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禪宗歷代禪宗祖師有哪些
1、達摩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王子。少時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深入禪法。後隨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學大乘義理,四十年後受囑衣缽,續佛法脈。
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達摩祖師泛海來到廣州,後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人稱「壁觀婆羅門」。
畢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於弘法時屢遭險難,先後五次遭毒害。約魏文帝大統二年,因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於第六次被毒害時從容滅度。因其將佛陀「明心見性」的禪法傳入中土,故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2、慧可大師:中國禪宗二祖。
慧可大師,南北朝人,俗姓姬,武牢人,中國禪宗二祖。早年精於儒道,通老莊易學,後棄俗學,依寶靜禪師出家。為求無上大法,立雪斷臂,師事達摩。畢生力排誹議,雖屢遭險難,但仍堅持隨宜說法,廣渡群品。
周武宗滅佛時,與同參曇林法師力挽狂瀾,護送經典佛像。後隱司空山,付法三祖僧璨。慧可得師精髓,承師遺志,弘揚達摩禪法。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世壽107歲,謚「大祖禪師」,可謂中土禪宗第一人。
3、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
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後周武帝破滅佛法,三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四祖道信。
4、道信大師:中國禪宗四祖
道信大師,隋朝蘄州人,俗姓司馬氏,中國禪宗四祖,世稱雙峰道信。幼慕空門而出家,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缽。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歸蘄州,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別立「牛頭禪」。
5、弘忍大師:中國禪宗五祖
弘忍大師,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
6、慧能大師:中國禪宗六祖
慧能大師,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
7、青原行思大師
青原行思, 唐代高僧,俗姓劉,廬陵(今吉安)人。少年出家,24歲慕名前往嶺南曹溪拜六祖慧能為師,親近慧能大師15年,後住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四方禪客雲集,世稱青原行思。
8、石頭希遷大師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於他所撰的《參同契》。
9、葯山惟儼大師
惟儼(737~834),別號葯山,唐代高僧,石頭希遷禪師法嗣。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人,俗姓韓。惟儼是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聯系馬祖道一神系和石頭希遷禪系的重要禪師,在禪宗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0、雲岩曇晟大師
雲岩曇晟禪師 (781—841),俗姓王,建昌縣(今永修縣)人,嗣法於葯山惟儼禪師,為東傳中華禪宗第十代祖師,付法於洞山良價悟本禪師。
11、世洞山良價大師
洞山良價禪師(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開山之祖。越州諸暨(今屬浙江)人,俗姓俞,俗稱良價或單稱洞山,為葯山惟儼(公元751-834年)之法孫,雲岩曇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與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創立了曹洞宗。
(1)中國有多少位禪師擴展閱讀:
一、禪宗起源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
二、禪學精神
禪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為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三、門派
1、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陰密林之中。故而得名。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義帝為佛陀禪師修建,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薩提達摩來此,於寺凝修壁觀,建立禪宗,歷代屢次重修。禪宗傳承以達摩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於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題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2、匡教寺,位丁河北成安縣,禪宗二祖慧可說法之處,相傳達摩曾在此為二祖說法。
3、山谷寺,又稱乾元寺、三祖寺。位於二安徽潛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講經說法,寺廟有僧璨大師塔。
4、真覺寺,又稱東山寺,位於湖北黃梅東北二單的馮茂山上。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於此。
5、南華寺,位於廣東韶關南六十里處,原名寶林寺。禪宗六祖慧能開法於此。寺內有六祖肉身塔,供於六祖殿內。
⑵ 禪宗初祖到六祖都是誰有七祖八祖嗎
初祖到六祖分別如下,沒有七組八組
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後的佛教——即禪宗 。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禪宗傳承下來的慧能,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是來自外界,比如眾生的佛教性質。 佛陀的心知道佛陀不是來自外面,並且認為佛教不是來自外面的。 慧能指出佛陀就在那裡,佛教的實現已經成為一種佛教研究。 一方面,它簡化了繁瑣的佛教,另一方面,它使佛教從印度中國引入。 因此,他被視為禪的真正繼承者。
⑶ 中國歷代得道高僧都是誰法號是什麼
佛圖澄(232-348)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
慧遠(334—416)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
法顯(約337—約422)
東晉人,是我國古代一位艱苦卓絕的偉大旅行家和傑出的佛教翻譯家,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里。歷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
鳩摩羅什(343—413)
古龜茲人,中國佛教四十譯師之一。他7歲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對漢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譯的經,特別為中土佛經所樂誦。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功不可沒。他自公元401年到長安,先後譯經300餘卷。
菩提達摩(?—528)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教。據禪宗史籍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國禪宗初祖。
他到金陵後同梁武帝談禪,語不投機,決意渡江北上傳教,據說達摩渡江時,西岸百姓想見識這位遠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開離碼頭。達摩便向一位老婦借了一根蘆葦放入江中,然後立足葦上,一會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婦施禮,並將蘆葦推過江去。
道生(生卒年不詳)
東晉僧人,聰明異常,15歲便能登座講法。從羅什游學多年,對佛旨已深達玄奧。依據「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此創見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守舊之徒便說他邪說惑眾,遂把他擯出僧眾,逐出建康。
⑷ 中國內學佛成就的高僧有多少
中國內學佛成就的高僧有:濟公活佛,寶志禪師,六祖惠能,普庵禪師,曇無竭禪師,寶公禪師,釋智璪禪師,大志禪師,玄奘禪師,元珪禪師,通玄禪師,一行禪師等等。
⑸ 禪宗六祖分別是誰
1、初祖達摩。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2、二祖慧可。慧可生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年青時業儒,飽讀經史,後來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與人交流學問。當時佛學界思想比較守舊,門戶之見、派系之爭相當嚴重。
3、三祖僧璨。在禪宗發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重要的坐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
4、四祖道信。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傳經講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後傳法於弘忍(禪宗五祖),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後被唐代宗謚為「大醫禪師」。元泰定年時加號「妙智正覺禪師」。
5、五祖弘忍。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6、六祖惠能。惠能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惠能作為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5)中國有多少位禪師擴展閱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禪宗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⑹ 中國禪宗一祖達摩。二祖神光,五祖泓忍,六祖慧能。請問三祖、四祖是哪位高僧分別有何故事謝謝!
禪宗一祖達摩。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泓忍,六祖慧能。
禪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五燈會元》卷一稱「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這說明佛教史家對僧璨的情況不甚明了。《續高僧傳》卷21《唐蘄州雙峰山釋道信傳》有這樣幾句話:「又有二僧,莫知何來,入舒州皖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說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潛山縣,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為禪宗四祖道信(580-651)「聞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這「二僧」的另一位,相傳是僧璨的同學可法師。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下列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這塊磚銘所記,與現代佛教典籍相符,應當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傳授《妙法蓮花經》的「會三歸一」理論和佛性理論,這對道信極具影響力。道信在此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僧璨經常向道信傳授玄微禪理。時機成熟後,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傳法偈如下:「華種是田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後往羅浮山,不許道信跟隨,讓他在原地弘法,說:「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對他寄託厚望。 兩年以後,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為眾說法後,在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其時為隋煬帝大業二年(606),世壽不詳,唐玄宗謚智禪師、覺寂之塔。
四祖道信大師悟道因緣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泌陽縣),生而超異,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脫法門非常感興趣,宛如宿習。道信禪師七歲出家。其剃度師戒行不清凈,道信禪師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聽不進。沒有辦法,道信禪師只好潔身自好,私下地持守齋戒,時間長達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師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 後來,道信禪師聽說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縣)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定禪師(亦說林法師)。 在皖公山,道信禪師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道信禪師開悟見性,當在這期間。《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干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原來,吾人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束縛完全來自於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分別、計度、執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體即空,不再被它們所轉,那我們當下就解脫了。內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 道信禪師開悟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祖師的身邊,一方面侍奉祖師,以報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師的加持,做好悟後保任的工夫。這樣有八九年的時間(亦說十年)。 在這期間,三祖不時地點撥道信禪師,並不斷地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才肯把法衣託付給他。付法的時候,三祖說了一首偈子: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並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後,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的人,為什麼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 於是,僧璨大師便離開了皖公山,准備南下羅浮山弘法。道信禪師當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侍奉祖師,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汝住,當大弘益(你就住在這里,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師走後,道信禪師繼續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緣成熟了,道信禪師便離開此地,四處游化。隋大業年間(605-617),道信禪師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編僧籍於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區)的某座寺院。 《續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道信禪師聽說此事,心生憐憫,於是來到吉州城裡。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禪師入城之後,原先乾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何時散?」道信禪師回答說:「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於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隋末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後稱四祖寺。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餘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亦前來瞻禮。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采,於是詔令祖師赴京。但是,祖師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了。這樣前後反復了三次。第四次下詔的時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這次他如果再不來,就提他的首級來見聯)。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聖旨,祖師居然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報告了實情。太宗皇帝聽了,對祖師愈加欽慕,並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道信禪師寂於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臨終前,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謚「大醫禪師」。
⑺ 中國現在禪宗大師有誰
網路知道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釋)一誠長老,是禪宗臨濟正宗龍池系四十五世傳人(一誠常妙),從禪宗臨濟正宗四十三世傳人虛雲性徹禪師(代其法子禪宗臨濟正宗四十四世傳人明一觀本禪師)處受法;也是禪宗溈仰派第十世傳人(一誠衍心),從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受法。
當代禪宗大德體光法師
光法師
體光法師,俗姓袁,河南項城人,一九二四年四月出生;十六歲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雲台寺海山法師座下披剃出家;十九歲在湖北武漢寶通寺傳宗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先後遍歷河南洛陽白馬寺、蘇州靈岩山寺、揚州高 寺、寧波天童寺、廣東雲門寺等大叢林參學,曾親近過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來果禪師等近代高僧,常住雲居山真如寺三十餘年;一九九○年起,應江西吉安信眾邀請,住持青元寺凈居禪寺,直至圓寂。
體光法師一生堅持以戒為師,農禪並重,終年一領破衲衣,過午不食;體老禪堂規矩嫻熟,多年用功於禪修,頗有心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住持青原山凈居寺,親率大眾,身體力行,質朴地繼承了中國佛教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使行思祖庭名重禪林,四方衲子聞風而歸。體老座下英才濟濟,蒙其剃度者,出家眾有妙安、妙心等百餘名,曾親近得開示者數以千計,攝受皈依弟子不可計數,晚年主持修復資國寺。
體光法師於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點三十八分在江西省南昌市圓寂,享年八十一歲,戒臘六十二夏。
當代佛教大德母音老人
母音老人
母音老人,安徽人,少年學佛,本意出家,因遵母命而未成。雖在家,但終身未娶,孑然度日。上人修持之成就,早就被藏地大活佛們公認是漢地真實成就之大善知識,漢人多於上人處依止修學。上人在世時,常有許多不可思議功德之事,皆不準弟子外傳,可見上人不喜名聞,密行修證。
上人生前之灑脫,於2千年2月5日圓寂時之自在,並於2千年4月6日在普陀山普濟寺由方丈道生法師為上人法體荼毗時之端相,獲數萬之舍利,實為希有罕見。這證實了雖是末法時代,亦有修證成就之大善知識住世,真可謂"法不沒而人自末"。
修學佛法,只要具正知正見,依善知識,精進修行,一定即身就可成就,得大自在,真實不虛。
無相密心中心法三祖母音大阿闍黎於今年(2000年)二月五日(農歷正月初一)下午八點十五分坐脫立亡,享年九十六歲。
母音阿闍黎法體荼毗總獲數萬之舍利,猶令人稱奇者是心臟久焚不壞,實為希有罕見。
慧律禪師 健在。有慧律禪師網。
宣化上人
⑻ 中國的禪宗比較出名的有那幾位
中國佛教宗派。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惠能的《六祖壇經》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皆有重大影響。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荷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政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系。
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的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的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並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自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梁。
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統據考證是後人捏造的(譯才按,胡適博士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的音譯變來的,但其間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禪�」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了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的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了禪的精神。
胡適博士曾發揮說:
「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禪�的一種革命。」
也許這不是一種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轉變,但無論是革命或是轉變,「禪」不則於「禪那」卻是事實。鈴木大拙博士曾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
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以筆者的看法,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否則單靠老莊等道家思想的復興,實不足以構成禪宗那種生龍活虎般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好像是矛盾的,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湯姆士默燈(Thomas Merton)先生曾極有見地的說:「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
我們也可以說,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至於禪和莊子的關系,鈴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
如果這種說法不錯,那麼莊子的根本精神是禪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莊子仍然停留在純粹的悟力中,而禪則發展為一種導致開悟的訓練;這種訓練也是今天日本禪的特殊貢獻。
因此懂得莊子心齋,坐忘,朝徹的境界後,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禪的本質,下面筆才將分別予以說明。
①心齋:
「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游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一身的功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冒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②坐忘:
「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濟(Legge)翻為「我坐著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翻為「我坐著而忘了自己」,馮友蘭翻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翻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贊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③朝徹
「朝徹」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落千丈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上面,筆者之所以冗長的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乃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種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展。
此外,莊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的禪師,最顯著的是臨濟義玄,和他開展出來的臨濟宗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強調存在先於知,這也是禪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後能知。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最近美國佛吉尼亞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個為期三日的各大學學生會議,討論目前大學青年緊張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麼使他們煩惱」一文中簡述會議的經過說:
「當一切可能的緊張因素都列舉出來後,一位學生說:「這些原因統統是,又統統都不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加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說:「我也覺得有那麼一個說不出的東西使我煩惱」?又有一位說:「這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好像是虛空無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寫這個虛空呢」?還有些認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狀,最後有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作了如下的結論,他說:「在我們的心靈中,總覺得欠缺空間,使我們透不過氣來」」。
墨教授接著發揮說:
「人類心靈的不安由來已,他們尋求絕對,尋求不朽,尋求永恆,尋求無限。但事實上這個絕對既然是無限的,那麼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種類似虛空無物的東西。這個無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話,那就不再是無限了。
這位作者並沒有想到禪和道家。但他卻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看法,使我們了解為什麼禪和道家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們希望從禪和道家中去尋求那個使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已厭倦那些既定的觀念以及傳統的宗教信條。傳統的禪學對他們來說,好像幾何學一樣,只強調那些可以傳達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傳達的。這個不能傳達的東西就是禪和道家探討的天地。禪和道家並不是真能傳達那個不能傳達的東西,而是他們有方法把它引托出來,使我們的心境開闊,有更多呼吸的空間。
中國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系統的觀念說明,我們最動人的詩,就是那些「言有窮而意無盡」的絕句,能夠用字,聲色所表現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中國精神是超越了字,聲、色之上,它是借字以寫無限,借聲以說無響,借色以明無形,也就是借物質以烘托精神。
斯曲蘭催(Lytton Strachey)讀了伽爾斯所翻的中國詩後,曾比較希臘和中國詩的差別說:「希臘的藝術,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遠的尋求最好的表現,在希臘詩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詩,實質上都是格言式的,這和中國的抒情詩大不相同。中國詩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不是終結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呈現在一種不可思議,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絕句: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峨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斯曲蘭催會評贊這首詩說:
「突然的,簾子捲起來了,一剎那間,呈現出一幅動人的圖畫。使我們的心靈化作一隻遊艇,在不可思議的,愈流愈廣的想像之河上飄盪。這一類的詩,富於寫意,但並不是一個攝影式的記錄,而是對於切身體會到的經驗,用微妙的筆觸表達了出來。」
這就是中國的詩畫和生活藝術的風格,這也就是禪的風格,在這方面,禪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象徵。
西方文明,可說是希臘精神的產物,在目前已發達到飽和狀態,所以西方的好學深思之士,反而感覺不足,也就在這時,認識到東方的偉大。由於東方人都反注意力集中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因此禪的那種兩難的論法對西方人的吸引力遠勝過東方人,事實上,今天禪的精神已滲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鋒,將來又會反轉來影響東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東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東西,才能綜合東西,假如我要作個預言的話,我將說這種綜合必先成熟於西方,然後再散布到全世界。
東方人最好記得愛倫維物(Alan Watts)所說:作為禪學源頭的莊子哲學是和現代人的境遇息息相關的。維特認為莊子和恰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化,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
另一方面,西方人也應認為清禪並不是完全沒有理性和節奏的,它的瘋狂中自有法則,默燈說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裡所流行的禪只是適合於精神上的混亂而已。它表現了他們對習俗,倫理,和宗教的一種不可理解的不滿。它象徵了他們在機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復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於只恢復意識經驗,使西方的禪學帶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國和日本禪宗那種嚴格的訓練和嚴肅的傳統。莊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誤作放誕不羈,其實莊子早就強調不要勸別人去做他們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們要了解莊子對儒家的批評是懷疑的,也是很實際的。莊子的哲學在本質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種絕對圓滿的境界」。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繪出禪的真面目。本書之所以只寫唐代的大禪師,乃是因為由於他們的真知徹悟,和特出的個性才創造了禪宗。
在六祖慧能手中,才形成了中國的禪宗,自他以後的大禪師像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石頭布遷,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趙州從稔,葯山惟儼,和黃檗希運等都把禪宗發展到成熟的階段,而演化為禪宗的五家。其實這五家都是源流共沐的。雖然有他們各自的宗風,但都來自於慧能,而植根於老莊。
溈爺宗強調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是和莊子完全相同的。
曹洞宗以自忘來完成自我的實現。
臨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
雲門宗一面逍遙於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
法眼宗完全奠基於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⑼ 中國佛教真正的大師都有哪些人
古今公認(無爭議)的大師:
六祖慧能大師
大珠和尚(慧海禪師)
蓮池大師
憨山大師
印光大師
虛雲大師
宣化上人
慧律法師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