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種人的起源地
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黃種人皮膚呈黃色或黃白色、黃褐色,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集中分布於亞洲東半部。
黃種人是近代西方學者提出的概念,當代質疑的觀點認為,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既充滿種族偏見,又缺乏信實的學理支撐,應當拋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概念。
黃種人膚色呈白色或淡黃色,大多數為黑發、少數為棕發。有深棕色或是淺棕色眼珠,只有少數為金發碧眼。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發,胡須和體毛適中,體味較淡。
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鼻樑高度中等,鼻尖點指數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瞼褶發達,大多眼有內眥褶遮蓋淚阜。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色人種的顯著特徵之一。
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大多為長顱型,鼻子的突出度也很大。
(1)中國人膚色黃祖先是哪裡擴展閱讀:
遠古時期
遠古,黃色人種主要有烏拉爾語系、漢藏語系、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南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印第安諸語言、波利尼西亞語族等。
近一萬年前
在近一萬年前,烏拉爾人橫掃烏拉爾地區。但後來,由於烏拉爾人的文化過於落後——比如芬蘭人15世紀才出現國家,他們逐漸被排擠到邊遠地區,烏拉爾人很早就開始和白色人種混血,現代烏拉爾人多是黃白混血種,甚至是白人,他們分布在烏拉爾地區。
主要語言是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莫爾多瓦語(不是摩爾多瓦),科米語,阿卡利阿語。
在馬來群島的印度尼西亞語族是通常混有一定比例的尼格利陀等赤道人種因素。
東亞人種
亦稱黃種。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發,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甚發達,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東部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
尼格羅人種
亦稱黑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發,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相對較淺;總體膚色較深。
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發,毛發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
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澳洲人種
亦稱棕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
㈡ 為什麼中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和別的國家的皮膚又不一樣
地理位置啊,皮膚中的色素的不同
不同人種、民族膚色的人的膚色是不同的,有黑有白,有棕有黃,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即使同一種族的人,膚色雖然大致相似,但仍有深淺明暗之別,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們膚色的差異與人體黑素的多少,穿行皮膚血管的情況,胡蘿卜素存在與否以及皮膚角質層厚薄這四大因素有關。 在這四大因素中,黑素是主要,它是由黑素細胞產生的。黑素細胞居於表皮的基底細胞層,其外貌與眾多細胞不同,是在細胞體的一頭長出眾多的椏杈,就如同樹枝的分枝一樣,插入其他細胞之間。它所產生的褐黑色顆粒,就是通過這些枝杈向鄰近部位傳送,使表皮的基底細胞層散布黑素。黑素多時膚色就深,黑素少時膚色就淺。 黑素細胞的多少,每一個種族都有大致相同的數目,當然黑種人會很多,而白種人則相對要少得多,黑素細胞的多少決定了種族之間膚色的不同。 而黑素除了量上的區別之外,其質也表現得有所差異,即有的黑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多而且重,而有人的黑素細胞產生的黑素則少而淡,這又受遺傳與日光照曬的影響。而黑素細胞的多寡是決定膚色黑白的最重要的因素,則純粹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 影響膚色的,除了黑素之外,還有皮膚中的血管情況。人的皮膚是人體的保護層與最大的感官,穿行於皮膚及皮下的毛細血管相當豐富。如果皮膚里流動的是殷紅的鮮血,膚色就是紅潤的,如血色發暗,皮膚也是灰暗的,當人貧血時,由於缺少紅細胞,皮膚也就蒼白缺少血色了。 胡蘿卜素存在於胡蘿卜、西紅柿、柑桔、菠菜、黃玉米、豆類等食物當中,是一種帶黃橙色的色素。攝入過多,會使人皮膚泛黃。 角質層的厚薄對膚色也有一定的影響,角質層太厚,黑素會被阻擋,膚色也就不太黑了;過薄,透明度好,就會一目瞭然地顯露皮膚的本色。 所以,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人種間的膚色差異主要是由遺傳基因的不同決定的。而各體之間黑白明暗粗細的差異,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又受人的生存環境,如日光照曬等的影響。 達爾文認為人是由古猿的一支進化來的,不承認是由多支進化來的,認為人種之間出現的膚色的巨大差異主要是在地域分割之後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的。這顯然是與人種間的膚色的不同主要是由遺傳基因的不同造成的科學結論相悖的。而達爾文主張人類是由古猿的一支進化而來而不是由多支進化而來,主要是在迴避人類進化理論上的證據不足及許多難題。
㈢ 誰知道黃姓的祖先在中國哪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麽,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麽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遷徙史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宮隨其人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紫雲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於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據宋人何澹《黃公(永存)墓誌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人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雲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屬於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於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於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後裔,其始祖是黃孟僂。
黃孟僂,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於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陸 (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僂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於盱江,後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後,合葬於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僂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於盱江,後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後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僂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後裔,極為興旺,散布於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後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後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岩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於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後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2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僕射之職,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後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3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後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僕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並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後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於隋唐之時再遷居於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於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蕃昌。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後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
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
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黃歇 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
黃初平(黃大仙)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後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裡?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後,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後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裡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並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
黃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干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 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後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 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此外,黃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千頃堂」、「逸敦堂」、「敦睦堂」、「熾昌堂」、「檀樾堂」等。
㈣ 兩百年前,中國人並非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詩經中提到:「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這是古代人誇一個美女最常規的寫法,先說這位女子皮膚美麗的像雪一樣潔白,所以只要有一絲絲的紅潤,就會顯得冰清玉潔。而且這樣的描寫方式在我國封建王朝時期,一直都是最普遍的描述方式。
但是慢慢的這種說法也就變了一個味道,後來有很多國際友人就稱呼中國人為「黃種人」。並誤以為中國人的祖先一直以來都是黃皮膚,但其實在200年之前中國人大多數都是白種人,經過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融合之後,才慢慢的變成了黃種人。
㈤ 為什麼中國人的皮膚是黃色的呢
膚色是由基因決定,陽光不能把多數新加坡人曬成黑人,要知道他們緯度在赤道附近。但是膚色對陽光的適應性卻是不同的,歐洲白人和黃種人到熱帶會曬曬黑,是人體機能為了保護自己做出的反應。但是,不能根本性地改變膚色。
中國有俄羅斯族,他們的膚色歐洲人一樣。哈薩克族也類似。但是,整體上說新疆等地是過渡帶。曾經的樓蘭人標準的歐羅巴人。傳言山東和南京都發現過類似歐洲人種的遺骸(這是非專業了)
白人其實膚色不是白色,如果你真的觀察過的話,只是膚色更淺罷了。正真的白人可能大約只有一種,患白化病的病人,所有的人種都有可能患這種病。
在中國佤族人的膚色最為黝黑,因為他們的血緣上有小黑人的祖先,兩廣的居民也有這樣的祖先,只是更少罷了。推而廣之,可能你的身上就有小黑人的血統,因為人的南北流通。
從國籍的概念出發,中國還有極少數黑人,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加入中國國籍。
膚色不是科學區分種族的標准,所有的人類都是一個物種,可以相互交配。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存在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種族特徵分布。
㈥ 人種是指男人還是指女人
每個人種都包含男人和女人,中國人自稱黃種人是因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土地,祖先是黃帝,所以中國人自認黃種人。其實中國人膚色用光譜來分析,並非黃色,而是深一些的白色。世界上印度等人把中國人稱之為白種人是有道理的。
㈦ 中國人為什麼是黃皮膚
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自然選擇在其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白種人生活在溫帶和亞寒帶地區,溫度較低日光不充足,自然要進化得有較厚的皮下脂肪和濃密的體毛。
黑種人起源於熱帶赤道地區,該地區在一年之內受到太陽的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烈。長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經長期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皮膚內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內部結構免遭損害;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鼻低寬,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體毛少,便於散熱;頭發象羊毛一樣捲曲,使每根卷發周圍都有許多空隙,空隙充滿空氣,空氣傳熱性差,因此,卷發有隔熱作用,保護頭腦不受傷害等。
白種人起源於較為寒冷地區,該地區陽光斜射,光線較為微弱,紫外線也弱,當地居民體內黑色素含量低,皮膚呈淺色;身體較粗壯高大,以減少熱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較長,以預熱吸進的冷空氣;體表毛發密稠,以防寒冷等。
黃種人起源於溫帶地區,其膚色和身體特徵的適應性具有黑白兩色人種的過渡性。
近幾百年來歷史證明,以上三大人種的相互混合,又長期地穩定在一定的地域內,也能產生新的人種。如美國黑人其祖先來自非洲,它們與歐洲去的美國白人長期混合,現美國黑人體內已有20%以上白種人遺傳因子,所以,在體質上已明顯地區別於非洲黑人,構成新的人種。在巴西,則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國人等的混合,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種——混血人種。
㈧ 中國人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
如果拋開政治和文化因素,單從膚色血統來說中國人屬於白種人
根據膚色劃分,純正的黃種人大族群,只有兩個,一個是美洲印第安人,另一個是北極的因紐特人
如果從基因的角度分析,中國人的血統,實際上和高加索人有一個相同的紅皮膚祖先部落
中國人之所以自認為是黃種人從文化上來說,中國人的五行觀,土居中央,是最根本的屬性而黃色,就是土行的顏色
而在政治上近代開始,西方列強對我們的欺凌,為了表示我們的立場,獲取第三世界的支持,我們必須得和歐美國家進行根源上的區分,因此,在中國的帶領下,越南緬甸寮國這些歷史上屬於中國藩屬國的東南亞小國,一同構築了一個政治意義上的黃皮膚群體
所以,盡管中國人的膚色偏白,但在文化和政治的考量,以黃皮膚自居
㈨ 黃種人的祖先是中國人嗎
蒙古人種(Mongoloid),又稱黃種人,亞美人種。
與其他人種形成的過程一樣,蒙古人種的形成是一個既漫長又復雜的過程。蒙古人種大約起源在東非維多利亞湖沿岸。後來經過幾萬年分化、遷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為今天的格局。
人類學家通過對我國石器時代人骨標本人種問題的考察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是蒙古人種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中期以來,我們的遠古祖先就在非洲這塊土地上開始了向蒙古人種的發展歷程。這一人種的形成、發展和分化的過程基本上是在單一的蒙古人種主幹水平上發生的。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單純的人種學背景,為闡明東亞、美洲文明幾千年來持續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祖先不是中國人
㈩ 中國人的皮膚為何是黃的
皮膚的顏色主要是由皮膚內黑色素的多少決定的。黑色素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顆粒,其主要作用是阻擋陽光中紫外線對人體皮膚下面細胞的傷害。陽光較強時,黑色素的含量增多,所以,夏天我們會被曬黑。
人類皮膚的顏色,是進化過程中適應自然的結果。居住在赤道地區的非洲人,由於皮膚常常受到強烈 日光照射,體內黑色素大量產生,所以,非洲人皮膚呈黑色。在高寒地少,所以,皮膚為白色。黃種人一般聚居在溫帶地區,陽光強烈的程度居中,黑色素也介於二者之間,所以皮膚的顏色也介於兩種人之間。
科學家經研究發現,人類的祖先在一開始並沒有差異,膚色基本相同。只是到了後來,人們移居到不同的地區,為適應外界的環境才漸漸出現了膚色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