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乾旱災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2. 我國最乾旱的地方是什麼地方
全國大部分省(市、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發生,農業乾旱分布范圍較廣、程度較重,受旱面積和成災面積均明顯大於近幾年;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西、湖南、甘肅等省的旱情重。主要災害過程為:西北地區東部的春旱連夏初旱,內蒙古中東部、東北西部和北部的夏伏旱、江南、華南夏伏旱和秋冬旱。北方地區受旱區域相對集中,強度較大;南方乾旱范圍廣,且持續時間長。
3. 我國乾旱比較嚴重的地區是哪個地區
2007年全國大部分省(市、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發生,農業乾旱分布范圍較廣、程度較重,受旱面積和成災面積均明顯大於近幾年;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西、湖南、甘肅等省的旱情重。主要災害過程為:西北地區東部的春旱連夏初旱,內蒙古中東部、東北西部和北部的夏伏旱、江南、華南夏伏旱和秋冬旱。北方地區受旱區域相對集中,強度較大;南方乾旱范圍廣,且持續時間長。
4. 中國最乾旱的地方是哪
西海固
位於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地帶,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涇源、彭陽等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它屬於黃土高原的乾旱地區,位於黃土高原西南緣,有著無數的溝、壑、塬、峁、梁、壕、川,屬寧南黃土丘陵地帶。這里年平均氣溫3~8℃,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30℃,全年無霜期90~100天,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間,大都集中在6~9月,多冰雹,而年蒸發量1000~2400毫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乾旱氣候,水源奇缺。這里由於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且多發生其它各種自然災害,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之一。
5. 我國乾旱比較嚴重的地區是
乾旱的地方在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新疆、甘肅、雲南等地,乾旱比較嚴重。
西北乾旱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全境和陝西秦嶺以北、內蒙古西部以及山西西部地區,總面積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多,中國的主要沙漠都分布在這一地區。
西南地區的雲南乾旱嚴重,例如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遭遇三年連旱,導致庫塘蓄水嚴重不足。今年初,降雨持續偏少,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庫塘蓄水持續下降,各地旱情加劇。
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皆大,可能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多風沙,雲量少,日照強。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由於熱量充足,當利用灌溉供水與加以施肥時,有可能成為高產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偏大、產流量很少的地區。
(5)中國哪裡乾旱擴展閱讀:
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全球乾旱半乾旱區面積將會加速擴張,到21世紀末將佔全球陸地表面的50%以上。其中,全球乾旱半乾旱區擴張面積的四分之三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乾旱半乾旱區擴張將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土地進一步退化的風險,並加劇其貧窮程度。
產生沙漠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乾旱缺水是最基本的原因,沙漠化地區在第四紀時期一般為鬆散的湖相或河湖相沉積,物質疏鬆。它們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區域的風力條件也是沙漠化的原因。
某些地方,草場中猖獗的鼠類破壞植被,使土地蒸發加大,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人為的因素包括過度農墾、放牧和樵採,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6. 中國乾旱有多少城市
乾旱城市有鄭州、濟南、大同、太原、石家莊、天津、北京及內蒙古、西北、西南地區。
中國大部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去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面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乾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我國氣象乾旱發生頻繁。東北的西南部、黃淮海地區、華南南部及雲南、四川南部等地年乾旱發生頻率較高,其中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雲南北部等地達60%~80%;我國其餘大部地區不足40%;東北中東部、江南東部等地年乾旱發生頻率較低,一般小於20%。由於降水不均,每個季節都有一些地方發生乾旱。全國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發生的機會最多,持續時間最長。
7. .中國最乾旱地區是
東部多雨,西部少雨,西部地區屬於乾旱地區。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現在都乾旱
。目前的整個地球環境已經進入極旱極澇惡性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