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冠病毒的疫苗是誰發明的
由國葯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滅活疫苗為由國葯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適用於預防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葯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葯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保護效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葯監局相關標准要求,未來將為全民免費提供。截至2021年1月20日,中國疫苗已接種超1500萬人次。
新冠疫苗的相關情況:
1、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葯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葯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已有數據顯示,保護率為79.34%。
2、隨著國內多個省份密集報道零星的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中國中高風險地區數量增加,多地加快推進重點人群新冠疫苗緊急接種工作,北京、浙江、山西等多地相繼表示,春節前完成重點人群接種新冠疫苗工作。
『貳』 現在被廣泛使用的接種疫苗最初由什麼國發明的
中國。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制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范疇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
『叄』 疫苗的產生歷史
疫苗有一段漫長而傳奇的歷史。
1
疫苗接種,或者說有意通過疫苗控制傳染病的治療過程,起源於1796年。當時,危險的天花在英國盛行,一位名叫愛德華·詹納的英國醫生注意到當地的擠奶女工從未得過天花,但生有永久性的牛痘。他從中受到啟發:接種較為良性的牛痘疫苗,或許可以有效預防致命的天花。於是,詹納將從擠奶女工莎拉·內爾姆斯手上收集到的牛痘膿皰液,塗到8歲的詹姆士·菲普斯手臂上的劃痕中。
18世紀擠奶女工手上的牛痘膿皰幫助發明了第一支疫苗
他的理論在菲普斯身上得到了證明。菲普斯成功接種牛痘後,從未得過天花這種每年會殺死40萬人的疾病,同時由於接種過程很成功,他也沒有生出牛痘。詹納的學說得到了認可,並被廣泛應用起來。到1980年,天花這種曾經禍害四方的疾病終於在全球范圍內被徹底鏟除。
2
在1877年以前,細菌等微生物並不為人所知。直到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細菌理論,他認為疾病是由人肉眼無法看到的細菌擴散、增殖所引起的。在1881年,巴斯德做了一場公開實驗。他向24隻綿羊、一隻山羊和六頭母牛接種了一種叫做炭疽的細菌,並留下了另一組未接種的農場動物作對比。幾個星期後,他在整個農場釋放炭疽菌。幾天後,圍觀群眾回到農場,他們看到所有未接種的動物都死了,接種組的動物卻安然無恙。5年後,巴斯德又發明了狂犬病疫苗。
3
早在公元前400年,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描述了白喉病——一種粘膜阻礙呼吸和吞咽的疾病。但直到十九世紀,控制這項潛在致命性傳染病的抗毒素,同時也是疫苗的先驅,才被開發出來。作為抗毒素的發明者,埃米爾·馮·貝林因這一發現獲得了19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
1952年,脊髓灰質炎疫情在美國蔓延,這種疾病傳染的案例已經累計到了57000例,這時距離最著名的脊髓灰質炎受害者——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的逝世已有7年。3年後,喬納斯·索爾克博士發明了用已經死亡的細菌製作的疫苗。同時,阿爾伯特·沙賓博士也研發了一種用毒性減弱的活細菌製作的疫苗。把這兩種疫苗結合在一起後,產生了極好的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療效。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整個西半球的脊髓灰質炎已經被消滅。
5
1963年,輝瑞公司推出了對抗高度傳染性兒童疾病麻疹的疫苗。三年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布了一項根除麻疹的運動。兩年內,麻疹發病率下降了90%以上。
6
在喬治華盛頓帶領士兵從英軍手中收復魁北克時,軍隊中暴發了天花,導致戰斗失敗。1777年戰爭結束後,華盛頓將軍堅持要讓他所有的部隊完成「人痘接種」(疫苗的前身)。
7
疫苗的幕後英雄莫里斯·希勒曼博士,在1967年開發了一種用於預防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隨後於1968、1969年分別研製了麻疹和風疹疫苗。1971年他把這三種疫苗結合成一種疫苗,稱為MMR。這一疫苗挽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記的生命。希勒曼一生共研製出了40種疫苗。
8
西方世界的第一次疫苗接種,是由英國僑民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促成的,她的丈夫是土耳其的外交官。1715年,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不幸被天花毀容。1721年,在見證了土耳其當地的實踐後,她給她兩歲的女兒公開接種天花疫苗。她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天花在(英國),如此致命,如此普遍。但在(土耳其)卻完全沒有造成危害,因為有(疫苗接種)這項發明。有一群年長的婦人,每年秋天都會開展疫苗接種服務。」
9
據記載,早在十世紀,中國人就掌握了預防天花的手段:通過收集感染者的傷疤,磨成粉末後,放入健康人的鼻子里。
『肆』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伍』 新冠病毒的疫苗是誰發明的
由國葯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滅活疫苗為由國葯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適用於預防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葯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葯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保護效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葯監局相關標准要求,未來將為全民免費提供。截至2021年1月20日,中國疫苗已接種超1500萬人次。
『陸』 國內疫苗是哪個公司研發的
國內的疫苗不止一種,以新冠疫苗為例,是國葯集團中國生物所屬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
2020年8月5日,國葯集團中國生物所屬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生物安全聯合檢查,具備使用條件。此前,該車間已取得新冠疫苗生產許可證。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葯集團中國生物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獲國家葯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保護效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葯監局相關標准要求,未來將為全民免費提供。截至2021年1月20日,中國疫苗已接種超1500萬人次。
(6)中國疫苗起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疫苗研發的過程
疫苗臨床研究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I期主要評價安全性,少量志願者;II期擴大人群評價安全性同時探索疫苗劑量和免疫程序,幾百人不等;III期為確證疫苗在目標人群的有效性,並觀察安全性,由發病率和疫苗預期效力水平決定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數。簡單來講,疫苗必須是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
疫苗的研發需要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安全性的檢驗需要較長的周期,因此一般疫苗的研發周期不會低於一年半。
『柒』 中國新冠疫苗是誰發明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4
『捌』 現在廣泛被使用的疫苗接種法最初由哪個國家發明
中國。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制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藉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今日醫學上常見的接種方式為注射,而「接種」一詞乃是由種痘技術而來,其本意與今日用法有所區別,在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運用范疇也有些微差距。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