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所在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㈡ 江蘇鹽城環保產業園的介紹
江蘇鹽城環保產業園西靠鹽城市區,東臨黃海之濱,在沿海高速以東,新洋港以南,中期規劃50平方公里,近期規劃26平方公里,其中啟動區6.69平方公里。目前是中國規劃面積最大的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是江蘇沿海經濟帶上瀕海最近的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
㈢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沈陽環保產業示範基地A園黃海路是什麼社區
摘要 產業園預計2019年年底前完成簽約落地項目6個以上。其中計劃國企2家以上,國內500強企業1家,行內大型企業1家,累計計劃投資20億元。到「十四五」期末,計劃引進落地企業100家以上,其中生產企業60家以上,科研企業5家以上,再製造企業不低於20家。園區總產值計劃達到400億元,利稅20億元以上。到2030年,爭取落地企業到150家以上,打造一個再生資源產業千億集群,利稅達50億元以上。
㈣ 武漢都市環保產業園在什麼地方 門牌號碼是多少
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市青山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等七家股東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市環保公司,集中了各股東單位在環境保護方面雄厚的高新技術力量、市場及人力資本優勢,具有較強的投融資能力。具有環境工程、市政公用行業(環境衛生)、建築行業(建築工程)專業乙級設計資質,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等,且通過了ISO9001:2009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都市環保公司」、英文縮寫「CCEPC」),是由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市青山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武漢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設計院等七家股東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都市環保公司,集中了各股東單位在環境保護方面雄厚的高新技術力量、市場及人力資本優勢,具有較強的投融資能力。具有環境工程(廢水、廢氣、固廢)專項甲級設計資質,電力行業(火力發電,新能源)、市政公用行業(環境衛生)、建築行業(建築工程)專業乙級設計資質,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等,且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都市環保公司,是集固廢處理(垃圾填埋、垃圾焚燒、垃圾堆肥、危險廢棄物處理)、污水污泥處理(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污水處理、污泥處理、污/廢水回用)、煙氣治理(煙氣除塵、煙氣脫硫、煙氣脫硝)、環保熱電(企業自備熱電廠、資源回收利用電廠<煤氣綜合利用電廠、低壓飽和蒸汽發電廠、余熱利用電站/電廠>、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區域供熱電站及管網)等環境保護與資源再生利用工程的 技術研究、咨詢、設計、設備整套供貨、工程總承包建設、工程運行管理、BT和BOT於一體,全面發展的環保高科技型企業。
都市環保公司設有武漢市科技局撥款成立的「都市環保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湖北省科技廳批準的「創新型試點企業」;公司現已成為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武漢青山國家環保產業基地」的骨幹成員單位、湖北省和武漢市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國家環保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管理理念
編輯
都市環保公司「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均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約佔20%。並有近15%的員工獲得國際工程項目管理(IPMP)資格認證。
都市環保公司擁有循環流化床鍋爐給煤裝置、循環流化床鍋爐紅渣冷卻裝置、氨-硫銨法雙循環三段脫硫塔、燒結煙氣氨法脫硫系統等多項專有專利技術;同時十分注重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與德國、法國、日本和比利時等國的多個國際知名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並致力於在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我國國情的環保技術和設備。
成就
編輯
都市環保公司設有武漢市科技局撥款成立的「都市環保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都市環保公司多次被評為全國環保骨幹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並被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資信等級為AAA級;公司現已成為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武漢青山國家環保產業基地」的骨幹成員單位、湖北省和武漢市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國家環保產業協會會員單位。
㈤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沈陽環保產業示範基地A園黃海路是什麼社區
摘要 黃海花園社區是遼寧省沈陽市於洪區迎賓路街道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區劃代碼為21011400101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210114。郵政編碼為110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24 ,車牌號碼為遼A。黃海花園社區與沈新路社區、珍珠社區、西湖社區、姚家社區、東湖社區、太湖社區、洪湖社區、巢湖社區、渤海路社區、沈大路社區、南里社區、龍城社區、依雲首府社區、李紅路社區相鄰。
㈥ 青山在武漢哪裡求大神幫助
青山區位於武漢市城區東北部,東南鄰洪山區,西接武昌區,北瀕長江,南倚東湖。面積47.93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452664人。 基本概況 青山區是武漢市中心城區之一,東與洪山區接壤,西與武昌區毗鄰,南倚東湖風景區,北瀕萬里長江,與天興洲隔江相望。全區面積4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27萬,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和鋼都花園管理委員會。境內駐有武漢鋼鐵公司、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武漢石油化工廠、中冶集團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等10多個大型企業和科研機構,是「一五」計劃時期國家投資建設的新型工業基地,素有「十里鋼城」之美譽。 全區綠化面積為1291公頃,綠地率36.36%,人均公共綠地7.06平方米。全區擁有道路110條,總長137.15公里,人均佔有道路6.5平方米,區域內道路網密度為3.0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主幹道4條,是連接武漢三鎮和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樞紐。區內主次道路全部硬化,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客運路線達到31條,營運客車343輛,客運月流量570餘萬人次。 近年來,青山區連年被評為武漢市最佳衛生城區,2002年經驗收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城區。 1995年,青山區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模範區。 2002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確定青山區為「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 歷史沿革 青山自古屬江夏。據《江夏縣志》記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尾亘長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磯,曰青山,又有青山磯之稱。解放後,青山為武昌縣轄。1951年12月,武漢市政府決定,將武昌縣第九區改為青山區,隸屬武漢市郊區辦事處管轄。1952年6月,青山區因故撤銷。1955年2月15日,為適應武漢鋼鐵基地建設的需要,再次成立武漢市青山區,組建中共武漢市青山區委員會和區人民政府。 經濟概況 青山轄區內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企業。冶金、能源、軍工、化工、機械、船舶、建材等多種門類相配套的中央、省、市屬重點骨幹企業在這里首聚,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企業群。全市確定的「鋼、車、機、新」四大支柱產業,青山就「鋼」和「機」兩大支柱產業;全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鋼、油、煙」,而青山就佔有「鋼」和「油」兩部分。 區委、區政府根據地區環保再生資源豐富、環保機構密集、製造配套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等優勢,適時提出工業經濟要逐步提升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集約化程度,逐步形成以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為特色、以環保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工業體系,把青山建成環保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2000年,青山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效應強的外資企業和技術資本優越、管理體制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的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在青山區落戶。2001年青山高新技術創業中心被湖北省科技廳授予省級環保科技產業化基地。2002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確定青山區為「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 2003年,全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稅收突破50億元。其中,鋼鐵製造業實現工業產值244.7億元,稅收26.9億元;石油化工實現產值84.2億元,實現稅收7.2億元;環保產業實現產值15.8億元,實現稅收1.1億元;造船業實現產值16.09億元。 區委、區政府面向企業抓服務,解放思想抓改革,優化環境抓引資,立足區情抓特色,有力地推動了青山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03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5.37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5億元,同比增長10.8%;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6.87億元,同比增長18.8%;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02億元,同比增長15.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9.88元,人均消費支出6857.10元,恩格爾系數為40.5%;人均住房面積20.65平方米,城區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彩電105台,電冰箱98台,空調71台,行動電話51部,計算機15台。人民生活正在由小康向富裕過渡。
㈦ *郵編 附地址和介紹
*的郵編為528436,該校地址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中山港大道60號,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創辦於2004年4月,坐落在國家級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被開發區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天然簇擁。工業園區的五大主要產業、四大新興產業、1000餘家企業為學院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實訓資源。
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7000人,繼續教育類在冊學生6000餘人。教職工42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97人,博士28人。設有包裝印刷系、裝備製造系、電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生物醫葯系、現代服務系、管理工程系8個專業教學系,開設包裝策劃與設計、應用電子技術、電子商務、光電製造與應用技術、葯品生產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等28個專業。
2004年建校之初,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就牽頭成立了學院董事會,吸納區屬總公司和園區著名企業為成員單位,在宏觀層面構建了「政、校、企、行」多方參與的資源整合平台。在中觀層面,學院教學系對接國家級產業基地,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專業發展對接產業升級。在微觀層面,將人才培養時段細分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頂崗實習」三個累計一年,推行「畢業證、技能證、素質拓展證」三證書制度,將頂崗實習切割為「認知性、適應性、技能考證、生產性、就業性」五個階段。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產教融合的運行體系日趨完備,人才培養流程日益優化。「三、三、五」人才培養模式釋放出強勁的動力。推動著「學院與園區」走向融合發展,「院園融合」為核心的高職教育「中山火炬模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學院成為國家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廣東「一流高職」立項建設單位、廣東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廣東成人教育先進集體「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廣東省發起單位。
沿革:國家*
*孕育於「國家*」。國家*(China Torch Program)是一項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於1988年8月經中國政府批准,由科學技術部(原國家科委)組織實施。
"*"的宗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發揮我國科技力量的優勢和潛力,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
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我國自己的科技和經濟實力,通過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面向國內外市場、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集中區域。*項目的重點發展領域是:電子與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高效節能與環保。通過*項目的實施,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
人力資源開發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培養和吸引高素質的人才是實現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根本保證。培養一大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勇於創新、敢於在市場競爭中奮力拚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實業人才,是*的一項關鍵性任務。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於1990年聯合創辦,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隨著中山市東部發展戰略的實施,火炬開發區與翠亨新區實現連片發展,面積由原來的90平方公里擴展到230平方公里。以此為平台,通過深中通道,主動對接深圳前海自貿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
在230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崛起了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國技術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山)示範基地、國家*中山(臨海)裝備製造業基地、中山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化基地、國家先進裝備製造(中山)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八個國家級基地,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八塊國家級基地牌子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雄厚的產業基礎與靈活高效的辦學模式,為深入開展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實踐載體。2016年7月,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中心、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人民政府三方簽署協議,將「華南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實驗基地」落戶*。建立「政、產、學、研、金」一體化實驗平台,共同開展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優勢: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
學院始終秉承「高(高端)、新(創新)、特(特色)、精(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園區內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中國技術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國家*裝備製造中山基地、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中山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基地),五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健康醫葯、包裝印刷、化學工業、汽車汽配)和四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節能和新能源、微電子和通訊、生物科技)為依託,組建了包裝印刷、裝備製造、電子工程、現代服務與管理等八個教學系,開設了包裝技術與設計、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機械製造與自動化、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多個專業。在產學研方面走出了一條立足園區、三位合一、校企融合的「火炬模式」。
1.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
全國首個集創新葯物、醫療器械和健康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臨床試驗、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健康產業基地,已被納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總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年生產值超500億元。已聚集了諾華山德士、美國NBTY、輝凌、九州通、美捷時等100多家企業,並開拓了廣東健康醫療信息技術服務區、吳階平醫學科技園、中山醫葯裝備產業園、中國化妝品之都、健康食品產業園等園區。
學院生物醫葯系對接該基地,開設了葯品生產技術、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專業,培養健康醫葯類專門人才。與基地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咀香園共建博士後工作站,學院有3名博士出站。與中智葯業集團等企業開展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30名兼職教師來自該基地。學院專業教師與基地企業聯合申報20多項市級以上課題。
2.中國電子(中山)基地
該基地是2001年與中國電子集團(CEC)共建,佔地25平方公里,年產值超400億元。基地以電子信息和光電產業為主導,聚集了緯創資通、佳能、卡西歐、國碁、特靈空調、伊頓電氣、波若威光纖、北方光電、鳳凰光學等30多家大型企業。
學院對口開設電子工程系和光電工程系,共計6個專業與基地企業深度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試點,並與基地的信達光學技術有限公司共建信達光電學院。
3.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
該基地佔地3.3平方公里,年產值超150億元。現有各類包裝印刷企業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裝裝潢、塑料包裝、商標印刷、防偽包裝、印刷製版、包裝材料等各種印刷包裝領域。
學院包裝印刷系的包裝策劃與設計、產品藝術設計、廣告設計與製作、印刷媒體技術等專業與該基地的企業深度合作,並聯合開展訂單培養和現代學徒制試點,開展「雙導師」培養,建設中益油墨研究等5個教師工作室。
4.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
該基地現有來自超過20個國家與地區的100多家企業入駐,已形成電子信息、汽配、精細化工、光電子一體化、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導產業鏈。基地佔地10平方公里,年產值超200億元。
學院信息工程、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專業與基地的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5.中國技術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山)示範基地
該基地主要以汽配、電子信息、現代物流、電子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基地佔地5.6平方公里,年產值200多億元。目前,已有盛邦電子、武藏汽配、中國外運、珠江啤酒等60餘家企業投入運營生產,並成立了廣州產權技術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等專業服務機構。
學院對接該基地開設了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國際貿易等專業。
6.國家*中山(臨海)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先進裝備製造(中山)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該基地是珠三角重量級工業園,是中山最為重要的裝備製造業產業平台,是全市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工業適度重型化的引擎,並將成長為珠三角的經濟增長極,基地佔地20平方公里,擁有快速陸運、江海聯運和出海港口,重點發展船舶製造與海洋工程、節能設備與新能源、成套裝備製造等產業;目前已成為中船、中機、中鐵、國電等十餘家大型央企的聚集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初具雛形。
學院對接該基地,開設了數控模具、機械製造、電焊等傳統專業,並適應「裝備製造2025」戰略的需求,探索建設智能製造專業,並在該基地建設翠亨分院和易山重工學院。
7.中山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化基地
2013年9月22日「中山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化基地」正式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佔地3平方公里。
該基地致力於發展全球數字醫療服務業高端價值鏈。通過醫療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帶動健康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民生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達到增強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推動智慧中山與健康城市建設的目標。通過基地建設規劃的實施,有望形成國內具有示範效應、影響力強的數字醫療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促進中山區域建設千億產業集群,推動廣東省乃至全國數字醫療服務產業的發展。學院生物醫葯系與該基地對接,對口培養從事醫療服務的專門人才。
㈧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什麼地方
中新天津生態城位於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范圍內,距天津中心城區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東臨濱海新區中央大道,西至薊運河,南接彩虹大橋,北至津漢快速路,總面積約31平方公里。現狀三分之一為鹽鹼荒地,三分之一為廢棄的鹽田,三分之一為有污染的水面,土地鹽漬化、水質性缺水、沒有耕地,選擇於此將充分體現資源約束條件下建設生態城的示範意義,為其他同類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和借鑒。
中新天津生態城將致力於建設成為綜合性的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建築、循環經濟等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平台,成為國家級生態環保培訓推廣中心,成為現代高科技生態型產業基地,成為參與國際生態環境建設的交流展示窗口,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宜居示範新城。
㈨ 中國電子北方產業基地暨環保科技園在冀南新區科創城開工………………誰知道這個企業呢
炸