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多少公斤
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400公斤,糧食安全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所在,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和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對於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政治穩定等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糧食安全與生態農業的關系,就是內容與形式、目標與途徑的關系,要實現糧食安全,需要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來實現;而發展生態農業,要圍繞糧食安全來開展。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棉油糖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菜籃子」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
『貳』 中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糧食多少公斤
我國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約1.3斤糧食, 一.全國每天大約消耗16.9億斤,一年是6168.5億斤糧食,我國每年需要6-7億噸糧食,這里有1-2億噸的糧食缺口.注意,這個數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讓數億貧困、半貧困和半溫飽人口維持現狀!
二.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6.6億噸(13277億斤),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今年產量比2018年增長0.9%,增加594萬噸。
具體數據:
1.在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比上年減少1462萬畝,下降0.8%。
2.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長1.8%。穀物、豆類、薯類三大類糧食單產水平均有所提高。小麥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玉米單產42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
3.2019年農業氣候對糧食生產總體有利。整體來看,今年氣候條件較為適宜,有利於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從全國看,大部分地區沒有出現大范圍災情。
4.全國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的耕、種、收、施肥、噴葯、灌溉精準作業推廣擴大,農業種植機械化程度持續提高。
5.中國2019年糧食消耗量大概7.2億噸,糧食自給率91%,糧食缺口6千萬噸,主要靠進口解決。我們國家還是要穩住耕地紅線,保證糧食90%以上自給率這個國家戰略大方向。
6.我國的糧食消費主要包括:口糧消費大概佔40%,飼料消費大概佔26%,工業消費34%。
7. 主要進口:1)大豆每年從美國巴西進口8000萬噸,主要用來做養殖業飼料和榨油。為了不讓外國卡脖子,今年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大豆振興計劃良好開局。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貼近消費者需求,糧食品種結構也持續優化。
『叄』 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474公斤
據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透露,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已達474公斤,而國際上通常認為400公斤是糧食安全的標准線,我們已經連續多年超過。
事實上,我國糧食已經連續17年保持豐收,最近6年更是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為保證糧食豐收,科技水平是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工程,全國冬小麥比去年增加了300多萬畝,今年還計劃建設1億畝高標准農田。
還有種子,水稻、小麥作為最基本的口糧,我國完全使用的自主選育品種,而且產量還不低。
目前,外資企業占我國種子市場的份額只有3%左右,進口種子佔全國用種量只有0.1%。
當然也有很多地方差距明顯,比如玉米、大豆單產水平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0%左右,生豬飼料轉化率、奶牛產奶量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甜椒、耐儲番茄等種子從國外進口還比較多。
在種質資源方面,目前畜禽種質資源庫正在立項,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已經開建,新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今年9月建好,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位居世界第一。
『肆』 中國糧食產量是什麼
中國國家統計局2021年12月6日公布,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285萬噸(13657億斤),比2020年增加1336萬噸(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穀物產量63276萬噸(12655億斤),比2020年增加1602萬噸(320億斤),增長2.6%。
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數據: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7632千公頃(176447萬畝),比2020年增加863千公頃(1295萬畝),增長0.7%。其中穀物播種面積100177千公頃(150266萬畝),比2020年增加2213千公頃(3320萬畝),增長2.3%。
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805公斤/公頃(387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71.5公斤/公頃(4.8公斤/畝),增長1.2%。其中穀物單位面積產量6316公斤/公頃(421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20.8公斤/公頃(1.4公斤/畝),增長0.3%。
以上內容參考國家統計局-關於2021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伍』 中國糧食人均佔有量474公斤,這在全世界算什麼水平
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達到了474公斤,這其實是遠遠超過了400公斤的國際公認糧食安全標准線,我國這已經是連續四年超過國際公認糧食安全標准線。這說明,我國是能夠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已經保持連續17年的糧食豐收,連續6年臉是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0年的糧食產量更是達到了1.339萬億斤。
我國在大力進行農田建設和對黑土地進行保護。和上年相比冬小麥也增加了300萬畝以上,2021年打算建設一億畝的農田。
可以說糧食是民生之本,只有保障糧食供應沒有問題,百姓的肚子能夠吃飽,才能讓我們的發展沒有後顧之憂。
三、我的看法:
我國除了少部分糧食需要進口以外,主糧我們已經可以自產自足。糧食是民生大計,我國現在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糧食公認標准。
『陸』 整個中國14億人口一天要吃多少糧食
一天要吃10.15億千克。
2016年,從各類果蔬,肉食之外,我國人均每年的主糧消費量包含原糧,谷類、豆類以及薯類的消費,分別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人均主糧一年的消費量為132.8加122加8.3加2.6等於256.7千克,相當於513.4斤,摺合為每天消耗1.45斤及各類主糧。
那麼14億人每天需要消耗的主糧為1.45斤乘以14億等於20.3億進等於10.15億千克,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四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470公斤左右,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標准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
(6)中國糧食標準是多少公斤擴展閱讀:
具體儲備糧食有多少國家沒有公布具體的數據,但是正常而言,一半的量應該是有的,如果按照一半的量來算。也就是說,我國的糧食儲備大概有4.55億噸,1噸等於1000KG,所以4.55億噸等於4550千克。按照上文,我們計算的十四億人每天消耗10.15億千克。國家的儲備糧食可滿足全國人民消費,四千五百除以十點一五等於四百四十八點三天相當於一年又三個月的時間。
『柒』 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全國糧食產量已經達到60193.84萬噸,全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也已經達到了442kg,與世界人均佔有糧食量相比,已經遠遠超出其395kg的水平。
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民收入能夠實現如此快速、持續的增長,其關鍵的因素就是農業科技的進步與技術創新。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多種相互交錯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農業科技的創新與變革已經成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人地環境之間的矛盾
當前,我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掠奪式經營與耕地負荷過重的問題,導致我國的耕地出現了非常普遍的沙化污染與水土流失等現狀,我國的耕地的地力衰退、質量下降。人口增長與耕地減少之間存在的矛盾,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通過相關的預則可知,到2020年我國的糧食需求量將增加到6.5億噸,農業的供水量卻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而且我國的人均耕地佔有雖還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預計在2020年將減少為0.08公頃。
我國淡水資源嚴重短缺,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農業自然災害與病蟲害也是較為關鍵的制約因素,其中在1997~2006年期間,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占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高達30%。
(二)農業科技產業相對滯後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科技持續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的基礎與根本。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還處於高耗能、低效率的狀態中,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而產品品質不好,在市場中缺乏強烈的市場競爭力,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脅。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農業科技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45%,而發達同家的平均貢獻率是70%,有的國家甚至高達80%。因此,我國農業要在困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
二、發展我國科技農業的有效途徑
(一)拓展農業科技的發展領域
在滿足社會糧食需求的基礎上,農產品應該向著相關領域進行不斷的拓展,從而實現農業產值的增強。依據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的需求對新品種進行培育與改造,實現「專用型農產品」的發展,農業在食品、醫葯(生物反應器技術)、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化工、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
因此,在未來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將其逐漸轉變為以生物生產為基礎的多元化新型產業,從而實現農業增收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扶持引導農業科技企業
在發展我國科技農業上,扶持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是重要途徑。困此,要鼓勵企業進行農業科技的投資,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劃撥專項經費建立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基金,專門用於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另外,增加農業科技方面的貸款,推動農業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加強農業生態科技安全保障
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威助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環境污染等多個方面,這些都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保障我國農業生態安全的戰略對策是:強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人工恢復和重建,保護生態環境;大力開發抗早耐旱新品種和節水耕作技術;從源頭和過程中防治化學污染,保持生態安全。
發展科技農業不僅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更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意義,加強我國科技農業的發展可以從政策、技術、科研和資金等各方面人手,切實開展這些工作是發展我國科技農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