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在哪裡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分別為:浙江省溫嶺、福建省惠安、浙江省青田、河北省曲陽 。
1、福建省惠安
惠安石雕分為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幾大類。沉雕主要用於建築牆面的裝飾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額、宅居楹聯等,以線的造型為主要特色,要求線條勁挺有力,柔順暢達。代表作有南京雨花台紀念館《日月同輝》的大型石雕。
浮雕指圖像浮突於石料表面,用於大型紀念性建築物、高檔府第、民宅的石質裝飾,代表作有民國初年南京中山陵的華表、光華亭的金魚池等。現在惠安縣擁有一座「中國雕藝城」,匯集上百家以石雕為主的雕藝企業。
2、浙江省青田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氣,細膩精巧,形神兼備。基調為寫實而尚意;手法有圓雕、鏤雕、浮雕及線刻;工序分相石,開坯,粗雕、細雕、封蠟、潤色等。石雕藝人們根據石材的特點展開構思,因材施藝,依色取俏,化「腐朽為神奇」,使青田石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3、河北省曲陽
在西漢時期曲陽石雕已初具規模;唐代,曲陽成為北方漢白玉雕像發源地和雕造中心;到元代曲陽石雕達到鼎盛。
從雲岡石窟、樂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阿房宮、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到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處處都留下了曲陽人的雕刻藝術。
4、浙江省溫嶺
溫嶺石雕時。台州民間曾流傳「黃岩蜜橘雁盪松,太平石工天台鍾」的民謠。目前,溫嶺市有40餘家石雕企業,從業的石雕藝人近2000人,其中高龍石雕藝人佔80%。石雕行業的興起,已成為溫嶺市經濟發展又一個新的增長點。
溫嶺人已在網際網路上做起了石雕生意。石獅子、石屏風、石碑、石腰鼓等石工藝品圖案、照片進入網際網路後,業務聯系十分繁忙。今年前7個月,溫嶺市石雕行業實現產值近億元。神州大地到處留下溫嶺石雕藝人的足跡和作品。
(1)中國石畫金獎在哪裡擴展閱讀
傳承意義
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藝人和欣賞者們共同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豐富的文化積淀使青田這座濱江古城更具神采。干百年來,它讓人嚮往,令人喜愛,給人啟迪,把美麗和幸福賜給熱愛它的知音。
優質葉臘石歷經千餘年的開采,資源已近枯竭,同時青田石雕手工作坊規模逐漸縮小,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按用途分
1、 觀賞、掛戴和收藏石制工藝飾品石雕。如種玉器飾物,各種觀賞石及擺設件。這類石雕製品體積比較小。
2、 石窟和摩崖石雕。如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
3、 陵園石雕。如各種陵墓石像、石棺槨、墓葬祭品等。
4、 宮殿、宅第和園林石雕。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都裝有非常精典的石雕製品。
5、 寺廟神殿、經幢祭壇石雕。如北京雍各宮、山東孔廟中的石柱、石欄和神龕都是石雕製品。
6、 石橋石雕。如河北趙州橋的人物石雕、北京蘆溝橋上的石獅等。
7、 石闕和牌坊石雕。如孔廟石碑坊石雕。
8、 塔建築石雕。如各種石塔。
9、 碑書石雕。如各種紀念碑、陵墓碑等。
10、 人物與動物石雕。如名人雕像、佛像、石獅等。
11、 生活工藝用品石雕。如桌、椅、凳、茶幾、燈具、墨硯等。
12、 現代城市園林與紀念石雕。如大型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和紀念雕塑等。
按形體分
1、 立體石雕。包括立體人像、動物雕像、壁爐、雕刻柱頭等。
2、 平面石雕。包括浮雕、鏡框、畫框、透雕窗格、刻字牌匾、石刻畫、影雕和線雕等。
按工具分
1、 手工雕刻品。即用鑿、錘、釺等手工工具雕鑿的製品。
2、 半機械化加工雕刻品。即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機械化加工的石雕。
3、 全自動數控機械加工雕刻品。
4、 噴砂雕刻品。使用噴砂雕刻機進行雕刻。噴砂雕刻機是使用空氣機(氣壓5-6kg/平方米)和金剛砂噴射在製品雕刻處進行雕刻。
5、 化學腐蝕雕刻品。即利用化學腐蝕液與石材之間進行的化學反應,達到雕刻石材。有凸雕(浮雕)和凹雕兩種。
『貳』 傅二石作品欣賞。
傅抱石之子、著名畫家傅二石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1歲
交匯點7月31日消息,2017年,對國畫大師傅抱石的後人來說,是一個不願回首的年份。7月31日,傅抱石先生次子傅二石先生因病於南京去世,享年81歲。就在21天前,他剛剛送別了自己的妹妹。7月10日,傅抱石先生愛女傅益璇女士因病於7月10日在南京去世,享年72歲。
傅二石先生
傅二石先生出生於1936年,他擅長山水畫和人物畫,作品風格雄渾博大、剛健清新。他的山水,大氣磅礴,墨氣淋漓,充滿浪漫精神。他善畫「雲」,與父親的「雨」有異曲同工之妙。得知傅二石先生逝世的消息後,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感到很突然,「之前沒聽說老人身體不好啊,去年他在省美術館辦展的時候還很健康,真是太意外了。」
回憶起和傅老交往的點滴,高雲很是感慨,「有傅抱石先生那樣一棵大樹在前面,二石先生能走出自己的筆墨之路,很不簡單。不少名家後代,一生都在模仿,沒有走出來。但傅二石不然,他沒有簡單模仿父親的筆墨,而是在繼承的同時敢於創新,找到了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一點,最值得我們欽佩。」
接到記者電話時,傅抱石先生的女兒傅益瑤由於過度悲痛,無法多說什麼,她委託記者向關心傅二石先生的書畫愛好者表示感謝。對於傅二石先生的突然辭世,她解釋說,「之前身體就不好,因為肺炎住院了。但家裡人怕打擾到別人,就沒對外說。前段時間還說蠻有希望恢復的,沒想到突然一下子就不行了,真的想不到。」
退休之前,高雲是省文化廳副廳長。他對傅二石先生的「怕打擾別人」深有體會,「二石先生為人很好,通情達理,寬厚待人,是個樂天派。他從不給組織帶來任何麻煩,也從不提任何個人要求,心裡想的永遠是別人。所以,大家都說,和他在一起很快樂。」
今晚,站在新華全媒體藝術館·傅二石工作室里,新華文化藝術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長健凝視著牆上的《高山流水》畫作,久久無語。「這是首屆新華·古琴文化藝術周開幕之際,傅二石先生特意送來的作品。」魏長健回憶說,「傅二石先生重情重義,在他的身上,我們不但看到了新金陵畫派的藝術傳承,更見識到了傳統文人的濟世情懷。」
2016年,鹽城市阜寧、射陽兩地龍卷風冰雹特別重大災害發生後,傅二石先生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參與捐贈作品賑災行動,為災區人民送去了溫暖。
延伸閱讀
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的傅二石先生
傅二石,出生於1936年,中國現代著名山水畫大師傅抱石先生之子。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江蘇省國畫院山水畫創作室主任、傅抱石紀念館館長。他擅長山水畫和人物畫,作品風格雄渾博大、剛健清新。具有傳奇色彩的畫家,作為國畫大師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不僅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還秉承了父親那種自然放達的性情,他天性直率,詼諧幽默,在順境中謙和溫良,在困境中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
《漫將一硯梨花雨 潑濕黃山幾多雲》 2001年
《奇峰迎馬駭衰翁》 2004年
傅二石擅長山水畫外,亦擅長畫人物。作品有《峽江煙雲》、《 待把江山圖畫》、《風雨瀾滄江》等。出版有《傅二石山水畫選》等多種畫冊。曾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人畫展,深受海內外人士歡迎,眾多作品為博物館、美術館及收藏界人士所收藏,2006年傅二石七十壽辰時,在江蘇省美術館與北京中國美術館相繼舉辦了《傅二石山水畫展》,引起了美術界強烈的反響。
繼承和長期研究國畫大師傅抱石的藝術成就,傅二石著有《一半山川帶雨痕——談傅抱石畫雨》、《醉筆寫出畫中情》等系列文章在海內外發表。出版有《傅二石畫集 》、《傅二石作品選》等。發表有《傅抱石的詩意畫》、《傅抱石的速寫》等。
60年代初傅家全家福,攝於傅厚崗6號家中。前排左起:夫人羅時慧、小女傅益玉、傅抱石、長女傅益珊;後排左起:次女傅益璇、長子傅小石、次子傅二石、三女傅益瑤
他所寫《金剛坡的回憶》一文,深情記錄了其父在抗戰階段攜全家避難於重慶金剛坡,八年艱苦歲月,蝸居斗室堅持中國畫創作並取得最初輝煌業績的史實。種種難忘的情景使他耳濡目染、受用終生。抱石先生的那種解衣盤礴的大筆揮灑,那種全神貫注的小心收拾,那種擁抱中國畫的熱忱和誠摯,都化為一種遺傳基因,而滲入二石的骨髓。有必要強調的是,二石之於家學,重在學養和精神的堅守,並非皮相的承續和復制。他的畫作,難見「抱石皴」的影跡而另成體系。即令在其作品此幅與彼幅之間比較,也往往皴法異樣,形神不同,景境各富特色。
傅二石認為「山水畫追求的是獨特之美和新鮮之感。今天畫的松樹要與昨天畫的松樹有所不同,姿態結構的不同,筆力的不同和松樹所處環境的不同。」這種追求美、發現美、倡導獨特性和新鮮感的創作定力,導向了如石濤所指出的那種作畫境地:「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自成,畫不違其心之用。」
傅二石曾在自己的「80藝術回顧展」自序中寫到:
畫畫的人總是在追求作品的「微妙」或「巧妙」。我也追求了好幾十年,但成功率總是不高。當然,這與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有關。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終於懂得了:畫山水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你努力一輩子。這樣等你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你才能夠勉強地說:我知道怎麼畫山水畫了。
協調和統一是對一幅畫的基本要求。我在繪畫中追求協調和統一,其最高標準是回歸自然。觀眾贊美一幅畫的語言是「像真的一樣!」所以我平時欣賞和觀察大自然的時候,會特別注意發覺大自然中容易被疏忽的美,而這種美總是在協調和統一的背景下出現的。
我早先畫畫有逸筆草草、粗心大意的毛病,以為只要把一張紙塗滿了,就算一幅畫。後來發現那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古人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畫法。可古人的畫中有功夫、有詩意,而我的畫中卻什麼也沒有。我努力改變這個缺點。功夫不夠,就用細心來彌補。繪畫是追求完美的,不管你水平如何,都必須把追求完美作為終極目標。
《快意雄風海上來》 2011年
他說,我父親用他的繪畫實踐告訴我:作畫要有個性。我的畫從「酷似父親」到「不那麼像父親」其時我已年近六十了。記得我在南京和北京舉辦七十畫展時,同行們的評論說:「傅二石的畫不同於他父親的,有了自己的面貌」而我自己尚未覺察到。現在看來,我得承認自己的筆墨是有了些變化,但這「變化」也並非都是好事。我知道,要想得到好的筆墨並非易事,因此往往會滿足於「一般的水平」。
《雲山幽居圖》 2012年
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共有六個子女,兩個兒子:傅小石和傅二石,四個女兒,分別是傅益珊、傅益璇、傅益瑤、傅益玉。六個孩子繼承了父親在美術方面的才華,成為知名畫家。
可惜的是,一年之內,已經三位傅家子女離世:2016年8月17日,卧病多年的傅小石先生在南京去世。今年7月10日,傅益璇女士因病於南京逝世;今天,傅二石先生去世。
傅抱石先生於1965年9月29日去世,安葬於雨花功德園內。
X
『叄』 石沖的獲獎記錄
1987年第一屆中國油畫展;1991年第一屆中國油畫年展,獲銀獎; 1993年第二屆中國油畫年展,獲金獎;1994年中國油畫現狀展;1994年中國批評家油畫提名展;1995年,1979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展;1995年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獲銀獎;1995年第八屆全國美展,獲作品獎; 1997年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獲文獻獎; 1998年二十年啟示錄—中國重要藝術家作品展;1998年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家邀請展;1999年世紀末中國實驗藝術展;2000年上海國際雙年展;2000年亞洲藝術節;首都師范大學學術邀請展,中國北京;2001年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2001年芝加哥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3年第一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2003年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獲中國油畫藝術獎;2003年「東方既白」百年中國繪畫展(法國巴黎);2004年美術文獻邀請展,獲文獻獎; 2005年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北京中國美術館)。作品在美國、西班牙、法國、瑞典、日本、香港等地展覽。其中部分作品為國外美術館、博物館、畫廊及私人收藏。出版有《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石沖》、《中國當代油畫名家自選集—石沖》、《中國當代油畫名家個案研究—石沖》。
『肆』 [農廣天地]砂石畫製作工藝是在哪拍的,其製作人姓名,電話是什麼以及其沙石畫價格是多少
拍攝的製作人就是沙石畫的創始人,李軍聲。
1963年出生於張家界,砂石畫創始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南分會會員,中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吉首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張家界市美協副主席,張家界市政協常委。
一九八六年:獨創一種新畫種——砂石畫並獲國家新型專利;
一九九四年: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砂石畫個人畫展;
一九九七年:創辦軍聲砂石畫研究院;
一九九九年:砂石畫《武陵山水甲天下》被湖南省政府選送99′昆明世博會珍藏於中國館;
二〇〇〇年:砂石畫《古城》榮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此作品在二〇〇三年獲「五個一」工程獎;
二〇〇一年: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16屆年會發表論文「追求砂石畫的審美意境」;
二〇〇二年:砂石畫《初曉》參加由中國美協舉辦的慶祝《毛主席在延安講話》湖南展區獲銅獎,並入選全國美展;
二〇〇三年:第一本砂石畫集《軍聲砂石畫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二〇〇三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突出貢獻獎;
二〇〇三年:砂石畫《風景》入選由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十七屆新人新作展;
二〇〇四年:砂石畫又獲四項國家專利(七彩砂石畫、隱畫、門窗畫、便攜畫)
二〇〇四年:砂石畫《風景》被中南海收藏;
二〇〇四年:油畫《部落遺韻》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展——湖南展區優秀獎;
二〇〇四年:砂石畫《風景再現》赴法國參加「巴黎?中國書畫展」;
二〇〇四年:砂石畫《武陵之魂天門山》被國家貿促會選送作為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接待廳唯一繪畫作品展覽並收藏;
二〇〇四年:砂石畫《土家吊腳樓》被國家貿促會選送BIE(國際展覽局);
二〇〇四年:油畫《飄進布里的雲》榮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畫展優秀獎;
二〇〇五年:軍聲畫院成功地舉辦了一次國際性的交流展——首屆中韓書畫交流展;
二〇〇五年:被列入湖南省委直接掌握聯系的高級專家;
二〇〇五年:11月6日至12日澳門基金會在澳門民政總署為李軍聲舉辦個人畫展;
二〇〇六年:砂石畫《巍巍天門》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二〇〇六年:油畫《小城春秋》參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七屆大連藝術博覽會獲優秀作品獎。
二〇〇七年:砂石畫《遺風》在深圳第三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獲「中國工藝文化創意金獎」。
二〇〇七年:砂石畫《漫步青雲一徑通》被國家信訪局收藏。
中央電視台、台灣電視台、香港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外文化交流書刊等國內外新聞媒體已對李軍聲和他的砂石畫做過多次專題報道。同時,李軍聲及砂石畫作品被選編入《中國油畫》、《中國美術選集》、《當代美術》、《裝飾雜志》等多部專業典籍。
http://www.gotoread.com/s/e/?vo=4535&p=63
『伍』 最貴的中國畫是誰的哪幅畫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卧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仆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系全圖的引子。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以後900多年裡,它曾輾轉收藏,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多次倖免於難。據元代楊准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公元1111——1125年間)。 《清明上河圖》 畫幅上有金代人張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記共九十處,又半印六處。說明此圖曾經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流傳有緒。
此畫最初收藏應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後,流到北方,入元進入皇家內府,被內府一個裝裱匠用摹本偷換出來,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嚴嵩手裡。傳說,明朝文學家王世楨,他的父親是當朝的尚書。王老太爺珍藏著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對這幅畫珍愛備至,輕易不肯示人。但當朝權貴嚴嵩卻對此畫垂涎三尺,他依仗權勢向王尚書索要該畫,王尚書無法回絕,但又捨不得這幅畫,於是連夜請來高明的畫師,臨摹這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天,王尚書將這幅贗品交給了嚴嵩。本來這幅高明的贗品已將嚴嵩瞞了過去,但嚴府有一個極有經驗的裝裱匠,他向嚴嵩獻諛求榮,指出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隻麻雀腳踩著兩片瓦,由此可知是贗品。嚴嵩於是大怒,找了個緣由便將王尚書打入大牢。王世楨為救父親,不得不拿著《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登嚴府求情。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 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都記載,明代大奸臣嚴嵩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連同《清明上河圖》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清明上河圖》等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東北革命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如今《清明上河圖》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是無價之寶,藝術價值無限高,歷史價值無限高,是中國最貴的畫。
『陸』 中國最大的石壁畫在哪裡
大連《清明上河圖》金箔大理石壁畫,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柒』 尚石的個人履歷
1984年—198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深造時就開始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作品;1986年發表在安徽日報上的作品有《歌唱祖國》、《春灌》、《放蛙》;
1987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作品有《春》、《祖國您早》等得到專家和社會的一致好評。在中央美術學院深造期間就已有「畫界嬌子」之稱;
1991年10月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畫展,尚石獲得青年組金獎;
1994年創作的《黃山之晨》參加二十八省市名家作品展(香港);
1993年12月參加由美國社會活動家陳香梅(美籍華人)在美國馬里蘭州美術館舉辦的華人書畫藝術大展中,尚石中國畫「牡丹系列」作品引起轟動,以數十萬美元的價格被搶購,其中一幅《國色天香》被陳香梅以貴重禮品贈送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屆時得到了美國總統柯林頓熱情接待,真乃是中國繪畫西方去,尚石丹青創第一,中美友好一條線,巨制牡丹創奇跡』。(譯自《世界日報》),美國《世界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十幾家報刊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了尚石的繪畫事跡,美國觀眾給予了高度評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尚石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就是尚石的佳績,這就是尚石繪畫的靈魂』.,(譯自《華盛頓郵報》;
2008年應國務院邀請為胡錦濤六十六壽辰創作《福壽圖》,尚石先生是我國為國家主席和總統繪畫的重要畫家。
1994年3月中央電視台美術星空欄目對尚石的繪畫成就作專題介紹;
1996年10月應新加坡文化司的邀請,在新加坡美術館舉辦---尚石書畫藝術展,《皖南漁家》、《黃山春早》、〈九華山勝景〉、《夏日荷塘》《江南水鄉》、《國色天香》等38幅國畫作品被新加坡美術館收藏,屆時在新籍華人中引起轟動;
1997年12月應泰國博物館的邀請,在泰國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其作品〈美麗的九寨溝〉、〈黃山余暉〉、《泰山秀色》《人勤春早》及牡丹系列作品等16幅作品被泰國博物館收藏。
1999年創作的《黃山秋潤》參加全國二十五省市名家書畫家聯展(沈陽博物館)獲得金獎;
2000年8月參加由中國書畫藝術家創作中心舉辦的中國名家書畫大展(中國美術館)獲得精品獎;
2000年2月創作的《層林近染》11月參加中國書藝術家創作中心舉辦的中國西部采風展(中國美術館)獲得金獎;
2000年在安徽省舉辦尚石書畫藝術展(阜陽博物館)屆時轟動皖北地區;
2002年創作的牡丹圖《洛陽牡丹佳天下》參加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徐悲鴻美術館),獲得金獎;2002年《安徽日報》、《安徽電視台》、《廣東電視台》、《廣東電視周刊》、《阜陽日報》、《阜陽電視台》、《穎州晚報》等十多家新聞媒體對尚石先生的繪畫事跡作了專題報道;
2004年5月參加由中國教育學會美術專業委員會舉辦的全國教育系統書畫大展及評選活動(人民大會堂)獲得一等獎;
2004年4月被北京華夏英才評審委員會授予「首屆中國當代傑出書畫藝術家」稱號,
2002年5月參加由中國國際出版社舉辦的中國中老年名家書畫大展(北京工人文化宮)獲得金獎;由於尚石先生的繪畫成就非凡,
2002年4月被中國東方藝術研究院聘任為終身名譽院長;
1993年12月參加美國華人書畫大展。
1996年10月報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新加坡美術館)。
1997年12月在泰國舉辦個人畫民展(泰國博物館)。
1999年二十五省市名家書畫聯展。(沈陽博物館)。獲得金獎。
2000年中國書畫藝術家創作中心名家西部采風展,(中國美術館)獲得精品獎。
2000年在安徽舉辦個人書畫展(阜陽博物館)。
2002年中國當代名家書畫邀請展。(徐悲鴻美術館)獲得金獎。
2003年中國教育學會美術專業委員會書畫大展(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得金獎。
2003年第一界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2004年中國教育部全國教育系統名家書畫展(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得一等獎。
2007年第三界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
『捌』 中國繪畫藝術最高成就的是
我覺得是齊白石!!!!!!!!!!
我們老師也這么說,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蟲十二開冊頁》,《白石草衣金石刻畫》等。2011年5月22日,他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被以以4.255億元人民幣拍出天價。
一般國畫都是沒有油畫值錢 因為國畫比較高產。但是齊白石的畫不一樣啊。!!!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曾居住於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1877年,跟隨叔祖父學過木匠,次年改學雕花木工,從民間畫工入手,曾習古人真跡,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他學詩文書法,游山川名勝,作幕僚寓客,終於成了詩、書、印、畫全人神品的千古偉人;他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的精神統一得完美無瑕,使中國畫得到國際的重視;他朴實謙虛、自信自強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剛柔兼濟,工書俱佳,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
拍賣天價
2011年5月22日晚8點,中國嘉德2011春拍首次推出的古代及近現代書畫聯合夜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在北京舉槌,該夜場總成交額超過十億元人民幣,其中,最受矚目的拍品――齊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8800萬起拍後,經過逾半小時、近50次激烈競價,最終一位場內藏家以4.255億元人民幣將其收入囊中,這也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紀錄。 中國嘉德近現代及當代書畫部總經理郭彤女士表示:「齊白石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影響最廣、最深遠的藝術家,他的繪畫不僅在中國近現代時期影響了無數人,也是國際范圍內最受人尊敬,也廣為大家所理解和愛戴的畫家。這件作品比此前的近現代書畫拍賣結果有大幅跨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紀錄。齊白石的作品取得這樣的結果,可謂是眾望所歸。」
拍賣過程 當拍賣師報出8800萬起拍價之後,直接由藏家加價至1億元人民幣,隨後場內及電話委託買家輪番競價,最終,經過逾半小時、近50次激烈競價,由一位場內買家以4.255億元人民幣競得,這也使中國近現代書畫站上新的台階
此外,同場的齊白石另一件作品《花鳥四屏》也拍出9200萬的高價。而黃胄約26平尺的巨制《馴馬圖》以6037.5萬元創出畫家個人成交紀錄。古代書畫部分,乾隆皇帝御書《妙法蓮華經》5577.5萬元折桂;戴蒼《漁洋山人抱琴洗桐圖》3277.5元高價成交;《富春山居圖》最負盛名的臨本之一――鄒之麟《臨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則以747.5萬元被藏家競得。
『玖』 首創石頭上作畫的畫家是誰
王炬(1934 5—) 又名繼締,男,漢族,籍貫上西太原, 1934年5月生。中國美協會員,一級美術師,曾就讀於南開大學及西安美院,學中文及油畫。早年畫過油畫、漫畫、石頭畫。現致力於減筆沒骨寫意人物畫:羅漢行,今古文人,民風童趣等。從藝宗旨:認為藝術有三大支點為道德觀、信息量、趣味感俱不可或缺,主張創作應善待生態、社會及人生。臨池作畫當凈心、競意、敬業、精進。 1979年,首創石頭上作畫在陝西美協展出、中央電視台曾先後兩次播映。並獲省科普美展一等獎。 1982年,作品入選全國漫畫展。 1984年,作品入選6屆全國美展。 1989年,作品入選7屆全國美展,同年作品《視覺》獲《諷刺與幽默》年度獎。 1991年,論文《太極圖意象》入編《首屆意象藝術國家研討會論文集》。 1998年12月,作品參加「韓國98」美術大展,山水畫《金剛山》為韓國碑林收藏。 1999年9月,書法入選「全國工藝美術書法展」 並獲創新獎,同時獲「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 稱號。同年又獲「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展」 做高榮譽金獎,及「中國百年風雲人物」金獎。 2000年2月獲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頒發的「新世紀優秀人才」
『拾』 中國石頭畫最多的地方是()
內蒙古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