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養馴鹿的是哪個民族

中國養馴鹿的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2022-09-19 15:16:22

A. 清代文獻中提到的"使鹿部"指的是現在中國哪個少數民族

清代文獻中提到的"使鹿部"是個泛稱,包括今天我國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屬於俄國的雅庫特人也在其列,他們是在外興安嶺以放牧馴鹿的部落民。


今天一般把「使鹿部」認為是鄂溫克,這是狹義的。鄂溫克有「使馬部」和「使鹿部」的劃分。

B. 清代文獻中提到的使鹿部指的是現在中國哪個少數民族

《清通考》「索倫達呼爾,為東北最遠之部,散處山林,以捕貂為業,亦稱土中人,至於鄂倫春一名奇勒爾,其所居益為遼遠,使馬鄂倫春在諸部之外,使鹿鄂倫春又在使馬之外,距齊齊哈爾城復千餘里,」按清代於黑龍江置總管,管轄索倫達呼爾、使馬使鹿鄂倫春地方戶屬,今之在江北者已屬於俄,惟使鹿之俗,自西伯利亞一均有之,有獨鄂倫春一部也。「鄂溫克」這一稱謂來自鄂溫克語,意為「山林里的人們」。鄂溫克族的祖先大體分布於貝加爾湖周圍和以東地區,直至黑龍江中游以北地區。早在公元前二千年,鄂溫克族的祖先就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活動了。據歷史學家考證,鄂溫克民族有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三個分支,其中,索倫族是農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在我國,這兩支鄂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族自治旗。而雅庫特人就是鄂溫克獵民,他們是歷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我國迄今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

C. 中國最後一個游牧民族是哪一個

中國最後一個告別游牧生活的民族———敖魯古雅鄉鄂溫克族獵民
使鹿部鄂溫克族是中國北疆唯一現存的以飼養馴鹿和狩獵為生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在2003年前,生活在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鄉里和周圍的深山密林中。

使鹿部鄂溫克族人口雖少,但他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並有著他自己的悠久歷史和傳
統文化。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由於頻繁的遷移,歷史上人們對他們認識不盡相同,唐代稱
「鞠國」;十三世紀蒙古人稱「兀良哈」;明朝修的《全遼志》記載:「北山野人」;清
朝稱「使鹿部」;俄國沙皇政府稱他們「通古斯」;日本進入東北叫他們「雅庫特」;漢
人稱鄂溫克獵民為「棲林」。鄂溫克族獵民從古至今,一直自稱「鄂溫克」,意思是「住
在大山林中的人們」。1957年國家和政府根據他們的意願恢復和統一了鄂溫克族獵民的名
稱「鄂溫克」。

使鹿部鄂溫克族人自古以來就是居住在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
化,相當一部分人走出了山嶺森林,遷居到草原和靠近山區的河谷地帶。內蒙古根河市敖
魯古雅鄉的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則依舊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靠原始的狩獵方式生活,是
當今使鹿部鄂溫克族最帶有本民族特色的一個部落,並以「使鹿部」著稱於世。據考古學
的人類學研究,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的先人大體分布在貝加爾湖周圍。1658年俄軍侵入貝
加爾湖使鹿部鄂溫克族人和布里亞特蒙古人住地,迫使他們遷移到了額爾古納河沿岸。由
於馴鹿的特殊習性,決定了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必須尋找人煙稀少而苔蘚、石蕊豐富的地
方。額爾古納河沿岸的原始森林正是游獵、飼養馴鹿的理想地方。各種松樹、黑樺、白樺、楊樹、柳樹、柞樹等樹木,林下生長著數不清的中草葯材和奇花異草,還有可食用的都斯、紅豆、水葡萄。稠李子、黃花菜、蘑菇等,林中棲息著鹿、犴、熊、野獵、狍、獐、水獺、狼、猞猁、山狗、狐狸、灰鼠、雪兔等野獸及飛翔在林間的鳥類,游弋在水中的魚類,是獵民的天然財富。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很少,處於一家一戶或以氏族公社為單位靠自然支配豐欠不定的狩獵生產,用獵物同外界換取生活用品。

敖魯古雅鄉鄂溫克族現有200餘人,直到1940年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仍外於原始社會末
期,在信仰上獵民主要信薩滿教。薩滿教是原始社會後期形成比較完整的宗教,獵民們認
為薩滿是人神之間的「使者」主要是為人治病、卜問神靈、跳神驅鬼、祈福免災、保證狩
獵豐收等。薩滿教沒有經典教義,沒有共同的創使人,沒有廟宇、宗教活動也無嚴格的程
序,主要是通過薩滿口傳身受,世代傳承。在信仰薩滿教的同時也受到東正教的影響,起
俄式的名字,墳墓上立十字架等。在傳統的婚姻上是同輩份的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寡
婦可再嫁。以血緣關系組成家族公社「烏力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獨特的物
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鄂溫克族獵民過去以扎槍、弓箭和燧石槍狩獵,約在1906年傳入俄式
「別力彈克」快槍,使狩獵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在他們的狩獵中樺樹皮船和滑雪板的使
用也佔有重要地位。敖魯古雅鄉鄂溫克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語敖魯古雅
方言,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文學藝術還是相當豐富的,不論是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還是工藝美術、繪畫、雕刻等。民間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獵民男女老少均喜歡唱歌跳舞,他們的造型藝術有:樺樹皮器皿工藝、木製器皿工藝、刺綉、雕刻、岩畫、繪畫、建築、薩滿教美術等,其中樺樹皮器皿有:碗、盆、針線包、水桶、樺樹皮簍、樺樹皮船等,製造的形狀大小各異,裝飾風格獨特,創造出了獨特的「樺樹皮文化」。

經過不斷的歷史發展,敖鄉人民的自然生態意識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為了減少人
為對自然生態的損害,早已開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上也由從前的單一狩獵向養
護獵相結合的多種經營方式轉化。

80年代以後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生活條件又有了很大的改善,定居使他們觀念也相應
的有所改變。定居點的房屋基本上是俄式木刻楞房屋,卧室、會客廳、餐廳、廚房、壓力
井、取暖設備等生活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電視、電話、音響等現代化家電取代了那些作
工精巧的「樺樹皮文化」。定居點上有學校。商店、醫院、文化站等綜合服務設施,交通、通訊等都非常便捷。這種延續數千年的馴鹿文化正諑漸走向消亡,逐漸定居使獵民結束了長期漂泊不定的游獵生活。

使鹿部鄂溫克族獵民在敖魯古雅鄉時,是屬於半獵半定居狀態。自從2003年後,遷移到內蒙古根河市才真正實現了定居。這雖然是歷史的進步,但對於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還是應該得到世人的保護和尊重。

D.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我國什麼族是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布卡爾惟彝族
回答者:zhangai5811 - 初學弟子 一級 6-1 02:21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參考資料:http://www.chinesewh.com/56/?ClassId=2847
回答者:kinmark - 都司 七級 6-1 10:09

飼養和使用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

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這里有廣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眾多的江河湖泊。資源豐富、山河秀美。但由於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鄂溫克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聚居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訥河縣的鄂溫克族從事農業;居住在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等地的鄂溫克族則以半農半獵為生;而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的鄂溫克族還從事著傳統的狩獵業。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過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1957年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仰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奉藏傳佛教。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輝、伊敏河(布特哈)、莫爾格河(陳巴爾虎)和敖魯古雅(額爾古納)三種方言。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林海之舟——馴鹿

馴鹿俗稱「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動物。因為它的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後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以後,鄂溫克族便成了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馴鹿,鄂溫克語稱為「鄂倫」。它一般體長2米左右,高1米多,體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或白色、黑色、雜色等。尾巴較短,頸下有較長的垂毛。雄鹿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壽命15至20歲左右。鹿科動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無角,唯獨馴鹿與眾不同,無論雌雄,頭上都長著一對分枝很多的大茸角。年齡不同,茸角的大小及分枝也不同。每年脫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間重新長角。馴鹿全身都是寶,肉可吃,奶可飲,皮能製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貴的葯材,是鄂溫克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馴鹿生性溫順,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婦女飼養管理。飼養馴鹿比較方便,不用欄圈,不用喂草,只要將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溝里,任其自由覓食即可。每當夜幕降臨,馴鹿便三五成群地離開宿營地,到密林中尋食,天亮了便自動回來,白天不再離開。它的覓食能力極強,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寬大的前蹄扒開1米深的積雪尋吃苔蘚。馴鹿喜歡吃鹽,當主人要役使它時,只要敲擊鹽盒子,它就會應聲而來。

馴鹿體壯,能負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於它體輕、蹄子寬闊,因而在深雪和沼澤地里或密林中也能長途跋涉、穿行無阻,既可馱運貨物,又可騎乘,是鄂溫克獵民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工具。平時主人的獵獲物,遷徙時的炊具、糧食、衣物及搭撮羅子用的蓬布、樺樹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馴鹿來運輸的。鄂溫克人也非常疼愛自己的馴鹿,他們給每隻馴鹿都取個名字,戴上木鈴或銅鈴,以便於尋找。不讓孕鹿和幼鹿馱重東西,出汗時不讓它們飲水,以免流產和得病。

參考資料:http://bbs.53kf.com/read.php?tid=1308303&page=e&fpage=56
回答者:一志三9 - 江湖豪俠 十一級 6-1 10:20

鄂溫克族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xysfxyjc - 舉人 五級 6-1 10:41

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馴鹿俗稱「四不象」,本是野生動物,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後來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鄂溫克族成為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海洋X - 高級經理 七級 6-1 10:44

鄂溫克族
回答者:a鱷魚的眼淚a - 經理 四級 6-1 10:46

哈哈 這個我知道 鄂溫克族
回答者:zozo123 - 舉人 五級 6-1 11:06

飼養使用馴鹿的鄂溫克族 在祖國東北邊疆額爾古納河以南、大興安嶺以西是一望無際、遼闊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馴鹿,鄂溫克語稱為「鄂倫」。

在祖國東北邊疆茂密的山林、草原及河谷地區,居住著勤勞勇敢的鄂溫克族,有人口26 315人(1990年)。他們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是古斯通語,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的語言分為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牧區通用蒙古語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語文。

聚居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占本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從事畜牧業。他們和蒙古族一樣,住蒙古包、喝奶,過游牧生活。居住在黑龍江省訥河的鄂溫克族從事農業生產。居住在扎蘭屯市、阿榮旗等地靠山區的鄂溫克族,主要從事定居狩獵、燒炭、放木排及少量農業。聚居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原始森林中的另一部分鄂溫克族,從事游獵和飼養馴鹿。
鄂溫克族喜歡唱歌、跳舞,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他們的舞蹈大多是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鄂溫克族婦女擅長刺綉、雕刻、剪紙等工藝。過游獵生活的鄂溫克人,還善於用樺皮和蘑菇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種飛禽走獸,做兒童玩具。每年5月下旬,牧區的鄂溫克族要歡度「米闊勒節」,這是牧民統計當年增加了多少牲畜的日子。節日這天,人們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襟邊鑲有色帶的開衩長袍和長褲,騎著馬,趕著車,聚集到一塊給馬剪鬃尾、烙印,給羊剪耳作記等,歡歌熱舞,慶賀佳節。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馴鹿俗稱「四不象」,本是野生動物,它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喜食苔蘚,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後來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鄂溫克族成為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啄B木W鳥 - 一派掌門 十二級 6-1 11:25

鄂溫克族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後來被游獵的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鄂倫春族主要使用馬匹以後,鄂溫克族便成了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慚愧豆沙包 - 試用期 一級 6-1 12:28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我國的鄂溫克族是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dongxu_sun - 江湖新秀 四級 6-1 13:11

飼養和使用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
回答者:won13 - 試用期 一級 6-1 13:23

布卡爾惟彝族
回答者:海底湛藍 - 助理 三級 6-1 13:37

是鄂溫克族
回答者:kill5932 - 魔法師 四級 6-1 13:42

鄂溫克族.
回答者:小傲氣中華 - 護軍統領 十三級 6-1 13:42

鄂溫克族
回答者:wangxiao987 - 經理 四級 6-1 13:46

鄂溫克族.
回答者:琪琪愛牛奶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6-1 13:59

馴鹿本是野生動物,原生於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我國的鄂溫克族是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女士煙群521 - 千總 四級 6-1 14:09

鄂溫克族.
回答者:螢火小蟲蟲 - 秀才 二級 6-1 14:10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役使馴鹿的民族。
回答者:浪漫雨路 - 魔法師 四級 6-1 14:11

鄂溫克族
回答者:chaosfurry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6-1 14:21

鄂溫克族.
回答者:atawy - 試用期 一級 6-1 14:24

鄂溫克族
回答者:冰wing - 助理 三級 6-1 14:32

鄂溫克族
回答者:ylmxyl - 經理 四級 6-1 14:51

鄂溫克族
回答者:3212212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6-1 14:54

鄂溫克族

E. 為什麼選馴鹿給聖誕老人當「車夫」

聖誕老人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傳說他會在平安夜乘坐9頭馴鹿拉著的雪橇去走訪千家萬戶,給孩子們分送精美的禮物。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9頭馴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沖者、跳舞者、歡騰、悍婦、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閃電和紅鼻子魯道夫。其中紅鼻子魯道夫擔任引路的領頭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迷霧,不論遭遇到什麼樣的雨雪風霜,都不能阻止它們前進的步伐。

「車夫」馴鹿

在聖誕節的傳說中,人們為什麼會選中馴鹿這種動物來給聖誕老人拉雪橇呢?首要的一點,當然是馴鹿的性情比較溫順,經過調教能拉雪撬、馱重物;其次,馴鹿的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不僅適於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冰天雪地中拉起車來也十分穩當。可能正是因為馴鹿有著這種溫順和吃苦耐勞的品性,人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而在聖誕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把馴鹿同慈祥的聖誕老人組合在一起。

馴鹿被選中擔任聖誕老人的「車夫」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生活在極地的馴鹿的生物鍾沒有規律,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活動。科學家曾經在馴鹿的頸部裝上無線電發射器,每10分鍾記錄一次馴鹿的活動,結果發現馴鹿的睡眠時間非常隨機,主要取決於它們消化食物的時間,而不是晝夜的交替。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極地有極夜、極晝等不規律的時間變化,生活在這里的馴鹿因而沒有調節出精確而穩定的生物鍾的必要。

拉普蘭人和馴鹿(圖片來源:光明網)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的馴鹿是鄂溫克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具有「林海之舟」的美稱。

鄂溫克族人飼養馴鹿的方式很粗放,除了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雌鹿產仔期間幫助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之外,其餘時間皆任馴鹿自由地在林中活動,不予看管。

生態的困境

進入21世紀以後,水害的加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林間獵取物的減少,讓鄂溫克這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民族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從2003年8月開始,鄂溫克族人陸續離開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和我國僅有的1000多頭馴鹿,搬遷到根河市的新定居點,開始了新的生活。不過,當地為了傳承鄂溫克族放牧馴鹿的傳統,依舊在山上保留了8個馴鹿馴養點。

目前,馴鹿的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氣候變化對馴鹿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生態景觀的改變,成為馴鹿面臨的最大威脅。氣候變暖使得北極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增加,雨結成冰,覆蓋在雪的表面,冰層過厚,致使馴鹿等食草動物很難吃到積雪底下的苔蘚。

對於我國的馴鹿來說,所面臨的問題是,它們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基因衰退十分嚴重,需要不斷加入新的血緣,才能使它們得到新生。

如果沒有馴鹿拉著雪橇一路鈴兒響叮當,聖誕老人的故事將會多麼蒼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爭做「環境友好型」公民,保護好身邊的生態環境,珍惜美好的地球家園。

(作者:余夫)

F. 世界有沒有鹿族人

鹿族人正確是指鄂溫克族,是馴養鹿的民族。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將它們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時,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6)中國養馴鹿的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

據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里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製品已廣為使用。

鄂溫克族吃飯時,全家人圍繞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著鐵鍋,將捕獲的駝鹿或其它獵物切成肉塊,放入沸滾的鍋里涮著吃。涮出的獸肉多掛著縷縷血絲,半生半熟。外出狩獵時,把它裝在鹿包兜里當干糧。

參考資料

網路-鄂溫克族

G. 獨特的鄂溫克族馴鹿文化是怎樣的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里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馴鹿是一種生長在嚴寒地區的動物,對食物的要求和選擇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蘚為主,另外根據不同季節也喜歡吃一些青草、樹葉、蘑菇之類。苔蘚是一種低等植物,主要生長在大興安嶺西麓陰冷潮濕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長非常緩慢。馴鹿冬季覓食則用蹄子刨開積雪。由於馴鹿的生活習性,加之森林生態的脆弱以及鄂溫克獵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養,這給馴鹿的覓食帶來很大困難,要解決這一問題,則必須靠頻繁的遷徙。遷徙是鄂溫克獵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

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分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繫上籠頭,拴在附近樹上,一般較老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生性的馴鹿用來馱物。這時獵民們開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上的覆蓋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撲滅。獵民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般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暖,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熏煙趕蚊蟲

H. 馴鹿的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據媒體報道,每年冬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薩米部族都會驅趕數千頭馴鹿進行集體遷徙,從挪威進入芬蘭,耗時長達兩個月。薩米人都會驅趕大群馴鹿穿過雪原,完成一年一度的遷徙。大約3500頭馴鹿和上百名薩米人,在零下15度的嚴寒中,從位於挪威的薩米首都卡拉紹克(Karasjok)出發,穿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雪原,越過芬蘭邊境,歷時兩月,行程數百英里,場面蔚為壯觀。
薩米族人生活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一向有馴養馴鹿的傳統,而今這一傳統也在慢慢消亡。如今在北歐只有大約2800名薩米族人專職以放牧馴鹿為生,過著半游牧的生活。

I. 馴鹿的遷徙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J. 瑪利亞·索的介紹

瑪利亞·索(1920年—),內蒙古鄂溫克族人,著名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曾獲茅盾文學獎)的原型,使鹿鄂溫克部落最後一任女酋長,也被譽為中國最後的女酋長。她帶領的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部落,一個只有200多號人的微型族群,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瑪利亞·索不會說漢語,雖然她的話要通過族中其他人來翻譯,但她是營地的核心和最受尊敬者。她的地位與權威,不僅因為她的年長,也來自於她以往的善於打獵和管理部落的經歷。面對鄂溫克民族馴鹿和狩獵文化的逐漸消亡,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向林外的人們悲愴傾訴:「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獵槍,沒有放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我只想回到馴鹿身邊」……

閱讀全文

與中國養馴鹿的是哪個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3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6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5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5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2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2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5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7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1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5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4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3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7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