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劍橋中國史和哈佛中國史,哪個系列更好
哈佛大學出版社一直想要做一套簡明、清晰、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通史,關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他們找到了在國際漢學界享有盛名的卜正民先生,他邀請另外三位西方的漢學專家,歷經近10年,共同完成了這套代表著世界中國史研究成果和水準的《哈佛中國史》。
中文版的引進、翻譯和出版,又經歷了10年籌備、5年編輯。
B. 中國通史,誰寫的好一些,看哪個呢
中國通史類書籍版本眾多,令人眼花繚亂,有國人寫的,如呂思勉《中國通史》、錢穆《國史大綱》,也有國外漢學家寫的,如劍橋中國史、講談社中國史、哈佛中國史等等。眾多版本中,各有哪些利弊,哪些值得推薦?
我們邀請了幾位資深書評人回答這一問題,意見僅供參考。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段位,斟酌選擇書籍。
張明揚 資深書評人、作家
讀歷史的話,我其實不是那麼推薦通史類書籍,斷代史(唐史明史)專門史(軍事史經濟史)讀起來更有收獲一些。按我個人的喜好,「斷代史」我都覺得有點大了,專門看本《萬曆十五年》這樣的不是更好么?
第一,「通史」往往更強調的是學術界的「定論」,給作者的發揮空間並不大,寫作者那些很別具一格但有爭議性的觀點很難「盡情發揮」。
第二,隨著學術的精細化,一個人能夠精通數千年中國歷史越來越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理由懷疑,當代史學家寫的「通史」往往都是以拼湊為主。因此,這些年出版的幾套新版通史都是「集體創作」,更准確的說是,每個作者完成一本自己專業的斷代史寫作,最後「合」起來稱為一「套」通史。
基於我以上說的這兩點,我就「勉為其難」的評點一些版本的通史書籍吧。畢竟,讀史如果要入門,先提綱挈領的「縱覽」一下中國歷史,也沒有什麼不好。
《上下五千年》
我的入門書,淺顯易懂,雖然史觀和很多歷史敘事有點陳舊了,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了。當然,這種歷史「蒙學」書我了解的不多,歡迎大家補充,更新。
2、《國史大綱》,錢穆著
大師之作,當然很好,個人感情很濃烈,主張用「溫情與敬意」看中國歷史。但問題是,你真的有能力有興趣啃完兩本「豎排繁體」,並且文字不那麼白話文的大書么?書是好書,但也要挑適合自己的,絕對不是什麼入門書。
3、《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著
大師之作,還是那個問題,你確定能充滿求知慾的一直一直讀文言文么?
4、《中國史綱》,張蔭麟著
被譽為天才之作。但這本書嚴格說來並不是「通史」,張蔭麟先生英年早逝,這本書只寫到東漢。
5、三套老外中國史
《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和《講談社中國史》都是我之前所說的「集體創作」,既可以整套作為通史來購買,也可以挑幾本作為斷代史來購閱。這種「斷代史」式的創作,最大的好處就是保證了專業性,每段歷史都可以挑選第一流的學者來寫作。
《劍橋中國史》
無論從學術影響還是作者的咖位來看,《劍橋中國史》都是最一流的,嚴重推薦購買,唯一的問題是,還沒有出全;《講談社中國史》也值得推薦,日本學者看寫中國史會有些很奇特的化學反應,插入了很多日本的戲份,可以看作某種意義的「東亞史」;《哈佛中國史》我不太喜歡,作者水平良莠不齊,通俗有時容易流於淺顯。
《易中天中華史》
這就是傳說中一個人寫的中國通史!
這套書還沒有出完,現在最新應該出到第十九本《風流南宋》。一個人寫這么大的書,就不要要求太多「原創性」了和學術性了。
資深歷史愛好者就不要買了,買了肯定罵,不過,這套書雖然不可能有驚喜(一個人寫這么多,你驚喜給我看啊),倒是很不錯的入門書,一點也不晦澀,而且史實靠譜。就是,你確定你這么這么愛讀書,能看完這套最後可能會有近三十本的「巨著」么?
我的建議是,這套書很適合拆開來買幾本你有興趣的,易先生寫三國和兩漢還是挺不錯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
呂思勉撰寫的中國通史共計兩種,一是《白話本國史》,二是《中國通史》或《呂著中國通史》。前者出版於1923年(商務印書館),屬早期作品,後者分上下冊,上冊出版於1940 年,下冊出版於1944 年(開明書店),屬成熟期作品。從品質上講,顯然以後者更勝一籌,可作為閱讀中國通史的首選,其優點是清晰,尤其上冊,分作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等十八條目,千年滄桑,一目瞭然,缺點則是單薄,這由其寫法所決定,以區區兩冊,論上下數千年,只能長話短說,所以此書只適合入門(其文言寫法對一些讀者而言也許是一種障礙),而非深造。
張蔭麟《中國史綱》
如果說呂思勉的成就,更多來自後天努力(相傳他把二十四史讀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當世不作第二人想),那麼張蔭麟的成就,更多來自天縱英才(張蔭麟天資之高,連陳寅恪都嘆服不已,《哭張蔭麟二首》有「流輩論才未或先,著書何止牘三千。共談學術驚河漢,與敘交情忘歲年」之句)。呂思勉出版《白話本國史》那年將近四十歲,張蔭麟的壽命卻止於三十七歲,寫作《中國史綱》之時年僅三十,驚才絕艷,並世無雙。對於這本書,無論文采還是見識,無論廣度還是深度,怎麼譽美都不過分,至於缺點,只能歸罪於蒼天或命運,造化弄人,使張蔭麟英年早逝,導致《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淪為殘篇。
錢穆《國史大綱》
與呂思勉《中國通史》相反,錢穆《國史大綱》適合深造而非入門。作者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似乎太深了,從而積淀為一種成見,這容易誤導初學者,卻不妨作為研究者的靶子。
傅樂成《中國通史》
這本書的優點是老實,缺點也是老實,最適合作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過範文瀾、翦伯贊之流的中國通史之毒。
陳恭祿《中國通史》
陳恭祿是一個被歷史埋沒的名字,他在民國學界,一度光焰萬丈,1949年後卻幾乎銷聲匿跡,湮沒無聞。身名俱滅的同時,作品隨之蒙塵,事實上,他的《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等,較之同名著作,毫不遜色。拿《中國通史》來說,「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兼備」,顧頡剛譽為「較近理想」。不過這本書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如呂思勉《中國通史》一樣,所採用的文言寫法,可能令今天的讀者望而卻步,第二此書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屬於成稿,後四十篇則據作者遺稿整理而成,這中間的斷裂,終歸是一個遺憾。
《劍橋中國史》
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按計劃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於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過,哪怕經歷了四十年之久,這十六卷還是沒有出齊,《劍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和《劍橋中國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劍橋中國上古史》《劍橋中國五代十國及宋代史》《劍橋中國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譯入大陸,通史之「通」,名實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書的毛病,一樣不缺。當然,論分量和深度,無論中西,此書都首屈一指。
《講談社中國史》
講談社中國史與劍橋中國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稱作通史,區別在於,前者沒有寫完,後者沒有出完。這套書共十二卷,大陸只引進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龍的胎動:毛澤東與鄧小平》,第十二卷叫《中國與日本的關系》,有興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優點,一是通俗(立足於大眾路線,所預期的讀者應在高中生和大學士之間),二是詳盡,三是美觀;至於缺點,一來缺少一個提綱挈領的導論,二來各卷之間良莠不齊,譬如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翻譯有問題,第二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寫法有問題,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則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譯,應為「帝制中國史」或「中華帝國史」,由此可知它所書寫的時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國的歷史,始於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統天下,終於1912年清帝遜位,共和落地。從這一點上講,這套書並非通史。它最大的優點即脈絡清晰,尤其對比劍橋和講談社中國史。缺點則有兩個,一是定位不準,力求通俗,實則學究,若謂劍橋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學院,講談社中國史的預期讀者在大眾,它則徘徊於二者之間,註定尷尬;二是品質問題,前三卷作者叫陸威儀,以他的歷史功底,寫秦漢一卷已經相當勉強,再讓他寫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可比趕鴨子上架,結果把叢書品質直接拉低了一個檔次。
問題里提到的這些中國通史類書籍,的確可謂是各有千秋。
先說呂思勉先生的這本《中國通史》,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集中於論述文化史,下冊則是介紹政治史。呂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經濟社會無所不包,每一個專題都論述得非常精彩,足以管窺呂先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無比熟稔;而政治史的下編也採取論史結合的方式,很多評論見地不俗。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就在於其上編採取的是專題串講的形式,每個專題都沒有太多展開,而下編以時間為序的政治史論述,又過於簡略。讀者更適合通過這本書,對於中國歷史,建立起一種通盤性的認識。
再說錢穆先生的這本《國史大綱》。這本書也是以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切入點,跟呂著類似,同樣是比較宏觀和大脈絡的論述,其中對於政治制度演化變遷的論述最為詳盡和精彩,很多內容,跟錢先生另一本名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可以對照閱讀。而就缺點而言,首先,錢先生採取的是半文半白的論述,而且一直到現在,這本書的版本仍然多為繁體字豎排,這點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說,可能會不適應。同時眾所周知,錢先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因此在論述當中,他多少對於中國歷史的很多方面褒獎有餘、批判不足,不夠客觀。而且由於錢先生的這種立場,他對於元代和清代的論述也過於否定,跟歷史的真實面貌有一定距離。
再來說海外漢學家寫的這三部中國史。先說劍橋中國史。這部中國史的篇幅和體量是最大的,作者隊伍也最為權威和龐大,其學術性,在三部中國史當中,也是最強的。如果是搞學術研究或者是歷史的發燒級愛好者,還是推薦慢慢啃這部劍橋中國史,雖然全部讀完,可能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其體量巨大,所以它可能不太適合歷史的普通愛好者。相比之下,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和哈佛中國史的體量,更適合普通讀者和愛好者閱讀,前者是10卷(日本原版是12卷,後2卷大陸版沒有引進),後者是6卷,都是相對可控的體量。講談社這套書的優勢在於通俗易懂和相對淺顯,感覺比較適合入門級讀者,但由於作者水平存在高低,因此這10卷當中,的確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寫作水平和可讀性差距很大。講遠古和春秋戰國的前兩冊更像是學術筆記,可讀性和通俗性都比較欠缺;寫秦漢、隋唐、明清的這三冊可謂是非常出色的通史著作,視角獨特,分析全面,文筆生動,值得推薦;而寫晚清民國的最後一冊則沒有走出傳統的窠臼,跟一般史書和教科書區別不大。
而哈佛中國史盡管比講談社這套書的學術性,整體而言,要更強一些,但由於其作者多為擅長敘事的西方中國研究大家,因此在可讀性和閱讀體驗上來說,比起講談社這套書,可能還要更勝一籌。相對於國內一些通史性著作的流水賬式按部就班的論述,哈佛中國史卻是寫出了足夠的新意,強調敘事性,側重於對政治史之外,社會史、文化史的論述。無論是對於各種歷史素材的靈活運用,還是其深厚的歷史學想像力,這套書都是可圈可點。當然,哈佛中國史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存在為數不少的史料徵引和細節上的小差錯。但瑕不掩瑜,整體而言,這套書仍然非常值得推薦。
C. 哈佛中國史和劍橋中國史哪個好
劍橋中國史好些。有些有價值的新觀點。算史書。哈佛中國史,有名無實。嚴格說,都不算正規中國史書。錯誤較多,不太值得中國人看。
D. 有哪些講的好的全面細膩的歷史書推薦呢
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張蔭麟先生有大史才,可惜37歲就去世了,這本只寫了第一卷的《中國史綱》之所以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恰是因為體現了他的才識。而且這本書很短,再精讀,幾個小時也能讀完。特別好看呢。
E. 推薦,推薦,顛覆世界觀的十本書
「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完」的十本書 。
一、《槍炮,病菌,與鋼鐵》
如果說有那些書,可以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那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大概就是那樣的書。
讀這本書是看到高曉松的推薦,打開後的感覺猶如第一次讀到《明朝那些事兒》的新奇感,但這本書比《明朝》更有學術性(但不是學術書)。
賈雷德·戴蒙德的一些觀點真的非常新奇,也十分有趣。他用大量的證據構成了可以讓人信服的邏輯鏈條。為什麼歐亞大陸領先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為什麼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主導?中國的衰落真的是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人類文明的差異化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
書中涉及的知識很雜,包括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方面,但讀起來卻是一點也不會覺得枯燥和無趣。
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與瘋子是兩極,普通人是赤道,兩極不懂赤道的炎熱,赤道不懂兩極的寒冷,寒冷與炎熱是對立的」。
這是一本掛著精神病訪談錄的心理學書,但看完後還是稱其為小說比較合適,因為書中的部分內容已經超出了我所理解的正常范疇(不要當真,不要當真,不要當真)。
此書是作者對全國各地多名精神病人的訪談記錄,內容涉及心理學,宗教,量子力學,四維生物,佛學,瑪雅文明等眾多比較神秘的領域,十分新奇有趣。
感覺這本書有點危險,至少我當時在讀的時候就陷進去了,精神有點飄忽。如果邏輯不夠嚴密,情商不夠彪悍就不要讀這本書,以免給自己帶來困擾。
三、《月亮與六便士》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不得不說作者的嘴是真的碎。其實說這本書寫的有多麼多麼好吧,也不完全是,更多的還是內心的觸動,以及在書裡面找到了一種人生認同。
對於現在正在社會中打拚以及將要走上社會的同齡人(我十八,你們呢?),這本書真的推薦看完。
夢想和麵包之間到底該如何抉擇,如果升華到哲學層次,那便是個人生活與藝術理念有什麼關系?
這本書也是看到高曉松推薦看完的。
四《平凡的世界》
「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路遙的經典之作,與其說是一本好書,不如說是一本好的勵志書。很多人讀完都能在裡面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意義。不過書中的價值觀在今天看來是有些落後的,已經沒人願意再做那個孫少平了,王滿銀才是人們追逐的目標。值得一看的是那個時代,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改革時代的巨大變遷。
五、《小偷家族》
作者是日本作家枝裕和,這本小說已經被拍成電影上映了,戛納電影節金獎,日本票房冠軍,沒時間看書的人去看電影也可以,電影對小說有很高的還原度。
一個家庭的快樂 真的是靠血緣來維系嗎?親情到底該如何定義?
簡單樸素的文字勾勒出了十分真實的畫面感。一個東拼西湊而成以偷盜為生的家庭,再歷經一番波折後最終分崩離析。特別是最後的部分,爸爸與祥太之間的對話,母親在警察局所說的話,無不讓人淚目。
六、《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暗戀是低到塵埃里的欣喜
「請你相信,沒有一個女人像我這樣死心塌地的愛過你,過去是這樣,這么多年過去了,仍然是這樣。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還可以比得上一個孩子的暗中懷有的,不為人察覺的愛情,因為這種愛情不抱希望,低聲下氣,趨意奉迎,熱情奔放,這和成年女人的那種慾火炙烈,不知不覺中的貪得無厭完全不同。只有孤獨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熱情聚集起來。我毫無閱歷,毫無准備,我一頭栽進我的命里,就像跌進一個深坑,從那一秒鍾起,我心裡只有一個你,就是你。」
茨威格對女性心理的描寫十分生動,書中所描寫的是一個近乎神經質的女人對一個男人的迷戀,那種偏執,變態,純潔的愛情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於是這本書也被人調侃說「一個變態女和一個臉盲男的故事」。
七、《三體》
地球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當讀到這本書的時候,三觀分分鍾被刷新,以往的那些公平,自由,博愛都成了浮雲。三體只能用偉大來形容。
八、《歷史的溫度》
不同的人,在歷史中看到不一樣的一面。有的人看到了殘酷,有的人看到了溫情。有的人看到了殺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贖。有的人看見了別人,有的人看到了自己。有人看作是假作真,有人當做是真亦假。
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的風趣,活色生香的歷史趣事。
九、《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十、《燦爛千陽》
文筆,情節,價值觀,敘事手法都完全符合我的審美,一打開就放不下了。
每一個阿富汗人的故事都是經歷過死亡的,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戰爭到底有多可怕。
最後根據個人喜好推薦一本,錢鍾書的《圍城》。
這本書看了好幾遍了,其實我不太喜歡書中的故事,只是單獨痴迷錢鍾書的文筆和才情,那種刻薄、牙尖嘴利的俏皮話讓人看了很過癮。
文中有意思的俏皮話:
「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
「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著追求水裡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許多人談婚姻,語氣彷彿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看 完 記 得 分 享 給 其 他 朋 友 哦
F. 推薦幾本關於世界歷史的書
特別推薦《全球通史》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諾斯,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世界通史》作者是崔連仲。本書分古代、中世紀、近代上、近代下、現代、當代六卷,所述歷史始於原始社會止於1996年初,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G. 有哪些史書可信度比較高
很多的當權派,為了掩蓋罪行,往往會改史書,比如明史,很多的污點。唐書的可信度稍微高點,但是沒有哪本史書敢說是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歷史是屬於勝利者的歷史,而勝利者往往會改變歷史的真實性。
H. 推薦幾本好書歷史的。
如果是中學學生,建議先讀一些通俗的。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著,非常棒,裡面內容精彩,把明朝歷史講得活靈活現,取材廣泛且權威但不失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不管是用作學習還是當故事看都挺不錯。可以下電子書。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袁騰飛 著,語言超幽默,特別棒,看後受益匪淺。書里有贈送光碟。
《全球通史》美國 L S 斯塔夫里阿諾斯 著,我們老師說高考歷史經常從中取材。該書作者零幾年的時候去世了,可惜!建議看紙質書,雖然有難么點貴,但裡面的圖片是很有價值的。
你也可以選擇《史記》,我個人認為它作為史書,其語言並不枯燥,市面上一般有白話版的。
I. 請推薦幾本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
《二十四史》、《史記》這些書一般人看不懂,你暫時先別想了,以後如果有能力再說,《明朝那些事兒》和百家講壇那些書,屬於「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薦兩本書,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專業。一本是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三國史話》;另一本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歷史方面的書籍,包括《史記》、《二十四史》這些習慣上我們認為比較權威的史書由於種種原因都有一些記載失實的地方,呂先生在其《呂著三國史話》中對於歷史記載的深刻分析有助於我們在歷史書籍閱讀過程中更准確的把握史實,去偽存真。
思勉先生和黃仁宇先生在他們的這兩本著作中對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很專業而且也不難掌握,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還被很多美國高校選為歷史科的教材。我覺得你應該好好讀一下這兩本書,作為你以後讀其它史書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你再讀其它的歷史書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鴨式的讀書,而是能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所思考,並能從中得到啟迪。
你到稍微大一點的書店去應該都有賣的,哪個出版社無所謂,你只要按書名和作者買就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