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胃鏡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胃鏡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9-14 18:16:35

⑴ 做胃鏡會不會把腸子食管劃破,無法修復而死

不會的。目前使用都是電子纖維胃鏡,臨床使用胃鏡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改進,現在的胃鏡無論軟硬度,還是可換作熟悉程度,都有質的提高。請放心,胃鏡不會劃破消化逍粘膜,更不會致人死亡。

⑵ 胃鏡的用途是什麼哪些是適合做胃鏡的人群

胃是人體最「鈍感」的器官,很多嚴重的胃病病人在臨床上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對於胃癌,專家強調:要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

對於胃息肉、胃潰瘍等胃病,醫生往往會建議做胃鏡檢查。但很多患者對胃鏡有種天生的恐懼,尤其是做胃鏡的時候一緊張就喘不上氣,再加上惡心想吐的那種「瀕臨死亡」的感覺是很多人不想回憶的過去。但胃鏡作為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其作用是不能夠忽視的。

胃鏡是發現早期胃癌最佳途徑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全世界有近一半的新發胃癌在中國,相比韓國和日本我們的早期胃癌的比率非常低,大部分病人發現時已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而韓國日本也屬於胃癌高發國,但是他們的早期發現率非常高,使得治癒率也大大提高,這主要因為韓國日本胃鏡檢查的普及。

胃癌的早期表現非常隱秘,最先可能僅有胃粘膜的顏色發生了一點變化,目前的CT、彩超等技術無法捕捉到如此細小的變化,而胃鏡結合肉眼觀察與病理學分析可以對早期胃癌、癌前病變做出准確判斷。這就是為什麼在消化科,醫生會根據病史建議上了年齡又沒做過胃鏡者進行胃鏡檢查,胃鏡能排除或早期發現胃癌。

胃鏡還有什麼用?

胃鏡除了可以發現早期胃癌外,還發揮著很多其他作用。從食管、胃到十二指腸,胃鏡可能幫助食管炎、食管潰瘍、食管癌、食管靜脈曲張、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多種疾病做出診斷。

此外,胃鏡也可以進行內鏡下治療,包括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早期胃癌的內鏡下切除、良惡性狹窄的內鏡下治療、胰膽疾病的治療、胃鏡下胃空腸營養管的置入、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和空腸造瘺術等。簡單的胃鏡在專業醫生手中可盡顯神通,即可診斷亦可治療。

適合做胃鏡的人群

由於胃癌發病極其隱匿,專家提示,以下六類人即便沒有明顯的胃部不適,也應定期做胃鏡檢查:

40歲以上,無論男女。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患者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長期飲食不規律,喜食腌制、熏制食品,高鹽飲食的人。

長期酗酒及吸煙的人。

精神受刺激和愛生悶氣的人。

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的人。

⑶ 膠囊胃鏡中國發明第一人的企業叫什麼

最早是以色列人發明的,中國最早是重慶金山科技集團研發。

⑷ 最先進的胃鏡

最先進的胃鏡是,嗯,通遼市附屬醫院的胃鏡是最先進的胃鏡。

⑸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朝代是少數民族的人建立的

網路知道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朝代是少數民族的人建立的網路知道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朝代是少數民族的人建立的
有很多。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比如:苻堅的秦、宇文氏的北周、拓跋的魏、匈奴的漢。宋朝時期黨項人的西夏。女真人完顏的金。蒙古人的元。女真人愛新覺羅的清。
少數民族朝代就是由少數民族建立,作皇帝的朝代說到,少數民族朝代,我們可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元朝,清朝。 第一個是北朝,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在北朝建立之前,中國北方處在蕪湖,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在北朝建立之前,中國北方處在五胡亂中原的16,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
北魏:鮮卑族的拓跋珪建立 遼:契丹族 金:女真族 元朝:蒙古族 西夏:黨項族 清朝:滿族五分鍾有問必答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很迷茫怎麼辦?
視頻回答
401點贊13評論
為什麼現在有的彩票店生意不行了,一天都沒幾個人光顧?
國家財政部公布了全國彩票銷售的情況,我來簡單說一下個人的看法。現在彩票店還是有生意的,只是比前兩年生
187瀏覽1評論
承攬關系工人受傷誰的責任
視頻回答
94點贊2瀏覽
每期花10塊錢買固定5注彩票,這一輩子能中到嗎?
雙色球的中獎概率是1770萬分之一(取個整數),也就意味著它一共有1770萬個組合,買其中任何一個號
2點贊4評論

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政權,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比如:苻堅的秦、宇文氏的北周、拓跋的魏、匈奴的漢。宋朝時期黨項人的西夏。女真人完顏的金朝,女真人愛新覺羅的清。
少數民族朝代就是由少數民族建立,作皇帝的朝代說到,少數民族朝代,我們可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元朝,清朝。 第一個是北朝,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在北朝建立之前,中國北方處在蕪湖,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與南朝並立的朝代,按照時間,先後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朝代,在北朝建立之前,中國北方處在五胡亂中原的16,公元386年到公元581年,北朝是胃鏡結束後
北魏:鮮卑族的拓跋珪建立 遼:契丹族 金:女真族 元朝:蒙古族 西夏:黨項族 清朝:滿族五分鍾有問必答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很迷茫怎麼辦?
視頻回答
401點贊13評論
為什麼現在有的彩票店生意不行了,一天都沒幾個人光顧?
國家財政部公布了全國彩票銷售的情況,我來簡單說一下個人的看法。現在

⑹ 現在有膠囊胃鏡嗎

「膠囊胃鏡」全稱為「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領銜研發,於2005年問世。它只需患者隨水吞下一粒膠囊內窺鏡,經過15分鍾左右便可完成胃部檢查。

2009年,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研製成功,通過嚴格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檢驗,這一系統在2013年正式進入市場,成為全球首台用於臨床的磁控膠囊胃鏡,真正實現無創無痛無麻醉的胃鏡檢查,「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是能夠對人體胃部進行精準檢查的膠囊胃鏡,獲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

⑺ 鋇餐透視和胃鏡檢查各有何優缺點

一般概括的講,X線鋇餐檢查對胃大體形態、收縮功能、黏膜下或胃外壓性病孌以及病變定位較好。而胃鏡檢查則對觀察胃黏膜改變、病變大小、形態等較好,特別是可以直接進行活檢,取得病理學診斷,並且直觀,假陰性和假陽性率極低,這是胃鏡檢查的獨待優點。二者結合應用,可以使優點得到互補,診斷率得到提高。
胃鏡研製應用雖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但真正廣泛應用於臨床是纖維胃鏡誕生後近30年的事,現已充分顯示出其他檢查難以替代的優越性。胃鏡檢查的優點有:
1.直觀 通過胃鏡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球及球後部粘膜。以前如此直觀的效果只有手術中才能見到,在目前不但胃鏡操作者可以看到,還可以通過電視屏幕顯示,供助手和其他醫生共同會診和協同操作。具有放大作用的內鏡還可以將圖像放大,對診斷更加方便有利。
2.准確 通過胃鏡可以直接看到病變是否存在,大小形態,與周邊粘膜的關系,並且可以染色後進一步觀察活檢。這樣在直接和准確檢查的同時又可以活檢的方法,是其他檢查方法所不具備的。
3.安全 胃鏡鏡身較為柔軟,光源為冷光源,無射線輻射,應用很安全。隨術者操作水平的提高,絕對禁忌症明顯減少,許多上消化道急症如嘔血、黑便等均可進行急診胃鏡,保證了及時診斷,提高了治癒率。
4.診治並行 目前胃鏡檢查已不再是單純的診斷,而是診斷與治療能夠同時進行的先進手段。使以往許多需要剖腹探查手術的病人免除了開刀之苦。
5.資料完整可靠、圖文並茂 目前胃鏡檢查同時能將資料直接錄相或拍成照片、幻燈片,可作為診斷的依據,同時還可以列印成文件,直接放入病例,圖文並茂,便於以後會診和復查。
胃鏡檢查缺點是需要有一定設備,檢查者要有一定經驗,檢查時要將胃鏡插入患者胃內,患者可能會有恐懼感和輕度惡心不適,使一部分人不願意接受。
與胃鏡相比,X線胃腸透視檢查的特點是:臨床上應用歷史更悠久,經驗更成熟、更豐富。一般人認為檢查時痛苦稍少,可以從整體上了解病變部位,大小和與整個胃的關系。但要在X線下進行,要接受一定量的放射線照射,病變影像是通過X射線投照到熒光屏上的投影,而非直接觀察病變,因此陽性率不如胃鏡高,且不能活檢,不能同時進行治療,因此近年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胃鏡檢查已呈普及增多的趨勢。
(作者:鄧有輝)

⑻ 中國近代醫學發展史

醫學經歷了傳統醫學、實驗醫學和現代系統醫學發展時期,歐洲傳統醫學與實驗生物學的結合誕生了西醫學,中國傳統醫學和西醫學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統醫學的模式。
近代
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的醫學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開始發展,生產力的增長促進了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這些都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許多葯物也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標志著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學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陳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首先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陳規和盲目崇拜進行斗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而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這反映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結構,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他開始從事人體解剖.他所繪制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只有150餘幅,畫得大都准確、優美.
達·分奇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由此證明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是由維薩里完成.維薩里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三或四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就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中世紀,由於手術操作污穢而受到輕視,一般的外科手術都由理發師進行.法國的帕雷就是理發師-外科醫生,他曾任軍醫,在戰傷處理中,用軟膏代替沸油處理火器傷,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他還用結扎法取代燒灼法進行止血;做過異位胎兒倒轉術;創制過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國文字法文寫成的.
14~16世紀,傳染病非常流行,曾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這時弗拉卡斯托羅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認為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還指出了三條傳染途徑.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的醫學
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學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於是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血液在心臟循環的過程.1553年,西班牙學者塞爾維特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時,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進行了「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
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義大利馬爾皮吉觀察動物組織,發現了毛細血管,他還觀察過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荷蘭業余科學家列文胡克也作過許多顯微鏡觀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細胞;他在觀察蝌蚪的尾巴時發現血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流過的情形.他和馬爾皮基的觀察填補了哈維在血液循環學說中留下來的空白,說明血液怎樣由動脈進入靜脈的.但是,17世紀的顯微鏡觀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體組織學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
17世紀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都有了進步,醫學家也開始不滿意過去的醫學學說,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說,這主要有三種派別.其一是物理學派,醫學機械論者、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對醫學的見解就是代表.他主張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機械的反應;認為人有靈魂,而靈魂存在於松果體中.
化學派則以化學原理解釋生理和病理現象,荷蘭人西爾維烏斯可為其代表.他曾致力於鹽類的研究,認為身體的三要素是水銀、鹽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倫學說的信奉者,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酸性和鹼性的平衡失調所致,所以其治療方法也是以平衡兩者的關系為主.這個學派是當時醫學上有勢力的一派,他們在唾液、胰液和膽汁方面的研究對生理學有一定的貢獻.他們認為血液是中樞,一切病理過程都由血液產生.對所有疾病都用化學原理進行解釋和治療.
另一位英國的化學派代表,牛津大學的威利斯注重臨床觀察.在西方他第一個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稱威利斯氏病,他記述過現在所稱的重症肌無力,還描述並命名過產褥熱和大腦基底動脈環.
還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認為生命現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學的支配,生命現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來維持的,這種生命力亦即活力.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爾,他認為疾病的原因在於生命力的減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紀更為盛行.
這三個學派雖然開始於17世紀,但其影響都很大,直到20世紀各種學派中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的醫學
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
義大利病理解剖學家莫爾加尼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里的酒量.後宋,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
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布爾哈維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盡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癥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系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的先驅.
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
19世紀的醫學
19世紀初,細胞學說被提了出來.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
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也隨之誕生了.法國人巴斯德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
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被發現.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提出了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發現乳酸菌與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制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19世紀初期,在葯理學方面,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鴉片中提取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出奎寧;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葯合成成功;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葯理學.
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法國的馬讓迪,德國人彌勒和法國人貝爾納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床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發明聽診的是拉埃內克,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床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啟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紙制聽診器,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並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床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用來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赫爾姆霍茨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范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發明.19世紀中葉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繼被用作全身麻醉葯,外科手術能夠在無痛情況下施行,這是外科學的一大進步,是外科手術學得以發展的前提.19世紀末又發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續繁雜、副作用多的不足.
創傷手術後的化膿並發症是最麻煩的事,在巴斯德發現病原微生物以前,維也納的產科醫生塞梅爾魏斯於1847年證明,產褥熱的真正原因是手和產科器械帶進了感染因素,主張用石灰水洗手.
根據巴斯德的發現,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荻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
1886年貝格曼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標志著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進步,如止血鉗、止血帶以及血管結扎的方法的應用等.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18世紀時預防醫學有某些改進,但大多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實施范圍也很有限.到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英國於1848年設立衛生總務部,規定一些預防疾病的法令.
之後不久,英國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亡約六萬人.統計資料顯示疾病的傳染媒介是飲用水,於是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方法,而逐漸遏止了疫情.
使衛生學成為一門精確科學的人是德國的佩滕科弗,他將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衛生學方面,研究了空氣、水、土壤對人體的影響;測定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對呼吸的意義,並發明了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氣和暖氣設備.繼他之後,研究職業病的勞動衛生學、研究食品工業的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相繼產生.
護理工作歷史悠久,但從事護理的人長期地位低下,19世紀之前工作條件一直十分惡劣,人員素質差,待遇低.英國的南丁格爾曾在德國學習護理知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收效顯著.1860年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了一門科學.

⑼ 胃鏡發展歷史粗細多少

最早的胃鏡是德國人庫斯莫爾在1868年借鑒江湖吞劍術發明的庫斯莫爾管,它其實就是一根長金屬管,末端裝有鏡子。但因為這種胃鏡容易戳破病人食道,因此不久就廢棄了。1950年,日本醫生宇治達郎成功發明軟式胃鏡的雛形——胃內照相機。

纖維內窺鏡從50年代就應用於診斷疾病。到目前為止,檢查消化道的纖維內窺鏡較多,如纖維食管鏡、纖維胃鏡、纖維十二指腸鏡、纖維小腸鏡、纖維結腸鏡和纖維膽道鏡等。

這種纖維內窺鏡細而且軟易彎曲,病人痛苦少,醫生可以直接看到所檢查器官的某些情況,較X線鋇餐檢查效果好。它能發現病變,病變是什麼性質,還可以在病變部位取小塊標本、作病理檢查,在顯微鏡下看病變細胞是什麼樣子,對診斷更有幫助。

近幾年,有電子胃鏡出現,它可以把檢查情況反映到熒光屏上,術者及更多的人可以通過熒光屏發現病變,而且又可錄像,作為資料備查。

一般纖維胃鏡、十二指腸鏡工作長度70~140厘米,有多種型號,各型長度也有差別。它可以從食管的開口部,一直看到十二指腸。這些部位有病如炎症、糜爛、潰瘍、出血、食管靜脈曲張、血管瘤、腫瘤(良性或惡性)粘膜萎縮、胃腸憩室、壁彈性、胃上口賁門、胃的下口幽門口閉開是否正常,有無十二指腸液從胃下口幽門返流到胃。出血者不僅可以急診做胃鏡檢查出血部位和性質,而且也可以通過胃鏡給葯止血。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胃鏡檢查越來越廣泛應用於臨床,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病最直觀的檢查方法,熟練掌握術前、術中、術後護理配合,對檢查的順利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⑽ 胃癌病人做鋇餐,胃鏡,ct哪項是我國最早發明

你好,根據您的描述鋇餐應該是最早的檢查項目,早期胃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治療,然後放療化療,祝您健康。

閱讀全文

與胃鏡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黑澤市有多少人口 瀏覽:715
印尼萬隆gdp多少 瀏覽:858
印尼火山最多運用什麼板塊 瀏覽:498
伊朗為什麼空襲以色列 瀏覽:341
澳洲發快遞到中國清關要多久 瀏覽:583
尼泊爾為什麼不怕印度報復 瀏覽:5
印度抽水泵怎麼樣 瀏覽:644
伊朗人吃藏紅花怎麼不長壽 瀏覽:353
中國日報什麼級別 瀏覽:965
中國留學去哪個國家的最多 瀏覽:223
義大利的貨幣單位是什麼 瀏覽:85
印尼人為什麼這么懶 瀏覽:460
英國防疫工作怎麼做 瀏覽:654
泰勒為什麼穿英國國旗 瀏覽:338
印度流感死亡人數多少 瀏覽:263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黃河 瀏覽:945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70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3
中國人壽保險怎麼繳費 瀏覽:732
印尼幣1億相當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