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大米主要產地來自哪裡
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
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1)中國的米大多是從哪裡種植擴展閱讀:
大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
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因此,為保持大米的新鮮品質與食用可口性,應注意減少貯存時間,保持陰涼乾燥。大米的儲藏要在15℃以下的低溫,相對濕度在75%,大米平衡水分14.5%為儲藏的最佳條件。
大米的儲藏形態有毛稻、糙米和精白米,前二者是有生命狀態,儲藏期間較長,後者無生命,不宜長期儲藏。
大米倉庫通常採用熏蒸的方法,家庭採取日曬或放置花椒等方法對稻米進行防蟲、驅蟲。未熟粒、蟲害粒等受傷害或發育不健全的米粒,不僅易發生劣變,還會導致正常大米的劣變。
儲藏中游離脂肪酸、蛋白質與澱粉相互作用可形成環狀結構,加強了澱粉分子間的氫鍵結合,影響大米蒸煮時的膨潤和軟化。儲藏中影響稻米品質劣變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蟲害及自身的生化變化等。
其中自身的生化變化是大米劣變的主要原因,如發芽率減少、蛋白質降解和脂肪的氧化等,可導致稻米失去新米的清香,產生不良的「陳米臭」。與新米相比,陳米做的飯硬,且黏度下降,烹煮時間延長。而要抑制這些變化,主要應考慮儲藏條件。
大米的儲藏流通多為糙米。糙米往往要經過碾米加工,除去部分或全部皮層才能得到我們通常食用的大米。
米的新陳常用鄰甲氧基苯酚反應試驗判斷。
㈡ 我國哪裡種植生產的大米比較好
民以食為天,對於人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農耕大國,食米文化非常悠久,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培育出很多稻米品種,且南北方各有差異。近年來東北大米很是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東北大米屬於粳米,南方一般是秈米,常見有泰國香米、中國香米。不同地區產的大米口感不同,那麼你知道好吃的大米有哪些?下面一起來了解中國十大好吃的大米。
10、黑龍江省響水大米
黑龍江省響水大米是人民大會堂的國宴用米。"龍江大米甲天下,響水大米甲龍江",響水大米產於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其顆粒豐滿,質地堅硬,色澤青白、透明純凈,燜出的飯,湯似鮮乳,米如油注,飯質柔軟,香味襲人。
各大超市隨處可見泰國香米和東北大米,但其實要說真正好吃的,且影響力大的大米品種產地,那麼以上的這十個是絕對進入排行榜的。關於大米,你覺得哪裡的最好吃?
㈢ 我國主要產大米的省份是哪幾個及具體位置!
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四川、安徽、江蘇、湖北、浙江、福建、雲南、黑龍江等省(區)。
分布范圍:
(1)我國稻作分布廣泛。我國稻作分布廣泛,從南到北稻區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 個溫度帶。從總體看,由於緯度、溫度、季風、降雨量、海拔高度、地形等的影響,我國稻作區域的分布呈東南部地區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區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從南到北逐漸減少的格局。
(2)水稻種植區域以南方為主。水稻種植區域以南方為主,南方3 個稻作區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93.6%,稻作區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可分為9 個亞區,其中長江流域水稻面積已佔全國的65.7%;北方3 個稻作區約佔全國播種面積的6%,其稻作區跨度很大,包括7 個明顯不同的稻作亞區。
(3)南方省份多為雙季稻,以種植雜交秈稻和常規稻為主,而北方稻區大多種植單季稻,以種植粳稻為主。
(3)中國的米大多是從哪裡種植擴展閱讀:
水稻適宜的生長環境: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㈣ 我們中國的糧食主要從哪來的
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中國商品糧基地大致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兩類。在中國,前者如黑龍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龍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廣東珠江三角洲,蘇浙太湖平原,蘇皖江淮地區,江西鄱陽湖平原等。
現階段中國已經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具備諸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其他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4)中國的米大多是從哪裡種植擴展閱讀
第一類,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
2、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
3、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
1、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
2、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
1、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
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佔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里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
3、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里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
㈤ 小米產地是哪裡
小米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東北地區,主要集中在通遼、赤峰一帶。其中比較有名的盛產小米的地方有如下幾個:
1、陽曲縣黃寨鎮
這里的地形非常適合種植小雜糧,因為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區,這里不僅種植了小米,其他品種的雜糧種植面積也非常大,經過相關部門檢測,這里出產的小米富含的一些維生素高於其他地方出產的小米。
2、馬廟鎮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馬廟鎮的著名特產馬坡金谷小米,又叫做金鄉小米、馬廟金谷,是我國比較出名的米品種之一。該小米顏色金黃、味道香濃、質地粘稠、入口清爽不膩。並且它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粗纖維是糧食作物中非常低的,特別適合老人、孕婦作為滋養食品。
3、南房村
廣靈小米也叫做東方亮,早在明朝時期就是朝廷貢米,作為綠色食品,成功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專供米,也進入了中南海。
4、什社鄉
什社鄉出產的小米馳名中國,它的顏色就好像金珠子一樣的黃色,非常飽滿、富有光澤。煮開後小米米脂漂浮在上面,聞起來很想,喝起來味道更佳。如果配上爽口的鹹菜,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了。
㈥ 我國水稻種植區分布在哪裡
根據水稻種植區域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中國稻區可以劃分為6個稻作區和16個稻作亞區。南方3個稻作區的水稻播種面積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93.6%,稻作區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可分為9個亞區;北方3個稻作區雖然僅佔全國播種面積的6%左右,但稻作區跨度很大,包括7個明顯不同的稻作亞區。
(1)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南嶺以南,為我國最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雲南4省(自治區)的南部和台灣、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間盆地。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51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17%。本區水熱資源豐富,稻作生長季260~365天,≥10℃的積溫5800~9300℃,日照時數1000~1800小時;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為紅壤和黃壤。種植制度是以雙季秈稻為主的一年多熟制,實行與甘蔗、花生、薯類、豆類等作物當年或隔年的水旱輪作。部分地區熱帶氣候特徵明顯,實行雙季稻與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輪作。稻作復種指數較高。
本區分3個亞區:閩粵桂台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和瓊雷台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
(2)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山脈,北毗秦嶺、淮河。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陝西、河南兩省的南部。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183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面積的61%。本區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稻作生長季210~260天,≥10℃的積溫4500~6500℃,日照時數700~1500小時,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區多為沖積土、沉積土和鱔血土,在丘陵山地多為紅壤、黃壤和棕壤。本區雙、單季稻並存,秈、粳、糯稻均有,雜交秈稻占本區稻作面積的55%以上。在20世紀60~80年代,本區雙季稻佔全國稻作面積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雙季稻占稻作面積的80%~90%。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農業結構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雙季早稻米質不佳等原因,本區的雙季早稻面積銳減,使本區稻作面積從80年代佔全國稻作面積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盡管如此,本區稻米生產的豐歉,對全國糧食形勢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歷來都是中國著名的稻米產區。耕作制度為雙季稻三熟或單季稻兩熟制並存。長江以南多為單季稻三熟或單季稻兩熟制,雙季稻面積比重大,長江以北多為單季稻兩熟制或兩年五熟制,雙季稻面積比重較小。四川盆地和陝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種一季稻。
本區分3個亞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川陝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和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
(3)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雲貴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區)的部分或大部分,屬亞熱帶高原型濕熱季風氣候。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地貌、地形復雜。稻田在山間盆地、山原壩地、梯田、壟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體農業特點非常顯著。稻作常年種植面積約24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8%。稻作生長季180~260天,≥10℃的積溫2900~8000℃,日照時數800~1500小時,稻作生長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為紅壤、紅棕壤、黃壤和黃棕壤等。本區稻作秈粳並存,以單季稻兩熟制為主,旱稻有一定面積,水熱條件好的地區有雙季稻種植或雜交中稻後養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種一熟中稻。本區病蟲害種類多,為害嚴重。
本區分3個亞區: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和青藏高原河谷單季稻亞區。
(4)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北京、天津、山東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陝西、江蘇和安徽省一部分,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溫度較高,但春、秋季溫度較低,稻作生長季較短。常年稻作面積約12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4%。本區稻作生長期≥10℃積溫4000~5000℃,年日照數2000~3000小時,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節間分布不均,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為黃潮土、鹽鹼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區以單季粳稻為主。華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兩熟或兩年三熟搭配種植;黃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兩熟。灌溉水源主要來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種植有旱稻。本區自然災害較為頻繁,水稻生育後期易受低溫危害。水源不足、鹽鹼地面積大,是本區發展水稻的障礙因素。
本區分2個亞區:華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和黃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
(5)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龍江及吉林省全部、遼寧省大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地區、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區,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稻作區域,屬寒溫帶—暖溫帶、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溫熱濕潤,冬季酷寒漫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2~10℃,≥10℃積溫2000~3700℃,年日照時數2200~3100小時,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晝夜溫差大,稻作生長期短。土壤多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鹽鹼土。本區地勢平坦開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於發展稻田機械化。耕作制度為一年一季稻,部分國有農場推行水稻與旱作物或綠肥隔年輪作。最北部的黑龍江省稻區,粳稻品質十分優良,近20年由於大力發展灌溉系統,稻作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到157萬公頃,成為中國粳稻的主產省之一。冷害是本區稻作的主要問題。
本區分2個亞區: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亞區和遼河沿海平原早熟亞區。
(6)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本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寧夏自治區的全部,甘肅、內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區)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東部分,陝西、河北省的北部和遼寧省的西北部。東部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西部屬溫帶—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本區雖幅員廣闊,但常年稻作面積僅30萬公頃,佔全國稻作總面積的1%。光熱資源豐富,但乾燥少雨,氣溫變化大,無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時數2600~3300小時,≥10℃積溫3450~3700℃,年降雨量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較瘠薄,多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鹽鹼土。稻區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邊緣地帶、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侖山北坡。本區出產的稻米品種優良。種植制度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輪作,南疆水肥和勞畜力條件好的地方,有麥稻一年兩熟。
本區分3個亞區:北疆盆地早熟亞區、南疆盆地中熟亞區和甘寧晉蒙高原早中熟亞區。
㈦ 大米的原產地是哪裡
大米的原產地是, 中國雲南地區。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水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 水稻-香玉1號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國內大米主要分粳米和秈米,粳米的主要產地在東北三省,秈米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以南地區,產米區比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產企業比較有名氣的有像黑龍江的北大荒米業、湖南的金健米業、江西的聚豐米業等。黑龍江產的東北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河南的原陽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蘇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擴展閱讀:大米的分類
大米的分類:
秈米
秈米系用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稱為秈米。米粒粒形呈細長或長圓形,長者長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後出飯率高,粘性較小,米質較脆,加工時易破碎,橫斷面呈扁圓形,顏色白色透明的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根據稻穀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早秈米米粒寬厚而較短,呈粉白色,腹白大,粉質多,質地脆弱易碎,粘性小於晚秈米,質量較差。晚秈米米粒細長而稍扁平,組織細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較小,硬質粒多,油性較大,質量較好。在國際市場上,有按秈米米粒的長度分為長粒米和中粒米者。長粒米粒形細長,長與寬之比一般大於3,一般為蠟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性脆,油性大,煮後軟韌有勁而不粘,食味細膩可口,是秈米中質量最優者。中國廣東省生產的齊眉、絲苗和美國的藍冠等均屬長粒米。中粒米粒形長圓、較之長粒米稍肥厚,長寬比在2~3之間,一般為半透明,腹白多,粉質較多,煮後鬆散,食味較粗糙。質量不如長粒米。中國兩湖、兩廣、江西、四川等省所產的大米多屬中粒米。美國的齊奈斯也屬中粒米。泰國大米標准根據大米的長度分為特長型(7毫米以上)、長型(6。6~7毫米)、中型(6。2~6。6毫米)和短型(6。2毫米以下)4種。
粳米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2,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粳米主要產於中國華北、東北和蘇南以及江蘇泗洪等地。著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都是優良的粳米。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
糯米
糯米又稱江米,呈乳白色,不透明,煮後透明,粘性大,脹性小,一般不做主食,多用製作糕點、粽子、元宵等,以及作釀酒的原料。糯米也有秈粳之分。秈糯米粒形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乳白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粳糯米一般為橢圓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米質優於秈粳米。
大米 ,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現代新型大米還應用色選、風選、去菌除塵、滅菌絕蟲、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裝等加工技術以使大米更衛生安全,鮮香營養,損耗更小。
㈧ 中國水稻之鄉是那九個
你好!東北有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有河北,山東,河南。西北有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
㈨ 中國最早大米是從哪裡引進來的
大米原產於中國與印度
我國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七千多年前長江流域就有種植水稻並食用大米。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9)中國的米大多是從哪裡種植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
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㈩ 我國水稻主要在哪裡種植
我國水稻種植分布很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均有種植,除青海省基本沒有水稻種植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水稻種植。從種植區域看,長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佔全國的52.9%,其次是華南、西南、東北、西北和華北,分別佔全國的18.1%、15.1%、12.4%、0.9%和0.6%。水稻單產以東北、長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區較高,平均畝產在470千克以上;其次是西南和華北地區,華南地區單產較低,其主要原因是該地區雙季稻面積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