,從太古宙至第三紀一直有銅礦的形成。但從儲量規模和礦床數量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銅礦多與侵位淺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如德興銅礦;元古宙銅礦多與海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如甘肅白銀廠銅礦。在這兩種銅礦及其形成時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銅礦是最主要的。
⑦ 雲南銅業 基本面分析雲南銅業財務情況分析雲南銅業股票診斷資金
有色板塊在股民里享有很高的人氣,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都比較關注有色板塊,雲南銅業也算是有色板塊行業中的一員,這只股票是否優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它。在認識雲南銅業之前,我這里有一份有色冶煉加工行業龍頭股名單要送給大家,點擊即可查看:寶藏資料!有色冶煉加工行業龍頭股一欄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雲南銅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以銅金屬的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加工、科技研發、進出口貿易為主的有色金屬企業。公司還擁有著豐富的產品種類庫,其中白銀產量全國第一,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九,就高純陰極銅這一個產品就占據了國內市場的12%。
公司「鐵峰牌」陰極銅在上海金屬交易所和倫敦金屬交易所注冊交易,"鐵峰牌"金錠申請到了上海黃金交易所注冊交易權,"鐵峰牌"銀錠申請到了英國倫敦金銀市場協會的注冊交易權,中國名牌產品都有包括這些呢。
知道了雲南銅業的一些基本情況之後,下面咱們從長處來看看雲南銅業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三大銅冶煉基地布局完成,迪慶有色貢獻業績
公司在國內建成了三大冶煉基地,公司的陰極銅產量總共有130萬噸,其權益產能92萬噸,排在國內銅冶煉企業的前幾位。在2018年,公司收購了迪慶有色,迪慶有色對於2018-2020年業績承諾以194.25%的數據超額完成了。2020年迪慶有色完成了銅精礦含銅6.08萬噸的產量,扣非凈利潤8.08億元,自然也就為公司帶來了很大盈利。
亮點二:依託中鋁集團,發展空間大
公司控股股東為雲銅集團,最終控制人為中鋁集團,雲南銅業是中鋁集團在銅產業的唯一一個掛牌上市的平台。中鋁集團下屬的中國銅業在秘魯擁有銅礦資源,已知道的儲量約1000萬噸,如今銅礦年產能大概是21萬噸銅金屬。將來,公司在銅資源方面和中鋁集團有很大的合作機會。篇幅是有規定的,還有許多關於雲南銅業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學姐已經弄到下方的研報當中了,大家快瀏覽一下吧:【深度研報】雲南銅業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由ICSG數據顯露,全球精煉銅產量在陸續上升,從2010年的1898萬噸遞增到2019年的2404萬噸,復合年增長率已完成2.7%;然則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精煉銅產能連續增添,在2010年產量才457萬噸,而時隔十年產量倍增,到到2019年就有978萬噸了,復合年增長率達到了8.8%。只有越來越多的精煉銅才能滿足中國的需要,雖說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停產停工,嚴重抑制了煉銅行業的發展,然而現今已經能夠慢慢有效控制疫情了,全球都面臨著復工復產,銅價進一步攀升,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是有利的。雲南銅業銅冶煉產能位於國內前列,這會贏得很多市場份額。
概而言之,中國對銅的需求使雲南銅業受益,前景是廣闊的。但是本篇文章不能實時更新,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雲南銅業未來行情,點下面這個鏈接,有專門的顧問為你診股,看下雲南銅業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雲南銅業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0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⑧ 我國銅資源形勢分析與銅礦資源勘查評價宏觀部署建議
葉錦華芮宗瑤孫延綿3張莓4孟祥金2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北京,100037;3.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12;4.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一、我國銅礦的資源形勢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銅年消費量不斷上升,需求增長加快,特別是到1999年以後呈現增長快速攀升趨勢(見圖1)。1992~2003年,我國銅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4.8%。1992年我國銅年消費量突破100萬噸,1999年突破了200萬噸,9年間翻了一番;2002年突破400萬噸,3年間又翻了一番。2003年我國銅消費量達到460萬噸,約佔世界銅消費量1544萬噸的30%。我國銅的年消費量已經超過美國(227萬噸)、日本(121萬噸)和德國(111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
圖1我國銅金屬消費量
據統計,至2003年底,我國查明銅礦產地994處,其中查明銅資源儲量6708.73萬噸,包括基礎儲量3302.98萬噸(其中儲量1786.62萬噸)和資源量3705.75萬噸。
我國銅礦年探明資源儲量,20世紀80年代初的「六五」期間達到150萬噸,「七五」和「八五」期間為77.5萬噸,到「九五」和「十五」下降到50萬噸左右。
圖2為我國國內原料銅(包括礦山銅和廢銅)的近10多年來的增長情況。1992~2003年,我國國內礦山銅、廢舊銅和國內原料銅平均年增長5.38%、3.06%和4.16%。12年間,國內原料銅總產量的增長不到同階段銅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14.8%)的1/3,形成了國內供給和需求的巨大剪刀差。我國銅的對外依存度已經從1992年的43.3%上升到2003年的81.1%。其中,2003年我國國內礦山產銅58.24萬噸,廢銅(雜產銅)28.85萬噸,合計87.09萬噸。年度缺口372.91萬噸,主要靠大量進口銅精礦和進口部分銅原料來解決缺口。2004年1~6月我國礦山產銅29.54萬噸,估計全年產量60萬噸以下,加上國內廢銅(雜產銅)產量,估計不會超過90萬噸,與2003年相當。
圖21992~2003年國內原料銅的產量
我國對銅等一些重要大宗礦產的需求大幅度增長是國際市場礦產品價格自2002年以來大幅度大范圍上漲的原因之一。預測到2020年,在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以前,我國銅礦需求量將繼續維持在450萬噸以上。2010年將達到500萬噸以上,2020年我國銅的需求量為550萬~600萬噸。從現有的靜態儲量資源分析,2020年我國礦山銅產量僅能維持60萬噸,加上國內廢銅產銅將達到60萬~70萬噸,僅可使國內銅的保障程度提高到25%,缺口仍然十分巨大。加大銅礦資源勘查評價力度,提高我國銅礦資源的保證程度已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我國國內銅礦資源的可供程度?這個問題涉及兩方面:其一是要解決危機礦山的找礦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摸邊、探底及外圍的評價;其二是加強資源潛力遠景區帶的資源評價與勘查。本文主要對後一問題作一簡要的討論,探討找什麼銅礦類型和到哪裡去找的問題。
二、在我國應該主要找尋什麼類型的銅礦
根據我國169個5萬噸級以上的銅礦床統計,共計查明銅資源儲量為7206萬噸,其中,斑岩型佔42.19%,為第一位;第二位為矽卡岩型,佔22.42%;海相火山岩型為第三位,佔14.62%;其他類型依次為銅鎳硫化物型、海相雜色岩系型、海相黑色岩系型、陸相雜色岩系型、陸相火山岩型及其他類型,分別佔6.18%、5.98%、3.60%、2.07%、1.61%及1.33%。從銅礦床類型所佔比重分析,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占絕大多數。這與世界銅礦成礦規律相近。
斑岩型銅礦具有一大二貧三易選四露採的特點。我國江西德興銅礦2003年產12萬噸銅,占我國銅產量的1/3。德興每開采一噸銅礦石成本價為47.89元,其中采礦成本價為15.01元,選礦成本價為25.15元,管理成本價為7.73元。綜合來說,露采0.3%的斑岩型銅礦是可行的。另外,江西德興利用0.1%的廢石堆浸,每年生產精銅2000噸,每噸成本價大約9000元,光這一項目就能獲得利潤2000多萬元。如果單個斑岩型銅礦儲量達到300萬噸以上,又適合露采(即剝采比小,經濟合算),形成一個年產5萬噸以上的銅基地就很有希望。
矽卡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均為富礦類型,多數礦床品位均在1%以上。不足之處是這兩類銅礦單個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礦體規模也小,絕大多數以適合井下開采為主,只能發揮群體效益。
從找大型超大型銅礦角度來看,我國應以斑岩銅礦類型作為首選目標。當然也不完全排除其他類型,其中包括對一些新類型銅礦的探索。
三、我國最有遠景潛力的銅礦成礦區帶
1.西藏岡底斯成礦帶
世界上斑岩銅礦成礦地質年代主體位於新生帶,我國斑岩銅礦主體在中新生代。岡底斯成礦帶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新生代結合帶邊緣,斑岩銅礦成礦十分有利。
我國岡底斯成礦帶從地理上可以稱為「一江兩河」成礦帶。可分為三段:仁布以東稱為東段,仁布與薩嘎之間稱為中段,薩嘎以西稱為西段。
岡底斯東段:近年來地質大調查已做了較多工作,已發現有甲馬、驅龍、拉抗俄、南木、廳宮、沖江和白容等礦床。據王全海和王保生等(2002)估計,東段銅等多金屬儲量在1500萬噸以上。岡底斯東段是一個斑岩型-矽卡岩型混合礦帶,除富銅外,尚富鉬、銀、鉛、鋅等多金屬。由南而北,從銅鉬(金)到銅鉛鋅銀,可綜合利用。岡底斯東段斑岩侵位年齡為20~12Ma,輝鉬礦生成年齡為17~14Ma,斑岩成礦發生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的伸展階段。
在東段眾多的斑岩型礦床中,廳宮和驅龍礦床看好。廳宮有可能構成超大型斑岩銅礦,且適於露采。如果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後,從羊八井拉一條交通線進來,交通問題就解決了。廳宮銅礦在彭崗河侵蝕面之上,主要為氧化淋濾帶,現有已施工的6個鑽孔孔深不超過200米,主要反映氧化淋濾帶情況,氧化帶銅品位為0.2%~0.8%,局部富集(4%),其中有3個鑽孔打到原生帶,銅品位為0.4%~0.7%,品位中等偏好。驅龍銅礦已經施工7個鑽孔,見礦很好,已經顯示超大型(500萬噸以上)銅礦規模。該區交通條件也較好,只是品位偏低,海拔較高,但只要能規模型露采,是具有經濟意義的。同時,以甲馬為代表的矽卡岩型銅多金屬礦床,具有良好的銅多金屬資源前景。甲馬礦床已探明的銅儲量達到大型規模(52.56萬噸),此外還富含大量的鉛鋅金銀等(Pb 56.35萬噸,Au21.6噸,Ag 859.53噸),其含礦品位與交通條件均比該地區的斑岩型銅礦優越。
岡底斯中段:對銅的調查評價工作才剛剛起步。從成礦角度分析,可能更富銅金。因為斑岩更偏基性,與火山岩關系更密切,侵位更淺。近來岡底斯中段找礦效果良好。例如,雄村銅金礦床礦化帶呈北西向展布,受構造破碎帶控制,礦化帶長2公里,寬300~400米,打了2個鑽孔和近地表坑道控制Ⅱ礦體銅資源量預計312萬噸,品位0.65%~1.79%;金資源量252.95噸,品位0.7~1.12g/t,由此可見雄村有可能成為很有遠景的礦床。雄村西北即為洞嘎,洞嘎西北又有普欽木,將雄村、洞嘎和普欽木三者聯系看,它們構成一個遠景區,其成礦較為復雜,有多期疊加現象,礦床類型可能介於斑岩-矽卡岩型(沉積噴流?)-淺成熱液型之間。另一個實例是日喀則西北昂仁縣朱諾銅礦,地表氧化礦石很富,化探異常很完整,礦化體受花崗閃長岩體控制,礦床類型屬於斑岩型。雄村花崗質岩體侵位年齡為56±7Ma~63.3±2.5Ma,礦化年齡為40Ma接近新特提斯洋閉合時間(65Ma),因此以上幾個遠景區成礦規模看好。岡底斯中段可能為斑岩型-淺成熱液型-矽卡岩型混合礦帶。
岡底斯西段:為地質大調查的處女地,從地質環境分析來看,與岡底斯東段相類似,可能以斑岩型-矽卡岩型為主。
2.班公錯-怒江成礦帶
近年地質大調查工作中,在改則西北部發現多不扎斑岩銅礦,目前淺部氧化礦已經初步圈出200萬噸。2004年在礦區外圍新找到了斑岩體。該礦帶西延應與巴基斯坦的賽恩達克和伊朗的薩爾切什梅等大型銅礦相連,處於一個成礦帶上,預計銅潛在遠景資源量可觀,是一個很有希望的礦帶。
3.玉龍成礦帶
玉龍成礦帶實際上屬於西南「三江」成礦帶的北段。玉龍銅礦遠景區仍具有很大的銅礦找礦潛力。可惜由於交通等外部條件很差等原因,玉龍這個經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詳查過的巨型規模的銅礦至今還沒有進入商業勘查開發階段。
本帶向北延入青海,如納日貢瑪和宗格涌銅礦等一直未進行很好的評價,應該做一些地質調查評價工作。
4.大興安嶺成礦帶
大興安嶺成礦帶著名的礦床集中於東西兩側,現分別敘述。
東側:東北側為多寶山礦帶,該礦帶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共生,成礦年齡為290~240Ma。多寶山銅儲量有244萬噸,品位0.47%,還伴生有可觀的鉬、金和銀等,並且為世界上輝鉬礦含187Os最高的礦床之一。據108件樣品分析,187Os波動在0.65~26g/t,多數樣品187Os含量在3.9~6.7g/t之間,平均為5.9g/t。故未來開發187Os,多寶山是不可多得的礦床。多寶山銅礦東南3公里為銅山銅礦,求得90萬噸銅儲量。原先礦體被斷層錯跑了,近來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找到了在銅山東南1公里處埋藏著比銅山淺部大好幾倍的礦體。這樣,多寶山和銅山有可能成為我國新的銅業基地。
東南側:盡管陸續發現了眾多中、小型銅礦床,但至今沒有形成大氣候。
西側:著名的得爾布干深斷裂控制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岩漿活動,也控制了區內大部分有色金屬成礦,像烏努格吐山、甲烏拉和額仁陶勒蓋等著名的礦床。這條控礦深斷裂帶大部分在蒙古境內,最近在蒙古境內發現的歐玉陶勒蓋和查干蘇布爾斑岩銅(金)礦床可能受這條深斷裂帶控制。類比來看,在我國境內找到大型銅礦的前景很大,可惜大部分被第四系或森林草原沼澤所覆蓋,必須採取新型或綜合技術方法開展找礦評價才能奏效。
5.額爾齊斯成礦帶
在本成礦帶,上世紀發現評價了著名的阿舍勒火山岩銅礦。晚古生代弧後裂陷盆地環境形成了大量的鉛鋅稀有金屬礦床,但斑岩銅礦長期沒有突破。
近來在成礦帶東南緣青河縣哈臘蘇斑岩銅礦取得突破,通過鑽探發現了150米的厚大銅礦體。在卡拉先格爾附近的斑岩體,普遍能見到黑雲母化,這是一種鉀硅酸鹽交代作用,也是找尋斑岩銅礦的指示礦物標志之一。
6.天山成礦帶
東天山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發現了土屋和延東斑岩銅礦以後,熱乎了很大一陣子,最近又沉寂下來了。主要是找到的銅礦品位多比較低,達到工業可利用品位的礦石比例少。
西天山和西南天山工作了幾十年,銅礦一直未發現大名堂。最近在賽里木湖北岸的北達巴特見礦很好。但是西天山剝蝕較深,保留下來的高侵位深源花崗質岩體可能只是局部的,礦帶連續性一般較差。
額爾齊斯礦帶和天山礦帶成礦均發生於華力西期。
7.西南「三江」成礦帶中南段
三江礦帶銅礦類型多種多樣,除了喜馬拉雅期和印支期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礦床外,還有元古代-中生代的海相火山岩型、海相雜色岩系型和陸相雜色岩系型等銅礦。
最近在滇西北發現了普朗斑岩銅礦,已證實具有大型以上規模。含礦斑岩侵位時間為(235.4±2.4)Ma~(221.5±2.0)Ma,輝鉬礦生成年齡為(213±3.8)Ma,歸結於印支期中咱微板塊的產物。羊拉大型矽卡岩型銅礦和三江中南段的大平掌大型與海底火山噴氣(流)作用有關的塊狀硫化物型銅礦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說明西南「三江」成礦帶塊狀硫化物型和矽卡岩型銅礦也有一定前景。
8.揚子陸塊周邊成礦帶
從揚子陸塊周邊控制礦帶來說,長江中下游可以歸為揚子陸塊東北邊緣,德興可以歸為揚子陸塊東南邊緣。陸塊邊緣高侵位深源花崗質岩漿控制了矽卡岩型、斑岩型和淺成熱液型銅礦床,成礦年齡為180~140Ma,相當燕山中早期。
雖然本地區工作程度甚高,但尋找埋深較大的隱伏礦床或在一些銅礦山深部和外圍尋找新的礦床仍有較大的前景。
9.華夏古陸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成礦帶
本成礦帶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取得紫金山銅礦突破以後沉寂了多年,但尋找大型斑岩銅礦和紫金山式陸相火山岩銅礦仍有希望。紫金山銅礦受華夏古陸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控制,又受NW向斷裂制約,成礦發生於燕山期中期,成岩成礦年齡為150~100Ma。研究中生代陸相火山岩盆地結構與演化和斷裂系統特徵是解決這些礦床評價的關鍵。
總的看來,我國具有較大資源評價潛力的主要銅礦遠景區帶分布在西部。其中,西藏有3個遠景區帶,岡底斯成礦帶潛力最大。雖然岡底斯等西部的一些成礦帶由於目前交通條件較差,加上海拔高等因素,近期難以形成規模開發,但隨著西部交通的改善,開發條件將大大改善。另一方面,從我國銅礦資源可供安全與資源戰略儲備角度考慮,應繼續加強銅礦資源潛力大的西部岡底斯等重要成礦帶的資源評價與勘查。
作者簡介
[1]葉錦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2]芮宗瑤,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
[3]孫延綿,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4]張莓,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
[5]孟祥金,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副研究員。
⑨ 銅資源是否會耗盡
按照美國地質勘察局(USGS)提供的數據,2003年全球陸地銅儲量達4.7億噸,儲量基礎9.4億噸。按照2003年的全球礦山產量1144萬噸計算,現有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僅為41年;而按一些市場人士所採用的當年全球消費量1545萬噸(CRU)計算,則銅資源在大約30年內就將被耗盡。基於銅資源終將枯竭的假設,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銅將逐步變成稀缺資源而身價百倍,銅價也將因供求關系的絕對改變而不可避免地不斷攀升,並造就超級大牛市。「資源枯竭論」真的能存立嗎?本文將從銅礦資源儲量、廢銅回收利用和銅消費趨勢等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原生銅礦資源可承受漫長時間的消耗
作為地球上一種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銅和其他金屬、能源等礦藏一樣,在人類的不斷開采使用下存量資源會日益減少,並終有用罄的一天,這是無法迴避的殘酷現實。但我們考慮和分析問題要限定在一定的時間范疇內才有價值。
1.全球銅資源儲量處於不斷探明發現之中。根據USGS的統計,1950年世界銅礦探明儲量才9100萬噸,1999年全球銅礦的儲量(含銅量)為3.4億噸(儲量基數為6.5億噸),而到2004年則增加到4.75億噸。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發現的銅礦儲量達3.84億噸,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儲量約710萬噸;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間,新增探明儲量1.35億噸,平均每年新發現2700萬噸,呈加速增長之勢。這表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勘探和開發投入的增加,銅的探明儲量增長遠遠超過了銅資源的消耗量。中國是世界上銅儲量相對短缺的國家,2003年銅礦儲量為2600萬噸(金屬含量),佔全球儲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開采銅資源儲量就上升到2900萬噸(儲量基礎6300萬噸),佔全球儲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見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未探明的潛在銅儲量還是相當可觀的,探明儲量應該以動態的眼光去衡量。況且,我們得到的銅探明儲量,還僅僅限於全球陸地資源。
2.銅的可開采資源將隨著科技發展而變相增加。我們所說的世界銅儲量是指銅含量達到根據歷史和現有科技水平具有可開發經濟價值的礦脈。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用於衡量可開采價值的銅最低品位標准可能向下調整,銅的所謂探明儲量也會相應提高。現在的貧礦,將來可能會被視為富礦;現在沒有開采價值的保有儲量,將來也可能得到開發。同巨大的消費量和增長潛力相比,中國顯然是銅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以中國每年自產60萬噸(金屬量)銅精礦的速度,並根據2004年探明儲量2900萬噸來計算,中國銅礦的靜態保證年限約48年,還高於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國自產銅精礦增產緩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銅礦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國銅礦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資成本過高所致。中國銅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87%,高於1%的儲量,僅占資源總儲量的35%,而國外銅礦石的平均品位則超過1%。中國斑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遠低於智利和秘魯的1%¢2%的水平;砂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1%,遠低於剛果和尚比亞的2%¢5%。因此,目前中國只能依賴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和廢銅等銅原料來滿足精銅生產需要,但國內的銅資源儲量遲早是要被開發利用的。
二、銅的可循環利用特性決定了銅將越用越多
雖然與大豆等可再生性資源相比,銅屬於非再生資源,但銅卻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資源不盡相同,即具有可循環利用的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再生銅」概念,實際上是指廢銅的回收利用。理論上講,銅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據稱在過去1萬年開採的所有銅中,有80%仍在繼續使用。在所有的金屬中,銅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經過精煉之後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導電和導熱性及抗腐蝕等基本屬性。一般來說,廢銅產生量的多少與精銅的消費量正相關,全球廢銅的產生量將隨著全球精銅消費量和社會保有量的提高而遞增。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上的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擔心銅的消費會造成銅資源的耗盡或枯竭,似乎有點杞人憂天。隨著廢銅產生量的不斷增加,再生精銅的比例也將相應提高,從而減少對礦產銅或原生銅礦的依賴度,同時也日益提高廢銅在整個銅消費構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說,銅礦開采使用不過是把地下沉睡的銅搬到了地上,並供人類通過廢銅回收而永久性重復使用。隨著銅使用量的蓄積,也許若干年後,龐大的廢銅資源將成為銅消費的主要來源,而原生銅的開發反而只是作為新增資源的一種補充。
廢銅按其來源分為兩類, 一類是新廢銅,即在銅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和廢品,包括銅冶煉廠本身產生的廢銅和銅加工廠產生的廢銅屑及直接返回供應廠的工業廢雜銅;另一類是舊廢銅雜銅。銅和銅基材料,不論處於裸露狀態,還是被包在最終產品,作為使用後被廢棄的物品,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來說,用於再生的廢銅中新廢銅佔一半以上。而全部廢雜銅經過再加工後有大約1/3以精銅的形式返回市場,另2/3以非精煉銅或銅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廢雜銅的利用途徑有兩種,一是間接利用, 即經過陽極爐熔煉之後生產電解銅,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再生精銅;二是直接利用分類清晰的廢雜銅生產銅材或銅合金產品。如中國相當數量的高品位廢雜銅未經精煉即被直接生產銅線錠和銅黑桿。
廢銅的產生量與再生利用,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和銅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工業化時間早、程度高,年人均銅消費量達到10¢20公斤,因而產生大量的廢銅,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還有部分廢雜銅由於環保等方面問題而出口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加工和消費。美國的銅消費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間,美國廢雜銅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費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間,由廢銅再生提供的銅占每年銅消費量的比例則提高到44%¢55.6%。歐洲由於銅礦資源缺乏,廢銅就成為重要補充。據統計,1997年再生銅占總原料的42.6%。其中廢銅直接利用的為22.4%,經再次精煉的為20.2%。工業化完成時間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進入大量產生廢銅的階段。據有關資料,在1953¢1993年間,西方發達國家所消費的精銅有40%是通過再生廢雜銅獲得的;1994¢1998期間,世界廢雜銅每年的回收總量平均約為500萬噸左右,其中用於再生精銅的年產量約155萬噸,約佔31%,直接利用的為每年345萬噸左右,佔到69%左右。根據ICSG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球再生精銅產量為197.6萬噸,約佔全球精銅總產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廢雜銅回收利用的總量估計為637萬噸左右,已經佔到當年全球銅表觀消費總量的38.6%。由此可見銅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銅市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1998¢2002年5年間的精銅生產原料構成中,國產廢銅比例約佔9.7%,進口廢銅比例約佔18%,廢銅再生利用比例已佔到精銅總產量的27%左右。過去3年來,我國自產廢雜銅年均僅為60萬噸左右,而每年從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進口的廢雜銅實物量則平均超過330萬噸,摺合金屬量約80萬¢85萬噸。中國尚處於工業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銅消費水平約2.7公斤,不到發達國家的1/5。目前我國的自產再生銅利用量僅為精銅消費量的17%左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銅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銅的社會保有量和廢銅產出量也將大幅增加。一般銅製品和含銅設備的折舊期為15年,那麼目前所消費的精銅在15年後就進入報廢期,並成為舊廢銅。根據2004年中國銅表觀消費量350萬噸推算,到2014年中國的廢銅產生量就將達到225萬¢260萬噸,並且會逐年遞增。2004年,我國利用國內外廢雜銅生產的電解銅、銅材和銅合金達到140萬¢150萬噸,大約佔到精銅產量的67%,消費總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計算,可生產各類銅產品135萬¢145萬噸,其中電解銅至少在50萬噸以上,其餘的則直接被利用來生產銅材和銅合金製品。
三、銅需求增長不可能是無止境的
1.銅需求在不斷增長,但最終將趨於飽和。從全球銅消費演化曲線來看,其消費增長的總體趨勢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絕對量在不斷提高。但觀察美、日、歐等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銅消費趨勢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銅需求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消費增長停滯不前,基本上在萎縮和小幅增長之間徘徊。有資料顯示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成長低於2.4%時,銅消費量不會增長。從長遠角度看,這也將是全球性的趨勢。
2.新增銅需求的放大效應,催生了歷史上銅的牛市循環。日本的快速工業化和經濟的畸形繁榮,推動了1989年的大牛市;韓國和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烘託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動的銅需求爆炸式增長,則造就了本論牛市。盡管銅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觀經濟的景氣循環密切相關,但每一輪牛市背後都有銅需求的額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種額外的推動作用都只是階段性的,銅市終究逃脫不了周期循環的自然規律。
3.中國銅消費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銅消費增速平均高達17%以上,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費基數的增大,中國的銅消費增長率將放緩到8%以下的可持續水平。據測算,1983¢2003年的20年間,全球銅消費的平均增速僅為3.4%,而新興市場國家也不過6%左右,中國高達兩位數的消費增速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把銅市需求增長的寶都押在中國身上也是不現實的。
4.替代產品的增加趨勢是難以避免的。近些年來,在高壓導體和汽車等領域,鋁及鋁基合金成為銅消費的主要競爭對手,光纖成為銅在遠程通訊領域的替代品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斷問世,銅消費難免會受到各種替代品的沖擊。
5.價格和價值規律本身將對銅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自然調節作用。銅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價格彈性,原生銅礦的長期價格彈性可達到1.60,而銅價高漲更會刺激廢雜銅的使用量;價格的提高同樣將有效抑制銅的消費增長,並激發更多替代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