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的地方戲都有哪些屬於哪個省
中國有五大戲曲劇種,一般稱之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 )、黃梅戲、評劇、豫劇。
其中京劇曾稱平劇,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除了五大戲種之外,還有以下地方戲:
晉劇,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
(1)中國戲曲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B. 中國五大戲劇的歸屬地在哪
中國五大戲劇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據又稱平劇,京戲,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
越劇發源於中國浙江嵊州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
豫劇起源於中國河南,在浙江一帶也廣為流傳。
C. 戲曲起源於哪裡呢
鼻祖是崑曲。 中國戲曲,由宋元南戲到金院本、元雜劇、逐漸推進、衍變。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的封建統治之後,廣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擺脫了民族歧視的枷鎖,生產有所恢復,商業漸趨發展。此時中國的戲劇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北劇」(元雜劇)沒落,」南戲」復興的現象。
D. 戲曲是哪個省的民間藝術
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永年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河南省:豫劇、曲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墜子、大平調、二夾弦、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南陽大調曲子。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越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越劇、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越劇。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州山歌劇、粵西白戲。
海南省:瓊劇、臨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E.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發源地 中國五大戲曲分別產生於哪裡
京劇(安徽省)、越劇(浙江)、黃梅戲(安徽)、評劇(河北)、豫劇(河南)。具體詳情如下: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豫劇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3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成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F. 我國所有戲曲起源於哪些地區
鼻祖是崑曲。
中國戲曲,由宋元南戲到金院本、元雜劇、逐漸推進、衍變。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的封建統治之後,廣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擺脫了民族歧視的枷鎖,生產有所恢復,商業漸趨發展。此時中國的戲劇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北劇」(元雜劇)沒落,」南戲」復興的現象。
當時南戲主要劇本是「傳奇」,演唱傳奇的聲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發源於浙江海鹽的聲腔,它流行在嘉興、湖州、溫州、台州一帶,萬曆間復傳人江西,流行地區較廣的是弋陽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兩廣、雲南、貴州等地,多結合各地的語言、音樂而有所衍變,餘姚腔流行於浙江紹興,以及江蘇的常州、鎮江、揚州、徐州,安徽的貴池、太湖等地。此外還有四平腔、義烏腔、樂平腔等,皆影響不大。
南戲復興也有著一個過程,明初的貴族士大夫這些上層人士還以北曲為雅樂正聲,至於民間的廣大群眾則普遍愛好詞調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戲。等到「 荊(荊釵記)、 劉(劉智遠白兔記)、拜(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殺(殺狗記)」四大傳奇及高明(則誠)的《琵琶記》從文詞排場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相當的提高之後,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重視,南戲由廣場走上了高堂華筵,身價日上。
「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的崑山腔,簡稱崑腔,它始於元代末年的崑山,是南曲的一個支派。據明·玉峰(崑山)張廣德的《真跡日錄》卷二載文記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精於南詞,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崑山腔在明代萬曆之前,還只是流行於吳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這種「清柔婉折」的崑山腔之變革發展,是在明代中葉以後。在嘉靖(1522一1566)、隆慶(1567一1572)年間,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輔(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倉南關(元代時崑山所轄)。魏良輔原是個北曲清唱家,到吳中後,又致力於南曲。他認為當時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無意致」(行腔簡單,或節奏拖沓),於是以原崑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餘姚等腔的優點,並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應即是「抑揚頓挫,索纖牽結,停聲、偷吹、依腔、貼調」等有裝飾色彩的潤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並與善吹洞蕭的張梅谷,工(扌厭)管的謝林泉,以及張小泉、周夢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諸人結成在藝術上有共同見解和理想的創作集體,把崑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與發展。魏良輔非常講求唱法上的吐字、過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關老唱家大倉戶侯過雲適處請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復修改不厭。同時,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張野塘,以罪發配太倉衛,被魏良輔以善歌之女招為婿,他協助魏「更定弦索音節,使與南音相近。並改三弦(形)式,身稍細而其鼓圓,以文木製之,名曰弦子(即崑曲及彈詞中所用的「南弦」)。它與曲笛、懷鼓、提琴(民族拉弦樂器),並為崑曲的特色伴奏樂器。這種新腔的特點是清柔婉轉,「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成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腔曰『崑腔』」,曲名『時曲』」。但這時的崑曲仍是清唱,尚未能體現劇本,形諸舞台。
崑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為戲劇,則是由梁辰魚的《浣紗記》開始。崑山樑辰魚(1519-1591)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著名戲曲作家,精詩詞,通音律。魏良輔改腔的成就使他頗受鼓舞,他經常設特大坐榻和桌案,自己西向坐,教人歌曲,學者列序兩旁。著名的歌兒舞女沒有得到梁的親授,皆自以為不祥。但他還覺得這樣的新腔不應只局限於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台之上佔有更廣闊的天地、於是與精通音理的鄭思笠、陳梅泉、唐小虞諸人,「考訂元劇,自翻新作」,並發揮文學優勢寫作了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傳奇,從音樂方面彌補了水磨調「冷唱」的不足,同時把傳奇文學與新的聲腔。和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借鑼鼓之勢與舞台之場面形態,第一次將崑曲搬上劇壇。這種從原始的崑山腔發展成為崑曲,再進一步登上舞台,即是這個聲腔定型和成熟的過程。自萬曆初年,崑曲很快地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它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並為玉熙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從此,崑曲儼然成了劇壇的盟主,數百年來,對許多劇種的舞台藝術,產生過深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