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中國留下多少日本血統的人
如果說有血緣關系的大約1個省。這個問題也沒有意義了,因為早在偽滿洲國的時候就已經有日本人後裔了。反過來一樣,日本人大部分也是中國的後裔。
Ⅱ 中國現在還有沒有日本人的後代
有,抗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大部分日本人回國了。少數日本人把孩子留給了當地中國百姓撫養,像東三省就有很多這樣的孩子。改革開放後,這些日本後裔,有的回日本尋親去了。有的找不到自己的雙親,就一直呆在中國。各方面給和中國人一樣了,就是中國人了。他們大多數不願承認自己是日本人的後裔,因為他們會感到羞愧!
Ⅲ 戰敗投降後,在中國留下了多少日本遺孤
所謂日本遺孤,是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侵略者撤退和遣返期間,遺棄在中國並被中國人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遺孤中既有軍政人員的子女,又有工商界的後裔,但最多的是日本開拓團的後代,總人數在4000人以上,分布於中國的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90%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如此眾多的戰爭孤兒遺棄在當時尚未結束戰爭狀態的敵性國家中,且被遭受過日本侵略者奴役和蹂躪的這一國家的人民所收養,這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是空前的。
Ⅳ 中國有多少日本後代
關於樓主的問題,其實以前我也曾經想過。其實客觀的來說,日本侵略中國數十年,而且還是帶有原始野蠻性質的侵略(其最大的特徵就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屠殺和姦淫),要說中國沒有留下其後代是不可能的。我曾經利用各種我所知道的手段努力尋找過這些資料,但是毫無所獲。而且,現在來自曾經淪為日本屠刀與淫威之下地區的中國人,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是刻意迴避。後來我想,就算利用某些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把每個中國人的血緣都一一辨別清楚,判斷得出那些是日本人的後代,那些又是中國人的後代,能有什麼意義嗎?!如果你身邊某個朋友被確認是日本人的後代,對你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你會因此而鄙視他?嘲笑他?或者你又會因此而自責?知道了還不如不知道。
其實樓主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想原因與我應屬相同。現代世界是建立在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單位之上的,正是這一基本單位,使得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並以此與外國人區分。而又是這一基本單位的存在,使得我們自然而然的想要知道自己的民族是否純正。畢竟,從一般的角度來說,似乎只有純凈的血統才是民族、國家穩定性唯一的保證。其實,這種思想是有很大局限性、偏激性的,而且可以說是錯誤的,但是這種思想卻被種族主義者奉若神明。
現代中國,從民族國家的觀點出發,我們認為他是由中華民族——也即中國人組成的。但是從目前來看,中華民族這個特定稱謂(最早見於梁啟超)產生一百多年以來,還遠遠沒有完成歷史所賦予他的特殊的、神聖的使命。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戶口簿上直至現在還依然存在的那些稱呼——漢族、滿族、蒙族、回族和藏族等等以及其他。在國內,我們依舊沿用上述許多已經毫無實際意義、陳舊過時詞彙來區別自己與他人。其他民族暫且不說,但像諸如滿族、壯族等稱呼實則已經毫無意義。今天的滿族、壯族,已與漢族在語言、宗教、習俗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無二。藏族、蒙族的部分後進地區還有語言方面的差異,回族則有宗教這一似乎永遠都無法逾越的鴻溝。
而漢族呢,還能稱之為漢族嗎?似乎也早已不能。原因正在於樓主的提問。
漢族這一我們的自稱,來源於我們曾經所建立過的橫貫亞洲大陸、綿延四五百年的強大帝國——大漢所帶給我們的無限榮耀。漢族正是大漢的主體民族華夏族融合了周邊其他少數民族(多為南方和東方)以及自身的深層融合(大秦的統一)之後一個嶄新的群體的名字。我們不妨以西漢的國民作為漢族純正血統(注意,這里的漢族已顯著不同於其最大的來源華夏族)的基準。但是可惜的是,這種局面僅僅維持了兩漢四五百年。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部分漢族開始南遷(客家人),而廣大的北方以及西北方少數民族開始潮水般遷入中國北方(具體人口不詳),漢族的血液已經嚴重改變。但是漢族這一稱呼卻繼續沿用下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些內遷的民族之後又被漢化(自願漢化,比如鮮卑;非自願漢化,很多),而且是徹底漢化(放棄語言與習俗)的緣故。由於漢族的主導作用和其他民族仰慕漢文化的謙卑心態,所以漢族這一稱謂得以繼續沿用,但是無論如何,漢族的血統早已不正。後來大唐沒落之後,五代十國,漢族的血統再次遭受嚴重更改,更多新鮮的血液繼續注入。直至明初再次形成一個新的群體,但是漢族的名字依舊未變,同樣是由於新入少數民族的漢化十分嚴重乃至徹底。這個新的群體的血統一直延續至晚清。滿清崩潰以後,早已漢化的滿族正式放下了形式,加入了這個行列,但是分布在國家四面的其他少數民族卻不能效仿。蒙族、藏族、維族等根本談不上漢化,完全有著自己獨立的特徵,但是作為原先國家的一員,無論那屆中央政府都不能容忍其自立。所以,他們既是國家的一員,又於國家的主體民族不同。我國呈現所謂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特徵。大家或許會想,那把其他各兄弟民族也漢化不就完事了。這個想法或許在古代經過幾百年確實可以作到,但是歷史發展到現在,卻有幾乎不可能了。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代我國的民族關系是不平等的,而現代,卻是平等的。而現在的理念又是保護多民族形態,保持多樣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追究所謂漢族的血統已是毫無意義,不管是近代,還是古代。而在現在特定歷史條件(部分兄弟民族已經不可能漢化)的條件下,漢族這一經歷了兩千年滄桑歷史的稱謂也早已不能勝任歷史的要求,因為他根本不能代表中國人。或許,中華民族這個詞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成為我們大家以後共同的名字。只有他,才可以既能代表漢族,又能代表蒙族、維族、藏族等其他各族同胞。
綜上可知,我們自古就是一個不斷融合其他民族、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的民族。或許從當時來說,這種民族的融合、血液的注入曾讓我們經歷過陣陣劇痛,遭受種種屈辱,使得後人不堪回首;但是從現在來看,卻正是這種痛苦、屈辱才成就了我們歷史上的每一次盛世與輝煌,無一例外。聯系我們民族的,不僅僅是血緣,更重要的是地緣與文化。
註:歷史上加入我們的族源群體——華夏族的主要民族集團有,東夷、南蠻、百越、突厥—鐵勒集團大部、蒙古—鮮卑集團大部、肅慎集團大部,還有來遙遠的西方的猶太人(開封)、羅馬人(甘肅,待考證),波斯系統人(粟特人,所謂昭武九姓,有名者如安祿山、史思明)等等。阿拉伯系統人(回族)由於宗教的原因,雖生活於中國已一千多年,但始終未能加入。
Ⅳ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具有日本血統
大陸基本沒有了,中日建交後都想方設法去日本了,當時畢竟兩國生活水平差距大。
在中國台灣省,由於當年有約30萬日本人,在日本佔領的台灣當局主導下,改中國姓名,毀滅戶籍資料,冒充中國台灣人潛伏下來,加上這么多年的通婚以及當年的漢奸後代,傳說已達幾百萬了。
關於滯台日本人後裔的數量,有可能在490w左右(最少110-最多860萬)
由於是估算,大家不要對具體計算過於較真,由於台灣原住民數量過少不予考慮
據台灣人口數據,1945年的純種日本人有統計的數量在30w左右,台灣本土人人口在500w,1945-1956年大量大陸人來台灣,到1956年,台灣官方的相對精確的人口統計在956w人左右包括了本省人外省人日本人
暫時忽略1945-1956的中日混血兒數量,考慮到台灣日本人人口的自然增長和隱姓埋名的日本人數量,再將當時有很多把自己徹底認同為日本人的部分混血兒,將1956年的純種日本人的數量假定為45w,假設剩下的的是純種中國人,中日人口比例越為20比1
假設日本人都是內婚制,不與中國人通婚,1956年台灣人有956w,2015年台灣人2300w,則純血日本人的數量在110w以上
如果日本人和中國人完全以隨機的方式結婚,1956年-2016年,大約可以繁衍三代人,則人口比例純招中國人和日本人後裔是這么變化的,原生代20:1,第一代19:2,第二代17:4第三代13.5:7.5,那麼日本人後裔約為860w
兩者都是極端演算法,取平均,則滯台日本人後裔約為490w
Ⅵ 日本戰敗後在中國的遺民現在還有多少了
日本戰敗投降以後,許多移民滯留在中國東北等地。中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原則上確定將所有在華日本僑俘一律有組織地遣返回日本。1946年4月中旬,大遣返開始,在東北各地居住的日僑分期分批集中到葫蘆島,至1948年底,遣返行動基本結束,共有105萬日僑回國。195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特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地區的未歸還者還有22187人。到現在又過了這么多年,估計也不會剩下太多人仍然在世了。
Ⅶ 究竟是什麼原因至少有30%日本人都會是中國後裔呢
都說,日本人不敢探究自己祖先的來源,因為,如果進行深入的探究,那結果很有可能會讓所有日本人大失所望:他們的祖先是秦朝時期,奉秦始皇之命渡海尋找長生不老葯的徐福。
為什麼會這么說呢?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分析一下這一論斷。
1994年,羽田孜當選為日本首相。在上任以前,羽田孜曾公開說:自己是徐福帶來的隨行人員的後代子孫,他的祖先姓“秦”,兩百多年前才改姓“羽田”。在日語里,秦和羽田的發音是一樣的。當時,羽田孜的這番話一出,頓時震驚了許多日本人,因為,他這樣做相當於間接承認了自己具有中國血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猜測到:日本人的始祖很可能就是徐福。
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徐福。
不過,從唐朝開始,日本就已經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許多日本人的身上還有中國血統和保留著唐人的生活習慣,這是他們無法否認的事實。
Ⅷ 日本侵華時是不是留下很多後裔在中國
有為數很少的人(台灣省多20萬把),武士道精神使有些人戰敗後選擇自殺。有些遺留的嬰兒被中國農民撫養。首先,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陸續將兩百多萬日軍遣送回國。留下的也是也被中國當地民兵,農民襲擊,殺害。再後來中日建交回日本了很多 現在在國內日本的後裔東北多一些具體的數不知道 希望有幫助
Ⅸ 中國有日本人後代嗎
有啊,大多數都在東北三省,上世紀中日建交,很多遺孤都回日本了,但也有一些留在了中國,他們是中國人帶大的,見證了仇恨到親情,也是中日民間友好的致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