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正的人物簡介
王正:男,1962年9月出生,遼寧省人。現為沈陽工業大學教授。1983年7月畢業於沈陽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1986年攻讀沈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碩士研究生,於1989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於2007年3月在沈陽工業大學獲得電機與電器專業博士學位。
Ⅱ 王正介紹
1、王正
〔宋〕臨安(今杭州)刻工,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刻湖州版新唐書,十五年(一一四五)刻紹興版尚書正等書。 《宋元考古學初稿》
2、王正
〔清〕女。字端叔(叔一作淑),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作端人,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若谷妻。善花卉,布置工穩,亦善翎毛。詩受業於徐少宗伯倬。後入都,馬相國齊嘗延為閨塾師。康熙四十年(一七o一)在北京作花卉冊十二頁。著有硯廬草。 《王端容花卉冊》、《國(清)朝畫徵續錄》、《眘墨堂詩話》、《清畫家詩史》
3、王正(圖)
1996年進入江蘇隊,2001年入選國家隊,主項為男子飛碟雙多向,現任教練是孫盛偉。
運動經歷:
1995年首次入江蘇省射擊隊飛碟多向班開始訓練; 2001年入選國家隊。
主要成績:
2001年九屆全運會男子雙多向冠軍;
2002年泰國亞洲錦標賽男子雙多向個人、團體冠軍;
2003年印度世界盃男子雙多向第六名,義大利世界盃總決賽男子雙多向第六名;
2004年雅典測試賽亞軍,亞錦賽個人第三;
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飛碟雙多向銅牌。
4、王正
筆 名: 肖夫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41/11/28
民 族: 漢族
山東青島人。高中畢業。1962年參加工作,歷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紅山農場、新疆自治區建安總公司學校、農二場學校、兵團六建子弟學校教師,《綠洲》雜志小說部主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創作組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紀實文學《從書生到老闆》,文藝理論集《大的技巧》,散文集《哈納斯》,紀實文學集《瞬間永恆》、小說集《黑色漩渦》等。目前正創作長篇小說:《上半身,下半身》(暫名)。小說《蝦祭》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79年-1989年優秀文學藝術成果獎、《媽媽姐姐和我》獲新疆自治區少兒優秀創作獎二等獎、《鐵娃進城》(合作)獲1989年全國城市報連載作品一等獎。
5.王正
(1942.6—)北京人。擅長油畫。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雲南分會工作。作品有《歌》、《冠軍之路》、《愛》等。��
6 王 正 男,1935年9月出生,湖南新化縣人。漢族。大學學歷。英語能聽、說、讀、寫;能翻譯俄、日專業書刊。曾任英國Newcastle大學客座講師;1984年回國任鄭州工學院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兼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 及氫脆、應力腐蝕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鋼結構協會理事、省金屬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市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培養研究生10人。主要科研成果有:「883新型彈性材料研究」(省級鑒定,國際先進,列入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計劃和火炬計劃,獲中國第四屆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全國著名重點院校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砼裂縫寬度對鋼筋腐蝕的影響」(國家標准局驗收,國內領先,納入國家防腐規范)、「典型焊接接頭的疲勞斷裂研究」(機電部鑒定。國內領先)。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專著一部。其中《45MnSIV預應力鋼筋的應力腐蝕》等獲省優秀論文一等獎三次,《En24鋼在海水中的應力腐蝕》獲中國金屬學會優秀論文獎;《Ni-P化學鍍層對304鋼應力腐蝕開裂的影響》等獲教委優秀論文獎三次,美、英、日、俄等著名文摘刊物爭相收錄。現正從事核電鋼環境敏感斷裂、軸瓦新材料和RCM—903固體保護膜的應用研究。
[編輯本段]中國林科院研究員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林業部首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並於1997年選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於1973年進入天津輕工業學院學習工業發酵專業,197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79年考入中國林科院攻讀碩士學位,198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聘任為研究員,1998年在林科院攻讀博士, 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和博士生導師資格。
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木材工業廢水治理及其綜合利用,木纖維(刨花)復合材料模壓技術,新型木塑復合材料技術,以及竹材結構材製造技術等。主持過十多項部級、國家級研究課題,發表研究報告和論文6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2項,獲得10項科技成果認證和兩個國家級新產品證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和國家發明專利優秀獎一項。
Ⅲ 王正的個人簡介
王正(圖)
運動經歷:
1995年首次入江蘇省射擊隊飛碟多向班開始訓練; 2001年入選國家隊。
Ⅳ 王正簡介
樓主要哪個時代的王正啊,好多啊!
宋朝歷史學家
〔宋〕臨安(今杭州)刻工,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刻湖州版新唐書,十五年(一一四五)刻紹興版尚書正等書。 《宋元考古學初稿》
清朝文學家
〔清〕女。字端叔(叔一作淑),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作端人,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若谷妻。善花卉,布置工穩,亦善翎毛。詩受業於徐少宗伯倬。後入都,馬相國齊嘗延為閨塾師。康熙四十年(一七o一)在北京作花卉冊十二頁。著有硯廬草。 《王端容花卉冊》、《國(清)朝畫征續錄》、《眘墨堂詩話》、《清畫家詩史》
還有其它叫王正的,如果樓主要的話,去該網址:http://ke..com/view/203658.htm
Ⅳ 王正的人物簡介
王正甘泉,原名王正,職業佛教畫家。祖籍河南輝縣, 1971年出生於古城西安,現居河北省邯鄲市。2008年創建甘泉手繪藝術畫工作室。1987年考入河北輕工業學校美術專業(現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美術系),先後師從喬文科教授、劉文圃教授、許士欽教授、王志林教授等多位名師,研習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打下了扎實的藝術功底。
Ⅵ 王正的介紹
王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林業部首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並於1997年選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Ⅶ 王正的個人簡介
王正,男,深圳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兼胸外科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研究生導師;著名胸外科專家;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常委。 1991年因成功手術搶救遭受心臟貫通傷的特區勇士黃景逾而獲得羅湖區委區政府個人特等獎、1992年度深圳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個人一等獎,並因此而享譽深圳市。
Ⅷ 王孝慈的人物活動
王孝慈與魯迅
好多年前,我在琉璃廠舊書肆購得一本線裝石印的《聞歌述憶》(見圖3),無出版年月,著者署名「鳴晦廬主人」。結尾處寫有「上卷終」,照說至少還有下卷,卻始終沒有購得,也許根本就不曾出版過。看了內容,知道這是一位酷愛京戲、劇賞譚鑫培表演藝術的戲迷隨筆。全書無標點,記的主要是清末的事。
前幾年,我在琉璃廠忽然發現《聞歌述憶》稿本兩冊,翻閱內容證明為鳴晦廬主人的手稿,其中修改和添補的文字恰與石印本同。書店主人說,稿本原為張次溪所藏,分上下卷,應是《聞歌述憶》的全本,卻無石印本的自序。書稿寫到譚鑫培的死,想來石印本刊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初。譚鑫培生於1847 年,歿於1917 年,活了七十歲。
鳴晦廬主人隨著當官的父親到過河南、廣西、江西,民國建立後才落腳故鄉北京通縣。從這部隨筆集里,可以看到譚鑫培在清末的一些藝術活動,以及京劇在當時的盛行。當然,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到官場子弟生活之一斑。
作者第一次看譚老闆的戲,約光緒二十七年,那是譚鑫培第三次到上海演出,已經五十餘歲,被人譽為伶界大王。光緒二十九年,作者正在北京,看譚老闆的戲成了他每天的日程,往往興奮得頭一天便「喜而無寐」。譚到天津演出,他也攜僕人,趕到天津去看戲,不過是為了一出《捉放曹》而已。
由於痴迷譚鑫培的藝術,他終於成為譚老闆的朋友。他們的相識和交往情況,在《聞歌述憶》中也有記載。我以前讀過四十年代舒湮寫的六幕話劇《浪淘沙》,因寫庚子前後事,在第三幕中就有譚鑫培出場,筆者以為這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寫「小叫天」的第一人,可以說把京戲高峰時期的一個代表人物寫得活靈活現。舒湮形容譚「目光炯炯,煙容滿面。高瞻闊步,氣概非凡」。手中自然少不了胡珠蓋的羊脂白玉鼻煙壺,手指上戴著亮晶晶的金鋼鑽戒。自從譚叫天進入宮廷,成為供奉內庭的御班掌班、慈禧太後的寵兒,在這個京劇演員身上也不免貴族的氣派,劇作家舒湮說他「排場的闊綽,足以傲王侯,超六部,而邁九卿了」。現在讀了《聞歌述憶》,當然比《浪淘沙》中的描寫更加直接而生動了。比如作者初進譚府拜訪叫天時,原在客廳相候,見面之後又由譚領至內室,「至內院,見上房五間,東西兩廂,院落整潔幽靜,女僕掀簾,譚肅客人西偏之曲室中。北首坑榻小幾,中置陳白毯,明凈照人。榻西首,一條桌上列一玻璃匣,中有人焉,譚也。盤其辮結,裸胸臂,手持箸方餐。憑一小桌,餚菜咸具,意極閑適而貌若甚自得者。譚曰:『此泥人張制以贈予者。』後指壁間掛鏡,扮武侯像。曰:「亦名筆也!』……又入內間,招余同蒞,指榻上芙蓉盤曰:「不客氣,請試一口。』」說著自己先側卧著抽起鴉片煙來。時人雲,京戲到了譚鑫培時方始完美起來,這位鳴晦廬主人專為清末的這位大藝術家寫照,實在難得。
抗戰前的1934、1937 年,北京張次溪先後輯印了《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當時鄭振鐸、顧頡剛、趙景深都為這部書寫了序言,這也是中國新文學家重視民族戲曲文化之一例。《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之續編中收入了《聞歌述憶》,可惜編者張次溪也不知作者真實姓名。
1989 年春,我在無錫住了幾天,日與黃裳兄相聚,偶然問及鳴晦廬主人何人,黃兄回答:「可能是王孝慈。」我想是的,因為王正是通縣人。北歸後即找出寒齋所藏楊雲史的《江山萬里樓詩鈔》,因為記得《聞歌述憶》中,作者述及曾將歷年看戲所藏的譚鑫培的戲單裝訂成冊,並廣邀友朋題句,其中有袁寒雲、楊雲史諸名流。在詩集卷五《壯年集》中,果然找到《題王孝慈英秀冊子》,時在民國2 年,即1913 年。譚鑫培一名「英秀」,故名「英秀冊子」。楊雲史說:「王君孝慈,每夕聽歌必存其曲目,凡四十日得四十篇,輯為《英秀集》。」據說王孝慈還為譚寫了傳記,並著有《仙韶余沈》三卷,被友人譽為論雜劇空前之作,因筆者未見原書,不知其詳。
想不到這位王孝慈君,竟與魯迅輯印中國古代版畫的事聯系在一起。應該說,魯迅與鄭振鐸合作刊印《十竹齋箋譜》,促成其事的關鍵人物就是王孝慈。王孝慈除了喜愛京劇以外,也是一位藏書家,尤其珍藏古代版畫。明崇禎十七年刊本《十竹齋箋譜》留傳世間的僅一兩部,連魯迅先生都沒見過原本,難得的是王君藏有一部,並慨然借與魯迅、鄭振鐸重新翻印。1934 年2 月9 日魯迅致鄭振鐸信中說他「先前未見過《十竹齋箋譜》原本,故無從比較,僅就翻本看來,亦頗有趣」。當時鄭振鐸曾向魯迅建議,擬請北京的王孝慈、馬隅卿也擔任該書的編輯,魯迅於1934 年5 月16 日回信說——加入王、馬兩位為編輯及作序,我極贊同,且以為在每書之首葉上,可記明原本之所從來,如《四部叢刊》例,庶幾不至掠美。《十竹齋箋譜》刻成印一二批後,以板贈王君,我也贊成的,但此非繁銷書,印售若干後,銷路恐未必再能怎麼盛大,王君又非商人,不善經營,則得之亦何異於駿骨。其實何妨在印售時,即每本增價壹二成,作為原本主人之報酬,買者所費不多,而一面反較有實益也。至於版,則當然仍然贈與耳。
從這封信里,人們可以看到魯迅多麼尊重原本藏主,不僅待人寬厚,想得周到,也是尊重文化的一種表現。《魯迅全集》的有關注釋,僅僅說王孝慈是一位古籍收藏家,也是不知底細而為之,等於不注。
王孝慈喜歡搜集古代版畫不是偶然的,這同他一生喜愛藝術當然有關系。他在《聞歌述憶》中談到,他自小喜愛泥制兒童玩具,「購置年以千計」「弗吝也」, 「每展紙描其容度至夜分無倦容」,「稍長則購石印畫譜與名人相」。又因他出身書香門第,家藏《無雙譜》等版畫古籍也不少,為他後來的搜集工作打下了基礎。在這方面,他是鄭振鐸的一大對手,如鄭頗重視的明代版畫刻工姓氏錄一書便為王先得。圖近三百餘幅的明本《瑞世良英》,也為王購得。鄭在王孝慈家見到明刻《程氏墨苑》,不禁雀躍,贊曰:「此書於版刻史、美術史大有關系,國寶也!」在舊書肆上每遇佳本,鄭氏雖與王君競爭而「竟不能奪之」。四十年代,鄭氏編撰《中國版畫史》時回憶:「與余有同好者,在滬有魯迅、周越然、周子竟諸氏;在平有王孝慈、馬隅卿、徐森玉、趙斐雲諸氏,搜訪探討,興皆甚豪。有得必以相視,或一見奇書,獲一秘籍,則皆大喜。孝慈竟因書發癇死。」鄭振鐸還為王孝慈歿後的藏書哀嘆,如那部原版《十竹齋箋譜》:「孝慈家事極窘迫,不能不盡去所藏以謀葬事。箋譜遂歸北平圖書館。余知孝慈書出售事,嘗致北平諸友,欲得其箋譜,但余時亦在奇窮之鄉,雖曰欲之,而實則一錢莫名,並借貸之途亦絕。」遺憾的是《十竹齋箋譜》印製過程延續了七年,到1941 年方始完成,而魯迅、王孝慈兩位先生「均不及見其成矣」。
多年來關於王孝慈的史料無人顧及,我求教於史樹青先生,他也不知鳴晦廬主人是王孝慈,卻查出王原名立承,字孝慈,河北通縣人,監生,廣西法政學堂畢業,度支部主事,檢查紙幣清理財政處幫辦,大總統秘書,政事堂機要局僉事,國務院秘書廳僉事,授五等嘉禾章。據史先生說,以上他抄自民國9 年7 月北京敷文社編輯出版的《最近官紳履歷錄》一書。看來王孝慈在北洋政府的官運平常,他多年的積蓄大部都用來收藏古籍版畫了,所以落得身後窘迫異常,家人不得不靠賣他的書來辦理喪葬事宜。王孝慈故於1936 年2 月,魯迅先生恐怕沒有同他見過面和通信,1934 年11 月8 日魯迅給鄭振鐸的信中說:「王君生病,不惟可憐,且亦可惜,好像老實人是容易發瘋的。」話雖不多,卻對王君充滿了同情。這位被魯迅譽為「老實人」的王孝慈,生於1883 年,死時才五十三歲。
Ⅸ 情感主播王正是哪裡人
想知道一個情感主播是哪裡人,你可以到他的情感電台上可以直接咨詢他,因為現在的情感主播都會在主因平台或者是快手平台。取。參加主播。所以說也可以互動。嗯,連麥都是可以的,這個你可以直接去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