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八大宗派的發源地分別在哪
凈土宗——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創立弘揚凈土宗);
禪宗——嵩山少林寺(初祖達摩祖師於嵩山少林寺創立弘揚禪宗);
律宗——終南凈業寺(初祖道宣律師於終南山凈業寺創弘揚律宗);
天台宗——天台國清寺(初祖智者大師於天台山國清寺創立弘揚天台宗);
唯識宗——長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師及弟子窺基大師於長安大慈恩寺創立弘揚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識宗);
華嚴宗——長安華嚴寺;
三論宗——秦望嘉祥寺(初祖吉藏大師於秦望山嘉祥寺創立三論宗);
密宗——西安大興善寺(唐密)。 藏密發源於西藏。
2. 國清寺和日本的關系
國清寺和日本的關系是日本的佛教就將我國的國清寺尊作了「祖庭」。
國清寺,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城掘港的西南,始建於唐憲宗時,開山祖師名為行滿,是天台山國清寺的第十代祖師,故此寺與之同名,為中國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的一脈。
唐代,掘港是黃海和長江支泓橫江交匯處的漁村,名沿海村,設煎鹽亭,國清寺地理位置險要,為海防門戶。唐初崇尚佛教,太宗曾下旨:「交兵之處,各建寺剎,招延僧侶,法鼓所振,變災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天台山(今浙江省境內)國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著名法師行滿奉命在掘港按天台山國清寺結構風格建築佛寺。
3. 國清寺在哪裡
浙江天台山。
座落在華頂山麓,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被中、日兩國佛教奉為發祥地。與齊州靈岩寺(在今山東長清縣)、潤州棲霞寺(在今江蘇南京市)、荊州玉泉寺(在今湖北當陽縣),並稱天下「四絕」。
國清寺是一座擁有19600平方米面積,600多間屋宇的大型建築群,它以四條縱軸為主體,其中包括四殿(彌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五樓(鍾樓、鼓樓、方丈樓、近塔樓、藏經樓),四堂(妙法堂、安養堂、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成為我國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
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是用青銅鑄成的,重達13噸;其左右兩旁分坐著的十八羅漢,是用楠木雕成,外貼真金。佛像後面的「慈航普渡」壁畫,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國清寺的文物室珍藏著兩千多件文物,其中有的很珍貴。如日本的最澄大師於唐時來國清寺取經,入境時的「渡牒」(近乎今日擴照)的復製品,宋代元通和沿仿照智者大師遺物梵文貝葉經,清雍正「欽賜藏經」,以及古代一些著名畫家、書法家的作品等。
智者大師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他准備在天台山建造一所規模宏大的寺院,計劃沒有實現,就與長辭了。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江南總管楊廣(即隋煬帝)特地派遣司馬王弘到天台,依智者大師生前所畫圖樣,建造了國清寺。唐代以後,國清寺屢有興廢,現在的建築為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
在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後,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當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
4. 深山藏古剎,尋幽國清寺
深山藏古剎,尋幽國清寺
撰文、攝影:翁欣
位於浙江省東中部的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境內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也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發源地。明代的徐霞客曾先後三次來到天台山,寫下兩篇游記,可見天台山在「游聖」心目中的份量。
國清寺之於天台山,猶如靈隱寺之與杭州。來天台山游覽的人,沒有不來國清寺的。作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國清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能還要高於靈隱。李白曾有詩雲「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國清寺與南京棲霞寺、濟南靈岩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佛教四大叢林)
來到國清寺,有一個名字會被多次提及,那就是天台宗的開宗祖師智顗(538年-597年),一般人們稱他為智者大師。他在天台山弘法的二十多年時間,不但開創了佛教東傳後第一個本土化宗派天台宗,並且在天台山創建了12座道場,包括國清寺就是按照他生前所繪制的一張設計草圖建造而成。
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智者大師逝世的一年後,晉王楊廣依天台宗創始人智顗的遺願建造而成——作為天台宗的根本道場。原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之意,於是改名「國清寺」至今。這里也是日本,韓國佛教天台宗信徒所公認的天台宗祖庭。
國清寺坐落於天台縣城以北三公里處,深藏在一片五峰環抱的幽谷之中。現在進入景區已經無需再買門票。從山門進到寺廟,還需要步行十分鍾左右。景區內古樹參天,濃蔭蔽日,沿著一條木製棧道漫步,還未見到寺廟,遠遠的先看到一座黃褐色古塔聳立在半山坡上。
塔建於1300年前的隋代,故稱「隋塔」——是國清寺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塔高近60米,六面九級,磚壁上長滿了青苔和荒草,充滿滄桑感。隋塔建造別致,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令人感慨古人的智慧。奇怪的是塔頂上缺了塔頭,據說是毀於過去的某一場大火。
隋塔下面的主路邊,七個小佛塔一字排開,是為供奉「過去七佛 」而建。過七佛塔後,便是國清寺第二道山門「寒拾亭」。此亭是以紀念唐時在國清寺隱修的寒山,拾得兩位詩僧而命名。佛教信徒認為他們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民間傳說則把他倆奉為"和合"二仙,蘇州寒山寺的名字就是來源於此。
穿過「寒拾亭」之後是「豐干橋」,又一座以國清寺僧人命名的石橋。相傳豐干禪師曾經騎虎入寺,風格可見一斑。他和寒山,拾得被奉為「國清三隱」,國清寺西側有「三賢堂」,就是為紀念他們三人而建。
站在豐干橋上,只見環繞寺院的左右兩條溪流,在豐干橋下匯合後南流,形成「雙澗回瀾」的勝景,這也是著名的「天台八景」之一。此處風景極佳,所以來附近寫生的人很多。
豐干橋前後兩端分別是寫有「隋代古剎」和「教觀總持」的兩塊黃色照壁。前者表述的是國清寺悠遠的歷史,後者「教觀總持」的意思,則不太易懂,指的是佛經教理,要和內觀實修相結合,闡述的是天台宗所推崇的修行法門。
此時既已來到寺前,卻找不到寺門所在,原來國清寺的寺門是與眾不同的。寺院座北向南,但寺門卻並非開在常規的朝南位置,而是在壁牆東面轉彎處,開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門——這里才是國清寺正門所在。國清寺寺門東開,有說法是因為智者大師的靈塔安放在東邊的佛隴山,寺門朝東是為了紀念這位開山祖師。
國清寺的布局講究低調內斂,又可見匠心獨運。比如寺門的處理,既增加了空間上的變化,又給人含蓄幽深的感覺。縱觀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七佛塔、寒拾亭、豐干橋以及兩面照壁、看似依地勢高低自然排列,其實都經過精心設計,漫步其間,給人移步換景,悠然自得的禪意。
國清寺門的橫匾紅底金字寫的「國清講寺」,正是寺院的全名。說明國清寺是以講經說法,研究教理為特色的大型寺院。古代各地寺院有禪寺、講寺、律寺之分,不同宗門的寺院有稱呼上的區分,而天台山的寺院基本都為講寺。
進入寺廟,穿過一條掩映在竹林中的甬道,國清寺各殿顯在參天林木之間。土黃色的院牆和翠綠色的植物黃綠相襯,顏色和諧。讓人想起古詩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的意境。寺內光影斑駁,梵音繚繞,人行其間,自然腳步放緩,感受到清涼和自在。
經過多次毀建,現存的國清寺建築基本維持清雍正時期重建的規模。沿著中軸線,依次排開的是天王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葯師殿、觀音殿,兩側還有數十個傳統院落。建築依山就勢,往上層層遞高。值得一提的是,寺內古廊沿高低錯落的貫穿全寺,下雨天走去任何地方都不會被淋到雨,這也是國清寺的一大建築特色。
作為天台宗祖庭的國清寺,古樸、肅穆、更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彌勒殿前那一對漢白玉石獅,襯托著佛殿的威嚴。據說這對石獅原本放在故宮,屬於國寶,七十年代國清寺重修時,特意從北京選送過來放在這里。
彌勒殿後面的天王殿,在國清寺叫雨花殿。一般的寺院並無此叫法。傳說是因為智者大師在天台山講述《妙法蓮華經》,曾感動天神顯靈,在大師講法時天降花雨,故國清寺的天王殿一直被稱為「雨花殿」。
來到國清寺的大雄寶殿,只見門楣上的匾額為豎寫,而古代民間匾額則一般都為橫寫,表明國清寺有著皇家寺院的規格和氣魄。大雄寶殿內所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銅像為明朝所鑄,左右兩側分坐的十六羅漢,則是元代楠木雕像,都屬於難得一見的文物。
話說,到國清寺朝拜的人沒有不去觀賞隋梅的。大雄寶殿右側,有一株千年隋梅。據說此樹是智者大師的弟子灌頂法師親手栽植,被植物學家考證為中國最古老的幾顆梅樹之一。傳說此樹極有靈性,七十年代已經枯死,後經寺僧精心培育,隋梅又從枯死的樹干中又抽枝重生,古木回春。
國清寺內的文人墨客題詠眾多,羅漢堂周圍建有碑廊,你可以在此找到柳公權的「大中國清之寺」的題刻,還有著名的王羲之獨筆「鵝」字碑。國清寺西南側的放生池,有一個充滿雅趣的名字「魚樂國」,就是以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在此留下的手跡而命名。
葯師殿東側有中日祖師紀念碑,北側有中韓祖師紀念堂,只因國清寺在日本和韓國的名氣極大。唐時日本高僧最澄至國清寺求法,創建了日本天台宗。十一世紀,高麗僧人義天又將天台宗傳入朝鮮,所以國清寺被視為日本、韓國天台宗的祖庭。每年來此朝聖的日、韓僧人以及海外信徒絡繹不絕。
國清寺的素齋非常有名,《舌尖上的中國》里就專門提到過國清寺僧人們自製的豆腐乾和自種的大白菜,味道鮮美而清靈。國清寺的齋堂中午和晚上都有飯票出售,價格低的不可思議,兩元一位。菜據說都是寺院的僧人自種的,吃飽為止,不可浪費。吃完記得要把碗筷洗凈,放歸原處。
寺院內有提供住宿(可在買飯票的窗口咨詢),我去的時候,因為正趕上這幾日舉辦水陸法會,來此住宿的居士很多,沒有床位了。後來入住在離國清寺外百步遠的天台賓館,為的就是第2天一早再來寺院享受無人打擾的清靜時光。
難得如國清寺這般聲名顯赫的寺院,又是國家5A級景區,來到此處發現竟無絲毫商業化痕跡,體現著佛門原本的那份清凈,著實可貴。閑暇之餘,建議不妨來此清心養性,洗滌塵埃,於暮鼓晨鍾中參佛悟道,找回久違的心境平和與快樂。
從國清寺以東沿山路北上十幾里,有一隴環形相連、東西相向的山崗,就是佛隴。這片山崗是天台宗真正的發祥地,智者大師最早就是在這里的帶領弟子割草結庵,從此紮根天台山,創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佛學體系天台宗 。
智者大師畢生在天台山創立的十二座道場中有好幾處都在佛隴,有些現已不存(如修禪寺、太平寺),仍保存下來的有真覺寺(智者塔院),和高明寺。
可從汽車北站坐開往石樑方向的小巴(每天只有幾班,也可在國清寺上車),沿途會經過佛隴景區,我讓司機在路過真覺寺把我放下,由一條公路邊的小徑往上走幾分鍾就到。
真覺寺,當地人則稱之為塔頭寺。這里是智者大師的靈塔安放處。公元597年,智者大師在新昌大佛寺圓寂,他的弟子們將其聖體翻山越嶺運回天台山,安葬於此,所以後來這里被稱為「智者塔院」。
真覺寺山門外的照壁上寫有「即是靈山」,因為智者大師被稱為「東土小釋迦」(也就是中國的釋迦摩尼佛),所以天台山也有「靈山聖地」之譽。作為智者大師生前弘法活動的中心地帶,佛隴就等於是聖地中的聖地。
真覺寺不太像一個傳統寺院(沒有大雄寶殿),更像一座古樸清幽的四合院。院內只有一個主殿,殿內供奉的是「智者大師肉身塔」,塔用青石雕刻而成,高近7米,每層都有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正中端坐智者大師塑像,殿內四周的牆壁則掛著歷代天台宗的祖師畫像。
由於塔內是智者大師真身所在,故凡來國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韓國天台宗信徒去完國清寺,下一站必然到此拜謁。
塔院的規模雖不大,不過兩側的廂房似乎住了不少僧人,也許他們是大師靈塔的守護者。拜完了大師的靈塔,我沒有在這里做過多的停留,趕往下一個目的地,離智者塔院不遠的高明講寺。
從塔院往東去的後山,有一處平坦的巨石,這里是過去大師曾講經說法的地方,現立有石碑,上書「智者大師說法處」。相傳智者大師有一次在這里講《凈名經》,突然一陣大風吹來,經頁飄至山谷深處,大師追隨經頁墜落之處,見此地峰巒環抱,幽泉潺潺,是一處理想的修行之地。於是把這里建為幽溪道場,也就是後來的高明講寺。
智者大師圓寂後,他的肉身塔安放在真覺寺,而他用過的衣缽和貝葉經則保存在高明寺。
從塔院門前的山嶺上,往下清楚可以看到下面半山坳處的高明講寺。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看著雖近,穿過隧道沿公路走下去,還要再走個兩三公里才到寺前。周圍樹蔭濃密,溪水橫流,環境甚是清幽,所以這里過去也叫幽溪道場。「明」與「幽」,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境,其實是不同角度看高明寺時產生的不同感受。
因為跟國清寺屬於一個「系統」,如今這里也免了門票。不過高明寺所處位置比較偏僻,來這里的遊客很少。免不免票的也無所謂吧。寺宇看上去並不很舊,現存建築大多是八十年代重建。
「高明講寺」的寺額,書寫極有特點,據說是康有為來天台時用碳條所書。「明」字「多了一橫,應該是有意為之。來到高明寺,鍾樓是要去看一下的。名間有說法:「國清的松,高明的鍾」,可見,高明寺的鍾極有特色。高明鍾掛於地藏殿頂樓,16噸重的大鍾為目前浙江省之最。
高明寺內古樸幽靜,寺外還有眾多摩崖題刻,幸得僧人指點,不然差點錯過。從寺門出來往東南,順一條溪流向下走,沿途經過智者大師手書「幽溪」、彌勒大佛雕像、還有「觀雲亭」、以及天然石樑組成的「圓通洞」等古跡,這時才發現原來高明寺景色堪優之處不在寺內而在寺外。
本文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地理」。
5. 介紹一下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天下四絕」,是佛教「天台宗」發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台宗
國清寺風景圖集(1)(20張)
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現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後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國清寺究竟何時移到現在的位置,並形成現在的布局已很難查考。但從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那麼說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並基本完成現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藍殿三間,系明代建築,也可從旁說明。
國清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國清寺了。在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後,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當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
據推測「國清寺」這三個字可能確為雍正皇帝書寫。
6. 佛教八大宗派的發源地分別在哪
隋開皇十八年(5⑨8)創建。智顗大師於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台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唐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觀,並依道邃受菩薩戒。其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蓮宗,奉國清寺為祖庭。大中七年(853),該宗五祖圓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國臨濟宗初祖榮西等,都曾先後來此巡禮求法。近年來,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絕於途。
南齊永明七年(4⑧9)創建。隋吉藏在此創立我.國佛教三論宗。為國內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⑧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最初稱棲霞精舍,唐時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國時改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崇報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1919年重建。
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為凈土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凈土宗及其系統各宗.派均奉為祖庭。國內外影響甚大。寺內所存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32年)《特賜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記》碑銘記載,「時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曇鸞是北魏時雁門(今代縣)人,於此講經說法,廣布凈土宗.教.義,並撰《天親凈土論》兩卷,名重一時,影響極大,被譽為「肉.身菩薩」。隋末道綽、唐初善導二大師相繼在此弘揚凈土宗風,拓修寺.院,使古剎達到其中史以來的鼎盛期。
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⑧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