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文字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的文字有8000多年歷史。
中國的文字演變歷史: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
2、雙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就同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驚人。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雙墩刻符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
3、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4、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5、庄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6、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
7、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8、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9、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10、金文
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
11、大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
12、隸書
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體,被後人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占據了主要地位。
13、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
14、草書
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
15、行書
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1)中國文字有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中國文字的起源: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B.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2)中國文字有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漢字的特點:
1、優美
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著名的有蘭亭序、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無數作品。
2、辨識度高
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所以線性排列不易辨認;排成方塊一目瞭然。拼音文字=線形文字;漢字=方塊文字。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3、易懂,具有關聯性
例如,「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於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
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後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C. 漢字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產生距今大約有8000多年的歷史。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各種字體紛紛誕生,這是中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D. 漢字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五千年了.
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漢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現在大家都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
E.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3000年。
作為當今世界使用群體龐大、兼備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文字———漢字,既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載體,也蘊含著豐富歷史信息。然而,走過3000年之久的中國文字發展,缺少完整系統的全面梳理。《中國文字發展史》的亮相,打破了這一局面。五卷本、300萬字的《中國文字發展史》,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填補了業內空白。
(5)中國文字有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學界公認,漢字經歷了漫長演變歷程而沒有中斷使用,以形表意屬性具有連續性,在周邊民族地區和國家間存在廣泛的傳播影響,這在世界各種文字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份獨一無二,彰顯了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也為研究帶來難度與挑戰。臧克和直言,長期以來,漢字發展史研究的現狀,停留在一般文獻學水平,其討論內容也停留於簡單描述和舉例性調查,整體落後於語言學研究,也落後於其他人文基礎學科。因材料不充分、相關科際學術資源整合的困難,漢字發展研究成為文字學領域被長期擱置的課題。
F. 漢字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G. 中國文字有多少年歷史
一、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二、關於漢字
1、起源: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3、簡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