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哪個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哪個專家

發布時間:2022-09-20 12:48:02

⑴ 現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誰

路甬祥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
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六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會員,國際科學院委員會(IAC)共同主席

詳細的上中科院官網
http://luyongxiang.cas.cn/

⑵ 23名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

1、於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

2、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生於日本東京。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製成了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

3、王希季,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研究員。曾任七機部八院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等職。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

4、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朱光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5、孫家棟,1929年4月生於遼寧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48年 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1951年,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 畢業並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事導彈原創工作。

6、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鎮任家灣 ,出生於安徽省寧國市,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吳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從事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對建立中國低合金鋼系統有示範作用。

8、陳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黃岩人,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陳芳允長期從事無線電電子學及電子和空間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9、陳能寬(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湖南省慈利縣人,男,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副主任等職。曾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0、楊嘉墀(1919.7.16-2006.6.11)江蘇吳江人,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中國自動化學科、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41年(民國三十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於湖南長沙,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42年,周光召進入重慶南開中學。1947年,便以優異的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80年,周光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2、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3、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17年12月5日生於浙江吳興。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14、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安徽蕪湖市人,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之稱。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6、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15年10月6日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湖北省麻城縣王崗鄉(今麻城市鐵門崗鄉王崗社區)。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7、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18、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出生於安徽 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吳興人(今湖州市吳興區),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 中國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20、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蘇省無錫市人,祖籍安徽休寧,[1] 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1945年,姚桐斌畢業於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

21、錢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

22、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23、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2)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哪個專家擴展閱讀:

「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其他大學依次為西南聯大、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

中國向二十三位科學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他們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的突出貢獻。其中 十位科學家本人的回憶文章和楊振寧追憶鄧稼先的文章被收錄於《請歷史記住他們》一書。中國科學院策劃、科學時報社編、 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該書中,既有當年擔任「「兩彈一星」科技協作的傑出指揮員和承擔科研攻關的著名科學家親身經歷的 回憶,也有已故元勛錢三強、王淦昌等生前留給國家歷史和檔案部門的珍貴資料。

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在國內外引起 強烈震撼,一大批親歷當年「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科學家和科研管理領導幹部紛紛回憶當年史實,中國科學院軍工史辦公室 拿出多年來科學家們整理的內部史料,選出一部分經批准公開發表,使得《請歷史記住他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權威性。

⑶ 中科院院士徐性初逝世了,致其逝世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精密機床設計與技術專家徐性初2022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徐性初認為:年輕人有很多我們沒有的優勢。他總覺得有些人缺乏民族觀念,更注重金錢,我們的國家還很窮,對富人來說,多麼需要一大批淡泊名利、努力工作的人才。

徐性初長期從事精密測量和精密測量儀器的研發、精密加工和超精密機床的設計與製造,解決了實際應用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以激光波長為基準的一米光柵和磁柵主控機;公司開發了超精密機床和超精密加工技術,成功開發了超精密車床、超精密銑床、高精度圓度儀等新產品。徐性初主持開發了高效超精密機床,能輕觸超精密定位金剛石磨削設備,為我國精密加工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⑷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全體院士名單

截止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單如下。

1、數學物理學部(155人)

艾國祥、白以龍、蔡榮根、常進、常凱、陳彪、陳和生、陳佳洱、陳建生、陳木法、陳難先、陳十一、陳式剛、陳恕行、陳仙輝、陳永川、陳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鄧小剛、杜江峰、鄂維南、范海福、方成、方復全、方忠、馮端、甘子釗、高鴻鈞、高原寧、葛墨林、龔昌德、龔新高

郭柏靈、郭尚平、韓占文、何國威、何祚庥、賀賢土、洪家興、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駒、解思深、景益鵬、鄺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勵建書、林海青、林群、龍以明、陸夕雲、羅俊、羅民興、呂敏、馬余剛

馬志明、莫毅明、歐陽頎、歐陽鍾燦、潘建偉、彭實戈、曲欽岳、沈文慶、沈學礎、石鍾慈、蘇定強、蘇肇冰、孫昌璞、孫斌勇、孫鑫、孫義燧、湯濤、湯超、唐孝威、陶瑞寶、田剛、童秉綱、萬哲先、汪承灝、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廣厚、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王綬琯

王小雲、王迅、王貽芳、王元、王梓坤、魏寶文、文蘭、吳岳良、武向平、席南華、夏道行、向濤、謝心澄、邢定鈺、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嚴加安、楊福家、楊國楨、楊樂、楊應昌、楊振寧、葉朝輝、葉叔華、葉向東、於淥、袁亞湘、詹文龍、張殿琳、張恭慶、張涵信

張煥喬、張傑、張繼平、張平文、張仁和、張淑儀、張維岩、張偉平、張裕恆、張肇西、張宗燁、趙光達、趙紅衛、趙政國、趙忠賢、鄭厚植、鄭曉靜、周光召、周恆、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詩堯、鄒廣田

2、化學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禮、包信和、曹鏞、柴之芳、陳洪淵、陳軍、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小明、陳新滋、陳學思、陳懿、程津培、程鎔時、戴立信、丁奎嶺、段雪、樊春海、方維海、費維揚、馮守華、馮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韓布興、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胡英

黃本立、黃春輝、黃乃正、計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龍、江明、黎樂民、李燦、李洪鍾、李靜海、李景虹、李亞棟、李永舫、李玉良、林國強、劉若庄、劉元方、劉雲圻、劉忠范、陸熙炎、馬大為、麻生明、麥松威、倪嘉纘、彭孝軍、錢逸泰、任詠華、沙國河、沈家驄、沈之荃

施劍林、宋禮成、孫世剛、譚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塗永強、萬惠霖、萬立駿、汪爾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吳驪珠、吳奇、吳新濤、吳養潔、吳雲東、席振峰、謝毅、謝毓元、謝在庫、謝作偉、徐春明、徐如人、嚴純華、顏德岳

楊金龍、楊萬泰、楊秀榮、楊學明、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於吉紅、余國琮、俞汝勤、俞書宏、袁權、岳建民、張存浩、張東輝、張洪傑、張錦、張禮和、張俐娜、張乾二、張鎖江

張濤、張希、張玉奎、趙東元、趙進才、趙宇亮、趙玉芬、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

3、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曉風、常文瑞、陳國強、陳化蘭、陳可冀、陳霖、陳潤生、陳文新、陳曉亞、陳孝平、陳曄光、陳宜瑜、陳宜張、陳義漢、陳竺、陳子江、陳子元、程和平、董晨、鄧子新、段樹民、樊嘉、方精雲、方榮祥、高福、葛均波、顧東風、桂建芳、郭愛克、韓斌、韓濟生

韓家淮、韓啟德、郝小江、賀福初、賀林、赫捷、洪德元、洪國藩、侯凡凡、黃荷鳳、黃路生、季維智、蔣華良、蔣有緒、金力、鞠躬、康樂、匡廷雲、李季倫、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聲、梁棟材、梁智仁、林鴻宣、林其誰、劉新垣、劉耀光、劉以訓、劉允怡、陸林、駱清銘

馬蘭、毛江森、孟安明、裴鋼、蒲慕明、錢前、戚正武、強伯勤、饒子和、尚永豐、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鋼、施一公、施蘊渝、石元春、舒紅兵、宋爾衛、宋微波、蘇國輝、隋森芳、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鎬、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靈、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輔文、魏江春、魏於全、吳常信、吳孟超、吳祖澤、武維華、謝道昕、謝華安、謝聯輝、徐國良、徐濤、許智宏、閻錫蘊、楊福愉、楊煥明、楊雄里、姚開泰、葉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張春霆

張明傑、張啟發、張新時、張旭、張學敏、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趙國屏、趙繼宗、趙進東、趙玉沛、鄭光美、鄭儒永、鄭守儀、種康、周俊、周琪、朱玉賢、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穎

4、地學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紀平、陳大可、陳發虎、陳俊勇、陳駿、陳曉非、陳旭、陳顒、陳運泰、程國棟、成秋明、丑紀范、崔鵬、戴金星、戴民漢、戴永久、丁國瑜、丁林、丁仲禮、竇賢康、馮士筰、符淙斌、傅伯傑、高俊、高銳、龔健雅、郭華東、郭正堂、郝芳、侯增謙

胡敦欣、黃榮輝、賈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鈞、李崇銀、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獻華、李廷棟、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劉叢強、劉嘉麒、陸大道、呂達仁、馬宗晉、莫宣學、穆穆、歐陽自遠、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紀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韓、沈樹忠、石廣玉、石耀霖、舒德干、蘇紀蘭、孫和平、孫鴻烈、陶澍、滕吉文、童慶禧、塗傳詒、萬衛星、汪集暘、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會軍、王水、王鐵冠、王焰新、王穎、魏奉思、文聖常、吳福元、吳國雄、吳立新、吳新智、伍榮生

夏軍、肖文交、肖序常、徐冠華、徐義剛、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經綏、楊樹鋒、楊文采、楊元喜、姚檀棟、姚振興、葉大年、葉嘉安、殷鴻福、於崇文、於貴瑞、袁道先、曾慶存、翟明國、翟裕生、張國偉、張宏福、張經、張彌曼、張培震、張人禾、趙柏林、趙國春

趙鵬大、趙其國、鄭度、鄭永飛、鍾大賚、周成虎、周衛健、周秀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鄒才能

5、信息技術科學部(99人)

包為民、保錚、陳定昌、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旦、褚君浩、崔鐵軍、戴汝為、段廣仁、董韞美、房建成、馮登國、干福熹、龔旗煌、顧瑛、管曉宏、郭光燦、郭雷、郝躍、何積豐、侯朝煥、侯洵、懷進鵬、黃宏嘉、黃琳、黃民強、黃如、黃維、簡水生、江風益

姜傑、金亞秋、匡定波、雷嘯霖、李啟虎、李樹深、李未、李衍達、林惠民、劉國治、劉明、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建華、陸汝鈐、陸元九、呂建、毛軍發、梅宏、彭堃墀、秦國剛、沈緒榜、宋健、譚鐵牛、王懷民、王家騏、王金龍、王建宇、王立軍、王啟明、王巍

王圩、王陽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國、王之江、吳朝暉、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許寧生、薛永祺、楊德仁、楊芙清、楊學軍、姚建銓

姚期智、尹浩、張鈸、張景中、鄭建華、鄭耀宗、鄭有炓、鄭志明、周炳琨、周巢塵、周興銘、周志鑫、朱中梁

6、技術科學部(150人)

蔡其鞏、曹楚南、曹春曉、常青、陳維江、陳雲敏、陳祖煜、成會明、程耿東、程時傑、丁漢、都有為、段進、段文暉、范守善、方岱寧、高德利、高鎮同、葛昌純、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烈錦、郭萬林、過增元、韓傑才、韓禎祥、何滿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賢、黃克智、賈振元、姜中宏、金紅光、金展鵬、賴遠明、李東旭、李述湯、李依依、李應紅、林皋、劉寶鏞、劉昌勝、劉廣均、劉維民、劉竹生、柳百新、盧柯、盧強、路甬祥、雒建斌、閔桂榮、毛明、蒙大橋、南策文、倪晉仁、歐陽明高、歐陽予、潘際鑾、彭練矛

彭一剛、齊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長雨、沈保根、沈志雲、宋家樹、宋振騏、孫家棟、孫鈞、唐叔賢、陶文銓、滕錦光、田永君、汪耕、汪衛華、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謙、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錫凡、王曦、王自強、魏炳波、魏悅廣、溫詩鑄

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伍小平、吳宜燦、邢球痕、熊有倫、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閆楚良、嚴陸光、楊孟飛、楊叔子、楊偉、楊衛、楊槱、姚熹、葉恆強、葉培建、葉志鎮、於起峰、余夢倫、俞大鵬、俞鴻儒、翟婉明、張楚漢、張清傑、張統一

張興鈐、張佑啟、張躍、張澤、趙淳生、趙天壽、趙陽升、鄭平、鄭泉水、鄭時齡、鄭哲敏、鍾萬勰、周國治、周孝信、周遠、朱荻、朱靜、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寧、祝學軍、庄逢辰、鄒世昌、鄒志剛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院士

⑸ 袁隆平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嗎

袁隆平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做的方向是把一項理論轉化成成果,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發明的,並用於生產生活中,做到了規模化實踐而且很成功。

但雜交理論不是袁隆平發現的,溯源雜交和遺傳理論應該是孟德爾遺傳定律孟德爾遺傳定律。所以袁隆平是工程院院士而沒有被評為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5)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哪個專家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條件:

1、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3、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科學院院士

⑹ 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誰

1、吳良鏞。

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張光斗。

張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1934年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 1936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並得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繫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獲得蘇黎世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5、陳俊亮。

陳俊亮,男,漢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與電子系統專家,中國通信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智能通信網的開拓者。北京郵電大學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技術研究院院長。

⑺ 誰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王陽元。

⑻ 我國科學家有哪些

錢學森、錢三強、於敏、王大珩、王希季、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郭永懷、姚桐斌、錢驥,他們都是兩彈一星元勛,是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奮鬥了一生的人。

介紹

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於1957年與李政道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獲得諾獎的這個成就只能算是楊振寧的次要成就。

他對於物理學發展的貢獻不亞於狄拉克、薛定諤、海森堡等人,可以說楊振寧是現今尚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⑼ 新中國有哪些著名院士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⑽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工專家余國琮逝世,他生前獲得過哪些榮譽

相信大家對於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工專家余國琮, 都是耳濡目染的。對於他生前的榮譽,我可以簡單介紹一點因為余國琮 在科學研究領域和科研成果應用的方面上都有傑出的貢獻。他曾經獲得全國的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以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多次。同時也在天津市科技獲得過進步一等獎,也是全國的優秀教材獎等獎勵八項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8人,他們分別是曹楚生,沈家祥,陳予刷,鍾登華,蘇萬華,王靜康,葉升華,余貽鑫 ,鄒競。中國科學院院士余國琮 教授,是著名化工蒸餾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恆教授,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教授,是著名建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春廷教授,是著名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 教授,是著名激光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他們都有著為國家無私奉獻,舍己為人,承擔國家責任的良好品質。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哪個專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0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1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4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6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49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2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2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1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5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8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4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100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22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