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大概是多少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是由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全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官方賬單。數據顯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與此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Ⅱ 中國人均收入是多少
1,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快於人均GDP增速,與GDP增速同步。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9975元,增長8.8%。
2,人均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人均收入中位數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順序排列,處於最中間位置調查戶的人均收入。
3,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5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3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4949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6元。
4,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是指將所有調查戶按人均收入水平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平均分為五個等份,處於最低20%的收入家庭為低收入組,依此類推依次為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
5,從消費數據來看,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100元,比上年增長13.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其中,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10645元,比上年增長17.8%,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4.2%。
Ⅲ 2020中國人均gdp是多少
2020年的中國人均GDP具體數據為1.05萬美元,排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77位。當然,雖然中國的GDP與人均GDP都在上漲,不過依然沒有達到全球1.09萬美元的平均。
2020年,美國人均GDP為6.34萬美元,排第5;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人均GDP為4.01萬美元,排第23;顯然中國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差距依然很大。
2021年人均GDP超過8萬元
GDP總量雖然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但人均GDP才是反映當地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標。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人民幣,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
Ⅳ 我國近十年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具體的數據)
2010年
GDP為6.09萬億(6,087,164,527,421)
人均GDP4550
2011年
GDP為7.55萬億(7551,500,425,597)
人均GDP5618
2012年
GDP為8.53萬億(8,532,230,724,141)
人均GDP6316
2013年
GDP為9.57萬億(9,570,405,758,739)
人均GDP7050
2014年
GDP為10.44萬億 (10,438,529,153,237)
人均GDP7651
2015年
GDP為11.02萬億(1,015.542.352,468)
人均GDP8033
2016年
GDP為11.14萬億(1,137,45,669.350)
人均GDP8078
2017年
GDP為12.14萬億(12,143.491.448,186)
人均GDP8759
2018年
GDP為13.61萬億(13,608,151,864,637)
人均GDP9770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Ⅳ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是41%。這個數值很難准確計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關系,其實反應了勞動者是否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如果人均收入比人均GDP越高,那麼勞動者分享的果實越多。
他們的比例不能說多少才是合理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狀況不一樣。像我們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國家,這個比例就很低,而像一些福利國家,北歐,即便是美國,這個比例也是很搞的。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也會低一些。
工資佔GDP比例,說明的是投資分配比,就是建設,發展資金與國民分配資金的比例,高速發展的國家這個比例就低,因為發展項目多,發展投資多,占整個GDP的比例就高,跟國民收入無關聯。跟國民負擔更無關。因為正確的經濟公式是,投資拉動需求,帶動收入提高。而不是投資佔用需求,降低收入提高。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拓展資料: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
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Ⅵ 中國gdp與人均收入的比是多少
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432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稅後);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中國截至2011年,城鎮化比例已經超過50%,保守估計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則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21810+6977)除以2,為14393元,約為2281美元。佔GDP比例為41%。
Ⅶ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有什麼關系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均收入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1年)內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佔有量。人均國民收入與國民收入成正比,與人口數量變動成反比。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民的生活水平。
拓展資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1年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含義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Ⅷ 中國gdp佔世界比例是什麼
2021年中國gdp佔世界比例預計超過18%。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經過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國家統計局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雙雙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全年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
2021年我國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1、經濟增長國際領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202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3250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2、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實現。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現在從統計數據看,經濟較快增長。
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為8.1%,高於6%以上的預期目標。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按兩年平均算,分別增長4.9%、5.5%、4.9%、5.2%,四季度經濟兩年平均增長率比三季度還高,這反映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3、創新動能有效增強,工業製造業較快增長。
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延續了「十三五」以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態勢;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
4、外貿外資快速增長,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貨物貿易量增質升,202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兩年平均增長11.3%,按美元計價,我國貿易規模達6.05萬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繼續提升。2021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達61.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5、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市場主體增加較多,「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2021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其中企業40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戶。
6、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分別比上年名義增長9.6%、11.0%、10.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0,比上年縮小0.06。
以上內容參考央廣網-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18%
Ⅸ 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到底為多少
隨著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某些人」口中的這個收入比例從8%、11%、一直上升到了最近的22%,增速不可謂不迅猛。而(8%、11%、22%)這三個數字,這些年也無數次的出現在經濟領域的話題之中,被各路豪傑引用,成為了批判當局只會做蛋糕、不會分蛋糕的鐵證,也引得無數國人心中郁悶,甚至怒發沖冠。這其中就包括曾經初入網路的Ismaire,也不禁為自己的悲慘處境黯然神傷。。。
但本人有個毛病就是多疑,東西看得多了,問題和疑惑也就多了。對這幾個數字開始心生疑問。。。因為似乎明顯和身邊的例子不符,經過一番查證,對「中國人均收入佔GDP比例」這個問題,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在這里隨便說一說:
如果簡單地說,人均收入佔GDP確實有一個大致的比例: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是40%-50%之間。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的100%。
這個比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比例高一些,低的就少一些。以發達國家的美國為例,美國2011年人口普查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家庭中位收入為50054美元。那麼就算美國每個家庭平均為2個人(很難再少了),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0美元,和美國人均50000美元的GDP相比較,佔GDP比例為50%。也大概符合這個比例。
那麼回過頭來看中國,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432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http://www.gov.cn/gzdt/2012-01/20/content_2050056.htm):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稅後);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而中國截至2011年,城鎮化比例已經超過50%,保守估計城鎮和農村人口比例也是基本持平。則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21810+6977)除以2,為14393元,約為2281美元。佔GDP比例為41%。這個數字,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也基本符合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說到這里各路精英先別急著拍磚頭,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在崗工資是不一樣的的,在崗工資要明顯高於人均收入。道理很簡單:一個國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工作,西方有的家庭夫妻只有一個人上班,還有老年人、失業者、未成年的孩子。這些人沒有工作的人,會拉低平均數。而有的地區,在崗工資可以達到、甚至超過人均GDP的100%。
人均收入絕不等於人均GDP,也不等同於在崗平均工資。三者的關系應該是:人均GDP≥在崗平均工資,在崗平均工資>人均收入。
雖然有人故意混淆其中的差別,但即便以常識分析:一個國家產生的財富,也不可能100%轉化為國民收入,其中還要有相當比例進行再生產、科研、基礎建設、軍事開支等等。。。而每個國家公布的在崗工資和家庭年收入,則往往能更精確的反映出各個國家的收入水平。
Ⅹ 2021中國人均gdp是多少
2021年我國人均GDP為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
2021年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超過世界人均水平,初步測算,2021年世界人均GDP為1.21萬美元左右,我國是1.25萬美元。就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標准來看,該數據雖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下限,但正在逐年接近。
人均GDP不等於人均收入
人均GDP並不等於人均收入,兩者是有關系,但並不是對等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販賣商品,一年賣了100萬,這100萬就是你一年內創造的GDP。去掉販賣商品和其他的成本,你一年內賺了20萬,這20人就是一年的收入。這樣說的話你就知道,人均GDP減去人均成本才等於個人收入。當然,兩者雖然不對等,但人均GDP越高,人均收入也會相對較高。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