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人去過南北極嗎
有啊
很多原始森林人類都從未涉足
還有深海,包括一些湖泊,水壓大,溫度低,無光照,地形水流復雜,大部分深海人類都未曾涉及,即使無人潛艇也只能到達一定深度,再深,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技支持
地下,可想而知,目前人們還無法挖到很深的地下
火山內部及地心,高溫,岩漿,毒氣
極地,目前人們對極地還未深入研究
一些地區,如沙漠,密林(如果沒被砍光的話),沼澤,山地可能還未到過,如有時會有傳聞說沙漠深處發現古建築
一些臨時形成的地區,如颶風內部
❷ 中國科學家是在什麼季節去南北極考察的
中國科學家是在冬季到南極考察的最好季節是北半球的冬季,因為此時南極處於夏季極晝。到北極考察就得選在北半球的夏季,此時北極處於夏季極晝。
❸ 南北極天寒地凍,為何世界各國都要派人過去
因為南極由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探索,作為人類最後踏足的一片土地,南極對於我們來說還有太多未知的秘密。登陸過南極的科學家們研究,南極冰川地表下存在的大片史前植物。由此不難推斷出,曾經的南極應該是從這過一個輝煌的人類文明。為了探索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以及失落的文明。所以各國科學家都會派人前往勘察。
南極洲那是極寒之地。就連開水灑落在空中都能在它落地之前凝固。但是在南極腹地卻彷彿是奇跡一般的存在著一個不凍湖。據說這個不凍湖非常神奇。能夠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不斷升高。在湖底深處甚至能夠達到40度。雖然這已經過去了很久。但不凍湖的秘密一直沒有被解開。這更加激發了我們科學家們對於南極的探索。
❹ 個人可以去南北極旅遊么
可以。實際上,南北極旅行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線路了,只不過費用比較高,時間比較長,去的人沒那麼多而已。1、南極南極的常規線路是從阿根廷最南端的烏斯懷亞港坐船出發。也有從澳洲走的,時間長一點,費用貴一點。可以提前購買南極船票,自己辦簽證過去,如果圖省事的話,也可以報國內的南極團,價格要貴上那麼一丟丟。南極旅遊時間從每年的11月-次年3月,這是南極的夏季,只有在這段時候,旅遊探險船才能進入南極半島。通常11月-12月是木有那麼火熱的時候,有很多便宜的南極船票。去年我就看到包國內往返阿根廷機票+簽證+船票5萬左右的,已經是非常便宜了。窮游網上有無數篇去南極的游記和攻略,你可以去感受一下:拉丁美洲/南極旅遊攻略[游記攻略全攻略]也推薦一本書《到南極》,目前看到寫南極最好的書。2、北極北極的常規線路是從歐洲坐船過去,最好的季節是6-9月。如果你想偷懶跟團的話,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自己去搜索引擎上看,無數。如果是自己過去的話,同樣是可以現在網上預訂船票,然後自己安排機票和簽證。如果你不是一定要執著地到達北極點,北極還有許多初級線路,沒有到北緯90度,但是會在70-80度之間玩,這個也很有意思。歐洲有不少好的郵輪公司經營極北的線路,船本身就是一道風景,船上還會配備隨船科學家和向導,帶你去徒步、拍攝北極熊、認識極北地區的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吃的也是相當的不錯。下面是我坐過的一艘,還不錯吧:)
❺ 中國第一位帆船穿越南北極的是誰
張昕宇、梁紅駕駛「北京號」帆船
❻ 有人去過南北極嗎
有,科考隊。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紀行(四)水下機器人助力南極科考 2020年1月3日凌晨1點,羅斯海海域,極晝的太陽依舊掛在天邊,在海面上反射出片片耀眼的光斑。「雪龍」號船長朱兵和幾位考察隊員在駕駛台用望遠鏡仔細搜尋著海面,終於,一個橘黃色的「魚雷」狀物體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發現了,發現了,船首1點鍾方向!」隨著一聲呼叫,「雪龍」號迅速接近被發現的物體,遙控、掛鉤、起吊半個小時後,該物體被緩緩地吊上甲板,現場一片歡騰。這便是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成功回收「探索1000」自主水下機器人(以下簡稱「探索1000」)的一幕。 探秘南極羅斯海 羅斯海是片有故事的海域。 這里是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域。1911年,挪威籍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從這里登陸,經過數月跋涉,最終抵達南極點,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登上南極點的勇士。 這里孕育著南極最大的陸緣冰架「羅斯冰架」,火山、冰架以及融化的海冰共同形成了羅斯海獨特的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價值不容小覷。 2020年1月1日,「雪龍」號抵達羅斯海後,將重約1.3噸的「探索1000」布放到水下,用來進行海洋剖面要素觀測作業。 「探索1000」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長約7米,主要由探測載荷、浮力調節、控制導航、能源、推進等模塊組成,艉部裝有螺旋槳,可以2~5節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最大作業深度為800米,最長航程約1 000千米。2019年,「探索1000」首次應用於我國南極科考,完成了3個小時的試驗探測,成功驗證了該機器人在極區環境下的導航能力、浮力調節能力和自主航行能力等。此次是它第二次在南極進行作業,預計將在水下連續工作35個小時。 旗開得勝返回母船 1月3日0時30分,「探索1000」項目現場執行人姜志斌和隊員孫波通過操作水面控制單元開始回收「探索1000」。 「定位數據顯示,該機器人位於距船頭 1 000米處。」完成操作後,姜志斌和隊友拿起望遠鏡仔細尋找「探索1000」的身影。 「探索1000」提前被_置好了航線,可自行返回「雪龍」號附近海域,但由於陽光反射,海面波光粼粼,「探索1000」雖「近在咫尺」,卻難以被發現。 半小時後,隊員們成功發現了「探索 1000」。眼見「探索1000」被成功回收,姜志斌長舒了一口氣。這是「探索1000」在南極海域最長時間的一次水下作業。 「探索1000」此次冰海之行可謂收獲頗豐——完成了17個剖面探測,獲取了海流、溫度、鹽度、濁度、葉綠素、溶解氧等一系列水文數據。它的安全回收和正常作業,也為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發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來源:網路探秘·海底世界
❼ 中國人為什麼會喜歡去南極旅遊呢
本文字數401,閱讀時間約為1分鍾,不會佔用太多您寶貴時間!
添加關注吧,Miss.我帶你一起世界行!
2017年中國出境游的人數有望突破1.4億。之前大部分人會選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而最近南極游火了。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南北極旅遊的旺季。北極看極光跨年,南極看企鵝迎新春成為新的流行。
現在去往南極的旅遊線路已經達上百條,不過去南極旅遊的價格並不便宜,最便宜的線路人均也需要5萬以上,如果想要到達南極點一般需要60萬左右。不過南極所有的科考站都是開放型的,可以隨意參觀,並且購買紀念品等。目前中國在南極已有四個科考站,有機會不妨去參觀一下。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❽ 誰知道的南北極的資料~知道的留下蛤!謝謝了~!
南極洲
Antarctica
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且唯一無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又稱第七大陸。 位於地球最南端 , 與其他大陸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寒冷、領土主權懸而未決的大陸。
地理 南極洲為通 常 所說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圍 。 與南美洲最近的距離為965千米,距紐西蘭2000千米、澳大利亞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與印巴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南極冰蓋最高點為4100米。西南極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極最高峰。
水資源
南極洲 98% 的地域被一個直徑 4500 千米的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圍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積為 265 萬平方千米,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面積達1880萬平方千米;冰蓋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冰蓋總貯冰量為25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0~60米。
氣溫
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其低溫的最根本原因是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大陸永久冰封雪蓋。南極僅有冬夏兩季之分,4~10月為冬季,11~3月為夏季,沿海地區夏季月均氣溫0℃左右,內陸地區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氣溫為-30~-15℃,內陸地區為-70~-40℃;位於東南極的前蘇聯東方站在1983年6月記錄到的最低溫度為-88.3℃。氣溫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東南極比西南極低。南極雖然貯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態方式存在,故南極異常乾燥,有白色沙漠之稱。沿海地區年降雪量相當於900毫米,而內陸僅為50毫米。在南緯 50°~70°南大洋水域,低壓氣旋不斷,有時環南極水域中的低壓氣旋可同時有6個之多,並自西向東運動,風速可達85千米/小時。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自海拔高的極點地區向地勢較低的沿海區運動,形成強烈的下降風,風速最大可達300千米/小時。
3000萬年前南極是個氣候溫和、草豐林茂、動物成群的大陸。到了2800萬年前,冰蓋逐漸形成,絕大多數動植物便絕跡了,已不存在高等動物和開花植物,僅有 340餘種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種地衣、85種苔蘚、28 種傘狀菌和25種歐龍牙草。沿海有兩種顯花植物和近千種海藻。南極陸地上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數無脊椎動物生存於植物叢、地衣、泥沼中。在南極發現的無脊椎動物有 387種 。與南極大陸貧乏的生物種類相比較,南大洋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其生態系中有個穩定的食物鏈即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磷蝦→烏賊、魚類→企鵝、鳥類→海豹→鯨 ; 磷蝦是南大洋食物鏈中關鍵的一環,其總貯量為6.5億噸;除此 ,烏賊貯量為 1億噸和近2萬種魚類。南極共有21種企鵝 , 大都生活在南緯 45°~55°地區。
礦物
根據近 30 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 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 , 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 , 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地質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探索
發現經過 18 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 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 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 ,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 74° 15′ , 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 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 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 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 ,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維斯和 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 找南方大陸 , 歷史上把這一時 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 極和南極點 , 涌現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 , 人類在 南極探 險逐 漸用 機械設 備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領土問題
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從 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 。1908 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 50°~ 80°、南緯 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 ;1923 年英國又對從東經 160°到西經150°、南緯 60° 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亞對 南緯 60°以 南 、東經45°~ 136° 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 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1938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後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後地 60 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聲明對東經 45°至西經 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 島之間德 雷克海 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系、有效佔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作準備 。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置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伯德地(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 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 8 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佔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 7 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的主要內容為: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 , 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鼓勵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協商國決策重大事務的實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極條約的例會和各協商國對南極的自由視察權。中國於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年10月被接納為協商國。《南極條約》有40個成員國,其中26國為協商國,14國為非協商國。
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舉行的第十六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通過了13項建議備忘錄並發表了南極條約30周年宣言,重申《南極條約》的宗旨與原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宣言建議1991~2000年為國際南極合作10年。
南極條約組織非聯合國機構。在198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將南極問題列入聯大議程,主張南極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由聯合國管理,但遭到南極條約協商國的一致抵制,因此盡管南極問題自1983年以後一直列在聯大議程內,但未取得進展。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隸屬國際科聯,是專門組織、協調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組織。SCAR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國之間及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期間還舉行生物、地質、冰川、氣象、高空大氣物理、大地測量與制圖、人體生理醫學等學科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和南大洋生態與生物資源、海豹等方面的專家組會議。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開過21次會議。1991年SCAR在德國不來梅舉行大規模的南極科學大會,回顧、總結了30年來在南極研究方面各重大學科取得的進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課題是「南極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計劃中的作用」。SCAR 現有21個正式成員國和7個非正式成員國。中國在1986 年6月舉行的第十九屆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成員,並參加了第十九屆以後的各屆會議。中國也成立了與 國際SCAR相對應的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統一協調全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為該委員會主任。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屆SCAR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中國從1980年起派科學家到外國南極考察站同外國科學家一起開展南極科學研究,並於1985年2月20日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南緯62°13′、西經58°58′)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後又在1988年底選定南極大陸另一端的達拉斯曼地區南緯69°22′、東經 76°22′處建立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從 1984年起,中國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隊 。自第五次起 ,考察隊兵分兩路,一路奔向長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國在兩個站上進行的主要考察項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質、冰川、環境、氣象、高空大氣物理、人體生理醫學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蘇、英、日6國各1名隊員組成的1990年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從南極半島出發,沿著過南極點、東方站最後到達和平站的最長路線,開始了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橫穿南極大陸的征途,歷時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經過南極點時曾發表《南極宣言》,1990年3月3日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勝利到達終點。
北極的范圍,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 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C等溫線(海洋以5°C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 7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1 200萬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 000萬平方千米。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極地的時間,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准,這的確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由於缺乏共同標准,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只好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因此,科學家們在南極考察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啦」,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南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北極的氣候,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C。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C。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C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C的氣溫。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C之間,甚至位於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於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北極的生命
與南極大陸不同,北極的生命活動非常活躍。有900種顯花植物,上百萬只北美馴鹿,數萬頭麝牛,上千隻一群的北極兔,峰年時每公頃多達1 500隻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鳥類的1/6在北極繁育後代,而且至少有12種鳥類在北極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葉中,可以見到長尾鳧、赤頸鳧、短頸小野鴨、斑背潛鴨、鵲鴨、秋沙鴨、黑鳧、雪鵝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極雷鳥、貓頭鷹等。渡鴉、海雀、北極燕鷗和黑冠蒼鷺在天空飛翔,灰熊、北極狐、北極狼在苔原草甸上巡遊,茴魚、北方狗魚、灰鱒魚、鯡魚、胡瓜魚、長身鱈魚、白魚及北極鮭魚在河湖中嬉戲。在北冰洋廣闊的水域中還有上百萬只各種海豹,20萬頭海象,數千頭角鯨和白鯨,2萬只北極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極地區生活著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的當地居民——因紐特人、楚科奇人、雅庫特人、鄂溫克人和拉普人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北極的生命與南極的生命一樣學會了與白色環境協調適應的本領。麝牛在-40°C氣溫下悠然自得地尋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殘莖。北美馴鹿群則在泰加林帶北側躲過嚴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層不足50厘米,落葉松和針木卻可順利生長,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凍層,為抵禦狂風,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長,如爬地柳(北極柳樹)、黑魚鱗松等。寒冷北極的樹木生長得很慢,在泰加林與苔原交接地帶,2米高的樹木可能已超過300歲。苔原的許多地衣、苔蘚,甚至顯花植物在0°C以下的環境中照樣可以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質積累)。科學家發現某些地衣在-20°C時仍可生長,一些苔蘚在-10°C時還能繼續生長,甚至連山酸模、爬地杜鵑、冰川笆莨等顯花植物亦能在-5°C時保持生長勢頭。
北極的石油資源,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學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及如水力、風力等恆定資源。如果按照廣義的資源定義,則還應算上軍事資源、科學資源、人文資源、旅遊資源等等。
談到北極資源種類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當然是能源中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據保守的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 000億~2 000億桶,天然氣在50萬億~80萬億立方米之間。可以看出,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的一個能源基地。
北極的煤炭資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資源豐富,屬尚未開發的地區之一。地質學家估計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4 000億噸煤貯藏於此,不亞於我國享譽海內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極西部煤藏的理論儲煤量為30億噸,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質量最高、用最簡便的常規露天採掘技術便可開採的煤田。西伯利亞的煤炭儲量比中國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計為7 000億噸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過全球儲煤量的一半。
北極不僅煤炭資源豐富,而且煤質優良。西部的煤經過了1億年古老的地質形成過程,是一種高揮發煙煤,其平均熱值超過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溫(含水5%)。北極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潔凈的煤,具有極高的蒸汽和煉焦質量,可直接用於能源和工業原料。
北極的礦產資源,北極能源以外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例如科拉半島的世界級大鐵礦便是盡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著經過該鐵礦的經度線(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對稱的地方(66°~73°S),剛好就是南極大陸的查爾斯王子山。而查爾斯王子山的世界級大鐵礦也是舉世聞名的。在南、北極對稱的地方都出現世界級的大鐵礦,這種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純屬偶然,還是與南、北磁極的位置,或者與大陸漂移有什麼關系,目前還說不清楚。
除鐵礦外,北極還擁有大量其他礦產資源。諾里爾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銅鎳鈈復合礦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貴金屬(如金)和金剛石礦產對前蘇聯開發遠東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著名的科累馬地區。在阿拉斯加,據估計庫茲布北部的紅狗礦山擁有8 500萬噸礦石,其中含鋅17%,鉛5%,銀每噸75克,它已成為價值111億美元(1983年價)的世界級大礦。考明克跨國礦業公司和那納公司正在對紅狗礦山進行聯合開發。
在阿拉斯加朱諾石英脈型金礦區,從1880年到1943年已生產了108.5噸黃金,估計尚有13.2噸待開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礦曾產金24.8噸,仍含9.3噸待開采。貴金屬礦的開發在白令海峽兩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銀礦是全美最大的潛在銀礦,1988年開發後,生產能力為日處理1 000噸礦石,估計可采10~30年。
除上述礦產資源外,那裡還儲有鈾和鈈等放射性元素,被稱為戰略性礦產資源,如威爾士王子島上的鹽夾礦就蘊藏有28.5萬噸鈈礦石。
北極的海洋哺乳動物,北極海域海洋哺乳動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悲慘的經歷。溫順的北極海象,雄性體重可達1 360千克,它們常常數十頭甚至數百頭一起聚集在海灘上鼾聲大作,高枕無憂。由於它們的長牙可做牙雕工藝品,肉可食用,皮可製革,所以成為人們捕獵的對象。200年來,它們的數量從50萬頭下降到瀕臨滅絕的邊緣。從70年代起,由於人們採取保護措施,才使其得以繼續繁衍。
北極海豹與南極的毛皮海豹的生活習性有些近似。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家長通常是一頭體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統治著50頭左右體重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們的子女。由於它們的毛皮在市場上極受歡迎,原有的數百萬頭幾乎被斬盡殺絕。後來它們幸而與北極海象一起受到保護,才使北極海豹的數量從近年開始回升。
北極海域的鯨類只有6種,而且數量遠遠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鯨和白鯨卻是世界鯨類中最珍貴的品種。
北冰洋及鄰海一些水域強大的水生動物生產力已經導致了世界級商業性捕撈業的發展。北極海域的經濟魚類主要有北極鮭魚、北極墨魚、蝶魚和毛鱗魚。與其他海洋生物資源相比,魚類資源目前仍較豐富。巴倫支海、挪威海和格陵蘭海都屬世界著名的漁場,近年捕魚量約佔世界的8%~10%。
然而,雖然北極水域的水產資源如此豐富,但是仍然需要採取謹慎態度。人們不會忘記斯特勒海牛的悲劇。這是一種曾廣布北極淺水區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體長10米,肉味鮮美。維圖斯·白令率領的俄國探險隊於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島水域首次發現。然而僅僅27年後,最後一頭斯特勒海牛被人類捕殺,這一物種便在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❾ 普通人如何進南北極探險。我國的普通探險愛好者。
實際上,南北極旅行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線路了,只不過費用比較高,時間比較長,去的人沒那麼多而已。1、南極南極的常規線路是從阿根廷最南端的烏斯懷亞港坐船出發。也有從澳洲走的,時間長一點,費用貴一點。可以提前購買南極船票,自己辦簽證過去,如果圖省事的話,也可以報國內的南極團,價格要貴上那麼一丟丟。南極旅遊時間從每年的11月-次年3月,這是南極的夏季,只有在這段時候,旅遊探險船才能進入南極半島。通常11月-12月是木有那麼火熱的時候,有很多便宜的南極船票。去年我就看到包國內往返阿根廷機票+簽證+船票5萬左右的,已經是非常便宜了。窮游網上有無數篇去南極的游記和攻略,你可以去感受一下:拉丁美洲/南極旅遊攻略[游記攻略全攻略]也推薦一本書《到南極》,目前看到寫南極最好的書。2、北極北極的常規線路是從歐洲坐船過去,最好的季節是6-9月。如果你想偷懶跟團的話,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自己去搜索引擎上看,無數。如果是自己過去的話,同樣是可以現在網上預訂船票,然後自己安排機票和簽證。如果你不是一定要執著地到達北極點,北極還有許多初級線路,沒有到北緯90度,但是會在70-80度之間玩,這個也很有意思。歐洲有不少好的郵輪公司經營極北的線路,船本身就是一道風景,船上還會配備隨船科學家和向導,帶你去徒步、拍攝北極熊、認識極北地區的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吃的也是相當的不錯。
❿ 現在有幾個人去過南北兩極
南極探索
發現經過 18 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 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 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 ,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 74° 15′ , 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 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 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 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 ,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維斯和 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 找南方大陸 , 歷史上把這一時 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 極和南極點 , 涌現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 , 人類在 南極探 險逐 漸用 機械設 備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