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是在哪一年
東方紅一號衛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衛星採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⑵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是在哪一年
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是在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2)中國的無人船在哪裡擴展閱讀:
發射和返回過程: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台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
6時30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運載火箭噴出一團紅色烈焰,托舉著試驗飛船,像一條巨型火龍,呼嘯著向太空飛去。飛行約10分鍾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當地時間1999年11月20日18時,當圍繞地球運行了14圈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南大西洋海域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及時准確地向飛船發出了返回指令。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多,「神舟」號飛船從無際蒼穹猶如被馴服的烈馬,脫離原先的軌道、按照航天專家的意願,向著她的歸宿——內蒙古四子王旗降落。
⑶ 中國載人航天是幾幾年開始實施的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發現中國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1、發展戰略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收官之戰。
2010年9月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啟動研製建設工作,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以空間實驗室為起步和銜接,按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兩個階段實施。2016年前,研製並發射兩個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60噸級的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並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
2、航天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七次飛行任務,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為實施第三步戰略任務做准備。
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目標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和服務技術;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開展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空間科學應用;為開展載人登月等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等。
3、研究歷史
載人航天是指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從事各種探測、試驗、研究、軍事和生產的往返飛行活動。載人航天的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深入地認識地球及其周圍的環境,更好地認知整個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從事各種試驗和研究活動,開發太空及其豐富的資源。載人航天器由載人航天系統實施,載人航天系統由載人航天器、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設施、航天測控網等組成,有時還包括其它地面保障系統,如地面模擬設備和航天員訓練設施。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太空船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員多少,又可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可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太空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
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斗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唐家嶺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第一次將我國出艙活動兩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我國第四艘載人飛船於18點37分24秒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展開對接天宮一號的工作。
2013年6月11日,我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飛船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
4、大事記
折疊綜述
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將發射升空。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折疊神舟一號
實現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性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折疊神舟二號
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中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中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神舟二號"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
折疊神舟三號
載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等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與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相比,"神舟三號"飛船的發射,在運載火箭、飛船和發射測控系統上,採用了許多新的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折疊神舟四號
突破中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2002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中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行中,飛船相繼完成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任務。
折疊神舟五號
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折疊神舟六號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折疊神舟七號
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
折疊神舟八號
將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
隨著"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對外宣布,2011年下半年將發射神舟八號飛船,實施中國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飛行試驗。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神舟號飛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頤黎透露,"神舟八號"是不載人的,並有很重大的改進,但尚未對外公布。
按照工程交會對接階段的任務規劃,"神舟九號"是否載人,要等到"神舟八號"後對任務全面評估才能決定。"神舟十號"計劃是載人飛行。另據透露,"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的對接中,有望出現女宇航員的身影。兩名中國女航天員已經在進行相關訓練。
折疊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
托舉神九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
折疊神舟十號
北京時間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許,中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征太空。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後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並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
5、重大意義
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民眾的翟志剛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說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景海鵬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⑷ 中國航天成就史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查看全部37個回答
航天航空專業招生處電話
2020年航天航空專業招生政策有變化,學生的體檢,報名條件等各項細節規定均作了調整……
北京知翼通航技術研..廣告
遙控飛機什麼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見證成長。
遙控飛機什麼牌子好-京東玩具樂器,耐摔材質,操作簡單,創意無限,妙不可言,成長快人一步!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北航航空院校--2020年官方招生網-北航航空院校面試已開始
北航航空院校:空姐/空乘/地勤/空保/機務維修等熱門專業報名中!北航航空院校,招生年齡15-21歲,初高中男女均可報名,北航航空院校-名師在線答疑
572020-05-02
關於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4)中國的無人船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窗口預留了35分鍾,在這35分鍾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後一分鍾發射與在第一分鍾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 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在這35分鍾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劃,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窗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航天史
731 瀏覽182002019-09-26
中國航天史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65 瀏覽39742018-03-05
中國航天歷史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1] 。
3 瀏覽342020-03-30
中國航天的成就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太空漫步」……幾千年來,對廣袤的太空,中華民族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嚮往。今天,中國航天用一個個飛天壯舉不斷為國人圓夢,為民族爭光。 如果把我國科技事業比作一條奔騰的巨龍,那麼航天事業無疑就是龍頭。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這個龍頭始終高高昂起,將中國科技事業不斷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躍升到新水平。 飛天夢圓,九霄攬月 ——中國航天躍上歷史新高度 許多經典瞬間已經為歷史所定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問鼎蒼穹,浩瀚太空,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兩年後,中國將兩名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並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離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軌道,人們見證著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但是,中國航天的視線並沒有停留在這個高度。 2004年,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距地球40萬公里的月球成為中國太空探索的新目標。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1月5日,嫦娥一號被月球捕獲;11月26日,中國第一幅月球圖像正式發布……像是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談笑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從此新增了一座閃光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而從工程立項到圓滿成功,這個時間跨度在中國只經歷了不到四年。 30年間,以載人航天和繞月探測為引領,從一箭雙星到一箭多星,從服務國內到服務全球,中國航天一步步搭建起邁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這個世界科技的高峰領域穩穩占據了一席之地。 自主創新,協力攻關 ——中國牢牢掌握航天發展主動權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搶佔了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1992年,黨中央做出了發展載人航天的戰略決策,並且明確了一個前提——中國載人航天以飛船起步。這年9月,中央專委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脈絡從此堅定而清晰。而此時,距離美、蘇發射飛船已經過去了40年。 「起步雖晚,但起點不能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顧問王永志回憶當時決策的情景時說,「我們的大思路是要跨越式發展。」 但是,「跨越式發展」談何容易。載人航天是戰略高技術,而高技術用錢是買不過來的。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自主創新。 創新無處不在。 人們驚喜地發現,橫空出世的中國飛船長得跟別人不一樣,它有「三個艙」——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而且具有更先進、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統。 自主創新又何止飛船一家,載人航天由7大系統組成,無論是火箭改進、飛行控制,還是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我國瞄準的都是世界科技最前沿,確保關鍵技術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16年時間,4艘無人飛船和3艘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趕。 探月工程更是一項全新的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是一項自主創新的工程。我們所開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華牌』。」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介紹說,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既是對我國探月技術路線的生動肯定,更是對我國航天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證明。 「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航天工程是復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以載人航天為例,需要上百個研究院所、幾千個協作配套單位、十餘萬名工作人員的共同參與。「社會主義大協作出生產力,出戰鬥力,出凝聚力。」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合力,不斷創造著新的航天奇跡。 改革開放30年來,立足於和平利用太空,立足於中國國情,立足於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立足於自主創新、協力攻關,中國航天事業沒有走錯路,沒有走彎路,更沒有走回頭路,每一步都使中國航天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自主、科學、高效地發展航天事業,這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為世界貢獻的重要經驗。 人才輩出,奮發有為 ——中國航天未來發展將更加美好 「最重要的科技實力在於人才。」評價我國航天事業走過的路,除了為一項項突破、一個個跨越而自豪外,我們更為一批批年輕隊伍的茁壯成長和年輕科技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而欣慰。 在一個個航天任務現場,尤其在一些關鍵崗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70後」勇挑重擔,「80後」奮勇爭先。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佔到70%以上。在繞月探測工程隊伍中,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40歲以下年輕人逾七成,平均年齡不足30歲;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188人,40歲以下的佔60%以上。 「我們的隊伍比較年輕,應該說是相當年輕!」談起航天隊伍中的年輕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充滿了興奮,「更為可喜的是,很多年輕同志擔任的是領導職務,他們很多其實也是久經鍛煉的。」 「我相信,依靠這支隊伍、這批人才,我們的航天事業一定可以沖到和世界航天大國並駕齊驅的位置。」對中國航天的這批接班人,「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信心十足。 中國航天越來越年輕的秘密在哪裡?良好的人才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沃土。正是老一輩科學家甘當人梯、提攜後學,新一代科學家勇挑重擔、奮發向上,才使中國航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掌握著主動。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成為這批年輕航天接班人的生動寫照。而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一部分,成為中國科學發展的新動力。 「我們的優勢是航天隊伍。」談起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高興地說,「我們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隊伍,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利用這個優勢提升我們的能力。」 年輕孕育著希望。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航天事業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169 瀏覽32822017-09-21
中國航天史上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