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成功實現無人交會對接的時間是多久
十分鍾。
當「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同一時刻以同樣的速度到達同一個地點順利交會,兩個飛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態、偏差等11個參數滿足對接的初始條件後,飛行器就將停止控制,讓它們根據慣性進行碰撞,整個對接過程一共大約需要十分鍾時間。
(1)中國航天交會對接需要多久擴展閱讀: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後,將通過制動控制系統,接通兩個航天器的電氣液路通道,進行信息和能源並網。「神舟八號」上的航天員和貨物通過直徑800毫米的人孔通道進入「天宮一號」。
連接後的「組合航天器」由天宮一號控制,「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但如果出現故障,「神舟八號」則可以立即進行「替補」。
在聯合飛行任務結束後,或在緊急狀態下,實現兩個飛行器的安全分離也至關重要。根據程序設計,「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對接鎖可自動分離,一旦出現故障,宇航員可手動分離,將兩個對接機構掰開;此外,還可以採用火工品將對接機構炸開,實行強行分離。
『貳』 8月28日神十四航天員出艙
8月28日,神十四航天員沒有出艙。新聞中明確指出北京時間2022年9月2日0時33分,經過約6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陳冬、劉洋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叄』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成功實現無人交會對接的時間
2011年11月3日01:36,神舟8號無人飛船和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依靠交會測量設備的引導,利用對接機構,在距地面343千米的軌道上首次對接獲得成功,實現了2個航天器的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12天左右後,進行了第2次交會對接試驗,進一步考核了對接機構的重復使用性能,以及交會對測量設備在不同空間環境下的性能。任務完成以後,神舟8號宇宙飛船於2011年11月17日返回地面。
神舟8號此行有兩個重要使命,一是突破空間自動交會對接技術,二是實現載人飛船的定型。定型的「神舟」飛船除了能運送3名航天員之外,還可以運送300千克貨物上天,帶回50千克載荷,並增加了交會對接用的測量和對接功能。
『肆』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交會對接
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航天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其中,通過遠程導引和近程自主控制,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逐步靠近上升器,以抱爪的方式捕獲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
設計理念世界首創:「抱爪機構具有重量輕、捕獲可靠、結構簡單、對接精度高等優點。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上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桿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說。
「所謂的抱爪,形象地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胡震宇介紹,探測器採用的對接機構就是由3套K形抱爪構成的,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准連接面上的3根連桿,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
『伍』 神州八號和天宮一號成功實現無人交會對接的時間是多久
不到10分鍾,中國兩個無人航天器在近地軌道成功對接;40多年,中國實現了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開展深空探索。
神舟八號飛船雖為無人飛行,但完全按載人狀態設計。2012年,中國還將進行神舟九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試驗,至少有一次是載人飛行,中國女航天員有望進入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此次交會對接任務完成後,神舟飛船將逐步形成狀態固化的天地往返載人飛船,組批投產。到2020年,中國可能會進行20餘次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實現剛性連接後,將通過制動控制系統,接通兩個航天器的電氣液路通道,進行信息和能源並網。「神舟八號」上的航天員和貨物通過直徑800毫米的人孔通道進入「天宮一號」。
連接後的「組合航天器」由天宮一號控制,「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但如果出現故障,「神舟八號」則可以立即進行「替補」。
在聯合飛行任務結束後,或在緊急狀態下,實現兩個飛行器的安全分離也至關重要。根據程序設計,「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對接鎖可動分離,一旦出現故障,宇航員可手動分離,將兩個對接機構掰開;此外,還可以採用火工品將對接機構炸開,實行強行分離。
『陸』 天舟二號發射為什麼要等待窗口期為什麼要選擇幾小時內快速交會對接
自2021年4月29日11時,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由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拉開我國天宮空間站建造的序幕!
天舟二號的任務非常成功,從發射到對接成功全過程用時8小時多一點,目前對接後的組合體已經展開太陽能帆板繞地飛行,期待後續的載人任務,為中國航天人鼓掌!
『柒』 神舟12號發射成功!7.5小時後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為何如此神速
理由非常的簡單,就跟你坐公交車一樣。你提前掌握了那個點公交車到你們家最近的那個站,你到了站台就可以坐公交車了,不要等。
如果你提前沒有掌握好時間,也不知道公交車什麼時候到站只能在那邊等了,這也是可以的,但是消耗的是你的時間。
神舟12號發射也是一樣的道理,全部是科學家掐准了這個時間點發射的,發射之後剛好我們的空間站到達了最佳的位置,所以自然而然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進行對接。
當然了這個裡面有很多的技術含量在裡面,比如自動無人對接技術。現在更加上有三名宇航員上去,通過無人加有人的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對接的速度和准確性。
2021年6月17日上午9時22分,58.34米高的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他搭載著神舟12號飛船和3名中國宇航員沖向太空,飛往中國空間站。
9時33分,火箭和飛船成功分離,接下來就是飛船與中國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工作了。
實際上按照既定計劃,大約在當天下午16時左右,飛船即可以與中國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工作,全程歷時6.5小時左右,並非7.5小時。
縮短交會對接時間,源於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回顧中國的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展神速。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英文名稱:Chinese Space Station )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
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90噸,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起初由於技術和經驗問題,交會對接時間比較久。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升空,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才實現對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這兩次基本上都是通過差不多兩天的時間,才完成交會對接工作,總體來說算是比較久的。
不過神舟十二號進行了全面的升級,不僅使用了最新的晶元技術,再加以精確無比的北斗導航系統作為「眼睛」,大大縮短了交會對接的時間。
簡單的走直線遠離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之所以能夠把交會對接時間壓縮到6.5小時左右,實際上也是最大限度地使用這個簡單的道理。
空間站位於太空中的固定軌道內,並且沿著軌道運動,這跟地球圍著太陽轉是一樣的道理。
空間站的運行「速度」還是很快的,官方說法為軌道周期(通常以希臘第十九個字母識別),時間長度與太空站的軌道高度有關。
如果太空站的實際高度大約是500公里或312英里的話,預計太空站圍繞地球一周期的時間是94.56分鍾,還是非常快的。
飛船和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比較通俗的理解就是,先用火箭把飛船送到空間站所在的軌道,然後飛船需要用和空間站一樣的「速度」進行同步運動。
當兩者處在同樣的速度,位於同樣的位面之時,此時飛船和太空站就是相對靜止的狀態。空間站伸出對接「手臂」,將飛船拉到自己身邊,連上對介面,就算是完成了對接工作。
那麼理論上最大化的壓縮時間的原理就是:計算好什麼時間飛船到達軌道時和空間站的距離最短,也就是理論上空間站和飛船的直線距離最短。
因為地球本身不是一個圓球,所以空間站運行的軌道也不規則,加上地球還有自轉等等因素,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發射時間會精確到秒,這都是經過嚴格計算之後得出的結果。
神舟十二的主要飛行任務一是將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
改進後的長征二F運載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徑向交會對接和180天在軌停靠能力。改進了返回技術、進一步提高落點精度, 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 。
二是將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
通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生活3個月,考核驗證再生生保、空間站物資補給、航天員 健康 管理等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的各項保障技術。
三是將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航天員將在機械臂的支持下,首次開展較長時間的出艙活動, 進行艙外的設備安裝、維修維護等操作作業。
四是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著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著陸場,首次開啟著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神舟十二號任務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首次載人飛行,承上啟下,十分關鍵。
此次飛行任務時長3個月,在此期間,恰逢中國共產黨100周年。預祝神舟十二以及三名航天員順利完成預定工作,為我們的航天事業再添輝煌,同時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我們的空間站只在地球上空350公里到450公里的空中,很近的近空,如果神舟12不繞行的話幾分鍾就到。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必須慢慢繞行,然後交會,7.5小時不算慢也不算快。
神州飛船再次成功升天,向世界展現我們的實力,這次載人航天工程,在很短的時間進行調整後就直接進行對接,把我們的三名宇航員送到空間站裡面,這體現出來了我們航天技術的成熟,在技術方面我們已經非常的熟練,所以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高難度的東西。
中國航天 科技 在這幾十年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的速度更是讓世界震驚,從我們的載人到太空,到現在的建造空間站,從我們開始發射探月衛星,到我們現在的探測火星,從我們被衛星定位系統拒之門外,到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這一切都是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獨自完成的。
沒有任何國家參與,沒有其他的幫助,完全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進行,到現在我們成為了世界前三的航天大國,把過去對我們關閉大門的國家遠遠甩在了身後,讓它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封鎖是阻擋不了我們進步的,只有主動跟我們合作他們才有機會發展,不然終將把他們遠遠甩在身後,再過一定時間,他們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特別是這幾年,成功探月采樣返回,北斗導航全部到位,空間站開始太空組裝,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這一切都是讓人目不暇接,就算作為本國國民的我們都覺得速度真是太快了,外國看到我們這些年的成果一步步實現,而他們的計劃仍然只是計劃,連實施都還沒有,這就是差別跟差距。
同時也讓一些人從頭頂酸到了腳底板,因為它們自己的都只是空喊口號計劃,而我們把計劃一個個全部實現,原本我們落後於他們,現在遠遠超過它們,讓它們根本沒辦法接受這樣的結果,脆弱的心完全崩潰,沒辦法自己的不努力,曾經看不起的現在遠超自己,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最終只能酸溜溜的質疑發泄。
為何我們的進度如此快,原因在於我們的科研投入不是一般國家能比的,加上我們敢於大膽使用有創新想法的年輕科學家,我們的航天 科技 主力現在普遍是八零九零團隊,非常的年輕有活力,敢於嘗試各種高難度的,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我們嚴謹的態度以及合理的規劃,一步一個腳印進行,不做誇大的事情,做合理有把握的事情。
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讓我們短時間內,成功的進行了各種計劃,這都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付出努力的結果,因為我們團結的文化韻味存在,相互之間統一的協調性,這個是其他國家遠遠無法比擬的,成功的秘訣就是腳踏實地團結合作,還有貢獻的精神加上巨大的投入,試問還有誰能像我們這樣,所以想不成功都難。
一、起飛的時間要精確到秒才能准確控制飛船進入的軌道。
二、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應用使導航更加便捷。(就像你開車一樣,提前有導航給你規劃好路線,你就會開起來,有方向,知道什麼時候該變,道什麼時候該轉彎,才能夠暢通無阻。)
三、以前的交會對接是通過地面的測控和遙感控制。現在是直接使用導航加一系列的光學設備,在空中實現自主控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I技術,類似人工智慧一樣。
四、最主要的還是中國工程師們的不懼艱難 探索 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能力,中國的速度用2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程。也就是現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有的這股勁兒,不懼艱難加班加點。非達到目的不罷休精神。
用最短飛行距離.
說明技術成熟先進,以後上空間站就像回家一樣,幾十年的積累終於開始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厚積薄發。回想90年代國際空間站對中國的封鎖,現在中國可以去自己的空間站,說明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發展自己的能力,重視高端 科技 人才的培養,才能擺脫美國的封鎖。並且超過美國。
晚飯有著落了。
『捌』 為什麼飛船從發射到與空間站對接大多需要2天時間
飛船先試驗性的對接,技術成熟後,宇航員要乘坐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後進入空間站,所以這一系列工作要花費很多時間。
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很復雜。在國外載人航天活動早期,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經常發生故障與事故,即使在1997年,俄羅斯的兩個航天器還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空間交會對接事故——「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撞,使「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光譜」號艙被迫關閉,部分氧氣泄漏,動力系統也受到影響。
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已完全掌握了在地面支持下的載人交會與對接技術。尤其是蘇聯/俄羅斯在掌握了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以後,先後利用飛船的運輸能力發展了幾代載人空間站,在空間交會與對接等方面一直占據著技術優勢。
中國空間站:
天宮1號中國獨立設計建造並發射運用的目標飛行器,它於2011年發射升空。天宮1號與隨後發射的神舟8號至10號飛船進行對接,使中國成為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8號已於2011年11月1日發射,並在11月3日和15日兩次成功與天宮一號對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9號攜3名航天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成功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神舟10號攜3名航天員再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共開展為期15天的在軌生活和科研活動。2013年6月20日10時起,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1號上進行了一次50分鍾的太空授課。
『玖』 航天器的對接需要時間的條件嗎,對接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要使2個或2個以上航天器在軌道上預定位置和時間相會,並在結構上連接起來,這個過程就叫對接過程。航天器在空間飛行的速度是很快的,要使它們交會並對接,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這一切都可通過航天器軌道控制和航天器姿態控制加以實現,其過程主要通過航天器控制系統完成。1965年12月15日,實現了「雙子星座」7號和「雙子星座」6號在空間交會,當時它們在同一軌道上運行,又是同一速度,兩個航天器僅相隔10厘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航天器空間交會。
衛星返回地面的原理是改變其運動速度,使衛星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轉入另一條軌道。若速度的變化使航天器轉入一條飛向地球並能進入大氣層的軌道,便可實現返回。返回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為使航天器安全返回和准時定點著陸,返回控制、制導、防熱、回收和著陸等是返回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