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哥華是屬於哪個國家
溫哥華屬於加拿大,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
地理:
溫哥華地理位置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沿海地區,坐落布勒半島西部,南面瀕臨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則瀕臨布勒內灣和英吉利灣,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向西面向喬治亞海峽,但由溫哥華島一天然屏障所遮擋。
溫哥華使用太平洋時區(UTC−8),並處於加拿大陸地生態區域( Pacific Maritime Ecozone)。雖然緯度較高,但因有暖流經過,所以冬季一般不常降雪,港口不結冰。
氣候:
溫哥華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市內草地常綠、繁花似錦,有許多城市公園,其中史丹利公園(面積404.9公頃1.001英畝)為北美中最大城市公園之一。
溫哥華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在2009年7月30日,於機場測得的極高溫度為34.4 °C (93.9 °F)。
夏季氣溫一般在攝氏20度左右,冬季氣溫一般在攝氏0度以上。11月份溫哥華的氣溫在一般保持在3℃-9℃之間,溫潤而舒適,是加拿大城市中最溫暖的城市。
2. 溫哥華在哪
溫哥華市(Vancouver, Washington)是美國華盛頓州的一個城市。早在美國獨立前,已有人在今日溫哥華市一帶居住。當時居住者都是一些美洲土著。在1775年開始有歐洲人踏足該地。但歐洲人正式在溫哥華市定居,則是1824年後的事。這些歐洲人主要是從事皮毛貿易。又在那個時候起,這些帶被美國與英國簽訂的聯合協議下共同管治。 後來由於領土糾紛,1846年再與英國簽訂新協議,溫哥華市正式落入美國之手。1857年1月23日,溫哥華市正式成立。
3. 溫哥華是哪個國家的
1、溫哥華市是美國華盛頓州的一個城市。
早在美國獨立前,已有人在今日溫哥華市一帶居住。當時居住者都是一些美洲土著。在1775年開始有歐洲人踏足該地。但歐洲人正式在溫哥華市定居,則是1824年後的事。
這些歐洲人主要是從事皮毛貿易。又在那個時候起,這些帶被美國與英國簽訂的聯合協議下共同管治。 後來由於領土糾紛,1846年再與英國簽訂新協議,溫哥華市正式落入美國之手。1857年1月23日,溫哥華市正式成立。
2、溫哥華是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城市。
溫哥華(Vancouver),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城市和重要經濟中心,也是加拿大西部的政治、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該市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3)溫哥華是中國哪個省擴展閱讀:
1、位置境域(美國華盛頓州城市):
美國是美洲第二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面積為963萬平方公里,如果只計陸地面積,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之前。
2、位置境域(加拿大主要港市):
溫哥華坐落在布勒內灣和福溪之間的半島西部,面積115平方千米,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49°13′,西經123°06′。溫哥華包括市中心、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三個區域。福溪以南和以東的地區則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溫西和溫東。
此外,市政府亦將市內范圍劃分成23個社區。南面瀕臨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則瀕臨布勒內灣和英吉利灣,溫哥華背靠海岸山脈,面向喬治亞海峽。
4. 誰知道溫哥華的歷史和來由
溫哥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19世紀初時它還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19世紀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及新的礦產資源的發現,加拿大的經濟開始崛起。1792年,英國人喬治·溫哥華海軍上校的探險船為找尋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起歐洲移民在海灣沿岸定居,建立了名為格蘭維爾的鋸木廠小鎮。1867年時,綽號「 Gassy」的傑克·丹頓(Jack Deighton)來到此地,他在蓋士鎮的華特爾街(Water Street),即現址的蓋士鎮,蓋了一個木造的沙龍酒吧( Saloons)供四面八方來的拓荒者憩息,這就是溫哥華第一家飯店的起源。在城市西遷後蓋士鎮的經濟便開始走下坡。1971年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將蓋士鎮劃為文化保留區,古老建築物因而得以保存。如今,蓋士鎮已成為獨特的觀光區,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鋪著圓石的街道、露天咖啡座,以及古董店、精品店和餐廳,使蓋士鎮成為逛街、購物及用餐的好地方。在蓋士鎮有難得一見舉世僅有的蒸氣鍾(Steam Clock),每15分鍾噴出蒸氣一次。Cordova Street上有各式各樣的小商店,同時也可欣賞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化,這兒收藏了一些很不錯的藝術作品。溫哥華在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車後正式設市,並公推傑克·丹頓(又譯為賈大頓)為第一任市長。傑克·丹頓與他的幕僚決定為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將此城市命名為溫哥華。而蓋士鎮(Gastown)則是為了紀念傑克·丹頓的貢獻而命名的。有趣的是在Maple Tree Square 的中央可以見到傑克·丹頓的雕像矗立在一隻啤酒桶上。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達後,正式設市,人們為了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故將該市以溫哥華來命名。港口和城市逐漸興起,成為「通向東方的大門」。1890~1910年間,人口由1.3萬增至10萬。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有了通向歐洲和巴西的航運捷徑,促進了港市的繁榮。 西班牙海軍長官納爾維斯於1791年航行至現西格雷岬和布勒內灣,是首位探索該帶水域的歐洲人;然而,亦有說英國的德雷克早於1579年已航行至此。1792年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航行至此並展開勘測。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員西門·菲沙和他的船隊於1808年沿菲沙河抵達現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一帶,是記錄中第一批登陸現溫哥華市的歐洲人。
早期發展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傳出後,超過25,000名淘金人士抵達低陸平原補給並准備前往不列顛哥倫比亞內陸,卻沒有進入現溫哥華市的范圍。現市界以內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於現馬寶區一帶出現。布勒內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於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標志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後來現布洛頓角一帶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但因該帶急湍的水流不利運作而於1867年遷至現歌雅街的盡頭,改稱喜士定木廠,並成為日後溫哥華發展的核心地點。傑克·戴頓於1867年在喜士定木廠附近建立一間酒吧,現稱煤氣鎮的聚落亦圍繞著酒吧逐漸成型。 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在煤氣鎮進行勘查並劃出一個名為「固蘭湖」(Granville)的鎮址;名稱來自時任英國殖民地大臣固蘭湖伯爵。憑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優勢,固蘭湖鎮址從多個地點(如滿地寶、二埠和域多利)中脫穎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選為其鐵路總站所在。溫哥華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市,名稱來自喬治·溫哥華,當時的南界僅及現16街。(16街以南的地帶於1892年設為南溫哥華自治區。)同年6月13日發生溫哥華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毀。溫哥華消防局其後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開。溫哥華於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 隨著CPR開通至溫哥華,有份興建鐵路的華工亦頓時失業。被遣散的華工滯留溫市討生活,並形成華人聚落。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由於溫哥華位處菲沙河河口,河水鹽度自然較菲沙河上游為高,早期華人亦因此將此處稱為「鹹水埠」。其後開始出現「Vancouver」的音譯,但初期沒有統一音譯,「灣高花」和「溫哥巴」等皆為人所用。到了清末民初,音譯逐漸統一為「雲高華」或「雲哥華」,並衍生出「雲埠」和「雲城」的簡稱。 溫哥華市於1929年1月1日與南溫哥華自治區和灰角自治區合並,市界線維持至今。合並後溫市人口達228,193人。
5. 溫哥華在中國嗎
溫哥華(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溫哥華市內有578,041名居民,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則超過210萬,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溫哥華也是北美繼洛杉磯和紐約後第三大製片中心,更有「北方好萊塢」之稱。
6. 溫哥華在哪個省
溫哥華(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2011年人口普查,溫哥華市內有60萬人口,而大溫哥華人口則達到230萬,是加拿大第三大都會,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城市。溫哥華南部是美國西北部第一大城市西雅圖。
溫哥華電影製片業發達,是北美洲繼洛杉磯、紐約之後的第三大製片中心,素有北方好萊塢之稱。
7. 溫哥華簡介
http://ke..com/view/17555.htm
溫哥華 (Vancouver)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南端,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她三面環山,一面傍海,雖處於和中國黑龍江省相近的高緯度,但南面受太平洋季風和暖流影響,東北部有縱貫北美大陸的落基山脈作屏障,終年氣候溫和、濕潤,環境宜人,多次被評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旅遊勝地。 溫哥華是加拿大僅次於多倫多、蒙特利爾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工商、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溫哥華公立圖書館藏書豐富,並設有20個分館,是加拿大最大圖書館之一。
人口構成(2008年人口統計):溫哥華48%的人口是白人,亞洲黃種人約占城市人口的30%;華裔人口約40萬,佔大溫哥華地區人口的19%。 標准時區:-8 時區 UTC/GMT -8 個小時 夏時制時區:+1 個小時當地時區相當於:-7 時區 UTC/GMT -7 個小時 夏時制開始時間:2011-3-13 2:00:00 夏時制結束時間:2011-11-6 2:00:00 經緯度:緯度:北緯49°13』 經度:西經123°06』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1(加拿大)地區區號:604/778 溫哥華於2010年2月12日——28日舉辦了第二十一屆冬季奧運會。
與加拿大其他地區不同,夏季溫度在20℃左右,而冬季也很少低於0℃。溫哥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覆蓋冰川的山腳下是眾島點綴的海灣,綠樹成蔭,風景如畫,是一個富裕的綠色住宅城市,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沿海岸線而築的街道極富特色,市內設計集中,走在其中,感覺清爽放鬆。對於旅遊者就像當地居民一樣,溫哥華首先是個空氣新鮮的城市,卓越的生活品質令人稱嘆,盛行帆船、垂釣、遠足運動。冬季滑雪,全年都可進行園藝。溫哥華外圍四周盡是自然景緻,乘車由大街出發,只需三十分鍾,便可看見大平原,踏在草原上,真覺心胸廣闊,世界之大與美。要想置身繁華大街,又想親近大自然的話,溫哥華便是一個不可不到的好地方。溫哥華教育十分發達,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西蒙弗雷塞大學均在該市。溫哥華市約有10萬華人,華人社區也是北美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
溫哥華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19世紀初時它還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19世紀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及新的礦產資源的發現,加拿大的經濟開始崛起。1792年,英國人喬治·溫哥華海軍上校的探險船為找尋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起歐洲移民在海灣沿岸定居,建立了名為格蘭維爾的鋸木廠小鎮。1867年時,綽號「 Gassy」的傑克·丹頓(Jack Deighton)來到此地,他在蓋士鎮的華特爾街(Water Street),即現址的蓋士鎮,蓋了一個木造的沙龍酒吧( Saloons)供四面八方來的拓荒者憩息,這就是溫哥華第一家飯店的起源。在城市西遷後蓋士鎮的經濟便開始走下坡。1971年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將蓋士鎮劃為文化保留區,古老建築物因而得以保存。如今,蓋士鎮已成為獨特的觀光區,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鋪著圓石的街道、露天咖啡座,以及古董店、精品店和餐廳,使蓋士鎮成為逛街、購物及用餐的好地方。在蓋士鎮有難得一見舉世僅有的蒸氣鍾(Steam Clock),每15分鍾噴出蒸氣一次。Cordova Street上有各式各樣的小商店,同時也可欣賞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化,這兒收藏了一些很不錯的藝術作品。溫哥華在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車後正式設市,並公推傑克·丹頓(又譯為賈大頓)為第一任市長。傑克·丹頓與他的幕僚決定為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將此城市命名為溫哥華。而蓋士鎮(Gastown)則是為了紀念傑克·丹頓的貢獻而命名的。有趣的是在Maple Tree Square 的中央可以見到傑克·丹頓的雕像矗立在一隻啤酒桶上。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達後,正式設市,人們為了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故將該市以溫哥華來命名。港口和城市逐漸興起,成為「通向東方的大門」。1890~1910年間,人口由1.3萬增至10萬。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有了通向歐洲的航運捷徑,促進了港市的繁榮。 溫哥華市政中心
原住民族與歐洲人探索活動
據考古學界的發現,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於溫哥華一帶出沒,並於現史丹利公園、福溪、基斯蘭奴、格雷岬和菲沙河口等地設有村落。 西班牙海軍長官納爾維斯於1791年航行至現西格雷岬和布勒內灣,是首位探索該帶水域的歐洲人;然而,亦有說英國的德雷克早於1579年已航行至此。1792年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航行至此並展開勘測。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員西門·菲沙和他的船隊於1808年沿菲沙河抵達現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一帶,是記錄中第一批登陸現溫哥華市的歐洲人。
早期發展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傳出後,超過25,000名淘金人士抵達低陸平原補給並准備前往不列顛哥倫比亞內陸,卻沒有進入現溫哥華市的范圍。現市界以內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於現馬寶區一帶出現。布勒內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於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標志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後來現布洛頓角一帶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但因該帶急湍的水流不利運作而於1867年遷至現歌雅街的盡頭,改稱喜士定木廠,並成為日後溫哥華發展的核心地點。傑克·戴頓於1867年在喜士定木廠附近建立一間酒吧,現稱煤氣鎮的聚落亦圍繞著酒吧逐漸成型。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在煤氣鎮進行勘查並劃出一個名為「固蘭湖」(Granville)的鎮址;名稱來自時任英國殖民地大臣固蘭湖伯爵。憑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優勢,固蘭湖鎮址從多個地點(如滿地寶、二埠和域多利)中脫穎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選為其鐵路總站所在。溫哥華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市,名稱來自喬治·溫哥華,當時的南界僅及現16街。(16街以南的地帶於1892年設為南溫哥華自治區。)同年6月13日發生溫哥華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毀。溫哥華消防局其後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開。溫哥華於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 隨著CPR開通至溫哥華,有份興建鐵路的華工亦頓時失業。被遣散的華工滯留溫市討生活,並形成華人聚落。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由於溫哥華位處菲沙河河口,河水鹽度自然較菲沙河上游為高,早期華人亦因此將此處稱為「鹹水埠」。其後開始出現「Vancouver」的音譯,但初期沒有統一音譯,「灣高花」和「溫哥巴」等皆為人所用。到了清末民初,音譯逐漸統一為「雲高華」或「雲哥華」,並衍生出「雲埠」和「雲城」的簡稱。 溫哥華市於1929年1月1日與南溫哥華自治區和灰角自治區合並,市界線維持至今。合並後溫市人口達228,193人。
8. 溫哥華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