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城山在哪裡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千米,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1)中國的青神廟在哪裡擴展閱讀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據)。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
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徵,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母岩為侏羅紀紫色砂岩、泥岩和礫岩的坡積物。
『貳』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神廟
中國最古老的寺廟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世界著名伽藍,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東漢永平七(公元64年)年,漢明帝劉庄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叄』 山西被忽略的城市,藏著一座神廟,內有連三戲台堪稱「國內唯一」
已經來過山西三次雖然每次來的時間不長,可是 歷史 悠久的山西依然讓我驚喜滿滿,尤其是作為古跡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行走在其中往往可以看到眾多特色的古跡。
這些特色的古跡中, 歷史 悠久的寺廟可謂是數不勝數,比如地處山西運城市郊的鹽池神廟就是其中最特色的一座寺廟之一。
那麼鹽池神廟為什麼讓我覺得特色呢?一方面因為它是中國河東鹽文化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它是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並且還是中國唯一的池神廟,再則在古時候歷朝歷代的不少帝王都曾經來過這里。
通過以上的幾個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運城鹽池神廟的重要性,聽起來這個景點地位很高,可是如今的四線城市運城似乎並沒有大力地推廣和發展這里的 旅遊 資源,因此直到如今當你來到鹽池神廟的時候,不會看到人山人海的狀態,反倒是多了幾分原生態。
翻開鹽池神廟的 歷史 ,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始建於唐大歷十二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 歷史 。可惜的是經歷了時間的流逝,如今鹽池神廟的古建築並沒有太多,不過保存下來的古跡依然讓鹽池神廟成為了全國文保單位。
現存的鹽池神廟規模龐大,按照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而建,中軸線上建造了三座大殿、奏衍樓、海光樓、望湖亭等,東西兩側也建造了相應的配殿。
從景區門口進入之後首先看到的是鹽池神廟的第一個建築--乾門,這個建築的最大看點在於門券上的「鶴境雲衢」四字,據說是清代咸豐帝六弟奕忻所寫。
從乾門進入之後,接著會看到西側的一個殿堂--玉樹青霞道院,這是一座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道院,如今看到的建築帶著濃濃的山西傳統四合院建築風格,看點並不算太多打個卡就可以。
在玉樹青霞道院的東側就是鹽池神廟的最大看點之一--三大殿,這是一座始建於唐代大歷十二年的建築群,不過如今保存下來的建築為明代嘉靖時期的遺存,整個建築面闊五間的重檐歇山頂建築。
主殿分別由靈慶公神祠、雨師太陽神祠、條山風洞神祠組成,殿堂內部供奉著池神、太陽神、風神,雖然雕像並不古老,但是運用了青銅為原材料鑄造看起來多了幾分古樸氣息。
這樣的三大殿橫軸排列,並列尊位,彰顯了鹽池生產與太陽、風的自然關系,可以說這樣的建築模式在中國的廟堂建造中可謂是獨一無二。
當然鹽池神廟中獨一無二的並不僅僅只有三大殿,在三大殿前面的始建於元代的奏衍樓憑借著「連三戲台」的形制,同樣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體。
奏衍樓原來為池神廟的樂樓,歷代均有增修的記錄,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改成了「奏衍樓」。古時候鹽池神廟每年都會舉辦廟會,廟會期間都會請戲班表演,以示酬神祈福。
當時表演的場地就是如今看到的「奏衍樓」,如今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脊樑上的題字了解到奏衍樓的建造年代。
奏衍樓南側還可以看到兩個院落,分別是原來的中門和海光樓,現存的中門僅僅為遺址,不過內部立有數十座古代的碑文,碑文分別記錄著文人學士游記題詞以及歷代修繕池神廟的文字,這些碑刻成為了研究河東鹽池文化重要的遺存。
中門遺址南側還可以看到鹽池神廟最南端的建築--海光樓,這是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山門,如今看到的是2003年在原址上復建的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重檐歇山頂建築,修舊如舊的復原方式,讓這個建築看起來非常古樸。
站在海光樓前面可以一覽整個河東鹽池的全貌,從這里去一覽中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池鹽產地,去感受河東鹽池文化的魅力。那麼你曾經來過運城鹽池神廟旅行嗎?對於這里有什麼印象可以留言分享。(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肆』 中國三大懸空寺廟是那幾個
中國五大懸空寺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它集美學、力學、宗教內涵於一身,是人文景觀之匯粹,更被譽為世界一絕。
其中;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山西廣靈縣懸空寺、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懸空寺、河北井陘縣蒼岩山福慶寺等五大懸空寺較為著名。
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
山西恆山懸空寺,在渾源縣城南6公里處,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自古以來,此處地型勝似龍門、雄比劍割的絕塞天險,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北的交通的要道,懸空寺建在半山峭壁間,好似古剎在雲中懸掛著。自古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
據《恆山志》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太和十五年(西元491年),至今有1500多年歷史。懸空寺原名」玄空寺」,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樓閣而得名。
前人以:「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 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來概括介紹懸空寺。
始建初期,位於最高的三教殿,距地面有90米高,因歷年來河床淤積,現今,僅剩下58米高,在北嶽懸崖峭壁上,自南而北,背西向東,建在面寬僅20米、進深不足10米,如此極限的空間內。整個寺院建築,全在陡峭斷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順山崖凹進的地勢,比肩築殿。
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按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因崖鑿窟暗托,為實質受力的「暗柱」,那些懸掛的」明柱」,看似支柱,實為假像。而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鬼斧神工,堪稱一絕。
寺內鑿崖為基,築起兩座三層檐歇山頂殿閣,其上又築兩層重檐樓閣,院內南北危樓高下對峙,中隔斷崖,有飛架棧道相通,巧奪天工。
在僅152.5平米的面積中,建有殿宇樓閣達40間,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迂迴曲折。殿樓分散中有聯絡,分布對稱中有變化,曲折迂迴,虛實相生。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參差有致,均順崖壁凹凸之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充分達到了藝術效果。
懸空寺不僅外貌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具特色,其屋檐形式豐富多彩,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等三種型式。結桅結構有斗拱結構、抬梁結構、平頂結構等。而屋頂有戧脊、貧脊、正脊、垂脊四種類型。
總體外觀,層疊錯落,變化微妙,形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傳統建築的風格。
寺內現存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菩薩像有八十餘種,是具有高藝術價值的珍品。古人題鐫刻於崖壁間,詩興雅意,盡在其中。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西元735年,詩仙李白出遊後,在崖壁上寫下「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贊之為「天下巨觀」。更在游記中寫下:「伊闕雙峙,五夷九曲不及比擬也」形容懸空寺的險峻。
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公輸就是魯班,春秋戰國時代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來贊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遠望懸空寺,像一幅鑲嵌在萬仞峭壁間,玲瓏剔透的浮雕,集險、奇、巧、驚、於一體,獨特風格。
為中國最為著名的一座崖屋建築群。也是懸空寺之最。
山西廣靈縣懸空寺
山西廣靈縣城南有座壺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廟的合稱「小懸空寺」。寺廟建於山巔。創建於北魏時期,現存為明代時期遺物。
小懸空寺為平面八角形的建築,有山門、正殿、東西殿、鍾樓等。殿堂的雕刻手法細膩,鍾樓結構玲瓏,前有掖門穿過,周圍設有迴廊圍護。
寺內東南隅,矗立一座高約二十米,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上雕有斗拱、門窗、塔剎、脊飾,結構規整,形體秀麗,比例優美適度。
寺內一口古井,直通山下泉源。豐水源泉環山湧出,壺河水至此與豐水匯合,形成廣百餘畝的巨潭,夏秋之際碧光瀲艷,當月色絞潔明亮照映泉源中時,與殿堂樓閣交相輝映,頗有江南水鄉風光姿色。
雲南昆明西山的懸空寺
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又名三清閣,位於昆明西南郊西山羅漢岩上。此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形成目前的規模。是為一組九層、十二殿、一石坊的建築群。原為梁王避暑夏宮。後改為「凌虛閣」、「玉皇閣」,明代改為「海崖寺」,又稱「羅漢寺」,後又改今稱。
有辟一公路直達三清閣下,沿石級而上,殿閣中為儒釋道混合的塑像。在險峻的峭壁上,有雲華洞、孝牛泉、石室等勝景,有空中樓閣之感。俯視腳下滇池煙波,氣勢極其壯觀。
從三清閣穿過刻有「別有洞天」四字的狹窄石道,沿石級而上,可到石林、雲海、等石室平台,眼界豁然開闊。繼續南行,在危崖壁立的岩間,開辟一條傍山開窗隧道,可抵慈雲洞。洞內雕刻觀音菩薩坐像,石洞中在原始岩石上雕刻而成其門楹、香爐、藻井及各種裝飾等。
再沿隧道登石階而上,刻有「龍門」二字的石坊。入內為「達天閣」石室。整段石室岩洞工程,開鑿於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直至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完成。
百丈的懸崖峭壁上,有岩石壁聯寫道:「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登高身臨其境,海天一色,氣象萬千,可稱「滇中第一勝境」。
浙江建德懸空寺
浙江建德大慈岩,座落於浙江建德縣城27公里處,瀕臨千島湖,山形詭怪富有奇趣。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主體建築為地藏王菩薩殿,建築於垂直二百米高的絕崖石壁上,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架懸崖,之間有長廊相接,石欄連續,因地勢架構布局,與山峰合為一體。人工建築與自然景緻相映成趣。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
整個建築群,地藏王大殿、清音閣、天香懸廊、天棧雲渡、等建築,均以「懸空」取勝,或凌空構架於懸崖峭壁之上,或依山崖地勢而築,憑欄俯視,長達880米的長谷溪流,蜿蜒曲折,蔚為壯觀。有「足下懸崖恐欲崩」之感,果真「懸空」之極。
大慈岩以「天然立佛」聞名於世。大佛屬於山岩自然造型,總高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巨大的形象非常逼真,是此別具一格,稱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巍峨宏偉。是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贊譽為「中華一絕」。
整個建德大慈岩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以及全國第一天然立佛」三個勝景而名聞遐邇。
河北井陘縣蒼岩山福慶寺
福慶寺,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岩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另一說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可以推定,此寺建於隋朝。
福慶寺,門懸有「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的金字對聯,來描寫寺懸空的實景。門前山上尚有十六個景點,景色優美,步步引人入勝。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惟蒼岩」的盛名。
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之一的「橋樓殿」,坐落在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孤券形石橋上,石橋飛跨對峙在兩崖之間,氣勢一如長虹,有凌空欲飛之勢,此型建築故歸屬懸空寺類。
兩山崖峭壁對峙,南北飛架一座三孔石橋,依勢而建築橋樓殿。有石道蜿蜒前行,拾磴道三百六十餘級而上,可達橋樓殿。橋樓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是一座九脊重檐樓閣式建築。
兩峭壁間仰望青天,隙僅一線,嘆為觀止。古人有詩雲:「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來行形容此一奇景。
琉璃瓦頂黃綠相間、金碧輝煌。殿頂平緩,翼角高翹弧線柔和優美,具清代早期建築特點。正脊兩吻間有仙人騎龍、獅子馱塔、飛馬、等等飾件。並以蘇式彩畫裝飾,上檐及下檐的椽、標、枋。整體橋樓殿造形莊重而肅穆。
『伍』 中國四大海神廟是哪些
中國四大海神廟是指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
海神雖有四位,獨立的海神廟卻只有東海神廟和南海神廟兩座。西海和北海渺茫荒僻,難以到達,只得從權變通,分別在河瀆廟和濟瀆廟行望祭之禮。
一、東海神廟位於萊州城西北18里,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開始,在前代海水祠基礎上,大修海廟,並立碑,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曾在萊州掖縣落難,被敵兵追殺,單身躲進海水祠,安然脫險,登極後即派大將鄭子明來掖縣,重修東海神廟。東海神廟佔地四十餘畝,三進院落,中為大殿,前為廟門,後為寢殿。建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大殿頂部為黃琉璃瓦,中飾綠心,藍綠紫色剪邊,紅牆,檐灰色斗拱,繪以仙鶴圖案,檐角飛翹,古樸清雅,雄偉壯觀。檐下兩巨匾橫懸,上匾藍底金字題寫萬派朝宗四個字,渾厚有力,相傳為清代乾隆皇帝御筆親書,下匾金底黑字題寫海天浴日四個字,蒼勁挺拔,相傳為明代嘉靖時宰相嚴嵩所書。大殿四壁彩繪海神龍王出宮入蹕圖,所繪諸神形態各異,造型威武,栩栩如生。相傳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1946年秋,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為防止敵人在廟里按據點將其拆毀。廟里所藏有價值的歷代碑刻有二百多座,在文革中被全部損毀,僅存遺址。
二、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古代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是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也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它創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陸』 中國最大的海神廟在哪裡
隋朝統一全國,結束了幾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局面。594年,隋文帝下詔立祠祭祀四海,在廣州外港黃木灣建南海神廟,此後歷代帝王都派員到廟立碑致祭,後世存有各種御碑、古碑30多通,有南方「碑林」之稱。
廣州黃埔廟頭村的南海神廟是中國最大的海神廟,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遺址,是當時國家重視海外貿易的體現。中外商船出海前按例到廟拜祭,祈求航海一帆風順,貿易興隆。廟前有「海不揚波」石牌坊。神廟所在的古扶胥鎮有繁華的外貿集市。
以此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達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因此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後世形成了廟會,十分熱鬧,期間有數萬人來趕廟會。
『柒』 中國有多少神廟
18座。
一般指帝王的宗廟,也指佛寺等。神廟是古代埃及的一種典型石造建築物,其格局幾乎固定不變,是由塔門、露天庭院、列柱大廳和神殿四部分組成的。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是古埃及神廟建築的典範,充分顯示了古埃及人的高度智慧和精湛的建築技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是一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為北京市。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共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捌』 中國最古老的神廟遺址發現於何地這一發現的意義如何
中國最古老的神廟遺址是遼寧西部建平縣境內的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遺址是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其布局和性質與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相似。5000年前,這里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玖』 中國裡面有很多廟,如觀音廟、二郎神廟等等。請問什麼廟最多
關帝廟最多!!!
據統計,歷史上有16位皇帝23次為他御旨加封,爵位由侯而王,由王而帝,乃至關聖大帝,可謂榮寵非凡,獨步千古,於是就完成了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由人而神的改造過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上至高居廟堂的帝王將相,下至終生勞作的庶民百姓,從舞文弄墨的文人學子、揮槍弄劍的草莽義士,到勾欄瓦肆中的說書藝人、梨園演場中的戲子優伶,乃至遠避塵世的僧尼道姑,幾乎都陸陸續續匯入了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潮流。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關公崇拜浪潮中,從關公身上發掘出來的和被追加到關公身上的美德與美譽,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幾乎達到了無人可及而又無以復加的地步,關公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於是,生活於三國時代的關公,在宋元明清之際,便漸漸地超凡脫俗、青雲直上,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在成千上萬的歷史人物中,名聲越來越大、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大帝,進而上升為「神」的,恐僅有關羽一人。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聖」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聖」的孔子。有人假設,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餘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的話,那麼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餘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而清人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所以,要說中國什麼廟最多,關羽廟當之無愧,關羽的祠廟遍布神州大地,幾乎每一部府志、縣志等地方誌書都有「關帝廟」、「關公廟」的記載。清代中葉,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116座。
台灣島面積不算太大,但全島卻有大大小小的關公廟至少有二百座(或說有四百多、或說有一千多座);全島人口不足四千萬人,卻擁有關公崇拜者八百多萬人之多。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余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
『拾』 我國四大地區中種神廟最多的兩個地區
我國領土的最北端和最東端都位於黑龍江省上即都位於北方地區,我國領土的最西端位於西北地區,我國領土的最南端位於南方地區.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