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冠疫情的死亡率是多少
目前:據公布的消息,統計到部分國家新冠疫情以來發布的信息:
世界主要經濟體G20(除歐盟和中國)新冠疫情以來死亡人數;
美國:1072,125(死亡率1.1%)
韓國:26,940(死亡率0.1%)
印度:527,932(死亡率1.2%)
英國:188,243(死亡率0.8%)
俄羅斯:384,441(死亡率2.0%)
德國:147,642(死亡率0.5%)
法國:154,134(死亡率0.4%)
加拿大:43,797(死亡率1.1%)
日本:40,245(死亡率0.2%)
義大利:175,663(死亡率0.8%)
土耳其100,400(死亡率06%)
印度尼西亞:157,591(死亡率2.5%)
澳大利亞:13,999(死亡率0.1%)
巴西:684,203(死亡率2.0%)
南非:102,108(死亡率2.5%)
阿根廷:127,711(死亡率1.3%)
沙烏地阿拉伯:9,297(死亡率1.1%)
墨西哥:329,536(死亡率4.7%)
Ⅱ 各國新冠死亡人數多少萬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新冠各國死亡人數,印度472萬,俄羅斯107萬,美國93萬(最新數據是100萬)。如果按照美國類比,中國開放要死421萬人,但中國醫療資源比美國差很多。開放後,死亡人數肯定大於421萬。
Ⅲ 中印戰爭殺死多少印軍
中印戰爭印軍死亡人數約為4900多人。
一、詳情:
1962年的中印戰爭死亡人數一共有將近5500多人,其中印軍死亡人數約為4900多人。死者中級別最高的是第二十二旅旅長。中方邊防部隊陣亡了722人,包括82為軍官,640名兵士。中印戰場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域,這里不僅人煙稀少,且環境比較的艱苦。基本沒什麼居住,所以這次戰役中平民的傷亡情況能夠忽略不計。中國在中印戰爭中殲滅了敵軍三個旅,還重創敵軍三個旅。
二、緣由:
中印戰爭:指的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發生在藏南邊境,起因是因為當時解放軍進入藏區後,與印度發生了領土問題。達賴逃亡印度尋求庇護,隨後中印關系破裂。破裂後,兩國關系緊張,產生了一連串的沖突事件,最終印度出兵開始了這場戰役。
三、主力:
戰場戰役的主力部隊是陸軍,中印雙方的海空軍都沒有參戰。
Ⅳ 中國新冠疫情死亡多少人
中國新冠疫情今年死亡人數2人,從開始到現在總共死亡人數為25058人,現在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疫苗已經大量接種。但是還是出現了一些地區的疫情反彈,廣州,四川成都,新疆伊犁,黑龍江大慶等最近疫情加重,希望疫情能盡快退去。
Ⅳ 對印度反擊戰中中國與印度傷亡人數
中國士兵傷亡七百多人,印度士兵傷亡三萬多人,並被俘兩萬多人。其中包括他們的最高指揮官,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甘地被活活氣死。
Ⅵ 中印戰爭中,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
談到中國和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都曾經位於世界前幾名的位置。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現在看起來經濟相差這么多的兩個國家,原來曾經打過仗,談到打仗就難免會問到,這幾個問題了,這場戰爭打到哪了?印度損失了多少?
Ⅶ 一九六二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雙方傷亡人數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
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起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Ⅷ 中國和印度打過嗎雙方傷亡情況是多少
1962年,中印反擊戰,中國傷亡一千四(受傷死亡基本各半),印度死了四千多,傷了一千多,我軍還抓了好幾千俘虜
Ⅸ 反法西斯戰爭各國傷亡人數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隊傷亡情況
1、澳大利亞傷亡人數為23,400;
2、加拿大傷亡人數為37,500;
3、中國傷亡人數為2,050,000;
4、南非傷亡人數為6,840;
5、紐西蘭傷亡人數為10,000;
6、法國和解放法國隊伍傷亡人數為210,000;
7、美國傷亡人數為292,000;
8、英國傷亡人數為264,000;
9、巴西傷亡人數為943;
二、受襲擊國家傷亡人數
1、阿爾巴尼亞傷亡人數為20,000;
2、比利時傷亡人數為12,000;
3、保加利亞傷亡人數為1,000;
4、捷克斯洛伐克傷亡人數為46,000;
5、丹麥傷亡人數為1,800;
6、芬蘭傷亡人數為82,000;
7、衣索比亞傷亡人數為5,000;
8、希臘傷亡人數為88,300;
9、印度傷亡人數為24,300;
10、盧森堡傷亡人數為4,000;
11、菲律賓傷亡人數為27,000;
12、挪威傷亡人數為3,000;
13、荷蘭傷亡人數為7,900;
14、波蘭傷亡人數為123,000;
15、南斯拉夫傷亡人數為300,000;
16、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傷亡人數為5,000;
17、蒙古傷亡人數為3,000;
三、軸心國傷亡人數
1、保加利亞(到1944年)傷亡人數為9,000;
2、匈牙利傷亡人數為200,000;
3、日本傷亡人數為1,850,000以上;
4、羅馬尼亞(至1944年)傷亡人數為290,000。
四、平民傷亡人數
1、阿爾巴尼亞傷亡人數為10,000;
2、奧地利傷亡人數為125,000;
3、比利時傷亡人數為76,000;
4、保加利亞傷亡人數為10,000;
5、中國傷亡人數為17,000,000以上;
6、捷克斯洛伐克傷亡人數為294,000;
7、丹麥傷亡人數為2,000;
8、衣索比亞傷亡人數為5,000;
9、芬蘭傷亡人數為2,000;
10、法國傷亡人數為350,000;
11、希臘傷亡人數為325,000;
12、匈牙利傷亡人數為290,000;
13、印度傷亡人數為25,000;
14、羅馬尼亞傷亡人數為200,000;
15、波蘭傷亡人數為5,680,000;
16、菲律賓傷亡人數為91,000;
17、挪威傷亡人數為7,000;
18、荷蘭傷亡人數為200,000;
19、南斯拉夫傷亡人數為1,200,000;
20、美國傷亡人數為6,000;
21、英國傷亡人數為92,700;
22、蘇聯傷亡人數為17,400,000以上;
23、日本傷亡人數為67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
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
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
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
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人數都是多少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