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葯在我國歷史上的發展狀況
古代火器的發明和運用是世界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大事。火葯兵器的出現,揭開了兵器發展史上的新篇章,人們從使用冷兵器邁向使用火器的階段,預示著軍事史上的一系列變革,終將使戰爭的面貌徹底改觀。中國作為火葯的故鄉,現代槍械的前身——古代管形射擊火器開始出現於戰爭舞台,也發生在中國。
在北宋初年的《武經總要》中,已經列舉了當時軍隊中裝備有許多火葯兵器,說明早在公元1044年以前,我國北宋的軍隊已經裝備有多種相當規模的火葯兵器了。但一種成熟的技術,都需要經歷一個摸索嘗試的萌芽期,早在唐末五代時將火葯用於戰爭的戰例也星星點點見於文獻,但過於簡略,直至《武經總要》時期,用於戰爭的只是用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製成的燃燒、爆炸物,還沒有見到有關管形射擊火器的記載。現在一般認為,南宋紹興三年(1132年)陳規守衛德安時用巨竹製造的「火槍」,是目前確知的世界上使用管形火器作戰的最早實例。古文獻中記述的「火槍」,從使用方法上一般分兩類。第一類是《金史》中所提到的「飛火槍」,即在普通長槍的槍頭後部綁扎一個裝有火葯的筒(通常是紙制的),作戰時點燃筒中的火葯,噴出火來用以燒傷前來格鬥的敵軍,火葯燒盡後則可同一般長槍一樣格鬥扎刺。第二類火槍就是陳規用巨竹製造的,每支用兩個人扛抬發射,點燃後噴射火焰燒向敵方,這已是一種原始的管形火葯火器了。公元1259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製造了發射「子窠」的「突火槍」更進了一步,此槍用大竹筒製成,內裝火葯,還安有「子窠」,有人考證是陶制顆粒,作戰時點燃火葯,利用火葯燃燒後產生的作用力射出「子窠」。如果「子窠」是子彈的雛形這一推測正確的話,那末這種「突火槍」可以算作近代槍械的前身。這種竹製突火槍後來多被稱作「火筒」,多次用在以後的戰爭中。隨著的科技的發展,至少在元代中期,這種管形火器由竹製改用金屬來製造以後,即從「金」旁,但還是用「筒」音,即「銃」字。元明銅鐵制火銃多有傳世及出土,現在公認最早銅鐵製造的火銃,是元至順三年(1332年)銅銃。最近又有新發現,經權威專家學者考察鑒定,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 (1298年)銅火銃為迄今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這些火銃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口徑小,細長輕便,銃尾安木柄由單人持擊的手銃,發射石制或鐵制的散彈。一類是口徑大,粗短較重,需要安於架上發射球形彈丸的碗口銃。這兩種後來分別演變為槍和炮。
以上簡要介紹了我國火器的發展史。在西方,最早有關槍炮的發明紀錄是1326年英國一本手抄卷上有一張火炮射出鐵箭的圖畫。因此管狀火槍類武器最早出現在中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末中國管狀火器的發明紀錄是不是還有可能提前呢?答案是有的。
西方研究東方史的學者在巴黎一家博物館里,發現了一幅由敦煌流失至國外的絹本彩繪佛教降魔圖。此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描繪釋迦牟尼得道前夕降魔的故事。畫中,釋迦佛主法相尊嚴,跌坐中心,無數奇形怪狀的魔鬼手持各種兵器,蜂擁而至。當然,在佛法面前,妖魔們的進攻最後狼狽而逃。畫中的各種佛、魔等形態各異,生動傳神。根據繪畫的特點和風格,可以推斷是約繪於公元十世紀的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作品。令人感覺特別驚異的是,在畫面的右側上方,向釋迦襲來的魔眾中,有一個頭頂上生有三條毒蛇頭的惡魔,只穿一條短褲,袒露上體。它雙手持著一種形態奇特的噴火兵器,器體筒狀,前端展口外侈呈碗形,筒體似束箍,筒後安有較細的竹製或木柄,從筒口噴射出熊熊的烈火。這幅降魔畫中的兵器,引起了一些西方學者的注意。英國東方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曾指出,現在卻必須把火槍的發明向前推二百年,這支火槍除了裝有火葯外,里頭還塞滿金屬彈丸或碎金屬陶瓷,這些隨著火焰一起射出,肯定那是內裝火葯並塞滿金屬彈丸等的火槍。李約瑟的結論可能有些武斷,但從圖中所畫的形象來觀察,它的形制與元代出現的手銃頗有相似之處,前有銃體後有銃柄,惡魔手握處似當銃體中部葯室處。但從圖上看,這件兵器噴出的是火焰,尚無他物,更與陳規的噴火竹筒火槍性能一致,且整個宋代尚無銅制火銃的發現,因此它很有可能是一支竹筒制的噴火兵器,和陳規火槍一樣使用了火葯。假設推測無誤,中國古代發明使用火葯管形兵器的歷史就將陳規製造火槍的1132年,又向上推溯了二百年左右。當然,僅憑一張宗教畫中的孤證還難以下出確切的定論。但這幅圖畫作為探討古代管形射擊火器發明的珍貴資料,能促使我們沿著這一線索不斷地思考和探索。
㈡ 火葯正式用於軍事方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火葯正式用於軍事方面,是從北宋初年開始的。
火葯的發展據《宋會要》記載,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宋都汴京設有專門製造攻城器械的作坊,其中「火葯作」是專門生產火葯的。
1044年,軍事網路全書《武經總要》使用了「火葯」一詞,並且記載了軍用火葯的三種配方。這是世界上最早正式出現的火葯名稱和軍用配方。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多個製造火葯的處方,根據不同的軍事需要,配置不同的火葯。比如有所謂毒葯煙球火葯法、蒺藜火球火葯法、火炮火葯法等。
㈢ 我國唐朝時期出現的火葯武器至今多少年
用火葯做主要原料的武器,最早出現在904~906年,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是現代熱兵器的始祖。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葯的破壞力在唐朝煉丹術已經提及,如唐朝清虛子編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的記載的「伏火礬法」,而宋人孟要甫的《諸家神品丹法》則收錄了無名氏配方的「伏火硫黃法」。目前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記載火葯作為武器的製作過程的書籍為曾公亮的《武經總要》,描繪了炸葯從彈弩發射的機理。該書記載了中國第一批軍用火器,分火球類和火箭類,在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記錄了引火球、蒺藜火葯 、毒葯煙球三種火葯配方。宋朝後期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早的炮管和大炮射彈。關於中國火槍最早的藝術作品來自敦煌的佛教壁畫,該畫大約作於公元950年。12世紀初期,這些火槍被大量使用,用中空的竹管作為槍管,裝有火葯沙、鉛彈、尖銳的金屬屑或瓷器碎片的,後來發展成為大的火葯推進的箭。最後,易損壞的竹子被鑄鐵管所取代,同時新武器名稱也由原來的「火槍」變為「火銃」。13世紀還發展出了「百子連珠炮」,在銅管或鑄鐵管中可以填充大約100粒鉛彈。關於金屬手槍最早的考古發現來自中國黑龍江的出土文物,製作年代為1288年。中國人來發明了包裹炸葯的炮彈。明朝焦玉所著的《火龍經》記載了宋朝初期的「飛雲霹靂炮」,這是一種輕型爆炸性火炮,炮身鐵鑄造,射生鐵鑄造的球型爆炸炮彈。1126年(靖康元年),金人圍攻汴京,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㈣ 火葯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現存最早的關於火葯的記載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物學家孫思邈。在孫思邈的丹經中明確記載著:把硫黃、硝石放在一起燒煉的時候,如果有木炭掉進去就可能發生爆炸。到了唐代晚期,火葯已經成了煉丹家們獻給軍事家們克敵制勝的法寶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葯武器的國家,在公元904年唐朝末期地方勢力之間的相互攻擊中,第一次使用了一種名叫「發機飛火」的武器。到了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各種武器,如火葯箭、火球、神火飛鴉等已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在宋朝抵抗北方金國的進攻中多次使用火葯、火器等取得戰爭的勝利。在公元1126年著名的開封保衛戰中,宋朝的守軍在李綱在率領下,使用一種名為「霹靂炮」的爆炸性火葯武器,讓進攻的金兵吃盡了苦頭,死傷慘重。到了南宋時期,用火葯製成的爆炸性火器無論在陸戰中還是在水戰中都已經成了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了。
現在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公元1332年鑄造的銅質火炮,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最早的火炮。
到了十三世紀中葉,西征的蒙古大軍把從宋朝學到的製造火葯和火葯武器的方法傳播到了阿拉伯國家。大約到了13世紀末歐洲人才通過阿拉伯人的著作了解到火葯的製作方法。後來十字軍在東征的過程中,同當年的金軍一樣,吃盡了阿拉伯人的火葯武器的苦頭,最後終於學會了爆炸性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但是,這時中國人發明火葯已經800~900年了。
㈤ 火葯領先世界多少年
時隔1000年後,中國火葯技術再次領先世界,中科院傳來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