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陸軍目前使用大概多少種口徑的子彈,最小多少,最大多少
解放軍現裝備的無托輕武器家族包括突擊步槍、縮短型突擊步槍、班組自動武器,另外還包括KBU88狙擊步槍和QJY88通用機槍。令人最感興趣的是,解放軍的這些武器(包括通用機槍)都使用自己設計生產的5.8mm×42口徑87式步槍彈。中國的第一代(63式)和第二代(81式)步槍還有56式,它們都配備前蘇聯的7.62mm×39 M43彈。中國的彈葯口徑(單位,mm)
5.56 子彈,北約口徑,外貿用
5.8 純國產,機槍彈,步槍彈,手槍彈
7.62 中威力,全威力
9 手槍彈
12.7 機槍彈
14.5 機槍彈
23 高炮,航炮
25 高炮
35 榴彈,槍掛型
37 航炮,高炮
38 榴彈,防暴用 40槍掛榴彈發射器
57 高炮
60 迫擊炮
73 步戰專用,加農型
81 迫擊炮
82 迫擊炮
100 坦克炮,高炮,艦炮
105 坦克炮 107火箭彈
115 坦克炮
120 迫擊炮,反坦克炮
122 牽引火炮,自行火炮,火箭炮
125 坦克炮
130 艦炮,反坦克炮,加農型
152 牽引火炮,自行火炮155火炮
203 牽引火炮,自行火炮,加榴型
273 火箭炮
300 火箭炮
400 火箭炮
B. 我國警用的子彈有多少種,分別是什麼規格的子彈。
只給你講幾樣大量裝備警察部隊的幾樣子彈和武器。因為有一些武器型號是少量裝備的。不值得講。
①. 51式7.62*25MM手槍彈。裝備 54式手槍,79式和85式沖鋒槍等(這子彈是仿造蘇聯時期的托卡列夫手槍彈)
②. 64式7.62*17MM手槍彈,裝備64式手槍,67式微聲手槍,77式手槍和84式手槍(84式手槍有自己專門設計的手槍彈,只是可以臨時通用64式手槍彈而已。)
③. 84式7.62MM手槍彈,是低侵砌度手槍彈,主要用於飛機上的安保。應用范圍不是很廣,不多做贅述。
④. 92式9MM手槍彈 主要裝備92式手槍和最近研製的幾種沖鋒槍。這種子彈其實軍警都用的,此外還有92式5.8MM手槍彈,是純粹的軍用。非警用型號。不多做贅述。
詳情可去網路,查詢相關的詞條。
C. 請問中國究竟有多少核彈呢原子彈中子彈氫彈
核彈在20-60枚左右吧。有人肯定會說怎麼會這么少。中國奉行的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所以只能等別人打我們時候,我們進行報復性還擊。所以有幾十枚已經足夠了。
核彈比的不是多少,而是有多少能發射,能打中。試想,擁有再多,沒有好的發射工具,或者發射過程中被人攔截了,那有什麼用呢?
原子彈,氫彈這些就更少了,現在的原子彈要比美國當時造的威力要強的多。而且當時美國使用轟炸機攜帶的,現在我們主要提高的是運載工具。
據台灣透露,大陸的原子彈等在1-2枚左右。
D. 求子彈規格,要求各種子彈的大小等(cm)。
一般的槍彈長度是用毫米、英寸等單位來計算的;1英寸=25.4毫米
7.62*39mm
即表示蘇聯M1943型,7.62是槍械口徑,39是彈殼長度。
中國手槍彈:7.62*17mm
,
7.62*25mm
,
9*19mm
,
5.8*21mm
中國步機槍彈:7.62*39mm
,
7.62*54R
,
5.8*42mm
,12.7*107mm
,14.5*118mm
俄羅斯手槍彈:7.62*25mm
,
9*18mm
,9*19mm
,9*21mm,
9.3*64mm
俄羅斯步機槍彈:7.62*39mm,7.62*54R,9*39mm,5.45*39mm,9.3*64mm,
12.7*107mm
,14.5*118mm
世界廣泛使用的手槍彈:6.35*16mm(0.25ACP)
,7.65*17mm(0.32ACP)
9*17mm(0.38ACP),9*19mm(帕拉貝姆),10.16*21mm(0.40S&W)
11.43*23mm(0.45ACP),各種轉輪手槍彈;
世界廣泛使用的步機槍彈:5.56*45mm,7.62*51mm,7.62*63mm,8.58*70mm
12.7*99
mm
這些都是相當一部分的槍彈數據,不知樓主是否滿意?
E. 解放前中國使用和生產了哪些槍彈
軍隊。雖然中國是同盟國的一員,但由於二戰期間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槍彈情況比較特殊和復雜。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槍彈的種類繁多,前述大部分槍彈或多或少都曾在中國戰場出現過。這主要是由於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武器都依靠進口,即使是仿製品,主要原材料也來自國外,自行設計或開發的產品很少,槍械更是號稱「萬國牌」,所以槍彈種類很雜,而且基本上是進口或仿製產品;二是主要槍彈種類相對集中,如常用的步機槍彈主要集中於7.92mm毛瑟槍彈和6.5mm有坂槍彈兩種,到抗戰後期尤其如此;三是槍彈在各種彈葯當中的地位相當突出。當時中國軍隊重武器非常缺乏,對槍械火力依賴性很強,所以對槍彈的生產比其他各國更加重視。但由於國力所限,在整個二戰中,中國軍隊的槍彈供應並不充裕,利用舊彈殼復裝槍彈的現象相當普遍,甚至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靠繳獲來補充,這在二戰各參戰國中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自產槍彈開始於1860年代初,最初為黑火葯鉛頭彈,後來過渡到無煙葯槍彈,並從步、機槍彈逐步發展到手槍彈和特種槍彈。1910年以後,國內各工廠生產的步機槍彈基本上都使用了無煙葯。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較大規模生產槍彈的工廠已發展到6家,分別是湖北兵工廠、四川造兵局、金陵機器局、江南製造局、德州兵工廠和廣東製造局,日產槍彈均在1萬發以上,產品主要是7.92mm毛瑟步槍彈和6.5mm有坂槍彈。抗戰期間中國的幾個主要槍彈生產廠家,都是建立在這幾家工廠的基礎之上。
7.92mm槍彈是中國抗戰期間使用最多的槍彈,同時也是國內製造時間最長、產量最大的彈種。湖北槍炮廠1895年就開始仿造M18887.92mm毛瑟圓頭槍彈,據不完全統計,1895~1949年全國先後有27個廠家生產過該彈,其中12個主要廠家至少生產了27億發,占其步機槍彈總產量的80%左右。雖然國內在步機槍口徑的確定上曾經歷過多次反復,6.5mm、6.8mm等口徑都曾作為候選,而且6.8mm一度被認為「於我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但終因7.92mm槍彈威力大,且當時國內所用槍械口徑大多為7.92mm,加上多數兵工廠都有生產該彈的經驗,所以1934年召開的全國兵器制式會議確定7.92mm槍彈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槍彈,之後全國都以生產7.92mm槍彈為主,兼造少量其他口徑槍彈。
到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全國7.92mm槍彈的產量達到了1.28億發。抗戰開始後,內遷至湖南、四川、雲南等地的第11、20、25、40等兵工廠仍在繼續生產該型槍彈。第25廠在1942年最高月產600萬發,第20廠在1945年的最高月產量更是達到了700萬發,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國內生產的7.92mm槍彈品種很多,早期生產的為銅被甲或鍍鎳鋼被甲圓頭彈,19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尖頭彈。其中輕尖彈彈頭為尖頭平底形,初速870m/s。抗戰開始後又增加了重尖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形,初速755m/s,主要供重機槍使用。金陵兵工廠在1934年少量製造過7.92mm鋼心彈,月產達70萬發,將該彈彈頭中的鉛心改為合金鋼或高碳鋼鋼心加鉛套,質量11.55g,初速785m/s,在100m距離上可穿透11mm鋼板。此外,尚有用於地方部隊質量較差的舊槍、土造步槍的減裝葯彈。主要輔助彈種有高壓彈、猛烈機槍彈(為強裝葯彈的一種,試驗進口輕機槍用)、木質彈頭空包彈和無頭空包彈,這些主要由第20、25廠生產。
早期生產7.92mm槍彈的設備、材料全部都需要進口,後來無煙葯等逐漸實現了國產化,但製造彈頭、彈殼的銅、鋼、鉛等材料還必須從國外進口。抗戰開始後,外援斷絕,各廠只得設法用國產材料代替,並根據國內情況對槍彈生產進行了多次改進,專用量具也逐漸改由國內協作製造。總體產品質量雖有波動,但比北洋或更早時期產品提高不少。
6.5mm38式有坂槍彈在中國的歷史同樣悠久,江南製造局於1905年前後即開始仿製該彈,隨後金陵製造局、德州兵工廠、廣東兵器製造廠及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等先後生產,據不完全統計,1905~1949年間共生產了5500餘萬發。「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奉天兵工廠,並利用在中國掠奪的資源,大量生產這種槍彈。中國生產的該種槍彈同樣分為尖頭彈和圓頭彈兩種。
俄國M19087.62mm槍彈也是中國在抗戰期間使用較多的一種槍彈。上海兵工廠於1927年開始生產這種槍彈,此後金陵、漢陽及第20兵工廠均有製造。根據以上4廠統計,1927~1946年期間共製造860餘萬發。另外,新疆兵工廠、廣西制彈廠也曾生產。此彈主要配用於7.62mm口徑的各種俄式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使用,抗戰前期蘇聯曾向中國提供了相當數量的這些武器。不過國內大量生產和使用則是建國後的事了。
此外,抗戰期間國內還少量使用過6.8mm毛瑟、8mm曼利夏、8mm村田等老式步槍彈,這些一般都是1935年以前甚至是清朝末年生產的陳舊彈葯,配用於相應的舊式槍械。
國內生產的手槍彈主要有7.65mm勃朗寧手槍彈及7.63mm毛瑟手槍彈兩種,彈頭均為圓頭、平底、鉛心、銅鋅鎳合金被甲,底火均為伯爾丹式,採用單基無煙發射葯,其主要性能和國外同類產品相近,主要配用於進口或國內自行生產的相應口徑的各種手槍和沖鋒槍。如7.63mm手槍彈,除用於各種毛瑟「自來得」手槍外,還用於柏克門(伯格曼的舊譯)手提沖鋒槍上。毛瑟手槍彈最早由四川機器局於1901年開始生產,勃朗寧手槍彈則是1904年由江南製造局最早仿製的。其後金陵、漢陽、德縣及第11、20、40兵工廠,以及廣東製造軍械總廠、太原兵工廠、汕尾制彈廠等也曾先後製造過。其中第20廠在1940~1948年期間共生產手槍彈992萬余發,漢陽兵工廠在1920~1928年之間共生產手槍彈643萬余發。
美式槍彈在國內出現時間較早,其中以0.45英寸ACP手槍彈居多,主要是從國外進口,配用於湯姆遜M1928沖鋒槍及國內仿製品,此外0.30-06M2槍彈在1920年由奉天軍械廠少量生產。這些槍彈在抗戰期間都曾有少量使用,不過國內兵工廠大量生產美式槍彈,則是1947年以後的事情了。
抗戰期間國內生產的特種槍彈只有信號彈一種。金陵兵工廠在1935年開始從左至右分別為:a-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b-俄國14.5mm大口徑機槍彈;c-俄國12.7mm大口徑機槍彈;d-美國0.50英寸(12.7mm)勃朗寧機槍彈;e-法國13.2mm哈奇開斯大口徑機槍彈;f-英國13.9mm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彈;g-波蘭7.92mm反坦克步槍彈;h-德國13mm反坦克步槍彈;i-德國7.92mm反坦克步槍彈;j-義大利12.7mm布瑞達大口徑機槍彈批量生產26.8mm手槍信號彈,有發光信號彈和發煙信號彈兩種,分紅、綠、黃、白等光色。第21廠在1938~1940年間共生產信號彈25.5萬發。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隊所使用的槍彈與中國其他軍隊的基本相同,但由於槍械來源和種類復雜,所以槍彈的品種要比一般國民黨部隊多得多。抗戰早期,八路軍、新四軍所使用的部分槍彈隨同糧餉一起,由國民政府統一配發,但數量不多。皖南事變後,來自國民黨方面的供應基本斷絕,所使用的槍彈主要依靠繳獲,所以相對來說6.5mm等日式槍彈使用得更多一些。不足部分則由根據地各兵工廠利用發射過的舊彈殼復裝,這種復裝槍彈質量較差,一般只能供非自動步槍使用,但就這樣仍供不應求,在很多情況下不得不憑藉手榴彈和大刀等與日寇拼殺。不過就整體來說,即使是國民黨部隊與日軍相比,槍彈的配發和使用數量也是較少的,與美、德等國的差距就更大了。
雖然到北洋時期,國內已有一定的槍彈生產能力,但仍不能滿足連年內戰的需要,所以各派軍閥在其背後的外國勢力支持下,自行從國外進口或接收了數量龐大的各種槍彈,加上之前各場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在國內的遺存,所以雖然抗戰期間國產槍彈種類相對不多,但實際使用的種類卻相當龐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備戰和「圍剿」紅軍的需要,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曾大量進口過槍彈,品種主要包括7.92mm毛瑟步槍彈、7.63mm毛瑟手槍彈等,產地主要是德國、奧地利、捷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另外,抗戰中美國西方彈葯公司曾為支援中國生產過一批7.92mm槍彈,其底部帶有「美」字樣。這些舶來品槍彈極大地豐富了國內槍彈的品種,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述介紹過的槍彈基本上都可以在國內找到,甚至沒有介紹到的一些更老式的品種中也有許多在國內出現過。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可謂是真正的「世界槍彈博物館」。
軍隊。雖然中國是同盟國的一員,但由於二戰期間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槍彈情況比較特殊和復雜。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槍彈的種類繁多,前述大部分槍彈或多或少都曾在中國戰場出現過。這主要是由於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絕大多數武器都依靠進口,即使是仿製品,主要原材料也來自國外,自行設計或開發的產品很少,槍械更是號稱「萬國牌」,所以槍彈種類很雜,而且基本上是進口或仿製產品;二是主要槍彈種類相對集中,如常用的步機槍彈主要集中於7.92mm毛瑟槍彈和6.5mm有坂槍彈兩種,到抗戰後期尤其如此;三是槍彈在各種彈葯當中的地位相當突出。當時中國軍隊重武器非常缺乏,對槍械火力依賴性很強,所以對槍彈的生產比其他各國更加重視。但由於國力所限,在整個二戰中,中國軍隊的槍彈供應並不充裕,利用舊彈殼復裝槍彈的現象相當普遍,甚至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靠繳獲來補充,這在二戰各參戰國中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自產槍彈開始於1860年代初,最初為黑火葯鉛頭彈,後來過渡到無煙葯槍彈,並從步、機槍彈逐步發展到手槍彈和特種槍彈。1910年以後,國內各工廠生產的步機槍彈基本上都使用了無煙葯。北洋政府時期,全國較大規模生產槍彈的工廠已發展到6家,分別是湖北兵工廠、四川造兵局、金陵機器局、江南製造局、德州兵工廠和廣東製造局,日產槍彈均在1萬發以上,產品主要是7.92mm毛瑟步槍彈和6.5mm有坂槍彈。抗戰期間中國的幾個主要槍彈生產廠家,都是建立在這幾家工廠的基礎之上。
7.92mm槍彈是中國抗戰期間使用最多的槍彈,同時也是國內製造時間最長、產量最大的彈種。湖北槍炮廠1895年就開始仿造M18887.92mm毛瑟圓頭槍彈,據不完全統計,1895~1949年全國先後有27個廠家生產過該彈,其中12個主要廠家至少生產了27億發,占其步機槍彈總產量的80%左右。雖然國內在步機槍口徑的確定上曾經歷過多次反復,6.5mm、6.8mm等口徑都曾作為候選,而且6.8mm一度被認為「於我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但終因7.92mm槍彈威力大,且當時國內所用槍械口徑大多為7.92mm,加上多數兵工廠都有生產該彈的經驗,所以1934年召開的全國兵器制式會議確定7.92mm槍彈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槍彈,之後全國都以生產7.92mm槍彈為主,兼造少量其他口徑槍彈。
到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全國7.92mm槍彈的產量達到了1.28億發。抗戰開始後,內遷至湖南、四川、雲南等地的第11、20、25、40等兵工廠仍在繼續生產該型槍彈。第25廠在1942年最高月產600萬發,第20廠在1945年的最高月產量更是達到了700萬發,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國內生產的7.92mm槍彈品種很多,早期生產的為銅被甲或鍍鎳鋼被甲圓頭彈,19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尖頭彈。其中輕尖彈彈頭為尖頭平底形,初速870m/s。抗戰開始後又增加了重尖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形,初速755m/s,主要供重機槍使用。金陵兵工廠在1934年少量製造過7.92mm鋼心彈,月產達70萬發,將該彈彈頭中的鉛心改為合金鋼或高碳鋼鋼心加鉛套,質量11.55g,初速785m/s,在100m距離上可穿透11mm鋼板。此外,尚有用於地方部隊質量較差的舊槍、土造步槍的減裝葯彈。主要輔助彈種有高壓彈、猛烈機槍彈(為強裝葯彈的一種,試驗進口輕機槍用)、木質彈頭空包彈和無頭空包彈,這些主要由第20、25廠生產。
早期生產7.92mm槍彈的設備、材料全部都需要進口,後來無煙葯等逐漸實現了國產化,但製造彈頭、彈殼的銅、鋼、鉛等材料還必須從國外進口。抗戰開始後,外援斷絕,各廠只得設法用國產材料代替,並根據國內情況對槍彈生產進行了多次改進,專用量具也逐漸改由國內協作製造。總體產品質量雖有波動,但比北洋或更早時期產品提高不少。
6.5mm38式有坂槍彈在中國的歷史同樣悠久,江南製造局於1905年前後即開始仿製該彈,隨後金陵製造局、德州兵工廠、廣東兵器製造廠及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等先後生產,據不完全統計,1905~1949年間共生產了5500餘萬發。「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奉天兵工廠,並利用在中國掠奪的資源,大量生產這種槍彈。中國生產的該種槍彈同樣分為尖頭彈和圓頭彈兩種。
俄國M19087.62mm槍彈也是中國在抗戰期間使用較多的一種槍彈。上海兵工廠於1927年開始生產這種槍彈,此後金陵、漢陽及第20兵工廠均有製造。根據以上4廠統計,1927~1946年期間共製造860餘萬發。另外,新疆兵工廠、廣西制彈廠也曾生產。此彈主要配用於7.62mm口徑的各種俄式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使用,抗戰前期蘇聯曾向中國提供了相當數量的這些武器。不過國內大量生產和使用則是建國後的事了。
此外,抗戰期間國內還少量使用過6.8mm毛瑟、8mm曼利夏、8mm村田等老式步槍彈,這些一般都是1935年以前甚至是清朝末年生產的陳舊彈葯,配用於相應的舊式槍械。
國內生產的手槍彈主要有7.65mm勃朗寧手槍彈及7.63mm毛瑟手槍彈兩種,彈頭均為圓頭、平底、鉛心、銅鋅鎳合金被甲,底火均為伯爾丹式,採用單基無煙發射葯,其主要性能和國外同類產品相近,主要配用於進口或國內自行生產的相應口徑的各種手槍和沖鋒槍。如7.63mm手槍彈,除用於各種毛瑟「自來得」手槍外,還用於柏克門(伯格曼的舊譯)手提沖鋒槍上。毛瑟手槍彈最早由四川機器局於1901年開始生產,勃朗寧手槍彈則是1904年由江南製造局最早仿製的。其後金陵、漢陽、德縣及第11、20、40兵工廠,以及廣東製造軍械總廠、太原兵工廠、汕尾制彈廠等也曾先後製造過。其中第20廠在1940~1948年期間共生產手槍彈992萬余發,漢陽兵工廠在1920~1928年之間共生產手槍彈643萬余發。
美式槍彈在國內出現時間較早,其中以0.45英寸ACP手槍彈居多,主要是從國外進口,配用於湯姆遜M1928沖鋒槍及國內仿製品,此外0.30-06M2槍彈在1920年由奉天軍械廠少量生產。這些槍彈在抗戰期間都曾有少量使用,不過國內兵工廠大量生產美式槍彈,則是1947年以後的事情了。
抗戰期間國內生產的特種槍彈只有信號彈一種。金陵兵工廠在1935年開始從左至右分別為:a-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b-俄國14.5mm大口徑機槍彈;c-俄國12.7mm大口徑機槍彈;d-美國0.50英寸(12.7mm)勃朗寧機槍彈;e-法國13.2mm哈奇開斯大口徑機槍彈;f-英國13.9mm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彈;g-波蘭7.92mm反坦克步槍彈;h-德國13mm反坦克步槍彈;i-德國7.92mm反坦克步槍彈;j-義大利12.7mm布瑞達大口徑機槍彈批量生產26.8mm手槍信號彈,有發光信號彈和發煙信號彈兩種,分紅、綠、黃、白等光色。第21廠在1938~1940年間共生產信號彈25.5萬發。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隊所使用的槍彈與中國其他軍隊的基本相同,但由於槍械來源和種類復雜,所以槍彈的品種要比一般國民黨部隊多得多。抗戰早期,八路軍、新四軍所使用的部分槍彈隨同糧餉一起,由國民政府統一配發,但數量不多。皖南事變後,來自國民黨方面的供應基本斷絕,所使用的槍彈主要依靠繳獲,所以相對來說6.5mm等日式槍彈使用得更多一些。不足部分則由根據地各兵工廠利用發射過的舊彈殼復裝,這種復裝槍彈質量較差,一般只能供非自動步槍使用,但就這樣仍供不應求,在很多情況下不得不憑藉手榴彈和大刀等與日寇拼殺。不過就整體來說,即使是國民黨部隊與日軍相比,槍彈的配發和使用數量也是較少的,與美、德等國的差距就更大了。
雖然到北洋時期,國內已有一定的槍彈生產能力,但仍不能滿足連年內戰的需要,所以各派軍閥在其背後的外國勢力支持下,自行從國外進口或接收了數量龐大的各種槍彈,加上之前各場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在國內的遺存,所以雖然抗戰期間國產槍彈種類相對不多,但實際使用的種類卻相當龐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備戰和「圍剿」紅軍的需要,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曾大量進口過槍彈,品種主要包括7.92mm毛瑟步槍彈、7.63mm毛瑟手槍彈等,產地主要是德國、奧地利、捷克、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另外,抗戰中美國西方彈葯公司曾為支援中國生產過一批7.92mm槍彈,其底部帶有「美」字樣。這些舶來品槍彈極大地豐富了國內槍彈的品種,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述介紹過的槍彈基本上都可以在國內找到,甚至沒有介紹到的一些更老式的品種中也有許多在國內出現過。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可謂是真正的「世界槍彈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